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3 ( 2021 ), Article ID: 43294 , 6 pages
10.12677/ML.2021.93101

基于体认语言观的二语教学

——《何为应用认知语言学》评介

赫鹏波

四川外国语大学通识教育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1年4月8日;录用日期:2021年6月15日;发布日期:2021年6月22日

摘要

《何为应用认知语言学》由Andrea Tyler,Lihong Huang和Hana Jan主编,Mouton de Gruyter出版社2018年出版,主要从理论框架和方法应用两个层面,运用多语种实际案例分析二语习得和教学的认知过程。文章概述认知的关键概念对课堂教学和二语研究的贡献,述评语言的体验性和认知性对二语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何为应用认知语言学》,体认,二语教学

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 Review of What Is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Pengbo He

College of General Education,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Apr. 8th, 2021; accepted: Jun. 15th, 2021; published: Jun. 22nd, 2021

ABSTRACT

What is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written by Andrea Tyler, Lihong Huang and Hana Jan, was published by Mouton de Gruyter in 2018. It analyzes the cognitive proces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y with multilingual cases illustrate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key concept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demonstrates the efficiency of using the concepts in the classroom or in basic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ignificance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

Keywords:What Is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与许多学科密切相关。以Lakoff和Johnson [1] 提出的“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同时结合了其他如认知科学(尤其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学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不断趋于完善。迄今为止,认知语言学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然而,正如作者在引言中提到的,虽然认知语言学的很多核心原则已被大多人所接受,但很多二语习得研究者、语言教师依旧对此视而不见,对应用认知语言学的涵义模糊不清,对其在二语教学中的巨大潜力没有清楚的认识,由此出现“两张皮”现象,这一困境亟需解决。本书由Mouton de Gruyter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对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有重要的借鉴及指导意义,值得关注。鉴于此,本文对该书进行简要述评。

2. 内容简介

除引言外,全书共收录10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作者通过展示认知语言学的关键概念和独特原则在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何为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从思维和理论的创新中涌现出来的发展最全面的语言理论,其核心是从一般认知过程(认知承诺)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所有复杂性。本书作者一致认为,认知语言学与其他理论可以共同解释语言建构和语言习得,对二语研究和教学有很大贡献。本书旨在弥补二语研究和教学中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不足,并证明了认知的关键概念在课堂教学或二语研究中的有效性。在内容方面,本书作者简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些重要原则及理论在二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部分为“语境中的范畴和构式”,包括4篇文章,主要是以一种新的角度来审视在话语语境之下范畴和构式在二语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第1章作者主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的理论建构,同时讨论了认知构式方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人类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范畴建构的。这些范畴既代表具体的的认知实例,也有抽象概括。语言中的范畴、构式反应了图式和原型结构。采取认知语言学的范畴模型观对二语教学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将语法视为不同的构式或形义配对体,特别是把构式看作是不同的句法形式享有同样的语义的观点会拓宽语法知识的教学。其次,由于范畴和构式本质上不同,这种把语法视为“用法”、“概念”的模型将会增加教学的灵活性。作者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语法教学方法,即“语法是用法”、“语法是概念”。对于前者,作者指出,认知语言学主张基于用法的语言观,认为语法源自用法。因此,应采取归纳的、隐性的方法。作者认为,对于这种某种文化、语言独有的范畴而言,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并不适用,应采取演绎法,即将语法视为“概念”。对后者而言,用语言对概念场景语码化类似于范畴化,讲话者往往是在一系列构式中选择最适合概念化的表达,若不考虑其抽象性,所有的语法表达都起范畴化的作用。此外,作者认为,在语法教学中应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第2章作者通过将构式分析法与交互对话分析的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情景条件和会话环境是如何影响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并列句和从属句。二语习得过程中并列结构并非早于从属结构,相反,二者是同时出现的。学习和使用这些结构(构式)与培养二语学习者的互动能力是交相辉映的,即在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并列结构和从属结构的出现与掌握越来越多的互动资源密不可分,人们社会活动的方式是学习语言符号资源的驱动力,并呼吁未来的研究应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工具,且把二语习得作为一种社会能力。

第3章采用构式语法与语料库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检验目标语言单位在本族语使用者及二语学习者的分布情况,然后将本族语者的言语模式的分布情况与二语学习者的目标语进行对比。与本族语者相比,二语学习者可使用的认知资源较少,因此,补语连词用的较多。认知加工因素如句式复杂度及连接会影响二语学习,这与Kroll和Dussias [2] 提出的双语学习与认知成本有关。研究证明了语言输入频率的重要性及人类发现言语范式的能力。

第4章从类型学的角度来考察二语学习者对空间场景的描述,并根据法语和荷兰语各自的语言特点,建立了不同的语言模型:法语洋葱模型和荷兰语火车模型。

第二部分为“识解和视角教学”,包括3篇文章,主要采用注重话语的视角来看讲话者在语境中的语法选择。第5章作者基于心智空间和概念空间理论,探究了视角在语法现象表征中的作用。说话者立场中体现的概念网和空间、时间、认识等视角有密切的关联。视角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新涌现的结构形式。基于视角建构和概念在语法理解中的实用性,作者认为设计教学材料应考虑视角、立场和一致等概念的介绍。传统的二语习得研究对象只关注结构本身,通过结合跨结构之间的相似现象,可以丰富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二语习得教学中很难区分语法和使用,作者期望,语法教学能解释相关使用,并在很大程度上为跨现象提供明确的解释。

