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4 No.02(2014), Article ID:13182,7 pages DOI:10.12677/AP.2014.42029

大学生家庭功能、自我分化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Qin An, Yanyan W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Email: anqin2000@sina.com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Received: Jan. 16th, 2014; revised: Jan. 20th, 2014; accepted: Jan. 23rd, 201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family fun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internet addiction. Method: 360 college students in Beijing completed the 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 (APIUS), 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FAD)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 (DSI).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 on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Mediating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aking account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family function predicted the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ignificantly, but the effect was lower. Conclusions: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was partly mediated on relation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Keywords:Internet Addiction; Family Function;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College Students; Cross-Sectional Studies

大学生家庭功能、自我分化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安  芹,王艳艳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Email: anqin2000@sina.com

收稿日期:2014年1月16日;修回日期:2014年1月20日;录用日期:2014年1月23日

摘  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功能、自我分化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根据方便取样从北京市2所高校选取360名大学生,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及自我分化问卷(DS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三年级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网络成瘾正常组家庭功能与自我分化均优于网络成瘾群体以及边缘群体;中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考虑自我分化总分情况下家庭功能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作用虽显著但已减弱。结论:自我分化在家庭功能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网络成瘾;家庭功能;自我分化;大学生;横断面调查

1. 引言

2012年7月公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38亿,其中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在过去5年保持高速增长,所占比例为55.6%。网络已经成为伴随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之重要构成要素,对其心理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青少年群体的网络使用情况特别是网络成瘾行为已引起广泛关注(沈模卫,李鹏,徐梅,等,2004;邓晨曦,2011)。目前对网络成瘾这一现象的专业术语仍存在差异,包括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IA)、互联网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IU)、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等,称谓虽然不同但内涵基本一致,主要指个体无节制地使用网络,以至于损害身心健康,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情况(高文斌,陈祉妍,2006)。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社会适应性总体状况较差(杨辰,王文秀,孙晋海,2010),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孤独、抑郁等问题(刘连龙,徐丹,胡明利,2009;赵笑颜,胡晓斌,张梦菡,等,2012)。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家庭过程模式理论(Family Process Model)为代表的过程取向家庭功能理论,强调家庭为完成任务发挥功能包括的一些具体环节,如沟通、角色、情感介入、行为控制等(Skinner H, Steinhauer P, 2000)。近年来,有关网络成瘾行为的研究焦点逐渐从网络成瘾导致的负面影响转向探究形成原因,开始关注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相比正常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其家庭功能减弱,其中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是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核心成分(刘惠军,樊励方,国雪利,2009)。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其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过分干涉、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定等方面(李涛,张兰君,2004)。不良的亲子关系更容易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而且家庭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等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家庭因素(王文星,2011)。此外,研究者还发现网络成瘾行为与某些个体因素密切相关,例如行为控制(房超,方晓义,申子姣,2012)、自我效能(万晶晶,刘丽芳,方晓义,2012)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是Bowen在家庭系统理论里提出的核心概念,指个体在家庭中情绪依恋与独立自主的程度(Bowen M, 1978)。根据Bowen对家庭关系的理解,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内心都会经历“成为独立个体的个体感”和“与家庭保持联系的亲密感”两种力量的相互对抗(Kere ME, 1981)。因此,自我分化可以视为家庭互动关系的过程与结果,是家庭成员必要的成长目标,自我分化对于个体成熟和心理健康而言是最为关键的个性品质之一。本研究同时考虑家庭因素和个体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将家庭功能、自我分化与病理性网络使用三个变量引入研究,并假定自我分化发展水平在家庭功能对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希望对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形成以及探索干预机制提供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根据方便取样从北京市2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90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率为92.3%。其中男生200人,女生158人,信息缺失2人;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分别有105、84、75、95人,信息缺失1人,平均年龄为20.12 ± 1.87岁;理工类262人,文史类96人,信息缺失2人。其中55%的大学生为独生子女,来自城市、城镇、农村的比例分别为45.6%、26.9%、25.6%,另有7人信息缺失。

2.2. 工具

2.2.1.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 APIUS)

