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07 No.01(2017), Article ID:19444,9 pages
10.12677/SD.2017.71003

Research Progress and Inspiration of Heritage Tourism in China

Qingsheng Wang, Muzi Yu

Business School,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Received: Dec. 9th, 2016; accepted: Dec. 26th, 2016; published: Dec. 29th, 2016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the demand of heritage tourism is also increasing. Especially, accompanied by the new policies, such as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which enlightens the managers of heritage sites only the improvement of tourist service quality and the innovation of heritage sites can provide visitors with effective supply. Furthermore, with the proposed new conceptions, such as the “global tourism”, “internet plus” and “tourism plus”, it is also given a new opportun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tourism. Based on Chinese journal full text database and the theme of “heritage tourism”, the paper retrieved 275 relevant literatures which were from Chinese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source journals between January 2011 and April 2016, and selected and analyzed some representative articles. It divided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heritage tourism into eight categories, such as heritage tourism authenti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residents of heritage sites, tourism management, the tourists and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Finally, it reviewed each category briefly.

Keywords:World Heritage, Heritage Tourism, Progress, China, Inspiration

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王庆生,于沐仔

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16年12月9日;录用日期:2016年12月26日;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9日

摘 要

近年来,遗产旅游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伴随着“全域旅游”、“互联网+”和“旅游+”等新理念的提出,对遗产地旅游开发及其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该论文基于国内遗产旅游开发领域最新研究文献及实践,初步提出了我国遗产旅游发展思路。对国内文献的研究,主要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以“遗产旅游”为主题进行检索,选取2011年1月到2016年4月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文献,共275篇,并选取其中的部分代表文献进行典型分析。最后,结合国内外遗产旅游进展与经验,初步提出了规范我国遗产旅游开发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世界遗产,遗产旅游,进展,中国,启示

1. 引言

本文认为的遗产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是基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下同。)规定的世界遗产及其概念体系,不仅包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和世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还包括虽然没有列入上述名录,但具备较大遗产保护价值和潜力的各类人类遗产。世界遗产集合了人类的智慧和人类杰作,是人们所向往去探访的地方和体验,遗产旅游也因此应运而生。遗产旅游地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来满足人们对外部世界探求,进而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愿望。我国自1985年12月12日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15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有48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0项,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拥有51项世界遗产的意大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遗产旅游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就使得遗产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在国家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旅游+”、“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给遗产旅游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和关注。

2. 遗产旅游的涵义

关于遗产旅游的概念界定,国外学者更倾向于遗产的旅游产品属性及旅游者的体验感受。莫西卡多(Moscardo, 2001)认为,遗产旅游是由旅游者与资源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经历 [1] 。米歇尔(Micheal, 2002)则强调,遗产旅游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任意性的行为,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心理的需要 [2] 。与上述类似,鲍瑞尔等人(Poria et al., 2001)认为,遗产旅游是一种旅游者对特殊地点的感觉而产生的现象 [3] 。

我国学者更倾向于将遗产旅游的认识看作一种保护性开发。如吴必虎(2002)通过对中国遗产地分布与需求的研究,认为将世界遗产地开发为当地主要的旅游产品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一种政策性博弈结果 [4] 。刘庆余等(2005)认为,遗产旅游是以遗产资源(目前主要是世界级遗产)为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所在地去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氛围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获得一种文化上的体验 [5] 。罗佳明(2004)从概念内涵上分析了遗产旅游与一般旅游的区别,指出,遗产是历史保存下来的,不是为旅游者而建的;遗产旅游仅仅是实现遗产价值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遗产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回归自然和历史的旅游 [6] 。考虑到世界遗产项目的特殊重要性,邓明艳(2005)专门对世界遗产旅游进行了界定,认为世界遗产旅游是以世界遗产为吸引物,到遗产地去欣赏世界遗产的景色、体验或学习世界遗产文化的旅游活动 [7] 。王镜(2011)也认为,遗产旅游概念的内涵是旅游者从事遗产的观赏、审美、体验、学习和愉悦等旅游体验活动,这些旅游体验活动与遗产文化有关,是对遗产文化价值和内涵的体验 [8] 。黄亮(2006)则认为,遗产旅游应该是指关注我们所继承的,一切能够反映这种继承的物质与现象——从历史建筑到艺术工艺、优美的风景等的一种旅游活动 [9] 。

