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6 ( 2021 ), Article ID: 47014 , 7 pages
10.12677/ML.2021.96190

程瑶田语言体认成就及其理路、方法与影响

朱宏胜

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 黄山

收稿日期:2021年10月8日;录用日期:2021年11月30日;发布日期:2021年12月7日

摘要

清代徽派朴学家程瑶田运用传统训诂学理论、方法的同时,积极吸纳新学理、新方法、新手段,突破传统训诂学的局限,经史互证,文献考证和实物目验相结合,从而获得科学的语言体认。其《果臝转语记》是在戴震“转语”说直接影响下词源研究上的一大创举,明确提出了“声随形命,字依声立”“屡变其物而不易其名,屡易其文而弗离其声”这一语言产生原则。程瑶田这些语言体认成果为当代新兴的体认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理论支撑,由于王寅教授的推阐与理论构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出了旧树新花。

关键词

程瑶田,传统训诂学,王寅,体认语言学

Cheng Yaotian’s Achievement of Language Embodied Cognition and Its Logic, Method & Influences

Hongsheng Zhu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Received: Oct. 8th, 2021; accepted: Nov. 30th, 2021; published: Dec. 7th, 2021

ABSTRACT

Cheng Yaotian, a scholar of Huizhou Puxue in the Qing Dynasty, demonstrated each other between classics and history, combined literature textual research with physical object by integrating new theories, new methods and means into the traditional exegesis theories and methods, thus obtained scientific language recognition. His work Derivations of Guo Luo, which is a great pioneering book in etymological research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ai Zhen’s “transliterated words” theory, clearly puts forward two language generation principles: the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is based on the shape of things and the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pronunciation; things can vary but their names remain unchanged and the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lways change, but their pronunciation is still same. Cheng Yaotian’s language recognition achievements provide rich corpu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ontemporary 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 Due to Professor Wang Yin’s research and exposition &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he ol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Cheng Yaotian and other scholars have developed into new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Keywords:Cheng Yaotian, Traditional Exegesis, Wang Yin, 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 (Ecl)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程瑶田(1725~1814),安徽歙县人,字易田,后改字易畴,戴震又称其字为“亦田” [1]。清代著名学者,徽派朴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程瑶田出身盐商家庭,据说出生时“有文(纹)在手曰田”,故字易田。传统手相学认为“田”字纹是主财富的,但程瑶田兄弟七人,唯独他这个天生“田”字纹不愿经商,其他六兄弟均继承祖业,从事以盐业为主的商业活动。程瑶田一生好读,有志圣人之学。不过,从天赋来说,程瑶田并不出众。他的智质一般,读书百遍仍不能成诵,但他“好深沈之思”,平时“鸡鸣即起,然镫达旦,夜分就寝” [2],数十年如一日,因此以勤补拙,最终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成为“一代博学通儒”。“平生著述,长于旁搜曲证,不屑依傍传注,所著曰《丧服足徵记》《宗法小记》《沟洫疆里小记》《禹贡三江考》《九穀考》《磬折古义》《水地小记》《解字小记》《声律小记》《考工创物小记》《释草释虫小记》。年老目盲,犹口授孙辈成《琴音记》。东原戴氏自谓尚逊其精密” [3]。所撰《通艺录》一书尽萃一生学识,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及王引之父子的《广雅疏证》《经义述闻》一起,被时人誉为“非读书万卷不能览,亦非读书万卷不能著”的传世经典之作。

程瑶田之所以能够在大家辈出的乾嘉时期取得如此大的学术成就,得益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治学。其不仅善于爬梳典籍,排比串联;还尤其重视仰观俯察,实物验证。程瑶田在充分运用传统训诂学理论、方法的同时,积极吸纳新学理、新方法、新手段,突破传统训诂学的局限,经史互证,文献考证和实物目验相结合,从而获得科学的语言体认,既为体认语言学收集了大量支撑性语料,还为体认语言学提供科学的方法、基本原则。程瑶田时代,尚未产生体认语言学,其语言体认成果是一种与科学语言学理论的暗合。此一方面见证了程瑶田的伟大;另一方面,则又能为体认语言学提供支撑材料,充实体认语言学的理论大厦;此外,其成果的发掘与现代转换,则能有效填补体认语言学这一现代语言学产生前的理论空白,有效沟联现代语言学与中国传统语言学,巩固体认语言学这座大厦的根基,理论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均不可低估。

