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4
No.
05
(
2024
), Article ID:
86417
,
7
pages
10.12677/ae.2024.145673
论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哦,香雪》的叙事效果达成
——基于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节奏理论
游梓昂1,康婧瑜2
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2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南充
收稿日期:2024年4月5日;录用日期:2024年5月4日;发布日期:2024年5月11日
摘要
本文以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节奏理论为基础,周密考察其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篇小说《哦,香雪》中的运用和在叙事效果方面的达成,以期为本篇课文的叙事解读提供另一种思路。
关键词
《哦,香雪》,统编版高中语文,叙事效果,叙事节奏
O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Narrative Effect of the Text Oh, Xiangxue in Unified Edition of High School Chinese Compulsory First Volume
—Based on Gerard Genet’s Narrative Rhythm Theory
Ziang You1, Jingyu Kang2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2Faculty of Art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Received: Apr. 5th, 2024; accepted: May 4th, 2024; published: May 11th, 2024
ABSTRACT
Based on Gerard Genet’s narrative rhythm theory, this paper carefully examines its application and achievement in the narrative effect of the second novel Oh, Xiangxue, Unit 1, Lesson 3 of the first volume of compulsory Chinese for senior high school, in order to provide another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narr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text.
Keywords:Oh, Xiangxue, Unified Edition of High School Chinese, Narrative Effect, Narrative Rhythm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以“青春激扬”为人文主题,选择了五首现代诗歌和两篇短篇小说,其中就有铁凝的成名作《哦,香雪》。在中国文学解冻复苏,城市与农村互相试探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铁凝凭借这部短篇小说崭露头角。小说从铁路在台儿沟的修建和火车一分钟的停靠写起,抓住农村女孩香雪这个典型人物,展现了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工业物质文明对原本封闭贫困的小山村产生的变化和冲击。孙犁评价《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 [1] ,因而其呈现出的诗化小说风格被历来的语文教学研究者念兹在兹。该小说入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也应和着温儒敏在选文方面所强调的“所选必须是美文,思想格调要高,语言形式要优美” [2] 的评价标准。
不过,仅仅从语言和主题两个角度解读本篇小说是远远不够的。王荣生主编的《小说教学教什么》指出,“读小说不仅要关注它说了什么,还要关注它怎么说的” [3] 。与此同时,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也同样指明,教学时要注重“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4] 。那么,如何分析作品的叙事特色及其效果达成则变为了摆在教师们备课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此,《小说教学教什么》给予了具有方向性的答案。书中在小说的话语系统部分简要介绍了小说的叙事时间理论,并将之分为“等述”“概述”和“扩述” [3] 。其实,追根溯源是受到了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节奏理论影响。热奈特认为,“叙事可以没有时间倒错,却不能没有非等时,或毋宁说(因为这十分可能)没有节奏效果” [5] 。笔者因此基于热奈特在叙事节奏理论中关于时长的论述,发现作者在对小说叙事节奏的处理方面,形成了加速与减速的交织,由此达成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立足于农村人的立场,以一颗饱含善意的心着力描绘和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焦虑的叙事效果,具有别样的叙事艺术魅力。
2. 叙事节奏的体现:加速与减速的交织
热拉尔·热奈特提出的四种文章基本速度模式,可以由以下四种公式来表示:
停顿:TR = n,TH = 0。故:TR∞ > TH
场景:TR = TH
概要:TR < TH
省略:TR = 0,TH = n。故:TR∞ < TH
(其中,TH指故事时间,TR指叙事的伪时间或约定时间。) [5]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于叙述速度的论述中,有一个重要的参考:对话与独白。“在被称之为场景的状况中,如果将对话的语气与状态,以及独白忽略不计,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TR = TH,即故事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的匀速进展状态中。” [6] 以为参照,我们可以具体分析出小说每一部分的速度模式和叙事速度。
