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ization and Land Use
Vol.2 No.01(2014), Article ID:13209,10 pages
DOI:10.12677/ULU.2014.21003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Hebei Province Based on New Urbanization Perspective

Baojun Shi1, Min Yu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Email: sbj8851@sina.com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Received: Jan. 6th, 2014; revised: Jan. 13th, 2014; accepted: Jan. 20th, 2014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ounty Economic has achieved sustained and rapid growth and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County Economic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accompany with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 and challenges are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refore, in the study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of County Economy,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of Hebei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based o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oint of view,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new urbanization at different levels of Hebei County Economy, and to explore the issues existing in the Hebei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extensiv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d no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etc., but flourishing industrialized operation of agriculture, strengthening small towns radiation function, fos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with local advantages and intensive manner,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ettlements, should be the province based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county economy overall steady grow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s.

Keywords:County Economy; New Urbanization; Hebei Province; Strategies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河北省县域
经济发展对策

石宝军1,于  敏2

1衡水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衡水

2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Email: sbj8851@sina.com

收稿日期:2014年1月6日;修回日期:2014年1月13日;录用日期:2014年1月20日

摘  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县域经济已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河北省县域经济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下,县域经济发展却又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在阐述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内涵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讨新型城镇化对河北省县域经济不同层面的影响,并结合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如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而繁荣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小城镇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倡导集约化发展方式,改善生态与人居环境,应是我省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

县域经济;新型城镇化;河北省;对策

1. 引言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十七大也在相关报告中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总面积达18.77万平方公里,其中县域面积为18.1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96.64%。据《2012年河北省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生产总值实现24515.76亿元,其中县域经济总量达16686.9亿元,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8.07%;201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总数达7240.51万人,其中县域人口数为5992.7万人,占全省的82.77%;同时,全省财政预算收入为1542.7亿元,其中县域财政预算收入为613.38亿元,占全省的39.76%,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河北整体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据相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末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6.80%,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到3410.5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08.86万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省内各个县域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性,并且与国内其他发达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全面认识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制约其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2. 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内涵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

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1] 。与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即旧城镇化相比,人们对于新型城镇化中的“新”的认识还没有达成共识,存在多种解读视角。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务院原参事车书剑说,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内涵,要强调城镇发展、绿色低碳、生态节能等基本理念。与此同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要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而且还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等综合配套改革的步伐[2]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也指出,所谓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走以人为本、“四化”融合、城乡统筹、生态文明、文化繁荣的发展道路[3] 。著名学者彭红碧,杨峰(2010)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发展集约化和生态化模式,增强多元的城镇功能,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4] 。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不是单纯地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是在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同时,注重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着眼农民,涵盖农村,积极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聚集和辐射功能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各个层面上真正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单元,同样也是联结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有效枢纽,其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的总量及质量。研究县域经济问题首先需要对县域经济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目前关于“县域经济”一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文献上看,较全面地对县域经济内涵所作的论述来源于朱孔来、倪书俊(2006),他们认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行政区域经济,是我国相对独立运行的基本经济单元,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多种经济活动交织而成的经济有机体,县域经济兼有城市(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两大类[5] 。我们认为,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为区域地理范围,以拥有独立规划和财政职能的县级政府作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对不同层次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虽然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但是它又有其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地域性、综合性、联结性、地域性开放性和特殊性等。

3. 新型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实证分析

3.1. 新型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作用

在深入分析新型城镇化涵义基础上,要进一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须以新型城镇化作为载体,这主要是由新型城镇化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6] 。新型城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两方面,这两种功能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所起作用用图1表示。概括来讲,新型城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型城镇化可以通过转移和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加快县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7] 。农业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转移和吸纳,但总体上讲,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部分地区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而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中小城市转移,以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可以扩大农户的种养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加快县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增加县域农民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新型城镇化通过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聚集功能,促进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发展,扩大乡镇企业经营规模,这不仅会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Figure 1. The mode of new urbanization affecting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图1. 新型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模型

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也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门路,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有数据显示,乡镇企业适度集中于小城镇,发挥出关联产业的乘数效应后,可使得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扩大30%到50%[8] 。2011年上半年乡镇企业带给农民的收入占到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35.50%,比上年同时期高出0.2个百分点。

三是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开拓农村市场。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目前我国农村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我国存在大量的农村消费群体,其需求潜力大,但由于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农民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不同于城市居民,导致农村购买能力低、消费支出少的局面。鉴于城镇化有聚集和辐射两方面的功能,农民收入的增加是新型城镇化聚集功能的体现,而有效地改变农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则是辐射功能的体现,因此,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是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县域工业聚集和服务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县域工业化的载体,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9]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逐步提高和完善,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由依靠第一和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转变,由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及管理机制创新转变。只有城镇化充分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深层次转变,县域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的效益才能得到有效发挥,进而为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 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回归分析