2. 程瑶田的语言体认成就

程瑶田语言体认包括经学训诂和小学训诂两方面。其经学,不训释全经,全为就若干关键论题作专题研究。其以考据为主要方法的语言体认,首先能突破文献内部互证的局限,将方言语源(尤其是因声求义原则)和实物验证(野外实物目验、考古实物验证)都包括进来;其次,打破经史,倡导经史互证;此外,受西学影响,应用西方科学方法,突破传统名物学局限,开展科学考古。

2.1. 程瑶田名物体认成就

程瑶田转益多师,学贯汉宋,博雅宏通,多才多艺,除名物礼制外,他悉心研究过数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多种自然科学,并多有创获。此外,他还精篆刻,擅书法,晓音乐。因此,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他主要是儒学之大师、乾嘉汉学之巨子。王国维曾以整个清代学术史为广阔背景,高度评价了程瑶田学术成就的特色与地位。王国维指出:“自汉以后,学术之盛,莫过于近三百年。此三百年中,经学、史学皆足以凌驾前代,然其尤卓绝者,则曰小学。小学之中,如高邮王氏、栖霞郝氏之于训诂,歙县程氏之于名物,金坛段氏之于《说文》,皆足以上掩前哲” [4]。王国维还指出:“天道剥复,钟美本朝,顾、阎浚其源,江、戴拓其宇,小学之奥,启于金坛;名物之赜,理于通艺(即《通艺录》)” [5]。在王氏看来,程瑶田是有清一代,少数能够与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大家比肩而立而又后学专精的、最卓越的小学大师之一。评价极高,可见程瑶田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和成就。

2.1.1. 程瑶田名物考证第一大贡献在于以考古实物验证经文

程瑶田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考证成就,首先得益于其能以考古实物验证经文。如其《考工创物小记》据新出土的20多件古戈和10多把古铜戟,考证了戈和裁的形制,有许多发明。如关于戈与戟的区别,他认为:“戈、戟并有内有胡,有援,二者之体大略同矣,其不同者,戟独有刺耳” [6]。关于“刺”,程瑶田曾认定戟的形状如“十”字,援与内横置,有刺在胡之上,其曾绘制图一幅,并附以说明文字。在以后的10多年中,随着古戟的不断出土,程瑶田发现自己的解释与实物不尽一致,便立刻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程瑶田的师兄戴震于《考工记》也有深入研究,所著《考工图记》就备受称赞。戴震《考工图记》是文献考证的杰作。而小戴震一岁的程瑶田,却能另辟蹊径,以考古实物验证经文,从而在某些方面取得超越戴震的成就,使得目高于顶的戴震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及这位学弟精密了。

2.1.2. 程瑶田名物考证第二大贡献在于以田野考察验证经文

程瑶田不仅重视和擅长文献考证,还重视和擅长仰观俯察,运用田野考察法来验证经文。其于《释虫小记》明确指出:“陈言相因,不如目验” [7]。为了验证典籍中关于螟蛉和果蠃的记载,前后整整田野考察了3年。所撰《释草小记》,共有10多篇结论来源于田野考察。此外,其《改正尔雅羭羖牝牡转写互讹记》《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九谷考》等则都是在爬梳文献,不厌其烦地考证之后,又能走出书斋,来到田野,实地考辨,去伪存真。其于《九谷考序》云:“由唐以前,则以粟为稷;由唐以后,则或以黍之黏者为稷。或以黍之不黏者为稷。二千年来,展转相受,余何敢知焉。今读《说文》,较然不可相冒,及搜寻郑氏说,稷、粱兼收,黍、稷不溷,实与《说文》之义相表里,足证诸家之谬。乃复求之诸经传中之说,以反复疏证之。既又博稽农民相沿之语,验之播获之时,参诸五方士宜同异,而论说之以著成篇” [8]。

