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11, 1, 269-276
http://dx.doi.org/10.12677/mm.2011.14049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1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m)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on the
Demand of the Labor Market
Jinchuan Guo, Qiong Li
School of Economic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Email: guojinchuan@163.com; liqiongw@163.com
Received: Jul. 7th, 2011; revised: A ug. 17th, 2 011; accepted: Aug. 29th, 2011.
Abstract: Th 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barriers to labor mobility are th e most important market constrains
when it comes to analyzing employment for they dynamically change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the labor
market. Due to vari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economic growth, featuring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investment, is becoming unsustainable, so th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s pressing.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non-equilibrium structural chang es in China and discussed the impact on the labor demand of
the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s, foreign trade, urbanization, income growth and demography. To be specific,
as the structure of three industries is moving forward to “three, two, one”, a large number of surplus labor in
agriculture needs to be transferred. The low-end manufacturing is struggling because of shrinking foreign trade
and soaring prod uct i o n c ost , but t he service i nd ustry has a large demand for labo r force. Urbanizat i on p romotes
city building, public serv ice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inancial services, high-end manufacturing, software
design and other industries. The income growth inevitably leads to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consumption
structure. For example, the consumption of household appliance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s upgrade. The
demand for the elderly services will also develop with th 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All these changes will exert
impacts on the demands for the related labor markets. As th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ccelerates, laborers also
need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skills so as to meet the requ irements of the labor markets.
Keyword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Labor Demand
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郭锦川,李 琼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
Email: guojinchuan@163.com; liqiongw@163.com
收稿日期:2011 年7月7日;修回日期:2011 年8月17 日;录用日期:2011 年8月29 日
摘 要: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流动壁垒动态地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由此成为分析就业最
重要的市场约束条件。由于各种内因和外因作用,高耗能、高投入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结构
调整已迫在眉睫。本文将我国所进行的非均衡结构转变做了归纳,讨论了产业结构变化、外贸变化、城
市化、收入增长变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具体而言,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正向“三、
二、一”转变,农业人口中仍有大量劳动力需要向其他产业转移,低端制造业由于外贸萎缩与生产成本
上升,处境艰难,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旺盛。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
金融服务、高端制造、软件设计等行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相应变化。收入水平提高,必然会导
致相应的消费结构变化,家电、通讯消费升级,对该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也同步增长。老年人口比例逐步
增加,会对老年服务行业的相关企业的市场需求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影响其劳动力需求。随着经济结构
调整步伐加快,劳动力也需不断提高其素质和技能水平,以满足市场需求。
关键词: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力需求
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270
1. 引言
以往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大都假定需求和供给
是没有变化的,因此依然局限在一个较为静态的框架
下。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壁垒动
态地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由此成为最重
要的市场约束条件。实际上,结构调整将动态的改变
不同产品的市场需求从而改变相应企业对劳动力的需
