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11, 1, 103-107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1.13021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1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e/)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Comparative Education
Donghui Gao
Education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doudou05104408@163.com
Received: May 26th, 2011; revised: Jun. 25th, 2011; accepted: Jul. 13th, 2011.
Abstract: Chinese comparative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recently in disciplinary institutions and
academic studies. In disciplinary institutions, there’re subject course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concerned
normal colleges, the academic society and journals have also been established, and annual comparative educa-
tion meetings are organized by some scholars. In academic stud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arative edu-
cation”, which is the cor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finally we hav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First,
many papers refer to more than one hundred countries and areas in field, including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what’s more, some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European and African education. Second,
the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re also the themes that are emphasi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abroad education is another theme in papers. Third,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Keywords: Chinese Comparative Education; Disciplinary Institution; Academic Study; Developm ent Status
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高东慧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Email: doudou05104408@163.com
收稿日期:2011 年5月26日;修回日期:2011 年6月25 日;录用日期:2011 年7月13 日
摘 要:近年来,中国比较教育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学科制度的成形和学术研究成果的涌
现两方面。学科制度方面,有关师范大学普遍开设了比较教育课程,拥有专业的学术团体、组织并创办
了比较教育学术期刊,同时还持续稳定举办了全国性的学术年会。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本文对比较教育
核心期刊《比较教育研究》2005 至2009 年五年刊登的论文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第一,中
国比较教育在地域上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另外,对欧盟、非盟的教育也
加以关注,第二,研究专题上以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为热点,出现了很多新的诸如留学教育等教育主题,
第三,学科建设有了很大进步。
关键词: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制度;学术研究;发展现状
1. 引言
一门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包括必不可少的两部分:
学科制度和学术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比较教育发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科制度接近成形,同时也取得
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比较教育
学科史揭开了崭新的一幕。
2. 不断发展的学科制度
有比较教育学者认为,学科制度成形的三个标志
是: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
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从这个角度来讲,比较教
育拥有较为完整的学科制度。
2.1. 比较教育课程设置及学科点建设
比较教育课程自改革开放恢复以来,一直都稳定
地在相关师范大学中开设。1978 年6月,教育部 6月
在武汉召开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制定了高
等师范院校教育系的教育方案,规定恢复开设比较教
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104
育课程。8月28 日,教育部颁发并试行了《高等师范
院校的学校教育专业学时制教学方案(修订草案)》[1]。
该方案规定了高师院校“学校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
类选修课程,其中比较教育方面的选修课有:比较教
育、外国教育论著选读、外国教育现状与思想流派。
1981 年,“比较教育”被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目
前,有关师范大学的本科阶段已经普遍开设比较教育
专业,并且使用专业的比较教育教科书。
为了培养比较教育专业的高级优秀人才,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我国开始在大学设置比较教育硕士点,
80 年代中期设置比较教育博士点。目前,许多高校都
有比较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点和硕士点,除此之外,北
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
比较教育研究所先后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河北大学、西南大学于 2008 年也先后成立了国际与比
较教育研究所,并且他们的研究各有特色,北京师范
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着重于国际问题的比较和
文化与教育比较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
育研究所特别关注课程论的研究,并且把外国的先进
课程理念引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浙江大学教育学
院在王承绪教授的带领下对英国教育进行了系统研
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我国的英国教育研究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以日本、韩国教
