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6 No.09(2017), Article ID:21921,6 pages
10.12677/ASS.2017.69164

Research on the Disciplines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form of Supply Side

Wen Cheng

Hubei Finance and Taxation College, Wuhan Hubei

Received: Aug. 15th, 2017; accepted: Aug. 29th, 2017; published: Sep. 4th, 2017

ABSTRACT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with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s the core puts forward the challenge 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se challenges are as follows: structural supply side reform nee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rovide new talents, supply side reform requir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different majors to provide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and the new economy under the normal requirem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unreasonable, highly homogeneous,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 is out of touch and the professional caliber is narrow and so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supply side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s to adjust the discipline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artisans’ spirit education, practice professional internal strength and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Supply Side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iplines Promotion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教育专业提升研究

成文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17年8月15日;录用日期:2017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17年9月4日

摘 要

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高职教育提出了挑战。这些挑战表现为:结构性的供给侧改革需要高职教育提供新型人才,供给侧改革要求高职教育针对不同对象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及经济新常态下要求高职教育差异化发展。但是,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高度同质化、与区域经济脱节以及专业口径窄等问题,不能满足供给侧改革的需要。高职教育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强化工匠精神教育、修炼专业内功和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专业提升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高职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重要场所,与中职教育一道,承担着实施操作劳动者的重担。高职教育的这种特殊性质,使得高职院校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高职教育为劳动力市场培养大量高素质甚至高端的劳动者,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只有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要,高职才有存在的必要和条件。所以,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正因为此,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改革,国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使中国经济发展从需求拉动到生产性结构变革的“新常态”,为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但是,我国的高职教育仍处于发展和改革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专业建设问题,使高职教育难以胜任为新常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专业建设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2. 供给侧改革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供给侧改革,并不是简单的一项改革,而是涉及我国经济结构的重构和经济形态的转变。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那样,供给侧改革,首先是“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同时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强民生保障,切实防控风险”。简而言之,供给侧改革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新业态、提升传统比较优势,为经济发展寻找新动力;二是淘汰落后产业、去除多余产能和产量,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要保障民生,保证经济平衡运用。供给侧改革要实现的破旧立新,特别是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消化传统产业和产能,既需要对现有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在传统行业就业人员,进行盘活和解决,更需要高质的新生产要素的培育和投入,尤其离不开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如是,供给侧改革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

1) 结构性的供给侧改革需要高职教育提供新型人才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产业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要实现让产能过剩、工艺落后、环境污染、效率不高的传统产业逐渐退出市场,大力扶持满足社会需要、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形势的重大转型中,一方面是需要对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升级,如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广泛运用新技术,实现“互联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成,尤其是城市化加快、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剧等问题,需要大力发展生活服务性的产业,如健康、旅游、教育、养老和医疗 [1] 。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依赖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创新,而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中国经济形态的这种重大变革,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具体包括:一是在专业方面,高职教育必须根据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调整专业,对于经济发展不需要的专业进行转向或者取消;二是在人才专业能力培养上,要将劳动者的创新创业精力,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到培养体系中。总之,高职教育必须培养出专业对口、具有重要素质的人才,方能满足侧给侧改革的需要。