求。
从产业角度而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是
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市场机能更加完善,从高耗能
高污染和透支环境且劳动力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向可
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从企业角度看,结构调整的目标
是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能够不断提供符合市场
需求的产品并提高产品质量。从劳动者个人角度看,
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就业岗位从农业向工业或服务业转
移,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以适应劳动市场变
化的需求,以达到劳动收入相应大幅增长的目的。可
以看出,这种结构调整无疑会给中国的就业结构带来
巨变。
那么,结构调整是如何发生,又如何影响劳动需
求呢?直观的看,我国结构调整主要来自内外两种推
动力量。第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
高,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而产生更多的和新的需求。
例如,住房与小汽车的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
同时,出于更加舒适和节能环保的目的,人们的需求
会从定频空调向变频空调转变。这就要求相关行业的
不断扩张与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第二,全球化使得
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生产环
节,高度依赖出口市场,而金融危机使得国外市场的
需求急剧减少,各国贸易战的升级更是雪上加霜。第
一种力量是逐步的、温和的,而第二种力量是突然的、
激烈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了结构调整,改变了产品市
场需求。
从长期来看,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各种
内因外因作用使得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
结构、消费倾向、对外贸易和依存度等发生相应变化。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建立
健全,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引进成熟技术、农村劳动
力向城市转移、大量投入能源原材料等手段,保持了
10%左右的 GDP增长率。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人口、
资源等要素投入的增加、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结构
从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占主导地位
的改变、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深度融入全球
经济等。但目前无论是高能耗投入、大规模廉价劳动
力、持续不断的外贸增长和巨大贸易顺差都已经难以
为继,经济的结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从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规律来看,卡尔多典型化
事实(指一种能够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和基本特征的
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性事实)分析将发达国家的可持续
增长机制作了规律性的描述。而发展中国家则依赖于
非均衡的结构转变[1],结构调整将有关发展问题的 各
个方面的研究联系起来。这些方面包括农业结构的转
变、工业化、出口导向、城市化和人口结构转变等,
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结构转变重点,不同的角度也
得出不同的结论。所有这些,都将会对不同产品、不
同行业或产业的需求和供给市场产生深刻的、长期的
影响。
2. 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结构调整直接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对产业
结构系统的分析源自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库
兹涅兹产业结构论即指其关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各
产业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的学说。库兹涅
兹在其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2]中阐述了国民 收
入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联系。他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分别称
为A部门(农业)、I部门(工业)、S部门(服务业),把
57 个国家和地区按 1958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为 8
组,根据国民收入和不同产业就业人口的统计数据,
从时间系列分析和横断面分析中得出如下结论[3]:
1) 农业部门在国民收入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且
低于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农业部门就业比重也在不
断下降,但下降程度低于农业在国民收入的产值比重。
但农业劳动力呈不断减少趋势。
2) 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的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
而劳动力比重基本不变。
3) 服务部门在国民收入的产值比重基本不变或
略有上升,但劳动力比重呈上升趋势。教育、科研及
政府部门中的就业人口比重上升最快。
库兹涅兹从宏观上分析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271
随着经济增长发生的结构变化,他观察到的部门间劳
动生产率和增长速度有着系统性的差别,同时也指出
了劳动力流动的方向。
从表 1可以看出,中国产业结构产值比重变化基
本符合库兹涅兹的结论。建国后,我国开始大规模的
工业化建设,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
长率为 9.8%,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
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
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截止 2009 年,第
一产业产值比重为 10%左右,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
46%左右,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第三产业在
1985 年超过了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产业,
2009 年比重为 43%左右,仍呈现出上升趋势。
Table 1. 1978-2009 Composition of gross domestic pr odu ct(%)
表1. 1978~2009中国产业结构产值比重(%)
年 份 总 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100 28.19 47.88 23.94