目前,关于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关系的研究多数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已有的定量分析中研究选择的指标过于单一,不能充分反映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状况,对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未进行结构剖析。因此,为进一步说明新型城镇化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避免现有研究中采用单一指标的片面性,本文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用多变量来衡量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要求,目前学术界多从人口城镇化、城市建设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环境城镇化等多个角度来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10] 。如安晓亮从经济发展系统、资源与环保系统和社会发展系统3个角度出发,采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GDP能耗及城乡储蓄存款余额等20个二级指标,运用了熵权法和建立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新疆15个地、州、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11] 。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除生态环境因素因数据的不确定性暂未考虑外,选取了城镇人口比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个基本衡量数据指标来分别衡量人口、城市建设及生活城镇化水平(见表1);同时按照2013年河北省出台的《县域发展方案与考核办法》的要求,需要从规模实力、民生改善、四化同步、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五个角度来衡量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12] 。为避免各项指标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本文综合选取了人均GDP、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基本衡量数据指标来量化反映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见表1)。

本文拟用河北省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等相关数据,用3个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Xi (I = 1, 2, 3)对衡量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3个指标Yi (I = 1, 2, 3)分别做了回归,建立计量经济回归模型如下:

Yi = a + ∑biXi + μ (i = 1, 2, 3)

其中Y1代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Y2代表农业产业化经营率,Y3代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代表城镇人口比重,X2代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3代表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a、bi为待定参数,μ为随机干扰项。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上述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分别求得的参数值、对应的回归方程以及拟合优度R2(见表2)。

由第一个回归方程可以得出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人均GDP,受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和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影响为正,受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影响为负,即城镇人口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GDP会相应增加43.52元;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每增加1万元,人均GDP会相应增加2.60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每增加1万元,会导致人均GDP减少0.17元。

由第二个回归方程可以得出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受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影响均为正,即城镇人口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会相应增加0.3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每增加1万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会相应增加0.0002个百分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每增加1万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会相应增加0.0008个百分点。

由第三个回归方程可以得出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影响均为正,即城镇人口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相应增加9.81万元;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每增加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相应增加0.24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每增加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相应增加0.21万元。

可见,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仅从理论上对县域经济各个层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通过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衡量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不同指标对于县域经济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和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都对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正向的作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县域人均GDP产生的影响表现为负,但影响程度(−0.17)并不是很显著,从第二、三个回归方程中还可以发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增加使得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会增加。总之,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增加对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提高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4. 河北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

4.1. 河北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现状

河北省地处华北、渤海之滨,环抱京津地区,区位优越,资源丰富,所辖县(市)共136个,既有全国贫困县也有全国经济百强县,既有工业强县也有农业特色县等。截止2011年,河北全省生产总值实现24515.76亿元,其中县域经济总量达16686.9亿元,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8.07%;201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总数达7240.51万人,其中县域人口数为5992.7万人,占全省的82.77%;同时,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542.7亿元,其中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13.38亿元,占全省39.76%。因此,县域发展在整

Table 1. The indicators which measure the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表1. 新型城镇化及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衡量指标

Table 2. Parameter values an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coefficients

表2. 系数参数值及回归方程

个河北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河北省经济的发展。目前,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根据2012年河北省经济年鉴统计数据,2011年河北省县域经济总量达到16686.9亿元,比上年增长9.99%,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8.07%;生产总值超过100亿的县(市)个数达57个,400亿的县(市)个数达4个,其中河北省136个县中生产总值最高的为迁安市,达808.21亿元,位于全国百强县排名中第24位。

二是第二产业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河北省坚持工业兴县的发展战略,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1年全省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9002.29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的53.95%,比上年增长了21.93%;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215.8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955.1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8.01%,利润总额达1997.9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04%,可见,在河北县域经济中,第二产业有较快发展,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增长,图2表示2002~2011年河北省县域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三是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推进城镇化战略和方针,河北省也在积极制定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坚持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2011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达34.27%,比上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比2002年的10.29%提高了近24个百分点,占2011年河北省城镇化率(45.6%)的75.15%,可见县域城镇化在整个省的城镇化进程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图3为2002 ~2011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走势图。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促进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吸收,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改善了居民生活状况。