2.1.3. 程瑶田名物考证第三大贡献在于以活的语言验证经文

程瑶田除运用考古实物、田野考察来考释语言文字、名物制度外,还通过活的口头语言(言语)来考证古代语言文字和名物制度。程瑶田认为,口口相传的古代遗留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价值有时甚至比书本上的陈言还要高:“夫简策之陈言,固有存人口中之所亡者也;而其在人口中者,虽经数千百年,有非兵燹所能劫,易性改物所能变” [9]。因此,他通过走访,收集口头语言,方言文字,写成《九谷考》《释虫小记》《释草小记》《释宫小记》等论著。这些著作,是程瑶田运用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活的语言来考证经文的结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

2.2. 程瑶田词源研究成就

程瑶田除了经学训诂在名物考证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外,对词源也有深入研究,其通过词源体认方式所作小学训诂亦多有创获。

程瑶田之前,主要有刘熙的“声训法”、王圣美的“右文”说、戴震的“转语”法等三种较有影响的词源探求方法。

戴震倡导“转语”说,所撰《转语二十章序》表现出通过古音追溯词与词的渊源关系的旨趣。戴震“转语”说既不同于刘熙“声训”之宽泛无边,也与王圣美“右文”仅局限于文字声旁大为不同。是对刘熙“声训法”和王圣美“右文”说的科学发展。

受乃师戴震“转语”说影响,程瑶田《果臝转语记》是一篇词源研究方面的伟大著述。又由于其是通过“推明双声叠韵的复音词的声音组织(音式)” [10] 来求转语,故而与戴震的《转语》又有不同,是“转语”说的发展。戴所谓的“转语”,是指音近义通的单音字,而程,则指的却是复音词。上古汉语,单音词多而复音词少,且复音词多为联绵词。联绵词的特点是成词的两个字(甚至多个字),如“参差”“踟蹰”之类,都密切相连,不可分训。程瑶田以“果臝”为个案研究联绵词,探求与之相关的同源词,将戴震单字、词的研究发展为联绵词研究,是词源研究的一个大发展、大进步。

2.3. 程瑶田体认哲学思想成就

“乾嘉以来,家家许郑,人人贾马。”汉学如日中天,宋学则人人喊打。即如戴震,也不曾奢谈义理,其《孟子字义疏证》借用汉学“疏证”方式讨论发“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欲”等形而上的范畴。程瑶田却敢于畅谈义理,不惧“空疏”之讥。其哲学义理思想主要见诸于《论学小记》《论学外记》两卷,重点讨论人性论、理欲观、兼涉修养功夫论等哲学问题。程瑶田的人性论以及所涉及的诚意功夫修养论是其哲学思想的发展主线,其人性论思想在带有“提倡实学”“反对程朱”的时代烙印的同时,明显表现出恪守程朱宋明理学的思想倾向,体现出其对乾嘉学术过于注重形而下层面而忽视形而上精神层面的反拨纠正。

必须指出的是,学界常将程瑶田目为清代中期皖派经学家(乾嘉朴学)、戴震后学。程瑶田之学受到戴震影响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必须认识到程瑶田治学本朱子,在此基础上,汉宋兼采,不立门户。

程瑶田哲学思想极为丰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有:1) 格物认知物则说。程瑶田认为性既存于物也存于心,故须通过格物去认知物则,而格物的关键是认识条理本身,要在事上措意,在动处用功。2) 坚持“慎独”,提出“情善”说。程瑶田坚持孟学,指出戴震“与《荀子·性恶篇》相表里”,反对戴震礼欲观。认为性主于后天气质,性善即情善。情之发无不善,遇不善而转为恶,此转念之情称“意”。3) 提出“非退让无以明礼”说,提倡“以让代理”“以礼代理”。

