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201
,
9
pages
10.12677/ML.2023.117403
语篇修辞的语义模式和语形模式解析
杨德生
杭州医学院,杭州 浙江
收稿日期:2023年5月29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1日
摘要
语言应用涉及选择语言单位,语篇修辞的研究以当代语言学、修辞学、教育心理学和文学等理论为理据,解读语篇模式对语言单位选择的影响。语篇模式在语言的输出和输入过程中具化为语义模式和语形模式,影响语言单位的选择。从本质上讲,语篇修辞的研究探析语义模式和语形模式的功能,揭示文化模式或概念化模式对语言应用的影响。从语篇模式视角解码和编码,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可更准确、更有效地处理信息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
关键词
语篇修辞,语篇模式,概念化模式,语言应用能力
Analysis of Textual Rhetoric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xtual Patterns in Meaning and Form
Desheng Yang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May 29th, 2023; accepted: Jul. 11th, 2023; published: Jul. 21st, 2023
ABSTRACT
Language use in real-life situations entails the selection of linguistic units. This study on textual rhetoric, with the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s, rheto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s the motivation, aims to examine how textual patterns influence the selection of linguistic units for the text. The influence can be explored semantically and formally in the processes of language input and language output. In essence, the studies on textual rhetoric mainly attempt to determine the functions of semantic patterns and formal pattern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modes or the modes of conceptualization on language use.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textual patterns makes language learners’ encoding and decoding of information more accurate and effective, conducive to developing abilities to use language.
Keywords:Textual Rhetoric, Textual Patterns, Modes of Conceptualization, Abilities to Use Languag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应用中的语言是在特定语境根据交际目的选择语义内容和语言形式生成。功能语言学和语用语言学观认为交际的语言单位是语篇,不是词汇或句子 [1] [2] [3] [4] ,而语言单位选择涉及修辞,因为修辞是选择最佳语言表达手段传递信息的艺术,因此应从语篇和修辞角度研究应用中的语言。从语篇视角分析语言,有以功能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体学为理据和从英汉语篇对比等方面的研究 [5] - [12] 。从语篇视角解读修辞,有系统的修辞理论阐释、功能语篇分析、积极修辞手段、生态语言学的解读和研究隐喻等论题 [13] [14] [15] [16] [17] ,对转喻和通感等修辞格的语用、认知、美学等功能的探讨 [18] [19] [20] ,以及对语篇修辞性研究、修辞的语篇建构、修辞功能的认知理据、跨文化修辞等的讨论 [21] [22] [23] [24] [25] 。所研究的语料包括文艺语体、学术论文、新闻、笔记小说、虚拟空间语言、小说、诗词、老年产品广告和商务等类型语篇。
这些基于语言学、修辞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不同理论的研究,用不同的理论、概念和术语阐释表面有异、实际相同或类似的语篇规律或模式,或解读语篇的同一语言现象或事实不同方面的规律或模式,为更深入的语篇修辞研究和教学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但这些研究没有明确区分是从语篇语义视角还是语篇语形的视角解析和总结的规律或模式,不基于明确区分这两种视角分析和总结语篇修辞或应用中的语言规律,易导致混淆,甚至误读、误解语篇语义规律和语篇语形规律。而且,若不区分研究发现的是语篇的内容组织模式还是其形式结构模式,不利于语言 学习者有效地把握和应用这些研究成果解读语篇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语言研究应同时关注语义和语形两个方面 [26] ,因此,本项语篇修辞的研究尝试从内容组织模式和形式结构模式两个方面归类分析语篇模式对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影响,梳理语篇和修辞方面的研究发现,以便更好地应用研究成果,拓展传统修辞学研究和语篇修辞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探析语言类型学就人类语言的语序方面近期的研究发现,即陆丙甫所言的“先整体后部分的语序顺序关系” [27] 如何在语篇层面体现,如何影响我们理解和应用语言进行信息处理与认知世界的。