我国学者对遗产旅游的研究成果丰富,近年来遗产旅游也成为我国旅游学科研究的热门论题之一。冷志明等(2009)对遗产旅游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述评了1987~2008年国内遗产旅游的研究成果 [10] ;邹统钎等(2009)对国内外遗产旅游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1] 。本文基于国内已有研究文献,试图承接邹统钎等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分析法,大致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研究类型、研究议题、演化规律等方面,进一步梳理国内遗产旅游研究的新进展,以期对遗产旅游未来的研究有所裨益。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为基础,以“遗产旅游”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到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中的文献,共469篇。本文选取2011年1月到2016年4月的275篇文章进行梳理,其中2011年63篇,2012年59篇,2013年47篇,2014年53篇,2015年45篇,2016年8篇。本文依据上述文献成果,初步对我国遗产旅游研究与实践新进展进行了梳理。

3. 国内遗产旅游研究文献走势

国内遗产旅游研究起始于1986年,2000年之后开始得到广泛关注,研究文献数量保持上升趋势,2011年遗产旅游研究达到一个高潮,研究文献数量63篇,占总数的14%。2012年到2015年虽然研究文献数量有所下降,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见图1)。根据图中曲线的变化特征,可将中国遗产旅游的发展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986~2005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文献数量较少,只有27篇,占总数的6%;2006~2015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文献数量显著增加,达到432篇,占总数的92%。

从遗产旅游的遗产类型看,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狭义的世界遗产分为三类:“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国世界遗产共有48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4项(占遗产总数的71%)、世界自然遗产10项(占遗产总数的21%)、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占遗产总数的8%)。除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共有90篇关于世界遗产旅游的研究文献。其中世界遗产文献数量38篇,占总数的42%;世界文化遗产文献数量43篇,占总数的43%;世界自然遗产文献数量8篇,占总数的9%;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篇,占总数的1%,见图2

在遗产旅游研究内容的分类方面,邹统钎将其分为四类:概念体系、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与管理、遗产解说。冷志明等将遗产旅游的研究内容分为六类,分别是:世界遗产地旅游的内涵研究、世界遗产地价值研究、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研究、世界遗产地旅游营销研究。郭海龙(2013)将遗产旅游的研究内容划分为5种一级分类和8种二级分类,分类包括遗产旅游基本理论研究(遗产旅游的概念、遗产旅游的环境影响)、遗产旅游地研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研究、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研究、遗产真实性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研究)、遗产旅游管理研究(经营管理模式及体制研究、利益主体研究)、遗产旅游者体验研究、遗产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 [12] 。

综合考虑国内遗产旅游研究进展,尤其是在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在旅游业方面提出的“全域旅游”与“旅游+”等新理念的引导下,本文将遗产旅游研究内容划分为8大类:遗产旅游的原真性研究、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遗产旅游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遗产旅游的开发研究、遗产旅游地居民价值认同与社区参与研究、遗产旅游管理研究、遗产旅游者研究、遗产旅游解说系统研究。

本文根据以上8个类型,以2011~2016年4月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文献作为研究数据,

Figure 1. The line chart of the heritage tourism research literature, from 1986 to 2015

图1. 1986年至2015年遗产旅游研究文献数量线形图

Figure 2. Heritage type distribution of heritage tourism research literature

图2. 遗产旅游研究文献的遗产类型分布

并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分析,以期准确把握我国遗产旅游研究方向的变化趋势。图3表明,在对遗产旅游的保护与利用、遗产旅游的开发、遗产旅游者方面的研究呈下降趋势,在对遗产旅游的管理方面呈现上升的趋势,在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地居民的研究方面保持稳定水平。

4. 我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

4.1. 遗产旅游原真性研究

对于遗产旅游原真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旅游原真性的意义、如何构建遗产旅游原真性以及遗产旅游真实性感知的测量方法的研究上。其中郎玉屏(2012)从遗产旅游原真性意义的角度,认为在旅游语境下,应该强调的是通过遗产本真性价值展现给旅游者提供真实性体验 [13] 。陈享尔(2012)等构建了文化遗产旅游客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的集合式关系 [14] 。闫红霞(2013)、张金玲(2011)从不同角度对如何构建遗产旅游原真性进行了阐述 [15] [16] 。王婧(2014)等对遗产旅游真实性感知的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 [17] 。

4.2. 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对于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构建遗产旅

Figure 3. The quantity change of different kinds of Chinese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source journals

图3. 核心期刊和CSSCI各类文献数量变化

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其中陈玲玲(2011)等以北京明十三陵为研究对象,提出应从控制旅游人数、合理规划、整体性保护、多元式开发等策略着手 [18] 。唐晓云(2012)从遗产的本质出发,在分析当前遗产旅游开发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均衡的遗产旅游发展思路 [19] 。桂榕(2015)认为实现了遗产旅游的持续保护与利用,就会实现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0] 。毕晋锋(2012)运用AHP法,对五台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估 [21] 。