2) 供给侧改革要求高职教育针对不同对象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我国供给侧改革,是在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社会其它的条件也发生了深刻风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发展效益,对环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中富余的劳动力需要在城市和非农就业,但是,这批劳动者文化程度低,长期在低技术要求的产业和行业中就业;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对高附加值的强调,低端的外贸加工逐渐减产。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必须对大量的低效益、高能耗、重污染的行业和企业进行并停并转,使其逐步退出市场。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原来就职于钢铁、水泥、采矿等行业的工人,面临着转岗位、再就业的局面 [2] 。但是,这批希望再就业的劳动者和城镇化造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原来的产业和岗位不存在,他们的能力和技术与新的产业和行业又不匹配,因此,对他们的培训、提升就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些年龄可能比较大,文化程度可能不高的,但有工作经验的劳动者,将与从高中或中职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一道,成为高职教育的对象。不过,这批群体既与在校高职有巨大的区别,而且群体内的差异也非常明确。如何向多样化、差异化的对象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培养,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3) 经济新常态下要求高职教育满足区域差异化的人才需求。对中国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巨大的全国性的任务,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由于供给侧改革是一项战略性的举措,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影响的群体非常多,在全国的推行是一个有序开展的过程。由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并不一样,各个区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并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保护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考虑到我国区域差异比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仍不发达的情况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个地方的供给侧改革的任务、重点可能是不同的,地区的产业差异非常大。在一些不发展地区,可能一些传统产业仍然需要发展,传统的劳动力需求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对劳动力的需要可能既包括新兴产业的劳动者,也包括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当然,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特色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对劳动者的专业和技能的需要也不一样。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所在地区产业和企业的要求,差异化培养区域市场需要的劳动者。

3. 目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

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工的,经济由不同的产业、行业和岗位构成,需要专业化的劳动者。同时,高职教育也必须分学科、分门类进行教学,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专业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载体,直接关系课程设计、学生就业。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学科门类日益齐全,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完善、课程设置日渐合理,但是,目前的专业设置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供给侧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不合理性尤显突出。

1)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不能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需求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大力发展的,不仅发展时间比较短,而且办学经验不足,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之中,产业转型、升级的周期比较短。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不仅受到自身发展条件和规律的约束,而且还得不断追随不断变化的市场,专业设置就很容易表现出与经济发展不适应,与产业转型升级难合拍。一方面,一些传统的专业远过剩于市场的需求,如财经、文秘、冶金等行业的人才难以被市场吸纳;另一方面,一些市场需要的专业,高职教育的专业又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人才,如机械制造、环保、电信等行业的职业技能人才呈现结构性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到来,将出现大批以人工智能、绿色能源、无人控制技术为主的新技术为基础的新业态,使得工业的生产流程、工艺更加复杂,市场需要更多的高端技术能人。这种新的智能产业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其人才的需要。

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职院校面临着财政和市场的双重挤压。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或者更直接的说,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普遍出现追求办学规模,盲目增加专业,增加招生数量,高职的规模急剧扩张,学校的办学场地、设备和师资紧张 [3] 。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忽视或者不重视对社会需求的调研,仅仅从有利于获得生源的角度出发,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而这些专业在经历了一定热度后进入专业倦怠期,继而遭到搁置。这样盲目地设置专业,致使高职院校输送的人才无法与当前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也使未来的毕业生无法满足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研制与开发的要求。与此同时,一些原本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专业扩张之后变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综合学校,专业特长和优势力量发挥不出来,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质化非常明显,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一般的应用型本科学校之间都存在着专业发展同质化现象。

3) 高职教育专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可以将全国分为东部、中西和西部三个区域;在同一区域中,既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差异,也存在着地区的差异和不均衡。比如在长三角、珠三角这些东部发达的区域,第二、三产业非常发展,而第一产业占的比重不大;在湖北、湖南和河南这些中部区域,第二、三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是,第一产业仍占有相当的比重,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仍比较大。同时,区域内的差异也非常明确,就以广东省为例,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第三产业非常发达,而东莞、佛山等城市以制造业为主,到粤西、粤北等地区则第一产业仍占有相当的比重。尽管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力都是向东部,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流动,但是,在国家强调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位于各个地区的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融入当时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热门化,导致辖区内培养的人才与地区经济的需要不一致,一方面导致人才过剩,另一方面是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市场又提供不了。

4) 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过度窄化倾向严重

毫无疑问,高职教育与普遍本科教育的重要区别是培养人才在市场中的作用和岗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企业中从事直接的操作,实际操作和应用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把握了这一原则,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也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但是,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特别是运用新技术、新能源在经济中的运用,新的产业不断出现,而且岗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机械、重复和流程性操作的简单劳动将逐渐减少,而复杂性、体现劳动者能动性的工作将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具有更宽的视角,培养具有适应性、创造性的人才。但是,我国高职院专业设置中,一方面是专业分得过细,人才的口径比较窄,学生所学的知识非常有限,对相关、相近专业没有连通,不仅人才的视野不宽,而且人才的能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过程之中,除了国家要求的公共课外,课程安排基本上核心化,只传授了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于素质培养、基础培养的课程,认为其“无用”而大量删减,高职教育技工化。培养出的学生,除了有限的技术外,缺乏基本素质、缺乏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品质。