2. 语篇修辞的研究: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语篇修辞作为一种语言分析和教学路径,在术语“语篇修辞”(Textual Rhetoric) [28] 中,根据“语篇”的定义“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是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前后衔接、语义连贯,且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言语作品” [29] ,本文分析的语言单位主要是英语的句群、段落和篇章和一些汉语语料。术语中的“修辞”,定义为“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30] 。基于这样的理解,语篇修辞的研究旨在揭示从语篇视角选择最佳语言表达形式,有效地传递信息和更好地表达说与写思想的规律 [31] 。
从信息处理角度看,语篇修辞研究的是人们解析语言单位、处理信息时的一种心理认知取向。根据认知语言学观,可通过分析语篇模式,即分析语篇的内容组织模式和形式结构模式,使这种心理认知取向显性化,以便分析语篇的语用规律并在教学中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本文将语篇的内容组织模式定义为组织语篇整体信息的一种概念化模式,这种模式是各个组成部分逻辑关系的纽带,使全文语义统一(以下简称语义模式或逻辑关系模式)。本文将语篇的形式结构模式定义为使全文实现衔接和连贯的形式框架,是使隐性的语篇逻辑关系显性化的语言手段,通过分辨这类显性的语言形式结构有助于把握全文语义的组织方式(以下简称语形模式或表征模式)。据此,语篇修辞的研究目的可进一步定义为:研究从语篇视角建构全文语义模式和语形模式,有效地传递信息和更好地表达说与写思想的规律。
在语篇修辞研究的篇章中,有一类是用修辞格谋篇布局,即根据修辞格隐含的语义模式和语形模式构建全文,这类语篇下文简称为“修辞格语篇”。分析这类语篇旨在解读修辞格所表征的语义模式和语形模式。所以,修辞格语篇的研究揭示的是从语篇的视角选择修辞格建构全文语义模式(或全文逻辑关系模式)和语形模式(或全文语言表征模式),有效地传递信息和更好地表达说与写思想的规律(对这类语篇的解析,下简称修辞格语篇的研究)。修辞格语篇的研究对象包括用一种或多种修辞格表征全文语义模式和语形模式的语言单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从语篇修辞和修辞格语篇两个方面进行语言研究和实践。根据广义的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观,“语言体系其本质就是一个潜在、隐性的概念辞格系统,概念辞格及其用法不过是这个系统中的一类显性化表征模式或内部结构,而概念辞格分析就是认知语言这个隐性概念辞格大系统的一种研究模式” [32] ,从这个意义上讲,语篇修辞的研究包括修辞格语篇的研究。虽然两个方面研究均通过解读语篇模式揭示语言的应用规律或语篇修辞技能,但分出修辞格语篇专项讨论,有利于为语篇修辞的研究以及语义模式和语形模式的选择提供新视角。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以语言学、当代修辞学、教育心理学、文化和文学等理论作为从语篇修辞和修辞格语篇两个方面分析语言应用规律的理据,探讨通过分析语篇模式研究语篇修辞分析和语篇教学的可行性,即探讨用语篇的语义模式和语形模式解析和教与学语言应用规律的路径。
3. 语篇修辞的研究
书面语或口语传递信息主要通过围绕语言有序组织结构的核心成分实现 [27] ,因为围绕核心成分组织语言使信息和具化信息的各个层级语言单位产生关联,形成一个语境,形成一个语义完形单位,便于编码和解码。语言内容方面的这种统一性模式,由对应的语言形式表征,如词组围绕核心词汇组成,句子以谓语动词词组为核心组织各个成分,段落通过主题句把句群和句子联系起来,文章依靠表述中心思想和要点的语言形式把全文各个段落和所有句子连成语义相对完整的语篇。语篇类型学的理论为语篇修辞的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据,因为语篇模式研究的正是交际者如何围绕全文的核心语义,把作为组成成分的语义和语形单位构建为思想统一、结构相对完整语篇的规律。
(一) 语篇的语义模式
现代修辞学家关注的重要研究方面之一是语言中的图式是如何影响我们认知世界的 [33] ,这一修辞学观是语篇模式研究方法的基础。图式为理解语言交流和信息的处理过程提供了思路,语义模式是对语篇规律进一步研究的发现:图式是语篇的组织框架,是语篇成分相互关联的基础;语义模式是对这种相互关联更深入的解读,研究的是语篇层面隐性逻辑关系的类型。
