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Vol.04 No.03(2016), Article ID:18619,6 pages
10.12677/WLS.2016.43010

A Glimpse into the Influence of Rousseau on the Romantic Writer Chateaubriand and Victor Hugo in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Using the Ocean Featured in His Works as an Example

Run Wang

University of Xiamen, Fujian Xiamen

Received: Sep. 5th, 2016; accepted: Sep. 24th, 2016; published: Sep. 27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As an icon of the Enlightenment, Jean-Jacques Rousseau’s literary value is often understated. However, Rousseau not only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18th century Enlightenment, but influenced the Romanticism in France as well. This study will use the ocean featured in his works as an example, and analyse its effects on Romanticism. In addition, this study will present how the marine element in Rousseau’s works inspired well-known writers, such as Victor Hugo, and 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 and how they thereafter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French literature related to marine element.

Keywords:Marine Element, Romanticism, Rousseau

浅析卢梭对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 夏多布里昂和雨果的影响

—以“海”的意象为例

王润

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9月5日;录用日期:2016年9月24日;发布日期:2016年9月27日

摘 要

作为法国启蒙运动领军人物的卢梭,其作品的文学价值长期被世人低估。卢梭不仅为18世纪启蒙运动作出巨大贡献,也给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带来深刻影响。本文将以“海洋”元素为例,从卢梭作品中的“海”的意象出发,分析其浪漫主义色彩,并以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夏多布里昂,以及浪漫主义代表人物雨果为例,指出卢梭的“大海情结”对他们写作的影响和启发,以及他们在卢梭的影响下对法国“海洋话题”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海洋,浪漫主义,卢梭

1. 引言

海洋作为大自然的重要元素之一,是古代神话和传说中英雄历险的场所。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意象代表了大自然无情的威力、象征着权威者的意志,是常见的爱情阻隔方式,因此也成了作家们反复感叹吟咏的对象。卢梭是公认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其作品对浪漫主义文学的题材和内容都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下文将以“海”的元素为例,着重分析卢梭作品中海的形象,指出其作品里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他对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夏多布里昂和雨果进行海洋相关话题写作的启发。

2. 卢梭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特征及海的意象分析

卢梭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标志着理性时代的终结和浪漫主义的诞生。在普遍强调理性的18世纪,启蒙文学的创作目的在于宣扬哲理,破除愚昧,启蒙人性,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远远高于文学价值。而在启蒙运动后期,尤其当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出版后,却好评如潮,一版再版。这部书信体小说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风土民情、自由的思想、浪漫的爱情,对后世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而这些特点都是在当时讲求哲理理性的启蒙文学作品中不曾有过的,卢梭使人们重新睁开双眼,面对自然的绚丽多姿,让自由与情感成为了人们普遍渴望的目标。其中,《新爱洛绮丝》的一大特点即是对自然的赞颂,这也成了卢梭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卢梭写出了大自然对人们心灵产生的影响,卢梭对大自然的卓越描绘是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 [1] ,而“海”这一自然元素也成了贯穿原文,不可忽略的背景。

《新爱洛伊丝》讲述了平民青年圣普乐与贵族小姐朱丽的恋爱悲剧。在小说中,“海”是高高在上、看透人世苦难的智者般的存在。例如在得知朱丽被迫与贵族结合后,圣普乐痛苦地离开,选择出海航行,在大海上漂泊疗伤,通过他的书信,读者得知:“在太平洋上遇到了最可怕的暴风雨:在吉凶难卜的海上和陌生的极地,我遭到了风吹浪打。”“我在一个虽很荒凉却很可爱的岛上住了三个月,那里还保持着大自然原始的动人美景,好像是专门在这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为受迫害的纯洁的情人提供一个避难之地”( [2] , p. 493)。我们可以看到,大海于圣普乐而言,是个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海上充满狂风暴雨,难以征服,让人充满敬畏感。而另一方面,海上漂泊虽苦,但大海的广袤容易开阔人的思想境界,是人逃避现实世界烦恼的寄托。然而,最终圣普乐也苦恼地发现,“虽然整整绕了地球一周,想逃避自己亲爱的人,还是办不到的,他们的身影一直在脑海中逃避不掉,比海水和风的速度还快”( [2] , p. 220),大海再广阔无边,疾风暴雨再迅速,也不如爱情的力量猛烈而让人无以逃脱。文字如散文诗般自然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圣普乐希望摆脱过去而不可得的沮丧和苦闷,让我们能感受到圣普乐海上航行生活的艰苦和绝望,以及对朱丽依旧割舍不去的深沉爱意。