1979 100 31.27 47.10 21.63
1980 100 30.17 48.22 21.60
1981 100 31.88 46.11 22.01
1985 100 28.44 42.89 28.67
1990 100 27.12 41.34 31.55
1995 100 19.86 47.18 32.86
2000 100 15.06 45.92 39.02
2001 100 14.39 45.05 40.46
2002 100 13.74 44.79 41.47
2003 100 12.80 45.97 41.23
2004 100 13.39 46.23 40.38
2005 100 12.12 47.37 40.51
2006 100 11.11 47.95 40.94
2007 100 10.77 47.34 41.89
2008 100 10.73 47.45 41.82
2009 100 10.35 46.30 43.3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0[4]。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
变化。从就业结构变动的长期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
在不断下降,进入 1990 年以后,其绝对规模也开始降
低。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相对缓慢,仍有一半劳
动力在农业部门就业。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于 1994
年超过第二产业,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综观世界各国
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中国的第三产业所占比值仍然
偏低[5]。截止到 2009 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
重34.1%。而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的
比重均在 60%~70%,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甚至
已超过 70%,中等发达国家也达到 50%左右。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化既受到经济增
长的促进,同时其结构比例是否合理也对经济增长的
速度和质量产生约束作用。不同行业的需求将会受到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对我国而言,
第一产业由于粮食需求较为稳定,同时由于技术进步,
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地亩产量相对较快的增
长,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对于劳动力的节省,这使得农
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农产品价格由于剪刀差一
直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的生产力水平相对其他产业有
较大差距,农民收入相对低下,农业人口中有大量劳
动力需要向其他产业转移。由于种种壁垒农民工难以
真正融入城市影响了农业人口转化的速率,最终农业
劳动力数量一直较为稳定的下降但数率太慢。第二产
业处于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由于我国基础设施建
设尚未基本到位,铁路、公路、机场(“铁公机”)等
资本投入型行业需求量由于反经济周期政策与长周期
建设依然旺盛。房地产业虽然受到政策调控,但三千
六百万保障房的建设对建筑业的拉动仍将使得建筑业
的劳动力需求继续增长。而在制造业方面,在低端制
造业由于受到国外需求下降与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压
力处境艰难。这就对不同细分行业的劳动力的需求产
生相应的影响。第三产业行业细分更多,各细分行业
均会由于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对产品需求产生长期深刻
的影响。
3. 外贸变化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如果本国可贸易品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272
部门和不可贸易品部门生产率的比率的增长速度快于
外国,那么本国的实际汇率就会相对于外国升值。因
为可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增长速度通常高于不可贸易品
部门,因此根据这一理论,一国在经济赶超过程中会
伴随着实际汇率升值。
由于在一个经济体内,不同产业存在工资水平趋
向一致的倾向,因此,尽管非贸易部门生产率提高较
慢,但该部门的工资水平也会有相应的提高。这会引
起非贸易品对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的上升。依据一价定
律并以外汇计算,假设贸易品价格在各国是一样的,
那么非贸易品对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的上升,在固定汇
率制度下会引起非贸易品价格乃至总体物价水平的上
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总体物价水平会保持稳定,
名义汇率会升值。因此,不管是哪种情况,经济增长
较快的国家,往往都会出现实际汇率的升值[6](苏应蓉,
2006)。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适用于资源缺乏而又对外
开放,并且通过改变产业和出口结构而达到快速增长
的国家。战后的日本被普遍认为是符合巴拉萨定律的
典型例子。
我国作为目前对外依存度极高的国家,人民币汇
率也将随着经济发展受到逐渐加大的升值压力。加上
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提高生产成本的因素,这就意味着
低利润、低附加值的低端制造业加工模型难以长期为
继。事实上,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成为现实,全
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外贸部门需求大幅萎缩,相应产品
的需求也大幅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变化。这
也说明原有的产业结构难以为继,调整势在必行。
4. 城市化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资金、人力、技术等各
种发展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快速发展不仅给
居民带来了种种在工作、生活、娱乐和公共服务等方
面的便利。同时城市的兴起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
发展。通过城市的“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第
三产业迅猛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日益提升,而
且产业的效率也极大提高。城市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增
长的基础平台。经济学家已观察到这一变动趋势,社
会也对此达成共识。
城市化与工业化密不可分。工业发展是城市崛起
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城市化在产业结构上表
现为以农业为主转变成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在人口职
业上表现为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向效率更高的第二
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在土地及地域空间上表现为从传