四是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高。河北省各县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2011年,全省县域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为17162.46元,比上年增长了11.52%,

Figure 2. The added value of secondary industry of Hebei Province’s county from 2002 to 2011

图2. 2002~2011年河北省县域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Figure 3. The ratio of county urbanization in Hebei Province from 2002 to 2011

图3. 2002~2011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

图4为2002~2011年河北省县域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公路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提升,公路里程约为16.05万公里,比上年增长23.46%;小学在校学生达441.8万人,医院、卫生院个数达2543个;截止2013年上半年,河北省已经有112个县(市)开展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占全省县(市)的比例达到71%,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15.5万人,参保率高达96.1%。这充分说明了近年来随着河北省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得到了提高。

4.2.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按照经济学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自然禀赋、技术条件、区位优势、人文环境等。河北省共有11个市,136个县(县级市),由于各个县自身发展条件不同,导致省内及省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且呈现出逐渐扩大的差距趋势。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按照人均GDP总量比较,在河北省的39个国家级贫困县中,人均GDP最少的是保定市的唐县,约为9419.33元,而唐山迁安市的人均GDP最大,达111169.63元,约是唐县的11.8倍。2011年迁安市的经济总量为808.21亿元,与我国县域经济之首——江阴市(经济总量达2335.87亿元)比较,江阴市接近迁安市的2.89倍。可

Figure 4. Per capita savings deposit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or county from 2002 to 2011

图4. 2002~2011年河北省县域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年末余额

见,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突出,这种不平衡性严重制约了河北省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影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4.2.2. 县域经济中产业聚集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初级产品较多,产业链短,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这些都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目前,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规模偏小,而且多数是停留在产品的初级加工阶段,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都较低[13] 。一些地方的产业虽然在国内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例如衡水市安平县丝网产业,所需原材料来源于国外或国内其他地方,生产的产品也主要是销往其他地方,国内约80%的丝网产品都来源于安平县制造,本地区的需求量较少,该产业的发展不仅受本地规模小的影响,而且直接受到其他地区经济水平的制约,对外依存度比较高。除此之外,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多数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面临困难,企业规模有待扩大,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4.2.3. 县域城镇化发展滞后,且各市间存在差距

城镇化依靠中心城镇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城镇的发展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局面的形成。众所周知,我国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河北省也不例外,也存在着县域城镇化发展滞后的问题[14]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2.57%,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6.80%,较全国平均水平低5.77个百分点;2012年河北省唐山市、石家庄市、廊坊市城镇化率均超过50%,分别为53.60%、53.47%和50.60%,而城镇化率最低的是衡水市,为 41.39%,与唐山市相比,衡水市落后12个百分点,存在明显的差距[15] 。县域城镇化的滞后不仅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而且不利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河北省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缓慢。

4.2.4.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

第一、二、三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虽然目前在河北省县域经济中,第二产业有着较快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1年全省县域第二产业增加9002.29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的53.95%,但是在发展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发展方式粗放,过于重视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忽视了发展的质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性的污染。根据2013年10月公布的最新消息,今年第三季度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中,有7个城市来自于河北省,分别是邢台、石家庄、唐山、邯郸、衡水、保定和廊坊,河北省成为全国污染程度最严重的省份,这种粗放式的发展使得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5.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河北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规划、强调集约、追求和谐、注重节能减排,从而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要发挥城镇人口比重、县域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对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提高的正向效应,同时要正确对待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同层面带来的不同程度影响,适度增加社会其规模,以便县域经济能够持续稳步增长。

5.1. 繁荣县域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由于农村人口占县域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我国县域经济呈现农村经济的特点,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所以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11年河北省乡村人口数3938.84万人,占县域总人口数的65.73%;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905.73亿元,占县域经济总量的17.4%;从事第一产业人数为1439.63万人,占从业总人数的36.33%[16] 。这些数据显示出河北省县域中农业人口占比较大,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也较多,但是农业增加值占比不大,充分说明了河北省县域中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需要繁荣农村经济,根据各地的资源条件和优势,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比如变传统种植业为蔬菜、花卉及养殖业。除此之外,可以借鉴河北省定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来推动农产品与大市场的对接,从而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水平。

近年来,河北定州市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围绕产业建基地,基地壮龙头,龙头引项目,项目促增收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截止2012年底,定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增至41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8.5%,分别超出保定市、河北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全市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73亿,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7家,实现生产总值85亿,带动农户5万户,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5.2. 扶持民营企业,强化小城镇聚集和辐射功能