4.3. 遗产旅游地的保护与利用

在遗产旅游地的保护与利用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对遗产旅游地进行保护和利用上。其中孙九霞(2012)认为遗产旅游的发展和地方文化的保护必须建立在全面的社区参与基础之上 [22] 。吴兴帜(2012)提出运用文化生态理念来进行遗产保护。汪明林等对遗产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中政府的组织作为进行了探讨 [23] 。张世满(2012)从游客高峰时期的应对角度研究遗产旅游的保护问题 [24] 。邱正英(2013)认为应通过构建预警体系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25] 。潘运伟(2014)等提出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建议,包括加强高峰期游客管理,妥善处理城市发展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压力,严格控制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的道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 [26] 。田彩云(2016)提出对于北京三山五园的保护与发展措施,包括打造特色旅游商品,以旅游环境优化来促进历史风貌保护等 [27] 。张朝枝(2011)等从国际法规的视角,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28] 。郑艳芬(2014)等研究国际法对文化遗产旅游认识的演进,认为必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立法以引导和规范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实践 [29] 。

4.4. 遗产旅游开发

对于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对遗产旅游进行开发。其中,姚宏(2015)等以莫高窟景区为例,基于游客感知,提出遗产地景区差异化开发策略 [30] 。田家莉(2013)等以喜峰口长城旅游发展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多元旅游的开发 [31] 。宋立中(2012)等,运用文化景观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分析了复合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路径 [32] 。邵佳(2011)等以武陵源自然遗产为例,从世界遗产价值分析角度研究旅游开发对策 [33] 。创新型的研究包括:王纯阳(2013)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村落遗产地政府主导开发模式进行定量评价 [34] 。王纯阳、黄福才(2013)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基于多方博弈的理论对村落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35] 。

4.5. 遗产地居民研究

对遗产地居民的研究,可以分为遗产地居民的价值认同和社区参与两个方面。在价值认同方面,林晓桃(2015)从我国遗产旅游地价值认同角度,研究了遗产旅游地价值认同的影响因素,并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揭示其价值认同影响机制 [36] 。孙九霞等(2015)则从遗产地居民地方认同角度,研究了开平碉楼及村落的旅游开发问题,研究发现,“碉乡”形象在居民地方认同中的展开并不完整;“碉乡”在历史延续中存在着多重割裂;“碉乡”的空间边界既明确又封闭 [37] 。

在社区参与方面,苏明明(2012)通过研究认为,政府和遗产地管理机构应该通过构建多维度的社区参与机制,加强与社区的信息交流,优化遗产旅游对社区的影响,保障社区的利益 [38] 。张园园等(2013)通过研究发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普遍呈现为一种单向过程和边缘境地,因此对社区居民权利保障机制、保障形式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是目前不容忽视的课题 [39] 。

4.6. 遗产旅游管理

对于遗产旅游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对遗产旅游进行管理。其中,孙克勤(2011)指出了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保护对策,包括管理体制、遗产保护、遗产教育、保护基金、遗产旅游的建立和实施 [40] 。尹立军(2012)从经济学和旅游学视角,对文化遗产经济和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指出要运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来进行文化遗产管理 [41] 。胡北明(2012)等从“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视角,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提出建议 [42] 。邹统钎(2013)则从遗产旅游资源的角度,指出了我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障碍、改革的方向及改革的路径 [43] 。

4.7. 遗产旅游者

对遗产旅游者的研究,可以分为旅游者旅游动机和游客满意度两个方面。在旅游者动机方面,董亮(2011)通过对九寨沟、峨眉山和青城山三个世界遗产地旅游者的问卷调查,从遗产地旅游者旅游动机的要素和维度、旅游动机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旅游者特征和旅游者了解遗产地景区的信息渠道对旅游者动机展开分析 [44] 。谭申等(2011)通过研究近十年境外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中为我国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提供借鉴 [45] 。在游客满意度方面,蔡彩云等(2011)以典型民居类世界遗产地福建永定土楼为例,从游客满意的视角出发,构建土楼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IPA法与问卷调查法,评价福建永定土楼游客满意度 [46] 。董雪旺等(2015)以Lancaster的特性理论和消费技术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旅游消费技术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并以西湖和江郎山为案例地,试图证明游客的旅游消费技术与其体验满意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进而将遗产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人民满意三个战略目标统一起来 [47] 。

