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2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80449
,
6
pages
10.12677/CnC.2024.121004
武夷山方言后缀“仔”的用法探究
刘欣婕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11日;录用日期:2024年1月28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4日
摘要
汉语方言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宝库,拥有丰富的语言资源。本文旨在以闽北武夷山方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和分析武夷山方言后缀“仔”与普通话后缀“子”的用法异同,梳理和总结“仔”的独特语法特征,从而展现武夷山方言词汇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关键词
武夷山方言,后缀,仔
Study on the Usage of Suffix “Zai” in Wuyishan Dialect
Xinjie Liu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Received: Dec. 11th, 2023; accepted: Jan. 28th, 2024; published: Feb. 4th, 2024
ABSTRACT
Chinese dialect is a treasure-house of language which needs to be developed and has abundant language resource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use of the suffix “zai” in Wuyishan dialect.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sage of the suffix “zai” in Wuyishan dialect and the suffix “zi” in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this paper sorts out and summarizes the uniqu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zai”, so as to show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Wuyishan dialect.
Keywords:Wuyishan Dialect, Noun Affixes, Zai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武夷山(原崇安县)方言作为闽北西片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十分丰富与复杂,融古汉语特征传承、闽越语的遗存于一身,又受到客赣方言的影响 [1] 。丰富的词缀系统即是其丰富性与复杂性的表现之一,本文着眼于武夷山方言中后缀“仔”的用法研究,以期展现其词汇的多样性。从语法特征、词义范围来看,武夷山方言中后缀“仔”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后缀“子”大致对应,都主要用作名词词缀,使不同词形的词语皆名词化。但又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为虚化程度更高、使用更加普遍,从而具有更丰富的语义特征和情感意义。下文将从与普通话中名词词缀“子”的对应关系为出发点,首先梳理二者的一致性,再对比分析各自用法的差异性。同时,阐述武夷山方言中后缀“仔”的用法时,以福建其它地区为参照,如闽南、闽东方言中词缀“仔”的用法,发掘“仔”在武夷山方言中的独特性。