3. 程瑶田语言体认理路、方法与影响

前文已经指出,程瑶田治学本朱子,在此基础上,汉宋兼采,不立门户;其经学,不训释全经,全为就若干关键论题作专题研究;其考据虽并不曾走出传统经学训诂范围,但因其运用科学的语言体认方法而取得非凡成就。这里以《果臝转语记》为中心,对程瑶田语言体认的理路、方法与影响略作一些发明。

3.1. 程瑶田语言体认理路与方法

1、程瑶田《果臝转语记》是在戴震“转语”说直接影响下词源研究上的一大创举

前文已就此有所论述,兹不赘言。

2、程瑶田《果臝转语记》明确提出了“声随形命,字依声立”“屡变其物而不易其名,屡易其文而弗离其声” [11] 这一语言产生原则

所谓“声随形命,字依声立”指的是,某一物名的语音是根据该物的形状特点来确定的;某一物名的文字是根据该物名的语音特点来确定的。进一步地,当不同事物具有相同或相近似的特征(形状、性质)时,这些事物命名的语音往往相同或相近似;文字书写也相应地相同或相近似。这便是“屡变其物而不易其名,屡易其文而弗离其声”。

运用这些原则,程瑶田收集整理了大量guǒ luǒ派生词,写成《果臝转语记》四篇,今仅见手抄本一篇,为尹石公于北京所得,收录有332个guǒ luǒ派生词。程瑶田对这332个派生词的语言体认理路和方法,可参见王寅教授分析归类,详见下文,此不具。

3.2. 程瑶田语言体认成果影响:以王寅教授的推阐与理论构建为中心

程瑶田训诂成就及其影响学界多有研讨,这里仅从其语言体认的角度给予讨论,且以王寅教授的推阐与理论构建为中心。

王寅教授在20世纪末研究认知语言学的过程中,不仅敏锐地发现了索绪尔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学说的天然不足,还引进并发展认知语言学,构建起以“语言符号具有像似性”原则为核心、打破中西语言学研究壁垒、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体认语言学。在论证“像似性”原则的过程中,王教授从我国“仰观俯察”思维传统出发,不仅较为详尽地考察了刘熙“声训”说、王子韶“右文”说、扬雄等的“转语”说,还以程瑶田《果臝转语记》为个案,进行了缜密的推阐和理论构建。

1、王寅教授对程瑶田《果臝转语记》所收332个guǒ luǒ派生词进行了分类研究,董理清楚了程瑶田语言体认的理路和方法。

首先,发音为“guǒ luǒ”的词族,之所以发“guǒ luǒ”或与之相近的音,源自树上果实因成熟或风刮后落地滚动时发出的“骨碌”声响。此即我们常说的“在树为果,在地为瓜。”

其次,程瑶田指出,遵循“变而以求适用”的造词原则,“guǒ luǒ”词族孳乳派生出包含“圆形义”为核心的12小类(7大类)词群。王寅教授分析归类 [12] 如下:

2、王寅教授以程瑶田《果臝转语记》为语料,在董理程瑶田考据理路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归纳提炼出“MRC体认模型”,为程瑶田为代表的传统语言学研究的现代转型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王教授的“MRC体认模型”是基于体认语言学隐转喻理论,结合词义学中词义变化的辐射型和连锁型规律整合而成的体认模型,其中“M”(metaphor/metonymy)代表隐喻或转喻的体认思维方式;“R”和“C”代表辐射(radiation)和连锁(concatenation)两种词义变化途径。体认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人类的思维方式。隐喻和转喻是同源词孳乳和衍生的主要手段,且分为语义隐转喻和语音隐转喻两类。而隐转喻体认方式又可具体为辐射型和连锁型两种同源词孳乳和衍生类型。所谓辐射型指的是以基本义为核心,根据指称对象的不同“变而以求适用”而形成的多义关系;所谓连锁型指的是从基本义出发,根据指称对象的变化而依次变化衍生出一环紧扣一环的多义关系。程瑶田《果臝转语记》所收332个“guǒ luǒ”词族孳乳衍生出包含“圆形义”为核心的12小类(7大类)词群即是具体运用辐射或连锁手段的语义隐转喻或语音隐转喻的同源词。