研究语篇的语义组织规律有不同的路径,可用不同的语义模式分析同一语篇。以英语记叙文为例,有传统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组织模式分析法,或从六个方面(what, who, where, when, how and why)解读,或用小说的9个要素探讨(Plot, character, setting, point of view, theme, style, tone, symbolism, allegory) [34] ,还可用Labov总结的叙述故事结构的6个部分(abstract, orientation, complicating events, evaluation, ending, and coda)进行分析 [35] 。若从语篇的表层和深层语义关系切入,可根据语篇的表层时空关系和深层的因果关系解析记叙文的模式,也可用从总到分的方式:即从整体情节(Plot/action)到不同情节(scenes)到一个情节(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进行从上到下(top-down processing)的信息处理方式解读 [36] 。
再如,就同一个话题撰文,如果文章主题的侧重点不同,全文的语义模式会不同。以说明文为例,写独生子女政策的两篇文章,都用因果关系模式组篇,若解释采取独生子女政策的原因,全文可围绕“In the first place, the only-child policy is based on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In the second place, the only-child policy aims at improving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third place, the only child-policy is based on the interests of the individual.”三个论点展开;若强调该政策的结果或带来的好处,可从“In the first place,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has increased. In the second plac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have improved. In the third place, the only child gets more love and attention from his/her parents and a better education. Parents may devote more time and energy to their work and have more leisure time at home.”三个方面阐释 [37] 。此外,还可用下定义、分类、对比等组篇模式,因为对同一话题从不同的视角观察,选择不同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就有不同的组篇模式 [38] 。在教学实践中,从这些不同的语义模式角度教和学语篇,有助于学习者更全面理解和把握文章知识,以及提高阅读和听力水平。
以上是从语篇内容的构思、语序或写作目的等方面说明语义模式的选择和组篇方式,若从宏观层侧重分析语篇不同组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英语语篇常见的语义模式有“问题–解决模式”、“主张–反应模式”、“机会–获取模式”、“提问–问答模式”等。此外,还可从题材、体裁等角度归类语篇的语义模式,由于这些语篇模式是英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该文化中人们交际时遵循的修辞规约 [39] ,掌握这些知识就是把握英美人用语篇模式谋篇布局的规律;在处理信息和教学实践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用这些语篇模式,就能提高英语的编码(即说写技能)和解码(即听读技能)的能力。
(二) 语篇的语形模式
教学实践中或在赏析语篇时,有意识地用语义模式分析语言,把隐形的语义关系显性化,有助于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交际效果。同理,对语篇形式模式或语篇信息表征手段规律的研究也是解读语言图式如何影响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方法,是从语言形式选择角度拓展现代修辞学的图式研究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语篇的语形模式是文本或篇章的结构类型,是使各种隐性的语义关系显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语篇的语义模式依靠语形模式表征。
与解读语篇的语义模式类似的是,分析同一语篇的语形模式也有不同的方法。从词类角度,依照词汇的上下义、近义、反义等关系可确定全文句子的词汇链和词汇链类型 [40] ,据此可构建语篇的形式模式;分析全文小句话题领域主要涉及的是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或存在过程的语言表征形式 [1] [41] ,可总结出全文的主题和要点;从语篇角度,根据全文句子的主语可解读语篇的宏观主题、局部主题和上下文主题,确定全文的命题;根据全文的主位可发现“主位化”组篇过程的特点,构建语篇主位结构的形式模式和明晰语篇的语义范围和维度;根据全文的述位部分,可了解语篇整体意义发展的脉络 [3] ,进而总结实现语篇主旨的形式模式;根据前后文句子的主位和述位的关系,找出篇章的主位推进模式 [5] [42] ,概括语篇的形式模式和全文的核心意义和要点;根据语篇修辞结构理论,分析全文小句的逻辑关系和类型,解读和比较语篇的修辞结构和功能 [43] [44] [45] 。也可通过解读全文不同层级语言单位体现的不同语篇视点,或解析这些语言单位不同语篇视点的关系探讨语篇视角的信息功能、认知功能和衔接连贯功能 [46] [47] ,构建语篇的形式模式。此外,还可根据同类话题用相关和相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结构,归纳表征图式(schemata)、框架(frame)、脚本(script)等 [48] 语篇的语形模式。
