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7 No.03(2017), Article ID:20122,8 pages
10.12677/AP.2017.73053

Relationship among Self-Appraisals, 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and Reflected Appraisals on the Undergraduates’ Gender-Role

Longqiong Chen, Qiuyun Qu, Chunmei Hu*

College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Received: Mar. 13th, 2017; accepted: Mar. 28th, 2017; published: Mar. 31st, 2017

ABSTRACT

Objective: The thesis aims at investigating relationship among self-appraisals, 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and reflected appraisals on the undergraduates’ gender-role. Methods: Using questionnaire method, 720 undergraduates completed self-appraisals questionnaire, 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questionnaire and reflected appraisals questionnaire on gender-role. Results: (1) The male undergraduates’ score of 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e scores of self-appraisals and reflected appraisals (F = 61.39, P < 0.01); the female undergraduates’ scores of self-appraisals and 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had no obvious difference, but the scores of reflected appraisals obviously surpassed the score of self-appraisals (F = 3.44, P < 0.05); (2) there were definite correlations between self-appraisals and reflected appraisals of male undergraduates (r = 0.69, P < 0.01), while there was no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appraisals and 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r = 0.09, P > 0.05), and the reflected appraisals could predict 48% variance of self-appraisals; (3) there were obvious correlations among self-appraisals, 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and reflected appraisals of female undergraduates (r = 0.30 - 0.66, P < 0.01); reflected appraisals played a moder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appraisals and 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β = 0.09, t = 2.11, P = 0.035 < 0.01). Conclusion: The male undergraduates’ appraisals on gender-role weren’t affected by female undergraduates’ appraisals; the female undergraduates’ appraisals on gender-role were affected by male undergraduates’ appraisals, whose influence degree was moderated by female undergraduates’ reflective ability.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undergraduates’ gender-role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appraisals on gender-role.

Keywords:Undergraduates’ Gender-Role, Self-Appraisals, 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Reflected Appraisals, Relationship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 反思评价的关系

陈龙琼,屈秋云,胡春梅*

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17年3月13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28日;发布日期:2017年3月31日

摘 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让727名大学生完成对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问卷、他人评价问卷和反思评价问卷。结果:(1) 男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他人评价得分显著低于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价得分(F(2,996) = 61.39, P < 0.01);女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得分无显著差异,反思评价得分显著高于自我评价得分(F(2,999) = 3.44, P < 0.05);(2) 男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评价之间有显著相关(r = 0.69, P < 0.01),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关系不显著(r = 0.09, P > 0.05);反思评价能够预测自我评价48%的变异量;(3) 女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反思评价之间两两显著相关(r = 0.30~0.66, P < 0.01);反思评价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有调节作用(β = 0.09, t = 2.11, P = 0.035 < 0.01)。结论:男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评价不受女大学生评价的影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评价受男大学生评价的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受女大学生自身反思能力的调节。要结合男女大学生性别角色评价的特点引导其性别角色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性别角色,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反思评价,关系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而获得的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反映了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适当期待,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同(刘电芝,黄会欣等,2011)。众多研究表明,性别角色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蔡华俭,黄玄凤,宋海荣,2008;王中会,2009),双性化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最好、社交能力最强、心理健康水平最佳,是最好的性别角色类型(毕重增等,2013;贾凤芹,陈双,冯成志,2014;卢勤,2010;王金生,刘电芝,刘金光,2011),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该引导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朝双性化发展,避免或减少大学生性别角色异性化、刻板化和未分化等情况出现(陈军,2015)。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就需要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现状。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大学生双性化、单性化和未分化的比例大约为各三分之一(刘电芝,黄会欣等,2011),性别角色异化者在大学生中占少数(陈军,2015),传统性别角色的影响在减弱但依然存在。