4. 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措施

高职教育是人才供给侧的基础组成部分,担当着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能够实现,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大批适应产业要求、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目前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难以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教育服务,需要花大力气进行优化升级。

1) 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行业变化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指挥棒”。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这两个文件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依据。按照这两个文件的精神,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原则上应该按照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4] 。为了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高职院校要根据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专业目录的新标准,对专业进行精简、整合、调整,在坚持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方向,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增一批新兴专业。开设“互联网+”增设的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移动应用开发等新兴专业,构建适应产业升级的专业体系。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要主动停招淘汰与地方产业相关度低、重复设置率高、就业困难的专业,如去产能过程中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相关专业。要整合课程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好转岗培训,将有效的教育资源逐渐转移到新的专业上去,实际高职教育的结构优化和增效。

2) 以培养大国工匠融通专业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改变“只看知识技能,不看道德精神”要求。培养大国工匠,是高职教育在新时期的定位。高职教育要突出工匠精神的培育,强调学生掌握扎实的新型技术和知识。为此,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中,既要突出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扎实掌握一门知识和技术,又要强调专业的融通性,通过扩张专业口径、放宽专业的边界,或者通过开选修课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而不是局限于狭窄的传统专业范围之内。只有学生的知识面广、视角开阔,才可能在工作中有创新、有创意,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 [5] 。与此同时,要结合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坚持、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鼓励大胆创新和岗位创业,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精湛技艺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

3) 练好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内容

高职教育与供给侧的矛盾除了专业结构不匹配之外,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力不足,教育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要不一致。高职院校要加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职院校要以此为据,尽快调整专业的设置和管理,一方面要以此为依据、为契机,优化实训设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的配置安排,另一方面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真正做到专业建设的内涵升级和新建专业的有机重构,要系统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打造“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优质核心课程,利用现代高技术含量校内外实训基地,完善以教学为主,融“教学、培训、鉴定、服务”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功能 [6] 。高职院校要通过培养、引进和绩效考核有机结合,建设师德高尚、校企互融、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4) 建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协调机制

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和支撑,高职教育也要主动参与、服务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和地方产业布局和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要,由政府牵头,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共同为高职院校发展制定政策法规,为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落实合作项目、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形成常规化、制度化的战略合作。高职教育的专业,应该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相应地规划、优化专业布局,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促进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7] 。要充分发挥当地行业企业和专业机构等第三方机构作用,完善专业监测体系,坚持就业导向,强调政府宏观指导作用,突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利,发挥市场与用人单位参与管理监督积极性;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为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和设置作重要决策,避免高职教育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容的局面。

基金项目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课题“供给侧改革与高职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6A03),项目负责人:成文。

文章引用

成 文.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教育专业提升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sciplines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form of Supply Side[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06(09): 1150-1155.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7.69164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李海.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32): 98-101.

  2. 2. 李秀绒. 教育供给侧改革中的应用型人才供给改革浅谈[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0(3): 50-52.

  3. 3. 季明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职业教育伟大使命[EB/OL]. 中国煤炭教育网. http://www.coaledu.cn/cinfocontent.php?id=2936, 2016-03-28.

  4. 4. 刘洪一. 供给侧改革: 高职教育如何入手[N]. 光明日报, 2016-01-26(15).

  5. 5. 曹家谋, 崔新有.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3 + X”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2016(4): 3-13.

  6. 6. 任占营. 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点[N]. 中国教育报, 2016-01-26(4).

  7. 7. 刘燕, 吴玉剑. 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动态机制建设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8): 31-3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