除上述自下而上信息处理方法(bottom-up processing) [36] 解读语形模式外,也可根据篇章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篇章策略连续体类型 [49] [50] 、认知视点框(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51] 以及语体学和文体学的语篇分析方法 [52] [53] 来解读全文的语形模式。而且,不同的视角可揭示同一篇章所包含的不同语形模式,如英语故事回家(Going Home),按照时间策略连续体类型可把全文分为两大部分;若根据空间策略连续体类型,能分出更多部分。同时这两种组篇模式在全文多处共现在同一句子中,以多形式、跨类型的方式构建语篇的形式模式 [54] 。用不同的语形模式解读语篇的结构规律就是从不同视角分析文章的结构或作者构思全文的表达形式,有助于培养多维思维能力,避免或至少减少只从词汇、词组、小句、句子、段落到全文这样单一语序方法解读文章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和掌握语篇修辞知识或语言应用的规律。
同一语篇有不同的组篇模式,反映了人对主观和客观世界复杂性、多维性的认知方式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54] ,即探析同一语篇的不同语形模式和语义模式本质上是在探索英美人是如何用不同“概念化认知模式”(mode of conceptualization) [55] 在语言的篇章层面构思布局、交流情感和传递信息的。
4. 修辞格语篇的研究
作为语篇修辞研究的一种类型,修辞格语篇的研究解析修辞格的组篇功能和认知模式。具体探究修辞格表征的语篇模式如何影响语言单位的选择和使用,即研究如何分析修辞格表征的语形模式和语义模式的功能和作用。
(一) 语篇的语义模式
修辞格语篇的研究和传统修辞格研究的对象都是修辞格,不同的是后者关注词汇、句子和语音层面修辞格的功能和特点;而修辞格语篇的研究侧重修辞格的语篇功能和作用。修辞格的语义模式表征的是修辞格的概念和所表述的逻辑语义关系在语篇中被拓展和延伸后,如何用来组织语篇信息,研究这样的语义逻辑关系以何种组织方式更有效地表述全文的主题和要点。所以,语篇的语义模式是修辞格在语篇层面的概念化功能,这类修辞格也称为概念修辞格或概念辞格 [32] 。
目前在修辞格语篇类型中,研究较多的是隐喻的语篇功能,如从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伦理、诗学、文学等理论视角分析含有隐喻概念的关联认知性、隐喻修辞格标题的组篇功能、诗歌体裁中隐喻的组篇表义功能、隐喻的语篇性和语篇组织特点、文学作品中隐喻隐含的伦理和哲理、隐喻凸现、升华小说主题的功能和隐喻从语言学、哲学、科学、到法律等领域在语义和语用方面延伸 [56] - [61] 。在语篇模式研究方面,就修辞格的种类和数量而言,还有很大空间,可拓宽对其它修辞格语义模式的研究,如探析象征、讽喻、反讽、仿拟等手段如何揭示小说主题思想和刻画小说人物、实现文本整体性认知或修辞格的互文性特点 [62] [63] ,从文学和文化理论的视角,讨论仿拟修辞格、轭式搭配法、反论/隽语、矛盾修辞格等如何被短文和小说作者、文学评论家和文化研究者用来构建作品和表述理论和观点 [32] [64] 。总之,修辞格的语义模式是一种组织篇章逻辑关系的手段,这类模式使全文各个部分的内容连贯统一形成整体,更有效地传递篇章信息。
因此,从同一语篇的不同语义模式角度解读修辞格的组篇功能,有助于在了解修辞格的语音、词法和句法修辞功能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和掌握修辞格的谋篇布局功能,以提高说写技能。
(二) 语篇的语形模式
如果解析语义模式使修辞格在语篇层的概念组织功能显性化,对修辞格的语形模式分析则揭示其在语篇层的形式组织功能,是研究使修辞格语义关系显性化的手段。虽然修辞格的语形模式和传统修辞都研究词、句和语音修辞格,但修辞格的语形模式研究的重心不是这些语言单位本身的特点和功能,而是修辞格在语篇层的形式组织功能,所用的修辞格如何影响全文结构的建构和传递篇章信息的。
修辞格的语形模式包括全文的结构由某种修辞格表征或全文采用多种修辞格组篇的情况。用某种修辞格表征语形模式,如用类比组织段落的模式,用含有矛盾修辞格、轭式搭配法、双关等修辞格的标题表征语篇的结构 [32] [64] ;全文用同一种、同类修辞格或句型的语篇,如问句构成的语篇、“是字句”组成的语篇,或特定节律组成的语篇 [65] ,以及围绕全文主题和要点用隐喻、反复、排比、类比、层进、半谐韵等词汇、句法和语音修辞格,通过照应、词汇衔接、平行对等结构和方式建构的语形模式,使语篇内不同层级语言单位和不同层级的部分衔接、连成一体的方法,更是广为使用 [66] [67] [68] [69] 。因此,修辞格的语形模式是使全文逻辑关系显性化的手段,修辞格所表达的逻辑关系表征的是语篇宏观结构,是全文逻辑关系表征形式的缩影,这类修辞格具有构建全文框架的组织和显性功能。
围绕修辞格的语篇语形模式解读具体文章,可从传统方法主要侧重分析修辞格的词、句功能拓展到探解修辞格如何构建和呈现全文信息结构和全文内容组织关系的语言表达形式,探解这样修辞格的语篇模式功能是如何贯穿全文,使全文浑然一体的,有助于习得修辞格在语篇层面的语形组篇功能知识以及培养、掌握和应用这样的语言应用规律。
5. 语义模式和语形模式的关系
应用中的语言是语形、语义和语用三位一体。上文从语义模式和语形模式两个方面阐释语篇修辞和修辞格语篇的分析方法和教学方法。从语篇编码的视角,首先是确定全文的交际目的、主题及要点,后构思段落的主要思想、次级论点、论据和结论以及确定不同层级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即用语义模式知识布局全文后,就可选择表述语篇内容的恰当语形模式。而解码的过程,从语形模式入手提炼全文的语义模式,一般是从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其它部分找出主题核心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即表达核心概念的语句和词语,据此概括出全文的词汇链、篇章策略连续体类型等语篇的语形模式,进而归纳总结出全文的要点和语义模式。