2. 武夷山方言“仔”与普通话“子”用法一致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子”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作为实词的“子”,表示儿女义的“子孙”、表示派生、附属义的“子公司”、或用作地支专用名的“子丑寅卯” [2] ,在武夷山方言中同用实词“子”。用作虚词的后缀“子”,在武夷山方言中则多用“仔”代替。武夷山方言后缀“仔”和普通话后缀“子”和“仔”在来源上或具有一致性,如庄初升所言:“汉语方言中最常见的名词后缀基本上都来自表‘儿子’义的名词。” [3] 在使用上亦具有共性,都可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短语的后缀,使具有不同词形的词语因附加后缀而名词化。
2.1. 用作名词后缀
用作名词后缀,是武夷山方言后缀“仔”和普通话后缀“子”最普遍的用法,二者用于以下几类名词时具有相同的语法意义。
或用于服饰名称的后缀,如靴仔、帽仔、袜仔、裤仔等;或用于器物名称,如凳仔、椅仔、瓶仔、盘仔、杯仔、勺仔、盒仔、箱仔、篮仔、盖仔等;或用于动植物名称,如燕仔、狮仔、兔仔、蚊仔、麦仔、茄仔、桃子、李子等;或用于食物名称,如饺仔、包仔等。这些词语,原本都是可以独立运用的单音节词语,附加后缀,是汉语双音化的结果。而“在汉语双音节音步发展的早期,以词缀凑补的做法曾是满足汉语双音步要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4] 。
2.2. 用作动词后缀
“仔”和“子”用作动词后缀的频率远小于用于名词后缀,或用于动作之后表示动作进行时所使用的工具,如:凿——凿仔、剪——剪仔、耙——耙仔、筛——筛仔、刷——刷仔。或用于指人身体有缺陷的行为动词后面,用来指具有该动作属性的人,如:聋——聋仔、跛——跛仔、瘸——瘸仔、瞎——瞎仔、驼——驼仔等。
2.3. 用作形容词后缀
“仔”和“子”用作形容词后缀,表示具有这一特征的人,如矮——矮仔、高——高仔、瘦——瘦仔、胖——胖仔、傻——傻仔。
2.4. 用作量词短语后缀
可武夷山方言中“仔”和普通话“子”一样,可用于一些量词短语后,或表示特定的一段时间,如一辈仔、一下仔、一阵仔;或表示数量,如一篮仔、一袋仔、一罐仔。
3. 武夷山方言不用“仔”,普通话用“子”为后缀
普通话中以“子”为后缀的词语众多,特别是表示日常事物名称时,多用“中心词 + 子”的附加式词语,但在武夷山方言中则不加后缀“仔”,而用单音节词或合成词表示,比较独特。
3.1. 普通话附加后缀“子”的多音节词,武夷山方言用单音节词
箸——筷子 厝——房子 粟——谷子 粽——粽子 腹——肚子 痱——痱子
从这组词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现代汉语普通话,普通话中许多以“子”为词缀的双音节词,在武夷山方言中多为单音节词,且保留了较多的古语词,如“箸”“厝”“粟”等,这一特点,在闽方言中普遍存在,李如龙曾指出:“闽方言所保存的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一些特点,在全国各方言中都是不多见的。” [5]
3.2. 普通话附加后缀“子”的多音节词,武夷山方言用合成词
脖领——领子 手䘼——袖子 下栏——裙子 [1]
这组词语和上述一组词语相似,也是武夷山方言中存古性的表现,不仅保留了古汉语词汇,还保存了古楚语,将“袖子”称作“手䘼”就是典型的早期楚方言 [6] 。
3.3. 普通话以“子”为多音节的词,武夷山方言中可用“仔”也可不用
镯/镯仔——镯子 扇/扇仔——扇子 做月/做月仔——做月子
这组词语的对比,可用以管窥现代汉语词汇从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演变过程:单音节词—单音节与双音节并用—双音节取代单音节。如武夷山方言表示“扇子”一词时,呈现出单音节的“扇”与双音节的“扇仔”并用的现象。经调查,在武夷山老年人多用单音节“扇”,双音节的“扇仔”多见于年轻人的言语中,且具有使用愈加普遍的倾向。这也体现出了语言的一个普遍发展方向:地方方言向民族共同语的逐渐趋同,武夷山方言中“扇”受普通话“扇子”的影响,增加后缀“仔”而双音化。
4. 武夷山方言使用“仔”为后缀,普通话不用“子”
武夷山方言后缀“仔”的使用十分普遍,附加后缀“仔”后词语的语义特征或情感意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4.1. “仔”用作名词后缀
武夷山方言中“仔”作为名词词尾,搭配不同类型的名词具有不同的含义,本文选择具有普遍性的五类名词进行讨论。
4.1.1. 用于细小事物名称后
在武夷山方言中,“仔”字首先用于体积、规格较小的事物名称之后,如:纽仔——纽扣、蜂仔——蜜蜂、圆仔——药丸、麻仔——芝麻、隻子——小鸟等。
4.1.2. 用于动物名称后
在称呼动物时,常用“仔”字表示刚出生或还未长大的小动物,意义上接近普通话中的“小”,如:
牛——牛仔(小牛) 猪——猪仔(小猪) 狗——狗仔(小狗) 鸡——鸡仔(小鸡) 鱼——鱼仔(小鱼)