大学时期是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期,认知因素在这一时期是关键因素(付迎春,李娇丽,牛宏伟,2008;徐振华等,2010)。贝姆的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图式是个体对有关性别信息组织和加工的基础,个体对性别相关信息的加工会受到社会文化等的影响,强调了个体信息加工对性别差异的影响(SL, 1981;王中会,张建新,2007)。Mead (1934)认为个体自我的发展既会受到具体他人(specific other)的直接影响,也会受到泛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的影响(赵月瑟(译),1992)。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加工过程会受到家庭、学校、同伴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异性他人则是影响大学生性别角色认知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对异性他人关于性别角色的认知会影响其性别角色形成。关于他人因素对个体知觉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探讨自我评价(self-appraisals) (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他人评价(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个体对他人的评价)和反思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s) (个体推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三者间的关系来研究的。目前,关于三种评价方式的关系并没有一致的观点,在针对不同个体进行的研究中,得出的观点也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自我评价直接受他人评价的影响,一项研究发现,对于个体的某一个特殊领域(例如:学业、运动、音乐等方面),他人评价对自我评价有显著的影响(Nurra & Pansu, 2009)。第二种观点认为,自我评价并不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而是受反思评价的影响(Asencio, 2001; Trouilloud, Amiel, Philippe, & Huguet, 2011)。在一项对美国混血黑人种族认同的研究中,结果发现,混血黑人认为自己是黑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别人将自己看成了黑人(Khanna, 2010);另一项对中学生学科(数学、科学)成绩的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认为学科的重要性和胜任度的反思评价能够预测他们在这两个方面的自我评价(Bouchey & Harter, 2005)。第三种观点认为,他人评价会通过影响反思评价进而影响自我评价(Kinch, 1963;岳彩镇,黄希庭,2012;岳彩镇,黄希庭,彭玉,廖翌凯,2008;胡春梅,岳彩镇,何华敏,2014)。有一项纵向研究是针对青少年的体育能力,结果发现:父母评价通过反思评价会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如果控制了反思评价变量后,父母评价对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影响并不显著(Bois, Sarrazin, Brustad, Chanal, & Trouilloud, 2005)。

那么,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男女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评价有什么样的特点?本研究希望通过探讨大学男生和大学女生对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之间的关系,了解大学生对性别角色评价的特点,为引导大学生性别角色健康发展、维护其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重庆市某高校选取大学生共727名,男生344名,女生383名。共发放问卷2181份,收回有效问卷2181份问卷,有效率100%。其中,性别角色自我评价问卷、性别角色他人评价问卷、性别角色反思评价问卷各727份。

2.2. 研究工具

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ex-role inventory: 50 items),包括男性化分量表(16个项目)、女性化分量表(16个项目)和中性化分量表(18个项目) (刘电芝,黄会欣等,2011)。在本研究中,选取该量表的男性化量表和女性化量表作为大学生对男(女)大学生群体性别角色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的工具。其中,男性化量表主要是对男性特质的描述,包括领导力、男子气、理性、大度四个维度,说明了中国男性所扮演的“工具性角色”;女性化量表主要是对女性特质的描述,包括同理心、女子气、勤俭心细三个维度,揭示了中国女性的“表达性角色”。采用“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7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对男(女)性格特质的描述越认同。在本研究中,男性化量表和女性化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9和0.84。

2.3. 研究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主试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在调查开始前,将男女生分到不同的教室,同时完成问卷。主试按照对性别角色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的顺序向被试逐一发放问卷。每一种评价方式问卷发放后,马上陈述并强调指导语,请被试对该评价方式下的群体性别角色进行评价,所有人填完后,马上回收问卷,再统一发放下一种评价方式的问卷。施测过程约30分钟。

三种性别角色评价方式的指导语概要如下:

女大学生问卷填写指导语:性别角色自我评价问卷(我认为女大学生在以下性别特质方面的特点如何)、性别角色他人评价问卷(我认为男大学生在以下性别特质方面的特点如何)、性别角色反思评价问卷(我认为在男大学生眼中女大学生在以下性别特质方面的特点如何)。

男大学生问卷填写指导语:性别角色自我评价问卷(我认为男大学生在以下性别特质方面的特点如何)、性别角色他人评价问卷(我认为女大学生在以下性别特质方面的特点如何)、性别角色反思评价问卷(我认为在女大学生眼中男大学生在以下性别特质方面的特点如何)。

2.4. 数据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通过SPSS18.0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在处理数据时,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价数据为男(女)生对自身性别群体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价数据;他人评价的数据上,男大学生性别角色的他人评价数据为女大学生对男大学生群体性别角色评价的数据,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他人评价数据为男大学生对女大学生群体性别角色评价的数据。

3. 结果

3.1. 大学生性别角色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间的差异

对不同评价方式男大学生性别角色评价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事后多重比较,发现:男大学生性别角色的三种评价方式得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他人评价得分显著低于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价得分(见表1)。

对不同评价方式女大学生性别角色评价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三种评价方式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反思评价得分显著高于自我评价得分(见表1)。

3.2.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间的关系

对男大学生性别角色三种评价方式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男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69) (见表2)。

Table 1. Difference among self-appraisals, 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and reflected appraisals on the undergraduates’ gender- role (M + SD)

表1. 大学生性别角色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及反思评价的差异(M ± SD)

备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2. Relationship among self-appraisals, 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and reflected appraisals on the undergraduates’ gender-rol

表2.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及反思自我评价间的关系

备注:①代表自我评价,②代表他人评价,③代表反思评价。*p < 0.05,**p < 0.01,***p < 0.001。

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三种评价方式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及反思评价间两两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间的相关系数r = 0.30,自我评价与反思评价间的相关系数r = 0.66,他人评价与反思评价间的相关系数r = 0.64) (见表2)。