育为重点;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研究
东南亚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教育,并于 2010 年成功召开
了“香港比较教育学年会”[1]。最近几 年出现 了一支
年轻的队伍——浙江师范大学的非洲研究院,他们对
非洲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当代非洲发展问题”与
“当代中非关系”两方面。这些学校都根据各自的研
究领域,对国外相关地区的教育做了深入的研究,以
便我们学习和借鉴。此外,还有许多比较教育研究队
伍分散在如北京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
学等高等学校,他们的研究也各具特色。同时,这些
高校为中国比较教育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后继
专业人才,也为中国比较教育事业的崛起和进一步发
展培养并储备了新生力量。
2.2. 学术组织和会议
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学术组织也是比较教育学
科制度建设的重要部分。年会的定期举办,对促进国
内学者的广泛交流、定位未来比较教育发展方向,起
到了重大作用。会议主题及讨论内容,使得教育学者
进一步明确当前教育问题,也为更好的服务教育实践
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比较教育学会自 1979 年成立,每隔两年举行
一次学术年会,另外在两届年会之间举行小型的、专
题的学术讨论会,是一种很有效的组织形式。随着比
较教育研究的逐步展开和加强,全国性年会的召开也
逐步规律化,论题的主题化趋势明显。至 2009 年,中
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研究会已先后在全国13 个省市
成功举办了 15 届年会。最近五年分别在上海、温州、
杭州举行了第 13、14、15 届比较教育年会。其中,第
13 届比较教育年会会议围绕比较教育学科建设、高等
教育、国别比较、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教育、中小
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等论题进行了大会报告和分组讨
论。第 14 届比较教育年会的主题是“中国教育改革与
比较教育研究”,分议题包括:教师教育改革与比较
教育研究、课程教学改革与比较教育研究、学校管理
创新与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与比较教育研究、
教育制度建设与体制创新、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与未来
发展等。第 15 届年会于今年 10 月9日在浙江杭州举
行,年会的主题是“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均衡发展”,同
时围绕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由历届年会的主
题可以明显地看出,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得到了
重视,这既说明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规模正日益
壮大,又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日渐成熟。任何学科在达
到了一定量的积累后,不可避免地将开始反思学科自
身的问题,加之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有关比较教育身份
危机的争论,更促使比较教育学者加强比较教育的理
论建设,以使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更为完善。值
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对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也
呈现了一定的成果,他们普遍地自觉运用或自主地提
出、倡导两种方法论,一种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
物主义,这是最高层次上的一般方法论在比较教育领
域的运用;另一种是“和而不同”,这是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生发出来的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2]。
2.3. 学术刊物
目前,比较教育学术刊物共有四类,分别是:北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105
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比较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主
办的《全球教育展望》,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外国教
育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外国中小学教育》,
其中,《比较教育研究》是专门的比较教育期刊。这四
类期刊收集了比较教育研究的优秀论文,这些论文在
内容上涉及国外相关教育改革、教育政策、教育管理
模式以及比较教育理论等问题,主题上遍布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方面,其中,《外国教育研究》
以东北亚教育为重要栏目,它们都为比较教育学术研
究的发展搭建了舞台。
3. 学术研究的发展
目前,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在领域的开拓、量与质
的提升方面都日臻兴盛。本文主要统计了比较教育的
核心期刊《比较教育研究》2005 到2009 年发表的文
章,《比较教育研究》5年共出版了 60 期(不包括增刊),
刊登论文 1066 篇(不包括会议综述和简讯),平均每期
刊登文章 17.8 篇。
3.1. 国别研究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呈
现了文化多样性的特点。表 1的统计数据表示,美国、
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然是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主
要对象国。美国位居榜首且遥遥领先,仅此一国的研
究份额就占了全部比较教育研究的 1/3,接下来依次为
英国、日本、苏俄、德国。
统计结果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与 2004 年之前
的统计数字相比,对苏俄国家的教育关注点有所减弱。
这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家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导
致其教育状况比较混乱的现实是分不开的,然而,随
着国家逐步向经济政治民主、经济市场化、国家法制
化、社会公民化转型,俄罗斯教育会呈现出新的面貌,
还有待于比较教育学者的进一步研究。结果还表明,
研究倾向于非洲、印度等不发达国家的教育。自从 2002
年非盟成立以来,对其教育的研究成为一个方向,同
时浙江师范大学成立的非洲研究院也为我们了解非洲
教育状况提供了一个通畅的渠道。对印度教育的热衷
一方面源于印度 2007 年出台的“十一五教育规划”,
另一方面是中国和印度同属于发展中国家,比较两个
国家的教育,会更有借鉴意义。
3.2. 专题研究
3.2.1. 关注新焦点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一直都是教育改革的焦
点,一方面是由于比较教育研究者大多身处高等院校,
对高等教育的本质、过程、规律、功能等问题相对比
较熟悉,在从事具体研究时也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
领域。另一方面许多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各项改革
举措的实施都亟需研究,而国外的诸多良好经验可资