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各种要素配置更趋便
利、优化,竞争更为充分,经济得以稳步增长。
城市化的积聚效应是经济中的正外部效应。集中
的、大规模的本地市场有利于生产专业化和深度分工,
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良好的基础设施,成熟
和发达的金融、信息、技术服务,广泛的教育设施、医
疗设施、娱乐设施和交往平台有利于吸引优质企业和高
素质人才。而且,由于企业和人口的聚集,将产生溢出
效应,因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7]。
但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其外部成本也会上
升。由于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稀缺,居住成本上升。而
且人口密集还会导致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社会成本的
上升。政府不得不增加其财政支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
务和治理环境,公共成本上升。而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
理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在这些提高的外部成本中,有些
是城市化规模扩大所引起的,而有些则是政策的扭曲造
成的。
例如,当地政府将土地出售金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
主要来源,使得房价、租金等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高
昂的居住成本降低了城市的吸引力。另外,生活成本的
提升也推动工资水平的上升。而工资成本的提高直接导
致了生产成本的提高。这直接导致了产业竞争力的下
降。
通过库兹涅兹产业结构论可以知道,第三产业即服
务业的增长将随着经济增长一直进行,这必然要通过不
断的城市化进程来实现。而城市化所产生的产出积聚效
益和外部成本的共同作用将影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的竞争力和工资水平,同样也对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
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城市化对城市建设、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等行业的需求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房地
产、餐饮、娱乐等细分行业等对劳动力需求较大。另一
方面,由于城市的积聚效益和规模效益,这可以推动金
融服务、高端制造、软件设计等行业的竞争力或者降低
成本,也有可能吸引高端人才,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相
应变化。最后,由于城市化导致外部成本过高可能导致
低成本的低端制造业的转移。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273
5. 收入增长变化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依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
的变化进行研究后发现:低收入家庭花费在生活必需
品上的支出,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较大,而高收入家庭
花费在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支出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较
小。后来人们将这一发现称为“恩格尔定律”。恩格 尔
定律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收入水平
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有逐渐下降的
趋势。
国际上经常使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
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各国的
消费习惯,利用恩格尔系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
生活质量提出了一个相对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59%以
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
30%~40%为富裕,低于 30%为最富裕。当然,在我国
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一些
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
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
同时,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也应注意到,恩格尔
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
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随
着时间的推移,以后的经济学家又对恩格尔定律做了
若干补充,恩格尔定律的内容有所增加。目前西方经
济学对恩格尔定律的表述如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
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会下降,用于
服装、娱乐、交通、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占
家庭收入的比重会上升,而用于家庭住宅建设和家务
经营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维持不变。
从恩格尔定律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带来的人民收
入水平提高,必然会导致相应的消费结构变化,消费
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产品结构改变,产品结构包含着
消费品和生产品,它们的内容和比例关系的改变,必
然要通过市场供求关系、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关系
的改变导致产业结构的改变来实现,从而影响相应的
劳动力市场。表 2是我国 1978~2009 年城乡居民家庭
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收入提
高恩格尔系数是逐步下降的。从表3可以看出收入的
上升与家电、通讯的消费基本成正比关系。因此,收
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相关消费升级概念行业的需求机
会,同样对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也同步增长。
Table 2. Capita annual income and Engel’s coefficient of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from 19 78 to 2009
表2. 1978~2009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年份
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
(元)
农村居民
人均收入
(元)
城镇居民
恩格尔系数
(%)
农村居民
恩格尔系数
(%)
1978 343.4 133.6 57.5 67.7
1980 477.6 191.3 56.9 61.8