3、王寅教授以程瑶田《果臝转语记》研究成果为基础,爬梳典籍,排比归纳,探寻语言文字产生的理据,由此修正索绪尔“任意性第一”的观点,在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语言学成果,提出“像似性”理论,并由此构建起其“体认语言学”理论大厦。

4、王寅教授站在程瑶田的肩膀上,不仅将程瑶田的自发研究推阐为自觉的研究,使之理论化、体系化、科学化,还打通古今中外,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于语言研究界“两张皮”的问题1。就中国语言学界来说,其功不在程瑶田之下,直可以称之为中国语言界的牛顿。

5、中国人向来贵远贱近,贵古贱今,崇洋迷外,“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且中国人喜欢引进新名词、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对外来理论顶礼崇拜,对自己人的理论则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在这种学风影响下,王寅教授的“体认语言学”未能在更大范围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其能够有勇气构建自己的理论,充分体现出了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我们热衷于语言学研究的各位同仁,则当有义务充分推阐、大力推介。

4. 结论

程瑶田以《果臝转语记》为代表的训诂学著作是其科学语言体认的结晶,这些语言体认成果为当代新兴的体认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理论支撑,其明确提出的“声随形命,字依声立”“屡变其物而不易其名,屡易其文而弗离其声”等语言产生原则,具有方法论创新价值。王寅教授对程瑶田为代表的传统语言学家成果的推阐与理论构建,使得传统语言学实现了科学有效的现代转化。我们不仅可以从语源角度继续我国传统体认语言学成果的发掘,还可以从语用、语义,乃至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等角度全方位深入发掘,构建起完整体认语言学理论大厦,将传统语言学的现代转化进一步深化。

基金项目

徽文化重点课题(2019xhwh004)。

文章引用

朱宏胜. 程瑶田语言体认成就及其理路、方法与影响
Cheng Yaotian’s Achievement of Language Embodied Cognition and Its Logic, Method & Influences[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6): 1396-140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6190

参考文献

  1. 1. 戴震. 再与卢侍讲书/戴震全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2250.

  2. 2. 支伟成.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152-153.

  3. 3. 清•赵尔巽, 等. 清史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3189-13190.

  4. 4. 王国维, 著. 周代金石文韵读序/王国维文集(下) [M]. 姚淦铭, 王燕, 主编.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 384.

  5. 5. 王国维, 著. 国学丛刊序/王国维文集(下) [M]. 姚淦铭, 王燕, 主编.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 518.

  6. 6. 程瑶田. 考工创物小记/程瑶田全集(二) [M]. 合肥: 黄山书社, 2008: 65.

  7. 7. 程瑶田. 释虫小记/程瑶田全集(三) [M]. 合肥: 黄山书社, 2008: 280.

  8. 8. 程瑶田. 九谷考/程瑶田全集(三) [M]. 合肥: 黄山书社, 2008: 4.

  9. 9. 程瑶田. 释虫小记/程瑶田全集(三) [M]. 合肥: 黄山书社, 2008: 281.

  10. 10. 齐佩瑢. 训诂学概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143.

  11. 11. 程瑶田. 果臝转语记/程瑶田全集(三) [M]. 合肥: 黄山书社, 2008: 491.

  12. 12. 王寅. 《果臝转语记》现代汉语译本及其学术价值的当代解读[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9: 80.

  13. NOTES

    1国内语言界素有“两张皮”之说,即治中国传统语言学者与治西方语言学者两不相涉,各自为政。虽有吕叔湘、王宗炎等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消除这一现象,虽有学者致力于打破中西学术壁垒,“两张皮”现象仍未能彻底改变。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