雷雳和杨洋(2010)编制,共38个项目,分为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消极后果、心境改变、社交抚慰6个维度。每个项目按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进行五级评定。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4。

2.2.2.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FAD)

根据Mcmaster的家庭功能模式编制,共60个项目,分为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及总的功能7个分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每个项目按1“很像我家”到4“完全不像我家”进行四级评定。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7。

2.2.3. 自我分化问卷(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 DSI)

吴煜辉和王桂平(2010)翻译修订,共27个项目,分为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断绝和与人融合4个分量表。每个项目按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进行六级评定。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5。

2.2.4. 自编基本信息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况及家庭所在地等基本信息。

2.3. 施测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要求匿名填写。由研究者对主试进行培训后按标准程序实施。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及层级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情况

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性别及年级差异检验见表1。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存在性别差异,且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除耐受性和心境改变分量表以外,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总

Table 1.The sex and grade difference about APIUS

表1. 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性别及年级差异

注:*P < 0.05,**P < 0.01,以下同。

分及其它各分量表得分均存在年级差异,进一步做年级间的两两比较发现,大三年级病理性网络使用总分以及各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其它年级。

3.2. 不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情况大学生家庭功能及自我分化的差异

根据APIUS的判断标准,项目平均得分 ≥ 3.15分者界定为PIU群体即网络成瘾群体,项目平均得分 ≥ 3分且< 3.15分者界定为PIU边缘群体,项目平均得分 < 3分者界定为正常群体(雷雳,杨洋,2010)。本研究中,网络成瘾群体、边缘群体及正常群体分别占12.3%、8.6%和79.1%。分别比较三个群体的家庭功能量表总分以及各分量表得分、自我分化量表总分以及各分量表得分,发现家庭功能以及自我分化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除家庭功能行为控制分量表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它各分量表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网络成瘾正常组家庭功能均优于网络成瘾群体以及边缘群体,网络成瘾正常组自我分化发展水平均优于网络成瘾群体以及边缘群体(见表2)。

3.3. 家庭功能、自我分化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家庭功能、自我分化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三个量表的得分两两相关,相关系数在0.39~0.41之间,均达到0.01显著水平。

为检验自我分化与家庭功能、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采用Baron和Kenny的方法检验中介作用(Baron RM, Kenny DA, 1986)。具体步骤为:第一,求中介变量在自变量上的回归;第二,求因变量在自变量上的回归;第三,求因变量在中介变量上的回归(含自变量)。衡量中介作用存在的标准是:在第一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显著影响中介变量;在第二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显著影响因变量;在第三个回归方程中,中介变量显著影响因变量同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减弱。在以上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如果在第三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β值)减弱为不显著,则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如果仍然显著则为部分中介作用。

首先,分别以自我分化总分及其分量表得分作为因变量,考察它们相应在家庭总的功能及其分量表得分上的回归效应,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家庭总的功能对自我分化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其次,以APIUS总分为因变量,以家庭总的功能及其分量表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家庭总的功能对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总分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最后,以APIUS总分为因变量,分别以自我分化总分及其分量表得分和家庭总的功能及其分量表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在同时考虑家庭总的功能影响的情况下,自我分化

总分对病理性网络使用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同时家庭总的功能对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预测作用虽显著但已减弱;具体而言,自我分化中情感断绝、与人融合分量表对病理性网络使用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同时家庭功能中问题解决、情感介入分量表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作用虽显著但已减弱,而

Table 2.Comparison of family fun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mong different level of APIUS

表2. 大学生APIUS高中低组在家庭功能、自我分化的评分比较

Table 3. Regression effect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on family function

表3. 自我分化在家庭功能上的回归效应

Table 4.Regression effect of APIUS on family function

表4. APIUS在家庭功能上的回归效应

Table 5. Regression effect of APIUS on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cluding family function)

表5. APIUS在自我分化上的回归效应(含家庭功能)