将刚出生的牛犊称作“牛仔”,与牛相区别。再如,破壳而出的“小鸡”叫做“鸡仔”。普通话的小鱼干,在武夷山方言中,一般称之为“鱼仔干”。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二组词的“小”和“幼年”均是一个相对概念,无具体的衡量标准们。在具体语境中,可以灵活使用。如农家饲养一窝小鸡半年了,其中有一只相对于同伴较瘦弱,也可称之为“鸡仔”,意在言其长不大。
武夷山方言中“仔”的这一表示动物幼崽的用法,在闽方言中较为普遍,闽南方言、闽东畲语同用后缀“仔”。在沙县、三明方言中多用“崽”,在福州方言、宁德方言中则多用“囝” [7] 。
4.1.3. 用于器物名称后
武夷山方言中单说器物名称,指最为普遍常见的常规规格的器物,加上“仔”后则表示规格、体积、形制更小的同类事物。例如:
鼎——鼎仔 车——车仔 厝——厝仔 桌——桌仔 椅——椅仔 床——床仔 被——被仔 衣服–衣服仔
袋——袋仔 篮——篮仔 刀——刀仔 栏杆——栏杆仔 楼梯——楼梯仔 簸箕——簸箕仔
武夷山方言中用“鼎”字指传统柴火灶使用的大铁锅,“鼎仔”则是指液化气灶上使用的“炒锅”在武夷山方言中,“鼎”与“锅”是有区分的:鼎主要指炒菜的炊具,“锅”主要用于炭盆中煨菜。又,在说汽车、公交车、摩托车时都使用车,在形容较小规格的自行车时,即会有不同说法,可以说“脚踏车/自行车”,也有说“车仔”,但“车仔”更多是指婴孩车或玩具车。无论是自行车、婴孩车还是玩具车,相对于其他车而言,在规格、体积上都更小。其余词语,均同此,如“袋”通常指大麻袋,“袋仔”则是型号更小的塑料袋,或形制更小的衣裤口袋。武夷山方言中,“刀”主要指日常使用频率高的菜刀,其他的刀具“柴刀”“镰刀”“水果刀”则通过与其他词根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复合词,来与“刀”的“菜刀”义相区别,“刀”后加词缀“仔”专指小朋友美工用品的小刀。武夷山方言中惯常在婴幼儿使用的物品名称后加“仔”,如“床仔”“衣服仔”,多指婴幼儿床、婴幼儿的衣服。
4.1.4. 用于重叠名词后
武夷山方言表示事物细小貌,在使用后缀“仔”的基础上,还可用重叠名词的方式进行突出强调,如:
猪仔/猪猪仔——小猪/特别小的猪 鱼仔/鱼鱼仔——小鱼/特小的鱼
厝仔/厝厝仔——小房子/特小的房子 口仔/口口仔——小开口/很小的开口
盒仔/盒盒仔——小盒子/特小的盒子 桶仔/桶桶仔——小水桶/很小的水桶
武夷山方言中“猪仔”,表示没有长大的小猪,使用“猪猪仔”时,则指比较小的小猪或小猪中比较瘦弱的。在日常口语中,“猪仔”和“猪猪仔”多用于调侃小朋友爱吃能睡。“口仔”一般指较小的开口,如“裤子开了一个口仔”;使用“口口仔”时,则突出这个开口非常小,如“衣服被刺刮了一个口口仔”。武夷山周边的建瓯方言中也有相同的用法 [9] 。在闽东的福州话和福清话中虽然也有“口口仔”“盒盒仔”这种重叠名词表小称的类似用法,但用法上存在差异。福州话使用后缀“囝”,但“盒囝”与“盒盒囡”在意义上无差别,都表示“小盒子”。福州话表示“极小”义采用重叠后缀“囝”的方式,如,表示“特小的盒子”用“盒囡囡”,表示“很小的桶”用“桶囡囡” [9] 。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表示细小事物的名称一般不再重叠,如“芝麻”不会称作“麻麻仔”“蜜蜂”不会称作“蜂蜂仔”,因为这些事物的名称中本就具有小称的意味,无需再强调。此外,双音节名称也不可重叠,武夷山方言中没有“栏杆栏杆仔”“衣服衣服仔”的说法。重叠单音节事物名称的用法,可能也是双音化的一种表现。
4.1.5. 用于亲属称谓之后
“仔”字除用于各种事物的名称,在武夷山方言的亲属称谓中亦十分常见,特别是在姻亲关系中,多用于同辈人之间的称呼。如出嫁女子称呼丈夫家亲属时用:
伯仔(丈夫的哥哥) 叔仔(丈夫的弟弟) 姆仔(丈夫的嫂子) 婶仔(丈夫的弟媳)
已婚男子称呼妻子娘家同辈亲属时也有使用:
舅仔(妻子的兄弟) 姨姆仔(妻子的姐妹)
在上述称呼中,父母从子女之称谓,称伯、叔、姆、婶、舅、姨姆,又添加后缀“仔”表示这些人和自己是同一辈分,从而与子女的称谓进行区分,此处后缀“仔”有区别辈分的作用。如,孩子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伯”,已婚女子则称呼丈夫的哥哥为“伯仔”,即“伯”字跟从子女的称谓,又以“仔”字来表示是同辈人。再如,在母系亲属中,孩子称母亲的兄弟为“舅舅”,已婚男子称呼妻子的兄弟亦从其子女的称谓取“舅”字,但又加上表示同一辈分的“仔”字,合为“舅仔”。普通话中称呼妻子的兄弟姐妹也有用“舅子”或“姨子”的,但一般不单说,多前加“大”或“小”而称为“大舅子”“大姨子”或“小舅子”“小姨子”。其实,武夷山方言中后缀“仔”表示同一辈分的用法,可以视作“小称”义的灵活使用,如“伯仔”表示“比伯伯小一辈分”。