1985 739.1 397.6 53.3 57.8
1990 1510.2 686.3 54.2 58.8
1995 4283 1577.7 50.1 58.6
2000 6280 2253.4 39.4 49.1
2001 6859.6 2366.4 38.2 47.7
2002 7702.8 2475.6 37.7 46.2
2003 8472.2 2622.2 37.1 45.6
2004 9421.6 2936.4 37.7 47.2
2005 10493 3254.9 36.7 45.5
2006 11759.5 3587 35.8 43
2007 13785.8 4140.4 36.3 43.1
2008 15780.8 4760.6 37.9 43.7
2009 17174.7 5153.2 36.5 4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0[4]。
Table 3. Consumption of hou seho ld appliances and
telecommunication from 1978 to 2009
表3. 1978~2009年部分家电通讯消费(单位:万)
年份 197819902000 2008 2009
彩色电视机 0.38 10333936 9187 9899
家用洗衣机 0.04 663 1443 4447 4974
家用电冰箱 2.8 463 1279 4800 5930
移动电话用户 1.8 8453.3 64124.574721.4
固定电话用户 192.5685 14482.9 34035.931373.2
城市固话 119.2538.4 9311.6 23155.921190
农村固话 73.4 146.6 5171.3 10880 10183.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0[4]。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274
6. 人口结构转变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人口结构转变指人口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向低
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变。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使绝大
多数人口在多数时间里不会增长过快。实际上,许多
人口不仅没有增长,而且当出生率不能抵消高死亡率
对人口的作用时,人口还可能完全消亡。随着生活水
平的提高和营养状况的改善,死亡率逐步下降。由于
死亡率的下降多数先于出生率,转型期中人口会快速
增长。在欧洲和一些工业化国家,死亡率下降缓慢。
另外一些国家在 20世纪才开始人口转变,随着医疗技
术的不断提高,这些国家的死亡率下降迅速,而出生
率不如死亡率下降那么迅猛,因此人口快速增长。
经济增长导致死亡率长期稳定地下降是人口转变
的根本原因。农业、工业和卫生等的发展进步,导致
食物供应充足、生活水平和医学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死亡率持续下降,人民寿命延长。自从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已经提高
了32 年。根据 2011 年3月上海市卫生局发布的数字
显示,上海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已从2009 年的 81.73
岁提高到去年的 82.13岁。随着这 30 年来平均预期寿
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比重平缓增长,使得中国人口结
构出现了老龄化的倾向。
表4描述了 1982 年至 2009年中国人口结构变化
情况。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增
大,金字塔结构上端逐渐庞大,而儿童比例的下降则
使得塔基缩减。这与改革开放初期“塔顶尖、塔基宽”
的形状存在显著差异。
人口转变在需求方面,由于年龄结构的不同,消
费市场需求也会相应不同。在婴幼儿的消费中,营养
食品、智力开发、保育费用占据重要位置。少儿人口
处于学习阶段,主导需求是文化教育;而老年人口处
于养老阶段,主导需求是医疗服务和养老保障。老年
群体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特有的消费
模式,将会对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随
着高龄老人增多和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老年医
疗保健用品市场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一些方便老
年人看病、治病的医疗方式,如家庭医生、送医药上
门等,都会有很大的市场。其次,社区养老服务也很
有发展潜力。随着家庭规模微型化的发展,核心家庭
Table 4. Age composition and dependency ration of population
from1982 to 2009
表4. 1982~2009年中国人口结构变化(%)
年 份总人口
(万人) 0-14 岁15-64岁 65 岁
及以上
总
抚养比
少儿
抚养比
老年
抚养比
1982101654 33.661.54.9 62.6 54.6 8
1987109300 28.765.95.4 51.8 43.5 8.3
1990114333 27.766.75.6 49.8 41.5 8.3
1995121121 26.667.26.2 48.8 39.6 9.2
1996122389 26.467.26.4 48.8 39.3 9.5
1997123626 26 67.56.5 48.1 38.5 9.7
1998124761 25.767.66.7 47.9 38 9.9
1999125786 25.467.76.9 47.7 37.5 10.2
2000126743 22.970.17 42.6 32.6 9.9
2001127627 22.570.47.1 42 32 10.1
2002128453 22.470.37.3 42.2 31.9 10.4
2003129227 22.170.47.5 42 31.4 10.7
2004129988 21.570.97.6 41 30.3 10.7
2005130756 20.372 7.7 38.8 28.1 10.7
2006131448 19.872.37.9 38.3 27.3 11
2007132129 19.472.58.1 37.9 26.8 11.1
2008132802 19 72.78.3 37.4 26 11.3
2009133474 18.573 8.5 36.9 25.3 11.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0[4]。
在家庭总数中所占比例上升,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对老年人生活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它既包括家
政服务、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护理等,还包括在
社区兴办茶室、托老所、老年食堂、老年病防治站、
以及各种老年文体设施等等[8]。这将会对服务行业 的
相关企业的市场需求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影响其劳动
力需求。
以上均是经济学家对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的特征事
实进行的观察和归纳,库兹涅兹产业结构论通过对不
同产业的观察将其分类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说
明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不同产业的结构变化与其相应
的收入不同。巴拉萨定律从外贸的角度出发,说明外
贸相关产业的增长会带来本币升值的压力,从而间接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275
促使产业转型。城市化则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通过