卢梭把大自然和诗意引入大自然,这已是浪漫主义的先兆,对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3] 。卢梭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漫步遐想录》记录的则是一个更加空灵自在的生活状态,其中公认文字最优美的《漫步之五》回忆了他在圣皮埃尔岛小住时的情景。虽然圣皮埃尔是个湖心岛,但其如大海般的湖水同样有着治愈的功效。卢梭用优美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他坐在湖边的恬静感觉。他喜欢躺在随波漂流的船上,或是坐在波涛汹涌的比埃纳湖畔,或是站在流水潺潺的溪流边独自遐想:“湖水动荡不定,涛声不已不断震撼我的双耳和两眼,与遐想时的澎湃心潮相互应答,使我无比欢欣地感到自我的存在,而无须费神去多加思索。”虽然这里的湖水并不是真正的大海,但置身其中,圣皮埃尔岛同样有着汹涌的流水与波涛,随波漂流的小船,能给作者带来和大海别无二致的感受。如此,在大海般湖水的安抚之下,一生坎坷动荡疲乏不堪的卢梭指出了幸福的真正要义:“心中既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既不觉苦也不觉乐,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单凭这个感觉就足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只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称为幸福”( [4] , p. 60)。

而在卢梭的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后来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些基本特征:开始描写和歌颂纯朴宁静的大自然,醉心于美丽的田园风光与淳朴的风土人情;写景时注意将自己的主观感情与大自然结合起来,强调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强调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感情等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若单从“海”这一意象出发,卢梭笔下的“大海”还是以写实为主,描写较为朴素,旨在抒发作者内心情感(或孤苦漂泊之感,或豁达释怀之情),而其他的浪漫主义写作特点尚不明朗。此时的浪漫主义尚未兴起,但卢梭却给后续作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可能与启发:即结束18世纪严肃冷峻的哲学小说写作,转而投入热情自由的情感抒发。因此,我们说卢梭是“浪漫主义”的启蒙先驱,其在浪漫主义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 卢梭对夏多布里昂的影响及其作品中的大海意象分析

夏多布里昂曾说过:“我要是活在让—雅克·卢梭的时代,我会愿意做他的弟子”,由此可见,夏多布里昂对卢梭一生成就的肯定与赞美。卢梭是位典型的自然神论者,而作为卢梭的忠实信徒,夏多布里昂在他所有的文学作品中,也大量运用景物的描写以歌颂大自然的神奇,他对大自然的描写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使其成为了一代浪漫主义作家的榜样。夏多布里昂的作品里大量充斥着海的意象,如果仔细比较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其与海有关的许多情节与卢梭笔下的“海”似曾相识,可见其影响不言而喻。

在夏多布里昂的代表性小说《勒内》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新爱洛绮丝》的影子:《新爱洛绮丝》与《勒内》讲述的都是不被社会接纳与祝福的动人爱情故事,小说主角在绝望中选择离开深爱的对方,或出海远航,或临海静修,皆为靠海疗伤;如《新爱洛绮丝》中男主人公圣普乐自知地位低下,为了对方的幸福,选择离开,出海周游世界,《勒内》中相依为命的姐姐阿美莉发现自己对弟弟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后,由于这种罪恶的激情不可能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她在给弟弟留下一封信后,选择去修道院潜心修行以弥补内心罪恶。而通过女主人公阿美莉的信件里所描述的修道院的生活:“我到修道院去了。它坐落在海边,完全符合我的精神状态。到了晚上,我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会听到轻轻拍打着修道院外墙的波浪声,我会想起和你一块儿在林子里散步的情景,那时我们以为从摇摆着的松树梢里听到了大海的声音”( [5] , p. 80),这里阿美莉的生活与上文已提及的《漫步之五》中卢梭所描述的理想生活非常相似:他们都在大自然中追求一种心灵的宁静淡泊之境:卢梭在圣皮埃尔岛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中参悟出幸福的真谛;阿美莉潜心静修,在海浪声的安抚下也慢慢达到了一种单纯恒久之境。由此可见,充满魅力的大自然在卢梭和夏多布里昂心中的分量,他们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回归自然”的共性,而在这种“自然”里,“海”也占据着重要的篇幅,这里的“海”是救赎的象征,让人归于安宁纯洁。