2012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172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8%,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实缴税金2342.5亿元,增长18.4%,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7.3%,提高1.8个百分点;就业人员2001.6万人,增长4.7%,充分表明了民营企业在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域历年来的经验,不难发现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县域经济的自主性,激活了市场机制的运行,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因此,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应该通过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比如解决企业融资难、税收补贴给予一定的优惠等方面来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可以吸纳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为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提供支撑;此外,小城镇通过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向农村腹地的辐射来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带动周边乡村发展,从而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河北省遵化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就是民营企业,2011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和税金分别占全市GDP和财政收入的88.5%和89.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0.2个百分点;2012年遵化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1.72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8.8%,对该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0.1%。因此,河北省其他县域可以根据自己的县情,学习遵化市的成功发展经验,把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下大力气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平台,使其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5.3. 合理制定县域发展规划,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不同的地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不同导致了各地具有不同的特色优势。通过多年的努力,河北省县域特色经济突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安国药材、清河羊绒、安平丝网、辛集皮革等特色产业,都带动了当地生产的专业化,成为了支柱产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居民收入。

辛集市是河北省石家庄东部的中心城市,是国内有名的“皮革之都”,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商埠镇,凭借自身雄厚的产业基础,发达的交通条件,根据县情全力打造适宜本地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2011年,河北省辛集市拥有各类皮革企业1438家,从业人员8.5万多人,实现销售收入186亿元,占整个辛集市生产总值的58.46%,上缴税金2.45亿元,出口创汇35764万美元,市场销售额46亿元,为该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一大亮点,推动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河北省各个县域也应该根据各自县情,认真分析当地的要素禀赋结构,合理制定县域发展规划,突出和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不是盲目照搬其他发达地区的发展道路。

5.4. 打破资金瓶颈,扶持龙头企业

河北省县域中龙头企业之所以不强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融资困难,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少,现有的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也有一定的限制,导致金融市场功能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2011年河北省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29563.77亿元,其中县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284.95亿元,占由2010年的32.64%上升到34.79%。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18143.99亿元,其中县域贷款总额6580.83亿元,占比由2010年的35.68%上升到36.27%,上升幅度较小。从上述数据可知,河北省县域经济中县域信贷资金总量偏小,存贷比例表明了县域信贷资金运用不合理,无法满足现有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河北省县域要打破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真正发挥带动作用,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5. 发展方式变粗放为集约,改善生态与人居环境

近年来,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11043个,比上年减少了2846个;综合能源消耗量高达19996.33万吨煤,比上年增长了1878.46万吨;2011年河北省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75.92%,仅比上年增长了0.35%。这些数据说明高耗能的企业个数减少的同时反而对能源消耗有着增加的趋势,而且能源转换效率提升的并不明显,这充分表明了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过于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发展的质量。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发展集约化和生态化模式,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能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走生态化之路,变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为集约化,加快传统优势工业的产业升级,鼓励循环式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大力发展低耗能、低耗水、高产出的行业,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此外,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增加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的投入,强化居民生态环保意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从制度、物质和精神三个层面上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协调好生态安全、社会公平与经济繁荣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高质量的发展。

项目基金

本文系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基地成果。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胡锦涛 (2012) 党的十八大报告. 人民网.

  2. [2]   冯爱琴 (2013) 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和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报, 496.

  3. [3]   陆琦, 倪思洁 (2013) 城镇化进程中的科技界声音. 中国科学报, 5889.

  4. [4]   彭红碧, 杨峰 (2010)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 理论探索, 4, 75.

  5. [5]   朱孔来, 倪书俊 (2006) 论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宏观经济管理, 1, 58-60.

  6. [6]   张海娇, 张正河 (2013) 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相关性.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3, 18-24.

  7. [7]   洪曦 (2008) 农村城镇化对湖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南大学, 长沙.

  8. [8]   陈玛琳 (2010) 加快安徽城镇化促进农民就业和转移. 东方企业文化·远见, 5, 82-83.

  9. [9]   王海山 (2011) 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 西安社会科学, 1, 59-60.

  10. [10]   田静 (2012)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四川建筑, 4, 47-49.

  11. [11]   安晓亮等 (2013) 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城市规划, 7, 23-27.

  12. [12]   王长兴, 李杰 (2013) 河北出台县域发展方案与考核办法. 中国县域经济报, 74.

  13. [13]   庞占华, 姜霭绮 (2007) 对河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深层思考.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 125-129.

  14. [14]   吴建民, 孙博等 (2011)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 3, 17-21.

  15. [15]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03-2012) 河北省统计年鉴(2003-2012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

  16. [16]   《2002-2012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数据库.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