3.3. 男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反思评价对自我评价的回归分析

由于男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评价存在显著相关,因此采用回归分析考察反思评价是否能够预测自我评价。结果表明反思评价可以解释自我评价 48%的变异量(见表3)。

3.4.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反思评价对自我评价的调节作用检验

研究指出,反思能力强的个体更愿意进行自我评价,不害怕他人批评,更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更好地认识自我(姚林群,2014)。鉴于已有研究,我们假设女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反思评价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有调节作用。

为了检验反思评价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间是否存在调节作用,首先对三类评价方式的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生成“他人评价 × 反思评价”作为交互作用项。最后,以自我评价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检验反思评价的调节效应:第一步进入主效应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第二步再进入交互作用项,判断反思评价的调节作用是否显著。结果见表4,交互作用项“他人评价 × 反思评价”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β = 0.09, t = 2.11, P = 0.035),并且引入交互作用项后新增解释量ΔR2达到显著水平(ΔR2=0.46,P = 0.035),说明反思评价能够调节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解释反思评价对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关系的调节作用,根据反思评价得分平均分和标准差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反思评价组(平均分以上一个标准差)和低反思评价组(平均分以下一个标准差)。分析在高、低反思评价情况下,他人评价对自我评价的预测情况(见图1)。

图1可以看出,高低反思评价组,随着他人评价得分的增加,自我评价得分情况变化是不同的。在高反思评价组,随着他人评价得分的增加,自我评价得分有所增加;在低反思评价组,随着他人评价得分的增加,自我评价得分有所降低。可见,高反思评价的个体,他人评价能够正向影响自我评价;低反思评价的个体,他人评价会负向影响自我评价。

4. 讨论

4.1.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间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男大学生他人评价得分显著比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价低,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价得分差不多,这说明男大学生对“自身男性特质的评价”和想象中“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比女大学生对他们男性特质的评价高。这可能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男生的男性化发展较为平稳,男性化的性格特质更有利于保持男性的自尊(刘电芝,余捷婷,黄会欣,2011;吴荣先,Levant,2001),因此,男大

Figure 1.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reflective evaluation on self e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of others

图1. 反思评价对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调节作用

Table 3. The reflection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 evaluation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self assessment

表3. 男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反思评价对自我评价的回归分析

Table 4. The results of the regulatory function of the reflective evaluation

表4. 检验反思评价调节作用的结果

*p < 0.05,**p < 0.01,***p < 0.001。

学生对自身男性特质的评价较高。同时,社会赋予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定位,与女性化者相比,男性化者被赋予更高的期待与社会评价(苏彦捷(译),2003);女大学生对男大学生的评价低于男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可能就是由于女生对男生的男性化特质赋予了更高的期待。

女大学生的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得分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女大学生对自身女性特质的评价和男大学生对他们女性特质的评价是差不多的。女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价得分差异显著,反思评价得分显著比自我评价高,这说明女大学生对“在男大学生眼中自身的女性特质”评价比“女大学生对自身女性特质”评价高,女大学生认为在男大学生眼中他们更有女性特质。刘电芝等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由于恋爱、婚姻等问题,要受到社会压力和异性评价的影响,向传统性别角色回归的趋势显著,这就说明女生在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中,会思考男性对他们的看法,希望男性对他们的女性特质做出好的评价(徐振华等,2010)。

4.2.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的关系

男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评价之间有显著相关,与他人评价关系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反思评价可以预测自我评价。这说明男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评价并不会直接受到现实生活中女大学生对其性别角色评价的影响,而是受到“自身认为在女大学生眼中男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特质”的影响。

女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反思评价之间都有显著相关,调节作用检验表明反思评价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有调节作用,反思评价能够调节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关系。这说明女生会受到现实生活中男大学生对其性别角色评价的影响,但是男大学生的评价对其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女大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评价得分高的女大学生,会受到他人评价(在男大学生眼中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正性影响;反思评价得分低的女大学生,会受到他人评价的负性影响。

从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评价是存在差异的。男大学生不会受到现实生活中异性评价的影响,而是受到想象中异性评价的影响;女大学生会受到现实生活中异性评价的影响,其受异性评价影响的程度和自身的反思评价能力有关。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要求的发展,社会对男生的要求没有显著的变化,对女性的双重性别角色要求越来越突出,女生性别角色的发展较男生来讲更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刘电芝,余捷婷等,2011)。

本研究结果提醒我们,要帮助男大学生建立合适的性别角色,就应该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女大学生对其男性特质的看法;女大学生在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中会受到男大学生现实看法的影响,但是受影响的程度与其反思能力有关,因此,要帮助女大学生建立合适的性别角色,就要培养和提高女大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接受男大学生对其性别角色评价的影响。

5. 结论

1) 男大学生性别角色的他人评价得分显著低于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价得分。

2)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反思评价得分显著高于自我评价得分。

3) 男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反思评价能够预测自我评价。

4)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及反思评价间两两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反思评价能够调节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关系。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改项目(153135),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10642310)。

文章引用

陈龙琼,屈秋云,胡春梅.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的关系
Relationship among Self-Appraisals, 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and Reflected Appraisals on the Undergraduates’ Gender-Role[J]. 心理学进展, 2017, 07(03): 419-426.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7.7305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毕重增, 肖影影, 李雪姣, 狄轩康, 蔡贞, Unger, A.(2013). 性别角色对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4), 112-116.