第一部分:“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7] 这部分通过记叙铁路修建、火车停靠等方式将读者带入深埋在山沟里的小村子。该部分所占篇幅一页有余,此时故事本身进程基本休止,而作者停留于小说背景和环境的叙述,可界定为停顿,叙事速度缓慢。
第二部分:“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你包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7] 这部分具体记录了火车停靠站台的一分钟,包括姑娘们去看火车上的人与物以及对“北京话”的询问,并写到了姑娘们回家路上嬉戏谈笑的场景。此部分的故事时间是一分钟加上回家路上的时间,通过大量的对话描写,细腻还原了当时状况。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相对等同,属于场景。
第三部分:“日久天长,这五彩斑斓的一分钟……(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 [7] 概括地描写台儿沟的姑娘们日久天长地去火车站等候这一分钟火车停靠的时间以及与乘客们交换或买卖物品,以概要的方式展开。
第四部分:“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也有人替香雪分辩。” [7] 这部分具体地记叙了香雪向火车上的妇女打听自动开关的铅笔盒未果的事情和姑娘们对此的谈论,又回归场景。
第五部分:“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为什么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7] 主要插叙香雪在公社初中被其他女生嘲笑,此时文章的速度模式为停顿,叙事速度缓慢。
第六部分:“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那是四十个。” [7] 本部分属于场景,匀速地记叙了香雪在一次交换、买卖物品时,看到了火车上放着自己梦寐以求的铅笔盒,但对方拒绝交换。
第七部分:“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 [7] 写香雪在火车上度过了近一小时的旅途,属于概要,故事疾速向前进展。
第八部分:“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哦,香雪!香雪!” [7] 这部分在匀速状态中写到香雪回家路上的内心独白和台儿沟姑娘们的迎接,属于场景。
根据以上对《哦,香雪》叙事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绘制出一幅散点图示意。如图1所示。
据图可知,《哦,香雪》在叙事模式方面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呈现出停顿、场景、概要三种叙事模式交替上演的设计。
场景(TR = TH)为匀速,我们可以得出四种文章基本速度模式的排序(由快到慢):省略 > 概要 > 场景 > 停顿。由此我们也可以制作出表1显示每部分叙事速度的对应情况。
我们据表不难初步发现,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叙事速度在缓慢、匀速、快速间来回转变,具有交替变化的规律性。这为我们随后分析叙事节奏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哦,香雪》中的叙事节奏,我们还需要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把八个部分合并为四个小说板块。
第一板块,小说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此板块重点引入火车意象,写火车停靠台儿沟后给姑娘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叙述模式由停顿到场景再到概要,叙事速度不断加快。
第二板块,小说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此板块引入了自动开关的铅笔盒意象,香雪的内心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叙事模式由前一板块末尾的概要逐渐依次转变为场景和停顿,叙事速度陡转直下。
Figure 1. Oh, Xiangxue narrative model analysis diagram
图1.《哦,香雪》叙事模式分析图
Table 1.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ing situation of narrative speed of each part of the novel
表1. 小说各部分叙事速度对应情况分析
Figure 2. Oh, Xiangxue narrative rhythm analysis diagram
图2.《哦,香雪》叙事节奏分析图
第三板块,小说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香雪用四十个鸡蛋换取了自动开关的铅笔盒,经历了一小时的火车车程。叙事模式依次变为场景和概要,叙事速度再次加快。
第四板块,小说第八部分。记录香雪下车后的心理活动及台儿沟姑娘们的迎接。小说叙事模式转为场景,以一种匀速的方式收尾。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总结出图2来图示小说叙事节奏起伏的样态。
由图可知,小说在叙事节奏方面采用了加速与减速交织的方式进行,而这种非等时叙事方式带来的叙事效果是我们接下来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3. 叙事效果的达成:在节奏变换中实现
有学者评价铁凝的小说“有一种撞击人的心灵的力量存在” [8] 。就《哦,香雪》而言,这种力量来自于作者将叙事效果妥帖地寓于叙事节奏变换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前文基于热奈特的叙事理论,经过一系列推导得出的该小说加速与减速交织的叙事节奏最终与作者预期的叙事效果榫卯契合。
小说的第一板块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展开。铁路铺进了台儿沟,运营后又在这里设站,搅扰了小山村的宁静。火车的到来象征着城市工业文明的气息吹进了台儿沟,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改革的新变。吃过晚饭后的香雪们不再如以往一样钻进被窝,而是急急忙忙地结伴前往车站,等待每日晚上七点按时抵达的火车。短暂而又五彩斑斓的火车靠站的一分钟对从小出生在偏僻山沟里的香雪们而言,无疑是一次“睁眼看世界”的机会。她们趁着这60秒交换来自城市的物品,感受山外的世界。此处的叙事节奏不断加快,也预示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即将浸润到中国更广袤的农村,更多长久以来与落后和闭锁相伴的农民也将在这次变革中获得改善生活的机遇。加速度的叙事节奏与当时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渐踏入农村的时代脚步相互配合。