而夏多布里昂的另一本自传体小说《墓中回忆录》更是由写作体裁到文章构思都受到了卢梭《忏悔录》的影响。从体裁来看,卢梭的《忏悔录》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自传体小说,他借由自传体小说追述自己过去半个世纪的往事,在卢梭之前,法国文学史上鲜有作家像他一样敢于大胆披露自己的一生,包括做过的违背良心道德的隐秘小事;而夏多布里昂也同样选择了自传体小说的写作形式,在《墓中回忆录》里感情细腻地回忆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从出版方式来看,夏多布里昂也效仿卢梭,为了彰显自己所写的回忆录的公正客观,并不愿在生前公开发表作品,唯恐显得不那么真实和坦率。从作品内容来来看,夏多布里昂许多的文章构思方式也与卢梭不谋而合(例如论述童年经历对个人性格的深刻影响),很难说其不受卢梭的启发,以下仅以“大海”这一自然意象为例,指出卢梭的影响,以及夏多布里昂对海洋文学的贡献。如在《忏悔录》里,卢梭细致地回忆了童年经历的一切,指出童年经历给他的性情所产生的的影响。而《墓中回忆录》的《跟两个小水手打架》一章里,夏多布里昂同样也回忆了童年和两个小水手打架,回家接受了严厉惩罚的故事,这一章节也揭示了夏多布里昂酷爱大海,浓郁“大海情怀”的来由:“那些浪,那些风,是我最初的老师,也许更适合我天生的秉性”( [6] , p. 15),即幼年那些严酷的教育原则使他习惯于痛苦,沉溺于忧郁。而在另一章《布列塔尼的春天》里,作者面朝大海对自己的一生作出了简短的回顾:“我坐在桌前,静观那片看着我出生的,波及大不列颠的海,我在那里经历了如此漫长的流亡,我的目光略过海浪,这海浪将我带到美洲,抛回欧洲,又带往非洲和亚洲的海岸。敬礼啊大海,我的摇篮我的形象!”( [6] , p. 18)。短短几句话,笔触优美,感情忧郁,已经让人感受到作者一生漂泊的厌倦,以及对大海浓烈深沉的依恋。在《横越大西洋》中,夏多布里昂通过对在海上拼搏的水手的刻画,生动地表现了大海的魅力:“在海上,凛冽的北风比岁月更能刻下人们脸上的皱纹。这些造物的皮肤浸透了盐,又红又硬,仿佛海浪击打着的礁石的表面。水手对他们的船怀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情,离开他们的船,他们会恋恋不舍地哭,再见到他,又会有柔情涌上心头”( [6] , p. 85)。夏多布里昂以一贯优美的散文式风格,生动地勾画出了水手们粗犷的硬汉形象和柔情似水的内心,表现出大海对人坚硬性格的熏陶,以及人对大海无法割舍的动人感情。自此我们不难看出“大海”这个意象已经发展成为夏多布里昂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静静地流淌在夏多布里昂的血液中,渗入他的骨髓里。而在《在圣马洛上船》一章中,夏多布里昂更是以感伤忧郁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海上漂泊时他激荡不平的内心世界:“这片大海,我生于他的怀抱,将变成我的第二个生命的摇篮,在我的第一次旅行之中,他负载着我,就像在我的奶娘的怀里,就像在我最初的哭泣,最初的欢乐的知心人的臂弯里”( [6] , p. 84)。夏多布里昂再次强调了自己的“大海”情节,表明他如依恋母亲一般依恋大海,指出海是他的摇篮,哺育了他也造就了他,想象力丰富,感情细腻却又喷涌而出,具有一种大河奔涌的宏阔气势,让读者不禁动容。

由此,我们不难分析出,夏多布里昂站在卢梭的肩膀上,对大自然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几乎发扬到了极致。作为写景写情的高手,他对文字的掌控力极强,其散文至今仍被视作典范之作。无论是他塑造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纪病典型形象“勒内”,还是《墓畔回忆录》里剖析的那个自己,都深切地抒发了“忧郁孤独”之情,是卢梭在文学领域所不曾达到的新高度。这种对“挫折、冲突、幻灭”萦绕不去的“忧郁”情怀,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点,也使他成为了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当之无愧的源头之一。

4. 卢梭对雨果的影响及其作品中的大海意象分析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直接将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推向高潮,将浪漫主义精神发扬光大。同为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雨果与卢梭思想内涵一致,深感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以笔为剑,用自己的文学装载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启民众的智慧。而在文学领域,雨果擅长对大自然进行或鬼斧神工,或入木三分的刻画,而这种浪漫主义式的描写手法,即受益于卢梭“回归自然”“自由情感”的口号,例如雨果《凶年集》中收录的《清晨漫步》便隐约可以瞥见卢梭《漫步随笔录》里悠闲平和的影子。而仔细比较的话,虽然卢梭与雨果都是描写大自然的巧手,二者却各有所长:虽然都是写景,卢梭的文字强调内心的启发和感悟,行文中善于营造一种淡定悠然的氛围;雨果的文笔浓墨重彩,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旨在通过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歌颂人的力量和精神。虽然二者各有侧重,其精神内涵却是一致的,即通过自然之景,与自己擅长的写作特点手法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写作育人的目的。卢梭开启了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之美,而“海”这一自然意象,在雨果心中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借雨果的神来之笔,海便不仅仅只是自然之海,更是极大地被赋予了精神内涵。