从语义或语形方面分析语篇模式,需要注意:首先,所述研究顺序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因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虽然语篇模式的两种模式分析法各有侧重,但无论从语义模式还是从语形模式入手解读语篇的修辞特点和规律,都以语篇核心信息的解读为出发点,因为“一切健全的写读都是内容决定形式的” [70] ,是交际的目的、欲传递的核心信息决定应选择何种语言形式表述。其次,尽管从语义到语形或从形式到内容的方式探析语言单位之间的联系,都能找出语篇模式,但更有效的语言分析是两种方法的结合,因为基于对人脑学习机制研究所发现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认知世界时人脑是趋于同时处理和把握事物的全貌和部分的信息 [71] 。因此,在解读语篇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规律时,应把语义模式分析语篇的两个视角——语义模式,即从上到下的整体信息把握路径,以及语形模式,即从下向上处理部分信息、信息不断累加和整合的处理方式——结合起来,而非只用一种视角分析和学习语篇。
6. 语篇模式分析视角的理据
作为一种语篇分析方法,从语篇模式视角解读语篇修辞的路径体现了现代系统论的原则 [72] ,即把对要素、层次、结构、功能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结果等方面的认知置于整体框架下,以整体为核心把握部分。从本质上讲,通过语篇模式分析把部分置于整体框架下的分析法,是用概念框架和概念框架体系探析和建构语言知识体系或语言知识结构规律的一种方法 [73] ,是探析人类认知世界所依赖的抽象化概念整合模式(abstracted pattern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74] 的一种方法,因为根据认知语义学观,意义结构就是概念结构,意义建构就是概念化过程,概念结构有具身性,表征意义有多样性等特点 [73] [75] 。从语言结构的来源看,Langacker认为语篇是结构、使用和习得的整合体,语篇是语言的应用,语言在社会语境中通过互动获得,因此描述语言结构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使用和社会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存在于使用的模式,这些语言使用模式是在语篇语境下无数次的使用语言而习得,并用于未来理解和产出更多语篇 [74] 。因此,用语篇模式解读语篇修辞就是研究语言的应用模式和规律。
从认识论视角看,用语篇模式知识研究语篇修辞就是用专家们谋篇布局和解析语篇/文本的知识,即当代新学习理论实证研究表明的专家的专业知识,这种通过全面、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基础上形成的语境化、模式化的知识结构体系或图式(hierarchical framework or schema) [76] 。把握这样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语篇解读能力,用这样的语篇模式知识解析整体信息和挖掘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模式,即透过语言表层可触及更深层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认识层的内核和人类思维模式 [32] [77] [78] 。
7. 结语
人类的言语或非言语交际通常是想好再说或“谋定后动”。因此,掌握如何更有效地思考和谋篇布局路径,以及如何用语言更有效地传递信息的方法,既是高质量的生活、工作、娱乐等所需,更是从古到今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语篇修辞的研究从语义模式和语形式模式两个方面揭示这样的语言应用规律,即从潜在的认知体系中选择事实、概念、程序等语义成分传递信息和谋篇布局时,构思过程受制于语篇的语义模式,以及从语言体系中选择语音、词汇和句型等表征语义的语言单位组文时,受语篇的语形模式制约。换言之,只有当潜在的语义和语形单位有助于构建全文的语义和语形模式时,才作为具有特定意义和功能的语言单位用于构建语篇。从这个意义上讲,语篇模式的组篇原理反映的正是语言类型学研究者所言的整体先于部分的语序顺序关系,因为在语篇模式的宏观框架下选择语篇或文本的组成部分,是透过语篇的语义模式和语形模式审视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分与篇章整体的关系,使语言的使用和认知过程始终以语言的宏观模式和框架为导向,从而避免仅根据部分或局部的语言单位片面地误读或误传语篇或文本的信息。因此,从全文的语义模式和语形模式视角解析语篇层修辞,可更准确、更有效地处理信息,有助于提高构思谋篇和遣词造句成文的语言应用能力。
文章引用
杨德生. 语篇修辞的语义模式和语形模式解析
Analysis of Textual Rhetoric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xtual Patterns in Meaning and Form[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7): 2963-297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7403
参考文献
- 1.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Edward Arnold, London.