在小说的下一个叙事板块,作者引入了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这另一象征工业文明的意象。此时,叙述视角也逐渐从香雪、凤娇与其他台儿沟的姑娘们身上转到香雪一个人的身上。如果说之前火车这一工业文明的象征物带给了香雪新生活的美好憧憬的话,那么这只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则无疑让她于这股时代发展的春风中失落。无论是香雪向乘客打听无果的受挫还是她作为台儿沟唯一一个考上初中的学生却因家庭贫困而产生的自卑,均与其息息相关。香雪使用的是由父亲制作的木制铅笔盒,代表着农村的贫穷与滞后;其他女同学使用的是能自动开关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体现着先进的工业化新貌。在强烈的反差之中,香雪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故而文章在此处的叙事速度不断下降。作者有意逐渐减缓叙事节奏的目的是让读者的思维也随之放慢,从而更深层次地考虑到,这不啻是香雪一人的失落,更是以香雪为代表的世代繁衍栖息在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广大农村人面对时代发展洪流的失落。
在小说的前两板块中,一个板块侧重于介绍火车,暗喻工业化新气息的吹入点燃了人们改变贫困生活的希望;另一板块则引入自动开关的铅笔盒,反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农村人也随之感知到自己早已远落后于时代进程。两个小说板块正好用一个加速度,一个减速度的方式对比展开,一种落差式的矛盾冲突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侧面凸显了工业化新气象与封闭小山村的巨大反差带给农村人民的震撼,也巧妙地将改革开放初期变革之风即将吹入乡野以及城乡二元发展速度的差距含蓄地寄托在叙事的节奏变化之中。小说的第三板块将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的主要意象结合到了一起,从而推动了小说驶向戏剧性高潮,叙事节奏也随之不断加快。为了获得那只让自己魂牵梦绕的铅笔盒,香雪在强大的意念驱动下,登上火车,意外经历了近一小时的火车之旅。香雪拒绝了火车上女学生的好意,执著地要用四十个鸡蛋换得自动开关的铅笔盒的情节烘托出其内心的纯洁与质朴。之后的心理活动描写更是连用三个委屈和两个理直气壮,这样的使用频率更好地展现了城镇与农村的巨大反差以及香雪作为农村人的自卑感。
随后,小说的叙事节奏又开始放缓,以一种匀速的方式步入尾声。对火车上的乘客来说,从台儿沟到西山口的路程在闲聊之中很快就到了,而同样的路程对步行的香雪而言却要走好久。第四板块的叙事节奏跟随香雪的步伐匀速前进着,从而达到了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基本重合。在匀速向前的叙事节奏中,我们还可以细析出香雪的心理变化过程:对走夜路的害怕,获得自动开关铅笔盒的兴奋,对明天上学和未来台儿沟生活的期盼,用四十个鸡蛋换得铅笔盒的后悔,换得铅笔盒的自我说服。一系列细腻微妙的内心活动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落脚点,那就是香雪那颗童真无邪而又善良淳朴的心。但这并不是香雪一人的人物特质,作者文末写到凤娇以及台儿沟的其他姑娘们一起迎接香雪回家的目的在于由香雪一个人的纯真善良扩大到生活在偏远农村里所有村民们朴质纯洁、互相关心的美好品质,小说行文于此荡漾着一种人文的温馨与温暖。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小说在倒数第二段把姑娘们的欢呼与群山的感动巧妙勾连,形成了一幅水乳交融的画面。这一方面表达了香雪平安回家的喜悦,但更重要的是香雪是拿着工业文明象征物自动铅笔盒回家的。这暗示了先进工业化的革新气息吹进了贫困落后的乡野,将给台儿沟带来时代的新貌。至于最后一段,“哦!香雪!香雪!” [7] ,表面上是欢呼着香雪的回家,但更深层次意义上是暗意积贫积弱的农村以极大的热情盼望和呼唤由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新气象,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农村大变革即将拉开帷幕。
因而,我们不难发现,第四板块的叙事节奏又与第三板块的叙事节奏形成了反差,从而达成了凸显以香雪为代表的生活在落后农村的人们的美好品质以及期待改革开放带来的先进工业化文明将改变贫苦村野现状的叙事效果。不过,饶有趣味的是,此次因叙事节奏变化而传递的叙事效果与前一次的侧重点截然不同。第一次叙事变奏的重心是突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但本次则着重以农村人的美好心灵品质缓解由此带来的焦虑。其实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城市与农村间的隔板刚被打破,两者相互试探,彼此间的差距并不显著。铁路的修建和火车的停留给香雪提供了一个追求现代化物质文明的机会,而当她真正获得象征现代文明的铅笔盒之后,又被朴素的乡土情感召回,形成了人物从“出走”到“归来”的局面,以此缓解改革开放之初城乡发展不均衡带给农村人的焦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标》)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要“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 [9] 。因此,想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这种微妙复杂的情感,获得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教师就应在课堂上适当引入有关此时期中国城乡关系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香雪的精神品质产生思考,最终回归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外,“文学史方法是用于解读教材文本……的学理依据” [10] 。结合此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代表性作家作品可进一步对比推知:同时期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1980年)、路遥的《人生》(1982年)等小说无不透露着作者努力以人性的善意化解城乡疏离的冲突。但在叙事手法上,铁凝的《哦,香雪》将此熔铸于叙事节奏的两次起伏之中,相较而言更添一层审美体验。