4.8. 遗产旅游解说系统研究

罗颖(2011)以安阳废墟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提出未来安阳殷墟景区应进行科学系统的理念规划和形象设计解说系统空间布局规划和分级解说服务系统规划,并注重对游客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48] 。乌永志(2012)建议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制定针对国际旅游者消费特点的双语解说规划;旅游规划和翻译学术界应重视旅游双语解说规划和翻译的研究;翻译者在具备双语、双文化翻译能力的同时,还应该了解旅游解说和信息创作的跨学科知识 [49] 。郭凌等(2015)基于扎根理论,以文化遗产都江堰为研究对象,指出解说系统要以游客感知为导向,要与游客管理紧密结合,要把软硬设施建设相统一 [50] 。

5. 结论与启示

5.1. 重视理论方法探索

在遗产旅游的理论研究方面,应借鉴国外的优秀成果,拓宽现有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并在结合我国遗产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要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同时,可以结合生态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参与到遗产旅游的研究中。

5.2. 加强对旅游者的研究

加强对旅游者动机、行为、旅游偏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可以更好地推动遗产旅游。首先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更呼吁遗产旅游地的管理者要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有效供给。其次,管理者可以实践全域旅游的概念,将遗产旅游地的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全方位的旅游需求,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管理者应注重游客的体验,增加遗产旅游的体验项目,真正让游客参与其中。

5.3. 重视网络营销研究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互联网+旅游”也成为时下的一种流行趋势。世界遗产景区也可以通过景区官网和手机App等渠道进行营销活动,同时也可以借助时下流行的真人秀等电视节目,对遗产旅游地进行宣传。通过优化网络营销方式,能让旅游者被节目中的旅游地所吸引,并对其有更直观的印象,更想到旅游地进行实地体验。

5.4. 深化遗产教育研究

近年来,频繁出现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过程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而中国游客在本国的遗产地旅游时,也经常出现破坏世界遗产的现象。因此,针对旅游者的遗产教育问题迫在眉睫。应加强监管制止破坏遗产的行为,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旅游者的行为,对触犯规则的旅游者给予严厉处罚,从而提高旅游者对遗产的保护意识。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研究”(71373174)。

文章引用

王庆生,于沐仔. 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Research Progress and Inspiration of Heritage Tourism in China[J]. 可持续发展, 2017, 07(01): 14-22. http://dx.doi.org/10.12677/SD.2017.7100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Moscardo, G. (1996) Mindful Visitors: Heritage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 376-397. https://doi.org/10.1016/0160-7383(95)00068-2

  2. 2. Simons, M.S. (2000) Aboriginal Heritage Art and Moral Righ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 412-431. https://doi.org/10.1016/S0160-7383(99)00070-5

  3. 3. Poria, Y., Bulter, R. and Airey, D. (2003) The Core of Heritage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0, 238-254. https://doi.org/10.1016/S0160-7383(02)00064-6

  4. 4. 吴必虎, 李咪咪, 黄国平.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J]. 地理研究, 2002, 21(5): 617-626.

  5. 5. 刘庆余, 王乃昂, 张立明, 李钢. 中国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发展[J]. 中国软科学, 2005(6): 31-36.

  6. 6. 罗佳明. 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7. 7. 邓明艳. 世界遗产旅游基本问题研究[J]. 东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10): 97-99.

  8. 8. 王镜. 基于问卷调查的遗产旅游体验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4): 90-94.

  9. 9. 黄亮. 近十年国外遗产旅游研究述评[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3): 28-31.

  10. 10. 冷志明, 张铁生. 我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及展望[J]. 人文地理, 2009(6): 111-115.

  11. 11. 邹统钎, 王小方, 刘溪宁. 遗产旅游研究进展[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9, 16(1): 72-76.

  12. 12. 郭海龙. 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3(12): 5-7.

  13. 13. 郎玉屏. 旅游语境下世界遗产本真性价值解读及展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2(6): 132-136.

  14. 14. 陈享尔, 蔡建明. 旅游客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集合式关系探讨——以文化遗产故宫为例[J]. 人文地理, 2012(4): 153-160.

  15. 15. 闫红霞. 遗产旅游 “原真性” 体验的路径构建[J]. 河南社会科学, 2013, 21(10): 55-57.

  16. 16. 张金玲. 遗产管理与旅游视角中的原真性——兼论浙南海防遗址蒲壮所城的保护性开发[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1, 38(2): 51-57.

  17. 17. 王婧, 吴承照. 遗产旅游真实性感知测量方法研究进展[J]. 现代城市研究, 2014(2): 110-120.