- 2. Martin, J.R. (2004)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 3. 苗兴伟, 秦洪武. 英汉语篇语用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116-119, 173-183, 200-212.
- 4. 黄国文, 辛志英. 什么是功能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 5. Bloor, T. and Bloor, M. (1995)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 A Hallidayan Approach. Edward Arnold, London, 86-106.
- 6. 刘辰诞. 教学篇章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 7. 许力生, 李广才. 汉英论说文语篇的修辞模式对比[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32(5): 56-64.
- 8. 李晶. 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互动的动能-认知机制——以一则美国单口相声语篇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1): 25-31.
- 9. 徐永. 认知修辞视阈下的叙事语篇理解[J]. 外语教学, 2019, 40(4): 5.
- 10. 鞠红.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低调陈述修辞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4(6): 72-79.
- 11. 闪洪. 文艺语体交叉渗透的互文类型与实现路径[J]. 当代修辞学, 2022(6): 81-93.
- 12. 卢英顺. 认知图景理论在语篇研究中的运用[J]. 当代修辞学, 2023(1): 21-29.
- 13. 胡曙中. 英语修辞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 14.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 15. 魏纪东. 篇章隐喻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 16. 魏新强. 外交语篇引用的修辞功能[J]. 外文研究, 2020, 8(3): 46-52.
- 17. 张慧, 盖飞虹.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中美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J]. 现代外语, 2022, 45(5): 621-633.
- 18. 韩虎林. 美学视野中的英语修辞[J]. 外语研究, 1996, 47(1): 1-7.
- 19. 李国南. 修辞格与词汇[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 20. 刘宏伟. 转喻与寓言故事格局[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4): 16-19.
- 21. 武建国, 庞人骐. 论西方四大修辞学派的语篇建构观[J]. 外语研究, 2002(4): 22-27.
- 22. 徐盛桓. 修辞研究的认知视角[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 16(2): 1-5.
- 23. 刘森, 吴鸿皓. “同一”理论对英语语篇教学的启示——基于美国总统就职演讲的修辞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19(4): 67-72, 80.
- 24. 刘东虹, 唐丽君, 任茹. 英语母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篇修辞性研究[J]. 外语教学, 2020, 41(2): 71-75.
- 25. 李清平, 曲韶颖. 有色金属领域国际期刊学术写作语篇的立场表达策略研究——基于跨文化修辞视角[J]. 外语与翻译, 2022, 29(1): 76-86.
- 26. 牛保义. 坚持形义一体, 不能重义轻形[J]. 中国外语, 2015, 12(1): 35-41.
- 27. 金立鑫. 什么是语言类型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17, 41-42, 125-126, 146-147, 168-177.
- 28. 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 第5版.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 29. 刘辰诞, 赵秀凤. 什么是篇章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3.
- 3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2: 2157.
- 31. 杨德生. 英语知识性与技能性课程衔接的整合教学法: 语篇修辞视角的定性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14, 2(4): 195-209.
- 32. 杨德生. 文化模式——概念修辞格下的思考[J]. 外国语文研究, 2014(1): 29-41
- 33. Rivkin, J. and Ryan, M. (2004) Introduction: Language and Action. In: Rivkin, J. and Ryan, M., Eds., 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 2nd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Malden, 128.