4. 结语
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哦,香雪》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课标》在对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提及要“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9] 。作者铁凝曾在一次访谈中坦言,这篇小说传达的“可能是对人生的一种体贴的情感” [11]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体贴的情感”若隐若现地浮动在小说的叙事节奏之中。全文分为八个部分,四大板块,每个板块之间采用对比的方式,以加速与减速相交织的叙述节奏展开。着重展现的是改革开放的工业化气息对封闭落后地区人民生活与心态上的强烈冲击与巨大改变,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广大农村人民凭借纯洁朴质的美好品质融化城乡隔膜的坚冰。文本的两层意蕴内嵌在两次加速与减速的叙事节奏交织之中,最终引申出了改革开放将给封闭落后的农村带来新气息的美好期待,达成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站在农村人的立场,以一颗饱含善意的心着力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焦虑的叙事效果,也带给了读者强烈的精神震撼。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温认为,“小说家必须善于分配时间、调整时间;时间起着突出、强调的作用” [12] 。《哦,香雪》如同铁凝手中的一把扇子,她有意地把叙事时间打开或收拢,自如地切换叙事模式。小说也由此形成了加速与减速交织的叙事节奏起伏样态,在无形中达成了作者预期的叙事效果,产生了别样的叙事艺术魅力。
对于小说教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小说教学,“只谈内容是不够的,那仅仅是在谈社会经验,只有把形式搞清楚,小说的艺术性才能充分体现” [13] 。而实现让学生感知小说的内容与艺术完美契合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师“学习并掌握小说解读的理论和知识,并把它们运用到小说教学中去” [3] 。就小说的叙事艺术而言,包含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叙事时间、叙事结构等多方面。而《哦,香雪》的叙事节奏变化深藏于字里行间,在无形中达成作者的叙事意图,是本篇小说不容忽视的解读角度。若教师能结合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节奏理论启发学生思考本篇课文的叙事效果,在“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9] 之余,也能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9] ,从而更好实现《课标》针对本学习任务群提出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
文章引用
游梓昂,康婧瑜. 论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哦,香雪》的叙事效果达成——基于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节奏理论
O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Narrative Effect of the Text Oh, Xiangxue in Unified Edition of High School Chinese Compulsory First Volume—Based on Gerard Genet’s Narrative Rhythm Theory[J]. 教育进展, 2024, 14(05): 168-17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673
参考文献
- 1. 贺绍俊. 铁凝评传[M].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 2. 温儒敏. 温儒敏语文讲习录[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3. 王荣生, 主编. 小说教学教什么[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编著.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必修(上册)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1.
- 5. 热拉尔·热奈特.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 王文融,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 6. 徐晓军. 论叙事节奏与叙事效果的达成——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J]. 甘肃理论学刊, 2011(3): 157-160.
-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 上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 8. 丁帆, 齐红. 寻找生命的纯净瞬间——读铁凝的短篇小说[J]. 长城, 1995(3): 248-252.
-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 10. 白松涛. 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史: 样态、意蕴及教学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11): 94-101.
- 11. 铁凝, 王尧. 文学应当有捍卫人类精神健康和内心真正高贵的能力[J]. 当代作家评论, 2003(6): 10-21.
- 12. [英]伊丽莎白·鲍温. 小说家的技巧[M]//吕同六. 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上).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 13. 孟凡军. 小说教学要“三尊重” [J]. 中学语文教学, 2023(4): 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