在整整十九年的流亡期间,雨果与“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泽西岛到盖纳西岛,浩瀚奔涌的“海”不仅在生活中给了流亡中的雨果巨大抚慰,更激发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成为其创作的重要主题。雨果“命运三部曲”之一的《海上劳工》讲述的就是自然的命运,更是直接将“海”与“自然”划等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海”在雨果心中非比寻常的地位。《海上劳工》一半写大海,一半写与大海有关系的人。在这部小说里,雨果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一位集光明与黑暗于一身,外表平凡但内心善良坚毅的船员形象。而“海”这一意象在雨果的笔下更是活灵活现,其被赋予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更是达到了极致。如第三章中对“杜朗德号船”的一段描写:“有时候,在夕阳西沉的黄昏时刻,黑夜与大海融为一体,暮霭给波浪平添了恐怖的色彩,人们看见在险恶翻腾的海水上面,有一个嘘气打哨的奇形怪状的庞然大物,驶进圣散普森港来。这只可怕的,怒吼得像野兽,喷烟得像火山,在水上流涎吐沫像一条蛟龙,鼓着凶猛的鳍,张口喷火,拖着一团浓雾,向城市冲来,那便是杜朗德号船”( [7] , p. 42)。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对杜朗德船的描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作者用了一连串奇特的比喻来进行描写,想象力丰富,用词夸张,给我们呈现出一幅主观色彩浓烈的画面。雨果以其鬼斧神工般的写作技巧,出色地描绘了与“海”有关的一切景象,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对海十几年的亲近与观察,是不可能写成这般活灵活现的关于海的著作。

“海洋”不仅深刻地影响着雨果的生活与写作,反过来,“海洋文学”在雨果的笔下同时也得到了量与质的双重提高,开始空前繁荣起来。浪漫主义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这是众所公认的。 [8] 在雨果众多的与大海有关的作品里,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他通过天马行空的主观想象和怪诞绚丽的笔触对海岛风光和大自然奇观壮景进行了出色的描绘,“海”在其笔下被赋予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另一方面,他又对人与大海的搏斗场面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赞美人的意志和伟大。他不再像前人一样单纯地重复对神秘大海的礼赞与崇拜,他笔下的海更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而自由与力量从而也进一步成为了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由此可见雨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海”的浪漫主义内涵:他突破了大海与忧郁的必然联系,海不再只是前人笔下心情的寄托,或者异域风情的代表,相反其内涵更加广阔浩荡,激情洋溢。他笔下的海是安魂之乡、搏斗之乡、理想之乡,是坚强意志和豪迈精神的代表,雨果深化了其崇高、自由、雄伟、深沉的美学价值。雨果通过海洋展现整个人类的精神面貌和思想信念,由此,他不仅发扬了“海洋文学”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同时也将浪漫主义“海洋文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5. 结论

由于荷马史诗的影响,整个欧洲的中世纪文学充满了大量的“海洋”形象,例如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奥德赛》便是部海上历险小说,拉伯雷的《巨人传》里也讲述了庞大固埃跟随巴汝日在海上的游历。尽管海洋并非卢梭原创,但在卢梭“回归自然”的启发下,法国“海洋话题文学”于19世纪初在夏多布里昂与雨果的笔下多次出现。虽然表面看来“海”在卢梭、夏多布里昂及雨果笔下各有迥异,卢梭借海表达淡薄坦然的心境,夏多布里昂借海抒发忧郁迷茫之情,雨果则借海赞美人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从海的不同侧面出发丰富与延展了“海”这一文学意象的内涵,赋予海不同的浪漫主义色彩,都是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对主观情感的自由抒发,进而使浪漫主义文学中“海”的意象更加充盈丰满。

文章引用

王 润. 浅析卢梭对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夏多布里昂和雨果的影响—以“海”的意象为例
A Glimpse into the Influence of Rousseau on the Romantic Writer Chateaubriand and Victor Hugo in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Using the Ocean Featured in His Works as an Example[J]. 世界文学研究, 2016, 04(03): 59-64. http://dx.doi.org/10.12677/WLS.2016.4301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陈恒富. 试论卢梭的文学成就[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87, 5(3): 80-90.

  2. 2. 卢梭. 新爱洛伊丝[M]. 李平沤, 何三雅,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3.

  3. 3. 马益平. 从《忏悔录》到《墓畔回忆录》——探寻两篇自传的真与隐[J]. 文学与语言, 2008, 25(1): 18-22.

  4. 4. 卢梭.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M]. 钱培鑫,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6.

  5. 5. 许钧, 编选. 夏多布里昂精选集[M].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0.

  6. 6. 夏多布里昂. 墓中回忆录[M]. 郭宏安, 选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7. 7. 雨果. 海上劳工[M]. 许钧,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1.

  8. 8. 胡正学. 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演进及其深远影响[J]. 法国研究, 1990, 8(2): 39-4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