借鉴参考[3],再次,就是改革高等教育见效快,培养
人才所需时间相对较少,能在短周期内对国家经济建
设等做出贡献,所以就高等教育作学术研究的论文数
量居高不下。然而这种现象还容易走向一个误区,那
就是“学术研究”概念在基础初等学校几乎不存在。
我们在要求中小学教师须有学术意识的同时却又在不
断地忽略强化他们的学术观念,这样做是矛盾的,最
终也将导致中小学教师的学术能力流于形式。
同时,留学教育被单独作为一种教育来研究,受
到一定程度的关注。留学的兴起可以使比较教育学者
达到对其他国家深层次文化识读的水平,进而在这一
层次上开展深入的专门研究并获得确实可靠的成果,体
现出比较教育学自身不可或缺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
Ta ble 1. The main object countries of Chines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in 2005-2009
表1. 2005~2009年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国
国别 美国 英国 日本 苏俄 德国 非洲 澳大利亚 印度
篇数 365 88 58 34 28 22 20 20
占总数比例 34.24% 8.26% 5.44% 3.19% 2.63% 2.06% 1.88% 1.88%
说明:1) “主要对象国”的选择以“占总数比例”超过 1.00%为标准;2) 同一篇文章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该篇文章在各国的篇数统
计中都被计算在内;3) 非洲不包括属于非洲的国家,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统计。
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106
也说明了我国与国际接轨的趋势良好,中国教育正努
力地融入国际教育中,突出了教育国际化的特点。
3.2.2. 呈现新主题
在统计的表 2中还可以看出,2008 年出现了一些
有关国外“抗震救灾”教育专题的论文,这也是 5.12
汶川地震灾难带给人们的思考,但遗憾的是,此类文
章仅仅昙花一现。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是面对灾难
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是可以做到的,这方面我们需要借
鉴别国有益经验,使学生学会面临灾难时可以采取的
保护措施,而教育在这方面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继续关注。另外,表 2中的
教育专题研究还包括教育公平、和谐教育、多元文化
教育等,其中和谐教育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为
核心,这为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有用
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意义。论文新主题的不断出现也
正显示了比较教育多元文化的特点及趋势。
3.2.3. 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得到重视
当前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发展的又一个特点是加强
了对学科本身的反思研究,这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合理
存在找到了恰当的理由,当然也正是比较教育学科的
身份危机导致了比较教育学者加强了对学科理论的反
思研究,这一时期学科建设方面的文章占到所有论文
的6.75%。然而,统计结果又暗示了另一种结果,虽
然有关学科建设方面的文章数量是有所增加,但是研
究关于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论方面的学者是很有限
的。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paper’s content
表2. 论文内容专业分布
年 度
项 目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篇数合计
高等教育 70 76 62 69 76 353
中小学教育 18 28 20 11 17 94
教师教育 11 21 15 14 18 79
幼儿教育 3 0 2 4 2 11
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 6 4 1 2 5 18
终身教育 2 2 1 5 1 11
女性教育 0 1 0 0 3 4
特殊教育 0 0 0 0 1 1
留学教育 0 4 1 2 0 7
港澳教育 1 0 0 0 7 8
国内外教育动
态(55.72%)
抗震防灾教育 0 0 0 8 0 8
课程、教材、教法、学法 38 12 22 18 16 106
教育管理研究
(20.17%) 学校等其他管理 11 40 31 13 14 109
教育思想/理论 39 33 47 38 36 193
教育专题研究 4 0 9 17 0 30
教育理论研究
(27.67%)
学科建设 18 11 13 12 18 72
其他(7.88%) 10 7 3 8 14 42
合计 207 218 211 215 215 1066
说明:同一篇文章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该篇文章在各主题的篇数统计中都被计算在内。图表分类参照[4,5]。
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107
4. 结语
毋庸置疑,目前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呈现稳定良
好的势头,中国比较教育为国内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
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国外教育新思潮和理论
的引介为国内同仁开启了思路,对国外教育新实践模
式和方法的探寻为一线教育者提供了启发,对世界教
育发展趋势的密切关注为教育决策指引了方向[6]。尽
管如此,前进中仍然遇到很多问题,中国比较教育学
术队伍中从事思想理论研究的比较教育者居多,进行
方法论学习的学者相对较少,而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宏
观教育政策和微观比较教育研究的艰苦探索更微乎其
微,从这个角度讲,产生比较教育学科危机也不足为
奇。加之,中国比较教育学术队伍本身就有方法论训
练不足的缺憾,这为参与国际学术对话设置了很大障
碍,如同项贤明教授所说,中国比较教育学正站在十
字路口,正在经历一个从移植到本土生长的过程,它
今后更高层次的发展还有待比较教育学者们探索,从
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理论[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顾明远, 阚阅等. 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比较教育的重建和发展
[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 12: 1-6.
[2] 生兆欣. 比较教育方法论中国学者倡导的观点[J]. 全球教育
展望, 2008, 37(1): 62-66.
[3] 生兆欣. 垦拓之路: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比较教育发展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 12: 7-12.
[4] 李晓梅. 《比较教育研究》论文统计及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
1999, 2: 55-57.
[5] 张冬梅, 刘金菊. 中美比较教育研究的文献分析[J]. 比较教
育研究, 2000, S1: 6-9.
[6] 顾伟泉. 《比较教育研究》计量评价与比较教育研究发展现状
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 2005, 3: 81-85.
[7] 项贤明. 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比较教育学[J]. 比较教育研究,
2005, 3: 27-32.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