  18. 18. 陈玲玲, 霍斯佳, 范文静. 世界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北京明十三陵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03): 228-231.

  19. 19. 唐晓云.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 社会科学家, 2012(10): 83-86.

  20. 20. 桂榕. 重建 “旅游-生活空间”: 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利用研究[J]. 思想战线, 2015, 41(1): 106-111.

  21. 21. 毕晋锋. 五台山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型构建及评价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 2012, 65(1): 138-144.

  22. 22. 孙九霞. 旅游: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多赢平台[J].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2012, 27(6): 5-6.

  23. 23. 吴兴帜. 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学视角[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2, 31(1): 30-34.

  24. 24. 张世满. 遗产保护一大难点: 游客高峰的应对[J].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2012, 27(4): 9-10.

  25. 25. 邱正英. 旅游文化遗产保护预警体系构建[J]. 商业时代, 2013(13): 117-118.

  26. 26. 潘运伟, 杨明, 刘海龙. 濒危世界遗产威胁因素分析与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对策[J]. 人文地理, 2014(1): 26-34.

  27. 27. 田彩云. 旅游引领三山五园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对策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6, 14(1): 60-66.

  28. 28. 张朝枝, 郑艳芬.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国际规则演变[J]. 旅游学刊, 2011, 26(1): 81-88.

  29. 29. 郑艳芬, 张朝枝. 国际法对文化遗产旅游利用认识的演进[J]. 旅游科学, 2014, 28(1): 85-94.

  30. 30. 姚宏, 李晓英. 基于游客感知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差异化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 31(10): 1254-1258.

  31. 31. 田家莉, 张叶青. 论文化遗产多元旅游的开发——以喜峰口长城旅游发展为例[J]. 人民论坛, 2013(5): 172-173.

  32. 32. 宋立中, 谭申. 复合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路径分析——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为例[J]. 旅游学刊, 2012, 27(10): 93-101.

  33. 33. 邵佳, 冷志明. 世界遗产价值分析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以武陵源自然遗产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02): 178-180.

  34. 34. 王纯阳. 村落遗产地政府主导开发模式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3, 43(2): 95-107.

  35. 35. 王纯阳, 黄福才. 基于多方博弈的村落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形成机理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3, 43(1): 14-24.

  36. 36. 林晓桃. 我国遗产旅游地的价值认同及其影响机制[J]. 社会科学家, 2015(5): 89-93.

  37. 37. 孙久霞, 周一. 遗产旅游地居民的地方认同——“碉乡” 符号, 记忆与空间[J]. 地理研究, 2015, 34(12): 2381- 2394.

  38. 38. 苏明明. 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社区参与[J]. 旅游学刊, 2012, 27(5): 9-10.

  39. 39. 张园园, 路紫. 文物旅游地, 遗产旅游地社区居民权利保障研究综述[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3): 61-71.

  40. 40. 孙克勤.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战略管理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127): 547-550.

  41. 41. 尹立军. 基于经济学和旅游学视角的文化遗产管理研究评述[J]. 商业时代, 2012(30): 144-145.

  42. 42. 胡北明, 雷蓉. “反公地悲剧” 与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改革[J]. 商业研究, 2012(2): 183-188.

  43. 43. 邹统钎, 金川, 王晓梅. 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问题及改革路径研究[J]. 资源科学, 2013, 35(12): 2325-2333.

  44. 44. 董亮. 遗产地旅游者旅游动机差异的成因分析——以九寨沟, 峨眉山和青城山三个世界遗产地为例[J]. 旅游科学, 2011, 25(2): 47-57.

  45. 45. 谭申, 宋立中, 周胜林. 近十年境外文化遗产地游客动机研究述评[J]. 旅游论坛, 2011, 4(2): 17-23.

  46. 46. 蔡彩云, 骆培聪, 唐承财, 张宪玉. 基于IPA法的民居类世界遗产地游客满意度评价——以福建永定土楼为例[J]. 资源科学, 2011, 33(7): 1374-1381.

  47. 47. 董雪旺, 成升魁. 基于旅游消费技术的世界遗产地旅游体验满意度研究——以西湖和江郎山为例[J]. 资源科学, 2015, 37(8): 1578-1587.

  48. 48. 罗颖. 世界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规划与构建研究——基于安阳殷墟的调查数据[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4): 104-107.

  49. 49. 乌永志. 文化遗产旅游解说与翻译: 评述与启示[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3): 93-97.

  50. 50. 郭凌, 王志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游客感知研究[J]. 学术论坛, 2015, 38(9): 104-108.

  51. NOTES

    1注: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