沟通分量表由显著变为不显著,结果表明,自我分化在家庭功能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4. 讨论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对大学生群体构成深刻影响。研究发现,男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问题,这种性别差异与以往研究所发现的“男性化”成瘾趋势是一致的(Cao F. & Su L., 2006),也有研究者认为,男生和女生在传统上对基于机器功能和技术的兴趣确实存在差异,而且男生和女生在现实人际沟通中的相对地位也是不同的。此外,还可能与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有关,相比而言男生好奇心和冲动性更强,但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略逊于女生,对网络成瘾的危害缺乏警惕性,更容易出现沉溺网络的现象。相比较来看,大三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更加明显,一方面可能与大三年级通常课程较少、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大三学生相比大一大二学生更少自我约束、相比大四学生考研或求职忙碌更多自我放松有关。

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组的家庭功能相比网络行为正常组明显减弱,这与刘惠军等(2009)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家庭的基本功能是满足家庭成员健康发展的需要,也可以理解为家庭为完成基本任务应具备的能力,如果家庭成员在交流沟通、角色分工等方面存在问题,成员彼此之间缺乏情感反应和情感投入,成员的需求不仅得不到满足反而感到行为约束与控制,这些问题都极易导致子女出现社会适应问题,例如表现为网络成瘾。自我分化作为衡量青春期个体成长状态的重要标准,在对家庭有归属感的同时实现个人与家庭的分离感和独立感。自我分化高的个体具备觉察及表达自发情绪的能力同时又不受情感所引导,容易表现出较好的现实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应对,更倾向于出现正常的网络使用行为。

研究还发现,自我分化在家庭功能对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但其中受到个体因素即自我分化的部分中介影响,也就是说,个体的成熟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不良家庭功能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起重要作用的是情感断绝和与人融合,前者反映个体对亲密体验的威胁感及在人际互动中疏离他人的情绪倾向,后者表示与重要人物关系的过度卷入,可以看出如果青少年感受到与父母过度亲密的威胁或过度卷入到关系之中,在家庭为完成家庭任务实现功能运作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阻碍,尤其是如果家庭面对问题时无力解决、家庭成员间彼此情感介入过多而且沟通不畅的情况下,青少年越是难以实现个体的独立感,这种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退缩到网络世界而出现网络成瘾行为。

5. 结论

1) 男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三年级显著高于其他年级。

2) 网络成瘾正常组家庭功能与自我分化均优于网络成瘾群体以及边缘群体。

3) 中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考虑自我分化总分情况下家庭功能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作用虽显著但已减弱,自我分化在家庭功能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项目基金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重大项目培育专项计划“青少年网络心理教育与心理干预模式的示范研究(3220012231201)”。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邓晨曦(2011).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进展. 社会心理科学, 8期, 969-972.

  2. 房超, 方晓义, 申子姣(2012). 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 12期, 70-74.

  3. 高文斌, 陈祉妍(2006). 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4期, 596-603.

  4. 雷雳, 杨洋(2010).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 见戴晓阳主编.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03-106.

  5. 李涛, 张兰君(2004).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3期, 663-664.

  6. 刘惠军, 樊励方, 国雪利(2009).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 7期, 597-599.

  7. 刘连龙, 徐丹, 胡明利(2009). 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期, 59-60.

  8. 沈模卫, 李鹏, 徐梅等(2004). 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期, 63-70.

  9. 万晶晶, 刘丽芳, 方晓义(2012). 大学生心理需求、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3期, 86-90.

  10. 吴煜辉, 王桂平(2010). 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的初步修订. 心理研究, 4期, 40-45.

  11. 王文星(2011).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亲子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长沙: 长沙理工大学.

  12.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编著(1999).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49-152.

  13. 杨辰, 王文秀, 孙晋海(2010).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特征. 中国特殊教育, 8期, 85-90.

  14. 赵笑颜, 胡晓斌, 张梦菡等(2012). 兰州市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33期, 1179-1181.

  15. Baron, R.M., & Kenny, D.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1173-1182.

  16. 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Northvale: Jason Aronson, 118-124.

  17. Cao, F., & Su, L. (2006).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revalence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33, 275-281.

  18. Kere, M.E. (1981). Family systems theory and therapy. In A. S. Gurman & D. P. Kaiskern (Eds). Handbook of Family Therapy. New York: Brunner/Mazel.

  19. Skinner, H., & Steinhauer, P. (2000). Family assessment measure and proces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2, 190-21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