第6章作者将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英语条件句的教学中。认知语言学理论是二语教学研究中关联性较大的语言学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在二语教学具有可行性,且更易于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概念整合将条件句中的语法意义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研究表明,条件句是一种有自身意义的象征单位,且是可分解的,能将具有象征意义的短语分解为可教的语块。

第7章介绍了定冠词习得中学生和教师采用的教学图示法。图示(或概念工具)是一种简单的反映定冠词的抽象概念的图像。通过图示教学法,学生能更系统地了解定冠词的使用。相较于教材中的典型案例,教师所采用图示法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来解释和说明定冠词抽象的意义,对学生学习来说,教学图示法是提供动机的工具,也是简化直觉的工具。教学图示法为各种水平、甚至低水平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范例和运用方法。对定冠词规则掌握困难但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学图示法为他们理解英语冠词提供了更加系统和完整的解释。

第三部分为“一词多义”,包括3篇文章,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的相关理论、观点来探究一词多义的本质及如何运用基于这些理论来指导教学。认知语言学认为,某个词的多个义项与中心义之间有系统的联系。因此,多义语言单位常被看作是由复杂范畴组成的系统的多义网络。其中,介词最引人关注,介词往往表达了一种背景元素和焦点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介词多义强有力的理论框架是PPM (Principled Polysemy Model)。第8章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重新审视将认知语言学运用到西班牙语中介词porpara的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二语学习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语言学习是基于用法的,语言是逐渐涌现的。认知语言学将多义词的多义现象视为系统的网络,采用这种分析法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语言教学。研究表明,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个义项之间通过隐喻和互动体验等方式系统性地联系在一起。

第9章以英语单词hold和keep为例,主要探究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教学效度。认知语言学认为,在语言内部不同层面(其中包括词汇系统)存在一种共同的结构规则,这些规则有助于深化二语教学研究。认知语义学认为一词多义不是一种表层现象,而是一种基本的概念现象。作者指出,根据Lakoff [3] 的观点,一词多义是围绕具有体验性的中心义构成的一个辐射网络,其他引申义作为边缘成员向外延伸。提高学习者在体验语义学、概念隐转喻、语义网络等方面的意识有利于多义词教学。

第10章以英语多义介词in和on为例,主要考察人的身体经验如何理解抽象概念,更加关注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在理解抽象概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抽象概念in,on为不同的概念范畴,该概念范畴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系统地联系在一起。作者还指出,这些系统性的用法反映了Rosch [4] 提出的概念范畴化的过程。

3. 简评

语言研究为更有效的语言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语言学理论为语言教学实践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5]。正如作者在引言中所提到的,当前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二语习得及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书通过具体分析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原则是如何运用到语言研究、教学及学习,回答了“什么是应用认知语言学?”的问题。然而,我们认为书中闪烁着大量体认语言学倡导的“语言体认观”,如基于使用观,多义词的语义网络,洋葱及火车模型等等,与体认语言学所提倡的语言是人们在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产物的观点不谋而合。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在反思认知语言学不足的基础上,王寅已经将其本土化为体认语言学,其体认原则(核心原则)是“现实–认知–语言”,认为语言是人们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产物,旨在突显其“唯物论”和“人本观”,“体”重在强调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而“认”则意在强调人的认知加工 [6] [7]。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体认语言观逐步形成并完善,揭示了语言的体验性和认知性,对外语教学实践富有启发意义。王寅,王天翼 [7] 从体认语言观出发探讨了英语语法形式的基本成因,并认为“体认”决定了话语的内容、方式和语法形式。刘玉梅 [8] 在论述认知构式语法的语言心智观时也强调了语法形式体认的理据性。刘玉梅 [9] 在研究介词in的“界限”时表明体认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判定空间关系以及掌握in的语言使用。该书虽声称是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但其实早已突显了“语言体认观”对二语教学的益处。Lakoff和Johnson认为体验主要有3类:人的身体经验,人与外部环境的经验和人与他人的经验( [10] 117)。如第2章中,通过实验,作者认为and的使用不再仅是连接句子的一个词条,而是一种与他人交际的工具。因此,and不再单是一个无意义的词条,而是联接与他人互动的纽带。在第4章中,作者根据法语和荷兰语各自不同的特点,提出洋葱模型和火车模型。我们认为正是作者与客观世界有这样的互动体验:洋葱呈球状,外层紧紧包裹中心;火车,呈条状,节节相连。在此基础上,作者才能通过认知加工隐喻性地建构出法语洋葱模型和荷兰语火车模型,正是“体认”之果。这些例子无疑表明了语言的体验性为语言产生的经验提供了理据,语言的认知性阐释语义概念和语法知识形成的认知理据,语言体验性与认知性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11]。以语言的体验性和认知性为基础的二语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提升他们二语学习的体验与认知能力,教会他们在语言学习中习得语言知识和学会使用语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两个层面缺一不可,是统一体,共同促成基于使用的二语教学。