  2. 2. 蔡华俭, 黄玄凤, 宋海荣(2008). 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 基于中国大学生的检验. 心理学报, 40(4), 474- 4861.

  3. 3. 陈军(2015).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坚韧人格的相关性. 中国学校卫生, 12(36), 1839-1841.

  4. 4. 付迎春, 李娇丽, 牛宏伟(2008). 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 2, 168-174.

  5. 5. 胡春梅, 岳彩镇, 何华敏(2014). 师范生对教学能力的自我评价, 他人评价和反射性评价间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30(5), 520-526.

  6. 6. 贾凤芹, 陈双, 冯成志(2014). 性别角色对大学生社交行为影响. 中国公共卫生, 3(30), 260-262.

  7. 7. 刘电芝, 黄会欣, 贾凤芹, 龚茜, 黄颀, 李霞(2011). 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 心理学报, 43(6), 639-649.

  8. 8. 刘电芝, 余捷婷, 黄会欣(2011). 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趋势与关键期. 中国学校卫生, 8(32), 936-938.

  9. 9. 卢勤(2010).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 276-280.

  10. 10. 苏彦捷(译)(2003). 女性心理学(页116).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1. 11. 王金生, 刘电芝, 刘金光(2011). 大学生性别角色异性化现象现况调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3), 228-232.

  12. 12. 王中会(2009).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心理学探新, 29(1), 64-681.

  13. 13. 王中会, 张建新(2007). 性别, 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 心理大众与教育, 50-55.

  14. 14. 吴荣先, Levant, R. F., Sellers, A.(2001). 性别和社会发展对中国大学生男性观念的影响. 心理科学, 24(3), 365-366.

  15. 15. 徐振华, 刘电芝, 黄欣, 刘金光, 张娇, 李宇青(2010). 大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研究——双性化与未分化个案的对比. 心理科学, 33(1), 219-222.

  16. 16. 姚林群(2014). 论反思能力及其培养. 教育研究与实验, 1, 39-42.

  17. 17. 岳彩镇, 黄希庭(2012). 反思自我评价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 35(3), 735-739.

  18. 18. 岳彩镇, 黄希庭, 彭玉,廖翌凯(2008). 投射自我研究述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4(6), 16-21.

  19. 19. 赵月瑟(译)(1992). 心灵, 自我与社会(页135-145).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 20. Asencio, E. K. (2001). Familiarity, Legitimation, and Frequency: The Influence of Others on the Criminal Self-View. Sociological Inquiry, 81, 34-52. https://doi.org/10.1111/j.1475-682X.2010.00352.x

  21. 21. Bois, J. E., Sarrazin, P. G., Brustad, R. J., Chanal, J. P., & Trouilloud, D. O. (2005). Parents’ Appraisals, Reflected Appraisals, and Children’s Self-Appraisals of Sport Competence: A Year Long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7, 273-289. https://doi.org/10.1080/10413200500313552

  22. 22. Bouchey, H. A., & Harter, S. (2005). Reflected Appraisals, Academic Self-Perceptions, and Math/Science Performance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7, 673-686. https://doi.org/10.1037/0022-0663.97.4.673

  23. 23. Khanna, N. (2010). “If you’re Half Black, You’re Just Black”: Reflected Appraisals and the Persistence of the One-Drop Rule.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51, 96-121. https://doi.org/10.1111/j.1533-8525.2009.01162.x

  24. 24. Kinch, J. W. (1963). A Formalized Theory of the Self-Concep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8, 481-486. https://doi.org/10.1086/223404

  25. 25. Nurra, C., & Pansu, P. (2009). The Impact of Significant 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on Children’s Self-Perceptions: What about Cooley’s Assumption for Children?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4, 247-262. https://doi.org/10.1007/BF03173015

  26. 26. SL, B. (1981). 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88, 354-3641.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88.4.354

  27. 27. Trouilloud, D., Amiel, C., Philippe, R., & Huguet, S. (2011). Reflected Appraisals of Coaches, Parents and Teammates: A Key Component of Athletes’ Sel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2, 97-114.

  28.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