4.2. 附加后缀“仔”使词语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仔”用作后缀南平境内方言研究综述蕴含丰富的情感色彩,可表达亲昵、喜爱之情,也可表示厌恶、轻视或调侃的意味。
4.2.1. 表示亲昵、喜爱、赞美
武夷山方言,常在亲属称谓后加后缀“仔”,表示亲昵、喜爱之情,如姐仔、妹仔、哥仔、爹仔(爷爷)、爷仔(爸爸)、嬷仔(奶奶)、婆仔(外婆)、翁仔(外公)。也可在人名后加上后缀“仔”,以表示对特定人物的爱称。另需特别说明的事,武夷山人称呼学生为学生囝仔、读书囝仔,加后缀“仔”,表达了鲜明的喜爱、赞美之情,从深层来说,也是武夷山人重视教育的体现。
4.2.2. 表示厌恶、轻视、调侃
武夷山方言口语中亦多用后缀“仔”,表示对一个人的厌恶、轻视,如痢瘌仔(比喻做事不脚踏实地、很多纰漏的人)、废婆仔(傻婆娘)、天收仔(骂人之辞,指一个人做坏事该受到上天的报应)、皮人仔(形容人体弱多病)。另武夷山人多用“打工仔”来自我调侃从事的工作是以劳力为主、非稳定性的零工,与普通话中表示“打工的人”的“打工仔”不同。
武夷山方言口语词中包含的情感因素极其丰富且多变,上述分列仅就其常用义而加以分类。在具体使用中,需要根据语境、人物的情态等加以辨析。如,“读书囝仔就是不一样,碗都不会刷”,此处“读书囝仔”就充满了调侃和讽刺意味。又如女儿向母亲撒娇时,母亲有时会笑骂道“你个废婆仔呀,多大的人呀,还撒娇”,此时“废婆仔”则不含厌恶的情感。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武夷山方言中,“仔”字的使用具有广泛性、普遍性与灵活性。这些以“仔”作为词缀的词语,其语法作用兼具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词缀“子”的语法特征,作为附加词缀推动语言的双音化发展。同时,还具有词缀“子”所没有的诸多功能,可以改变名词的词义,表示“小型的”“小规格的”“没长大的”等小称语义,近似于汉语普通话中的形容词“小”。这一特征不仅表现在武夷山方言中,也是闽方言的普遍特征之一,“‘仔’缀在闽地各区皆具小称义。小称义是各区‘仔’缀最基本的语义特征” [10] 。同时,还可以表达多种丰富的情感,喜爱、亲昵或厌恶、轻视等。此外,武夷山方言作为闽方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与福建各地方言既一脉相承又各具鲜明的区别性特征。如后缀“仔”的“小称”用法中,可以用重叠名词方式表示“更小”“极小”语义,即为武夷山及其周边方言的特殊用法之一。在武夷山方言中,常见的后缀除了“仔”,还有“头”“佬”“人”“精”等,虽在使用上不及“仔”字普遍,构词能力较为有限,但这些后缀皆为汉语方言表达多样性的生动诠释。
文章引用
刘欣婕. 武夷山方言后缀“仔”的用法探究
Study on the Usage of Suffix “Zai” in Wuyishan Dialect[J]. 国学, 2024, 12(01): 21-26.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1004
参考文献
- 1. 潘渭水. 闽北方言研究[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26, 73.
-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4733.
- 3. 庄初升. 湘、赣方言与“儿子”义名词相关的后缀[J]. 方言, 2021(1): 1-12.
- 4. 庄会彬, 赵璞嵩, 冯胜利. 汉语的双音化[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8: 85.
- 5. 李如龙. 福建方言与文化[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22: 8.
- 6. 李如龙. 福建方言[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 318.
- 7. 崔山佳. 奉化方言的名词小称后缀“细”——兼及其他方言的“崽” “仔” “囝”等[J]. 中国方言学报, 2020(1): 73-84.
- 8. 邓享璋. 闽中、闽北方言的名词后缀“子” [J]. 南平师专学报, 2004, 3(3): 52-55.
- 9. 梁玉璋. 福州方言的“囝”字[J]. 方言, 1989(3): 213-215.
- 10. 杨秀明. 闽南方言“仔”缀的语法化[J]. 中国方言学报, 2015(1): 11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