其次,从语言习得来说,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正如本书作者在引言中指出的,该书坚持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认为语言使用的目的在于表达意义。此外,该书中多次提到语法来源于用法,是逐渐涌现出来的,我们认为这与体认语言学“基于使用”的观点相通。根据体认语言学的体认原则“现实–认知–语言”,语言起源于人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即王寅所说的“语言是人之所为,惟人参之的结果” [6],则与基于用法的观点相吻合。第二,基于用法的主张,则是认知语言学采用实证研究的三个条件之一( [12] 28),而以数据为导向则是实证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 [12] 23),基于用法的主张以实际使用的语言为前提。当学者发现传统内省的分析方法不能充分解释语法或概念化过程时,便转向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语料库。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使用,而语料库则收集了大量的自然语言,因此,语料库对语言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92)。本书中的语言教学案例不再是只将某个理论举例略以分析,而是从不同的语料库中选取相应的语言实例作为教学材料加以分析应用。第三,作者将语料库与实验相结合,或进行纵向追踪研究、或将实验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等等,以此来探析体认(认知)教学法对二语教学的效度。与传统语法教学不同的是,作者鼓励基于体认观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再者,从语言类型来说,本书对二语教学研究所涉及到的语言包括: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汉语等。体认语言学的体认原则可以为人类语言的异同提供理据 [14]。“同”在人类共享形态相同的世界,拥有功能相同的身体结构,这决定了全世界的人们会有相近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异”在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因此,基于体认观的跨语言研究与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语言的本质及跨语言的问题,如母语迁移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二语教师极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当然,本书也有一些缺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别章节的论述略显单薄,缺乏实验数据。如第10章作者并未如其他作者一样,设计完整的实验来测试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第二,部分论文中实验时间较短。正如作者在该书中提到的,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概念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认知教学法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充分掌握了相关理论和概念,才会很好地促进二语教学。因此,应以较长的时间对学习者学习效度进行考量。

第三,该书虽在文中大量借用了体验哲学的核心概念指导教学,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并未在书中明确提出体认语言学的核心观点及原则,也许,这也为后续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总体而言,虽存在一些缺憾,但无论是从理论、方法,还是内容上,该书基于体认观对二语教学与研究做了很好的尝试,一方面,证实了语言学理论对语言成因解释的充分性。二语教学遵循基于使用的教学原则,注重语言使用的理据性是检验体认语言观得以运用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对语言教师及语言学习者都有指导及借鉴意义。外语教师应准确把握当前学术发展的趋势,积极学习基于体认语言观的相关理论,引导学习者在使用中学习语言知识、学会使用语言,鼓励学习者根据语域和说话人意向等因素选择和使用语言表达式,定能推动外语教学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成果。

基金项目

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英词典》(第3版)兼类词表征策略研究”(sisu202041);2020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英词典》(第3版)兼类词表征策略研究”(2020QNYY72)。

文章引用

赫鹏波. 基于体认语言观的二语教学——《何为应用认知语言学》评介
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A Review of What Is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3): 755-76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3101

参考文献

  1.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s to Western Thought. Basic Books, New York.

  2. 2. Kroll, J.F. and Dussias, P.E. (2013) The Comprehension of Words and Sentences in Two Languages. In: Bhatia, T.K. and Ritchie, W.C., Eds., The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ism,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Malden, MA, 216-243. https://doi.org/10.1002/9781118332382.ch9

  3. 3.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https://doi.org/10.7208/chicago/9780226471013.001.0001

  4. 4. Rosch, E.H. (1978) 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 In: Rosch, E.H. and Lloyd, B.B., Eds.,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Lawrence Erlbaum, Hillsdale, NJ, 27-48.

  5. 5. Richards, J. and Rodgers, T.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ition, CUP, Cambridge.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67305

  6. 6. 王寅.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J]. 外国语文, 2014(6): 61-67.

  7. 7. 王寅, 王天翼. 基于体认语言学的英语语法教学[J]. 外语界, 2019(1): 44-52.

  8. 8. 刘玉梅. Goldberg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反思与前瞻[J]. 现代外语, 2010(2): 202-209, 220.

  9. 9. 刘玉梅, 王敬媛. 体认语言学视角下in空间关系中的“界限”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2): 24-32.

  10. 10.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1. 11. 林正军, 张宇. 基于体认语言观的外语教学探索[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2): 261-272.

  12. 12. Geeraerts, D. (2006) Methodolog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Kristiansen, G., et al.,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

  13. 13. Heylen, K., et al. (2008)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Corpus-Bas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Geeraerts, D., et al., Eds.,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Language Variation, Cultural Models, Social Systems,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199154.2.91

  14. 14. 王寅. 体认语言学发凡[J]. 中国外语, 2019(6): 18-2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