积聚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会受到城市化所
带来的外部成本的约束,这就会对居民的最低生活水
平和服务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恩格尔定律从个人
的收入增长角度发现了个人对消费产品与其收入相对
应的事实。人口结构转变则从人口的增长率与经济发
展的关系出发,说明了人口随经济发展的年龄结构变
化,这都会对劳动力供给和不同年龄的消费市场产生
长期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变化将会带来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
化,大体上说,目前我国面临最主要的变化是国内人
民经济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新的需求与国外由于金
融危机所引发的需求萎缩。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
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不断下降,同时随着农业生产
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就业人口将以更快的速度减
少。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将是稳中略降,但绝对值仍
将快速上升,随着高污染高能耗与廉价低端制造业的
逐渐转型,对于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劳动力需求将大
幅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就业人口都将快速上升,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技术进步,服务行业将更加细
分化,可以预计,分工水平将不断提高。这就对各种
细分行业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快速上升,物流、金融、
软件、信息行业已经初显趋势。从外贸变化的角度来
看,原有的以价取胜的廉价低端制造业的需求将萎缩,
这就给企业两种转型方向:一是提高产品附加值,在
国际上高质量的产品市场竞争,这就对高端技术人才
和熟练工人的需求将上升。二是开拓国内市场,这就
对销售和渠道人才有更多需求。从城市化的角度来
看,,城市化将对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
行业的需求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城市的积
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对金融服务、高端制造、软件设
计等行业将更为有利,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相应变化。
收入增长的变化,将会对各行各业的全面升级提出更
高要求,也会对新的产品、新的服务项目提出相应需
求。以汽车行业为例,中高档汽车的比重将逐步上升,
相关的租车、洗车、修理、保养等各类服务行业将需
要更多相应的劳动力。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看,针对
老年人口的增加与婴幼儿的相关服务业也将对相关劳
动力需求进一步推动。
7. 总结
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在于劳动者追求更高的劳动收
入和工作条件。产业或者行业间的相对收入差距,会
导致劳动力从低收入行业向高收入行业流动。而行业
收入水平,反映了该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与产品
销售利润的高低。结构变化对不同行业的产品需求产
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对劳动力需求总量、部门构成及
技能构成均会产生作用。
目前,农业人口中仍有大量劳动力需要向其他产
业转移,低端制造业由于受到国外需求下降与生产成
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处境艰难,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
旺盛。城市化对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行
业的需求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由于城市的积
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可以推动金融服务、高端制造、
软件设计等行业的竞争力或者降低成本,吸引高端人
才,但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收
入水平提高,必然会导致相应的消费结构变化,家电、
通讯消费升级,对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也同步增长。在
人口结构方面,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由于老年人
口比重增大,由于老年群体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决定了他们特有的消费模式,将会对整个社会的消费
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中后期发展阶段,经济总量已
跃居世界第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由于原来的主要
投入要素如土地、劳动力日渐紧缺,企业不得不更新
技术、组织形式和产品结构,以便适应要素禀赋向资
本、技术转化。要素禀赋这种动态转化将不断淘汰要
素紧缺、成本高的衰退产业,催生新兴主导产业[9]。
产业结构高度化,已逐步从“一、二、三”转到“二、
三、一”,正向“三、二、一”转变,从轻工业起步,
经过重化工业再到技术知识集约化。无论是加工程度
高度化还是价值链高度化,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
水平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相应地,劳动力也需不断提
高其素质和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卡萝塔·佩蕾丝. 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
力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 S. Kuznets, National Income and its composition[M].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orporated, 1941.
[3] 曾慧琴. 后工业社会服务经济的演进与利益摩擦[D]. 厦门大学,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276
2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年鉴2010[Z].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5] 陈迅, 高远东. FDI 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
开发研究, 2006, 22(1): 75-77.
[6] 苏应蓉. 东亚地区钉住汇率制度 与外向型经济发 展[D]. 华中
科技大学, 2006.
[7]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
增长[J]. 经济研究, 2009, 55(10): 4-21.
[8] 董月鲜. 居民消费十大趋势[N]. 经济参考报, 2003-6-18.
[9] 朱卫平, 陈林. 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
级为例[J]. 经济学家, 2011, 24(2): 60-66.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