- 34. 林六辰. 英美小说要素解析[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 35. Labov, W. (1972)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359-360.
- 36. Woolfolk, A. (200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th Edition, Allyn and Bacon, Boston, 240-241.
- 37. 丁往道, 吴冰. 英语写作基础教程[M].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167, 191.
- 38. 杨德生. “同文异构”的多维、跨学科因果-动态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2): 2920-2929.
- 39. 胡曙中. 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155.
- 40. Hoey, M. (1991) 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 41. 王建国. 汉语话题链系统[M]. 澳门理工学报, 2009 (4): 103-115. (确认是否正确)
- 42. 张德禄, 刘洪民. 主位结构与语篇连贯[J]. 外语研究, 1994(3): 27-33, 26.
- 43. Taboada, M. and Mann, W.C. (2006) Applications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Discourse Studies, 8, 567-588. https://doi.org/10.1177/1461445606064836
- 44. Krisztina, K. (2017) Logical Relations in Translation: The Case of Hungarian—English News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25, 273-293. https://doi.org/10.1080/0907676X.2016.1195850
- 45. 孔庆蓓. 从修辞结构理论看叙述语篇和描写语篇的区别[J]. 南开语言学刊, 2008(2): 92-104, 166.
- 46. 熊沐清. 论语篇视点[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33(1): 21-28.
- 47. 姚明发. 语篇的视角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02 (5): 129-131.
- 48. Brown, G. and Yule, G. (2000)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23-271.
- 49. 黄国文.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31.
- 50. 丁维莉, 等. 篇章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76-78.
- 51. 王寅.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96-98.
- 52. 程雨民. 英语语体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 53. 钱瑗. 实用英语文体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 54. 杨德生. 应从语篇的角度探讨修辞现象[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0(6): 68-71.
- 55. Holme, R. (2011)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67-71, 75.
- 56. 李丛禾. 论隐喻概念的关联复合性[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11(1): 27-31.
- 57. 廖美珍. 隐喻语篇组织功能研究——标题与正文之间的组织关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39(3): 177-183.
- 58. 黄曼. 论《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伦理隐喻[J]. 外国文学研究, 2013(4): 146-151.
- 59. 吴永强. 疯狂的机器——从认知角度探讨《飞跃疯人院》中的概念隐喻[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1(1): 145-150.
- 60. 吴建清. 隐喻边界的延伸[J]. 外语学刊, 2014(1): 42-46.
- 61. 肖菲菲, 梁志文. 体系转换: 知识产权法律语篇中的隐喻修辞[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 49(1): 70-77.
- 62. 郑庆君. 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探析——以汉语仿拟修辞格为例[J]. 当代修辞学, 2011(3): 11-18.
- 63. 何云燕. 关联理论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反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7(5): 62-67.
- 64. 杨德生. 修辞格标题的篇章信息性及对教学的启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1(5): 90-95.
- 65. 许钟宁. 语篇变模修辞[J]. 修辞学习, 2007(5): 43-47.
- 66. Widdowson, H.G. (1992) Practical Stylistic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 67. 陈立平. 试论英语平行式在语篇中的修辞功能[J]. 山东外语教学, 1997(2): 1-5.
- 68. 王守元. 英语文体学要略[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 69. 郭飞. 平行结构修辞与英语语篇解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 220-221.
- 70.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1: 15.
- 71. Caine, R.N. and Caine, G. (1994) Making Connections: Teaching and the Human Brain. Addison Wesley, Meno Park, 88-95.
- 72. 常绍舜. 从经典系统论到现代系统论[J]. 系统科学学报, 2011, 19(3): 1-4.
- 73. 杨德生. 概念框架体系的建构路径——建构策略与特点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三原则”解析视角[J]. 教育进展, 2019, 9(2): 183-201.
- 74. Langacker, R.W. (2008)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525, 539-540. https://doi.org/10.1093/acprof:oso/9780195331967.001.0001
- 75. Evans, V. and Green, M. (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Mahwah.
- 76. Bransford, J.D., Brown, A.L. and Cocking, R.R. (2000)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Expanded Edition.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31-50.
- 77. Wood, L.A. and Kroger, R.O. (2008) Doing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s for Studying Action in Talk and Text.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21, 24, 34-51, 143-159, 205-207.
- 78. 王晓路. 文化批评: 为何与何为[J]. 文艺理论研究, 2011(3):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