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5 No.12(2015), Article ID:16568,5 pages
10.12677/AP.2015.512096

Based on the Implicit View—The School Attitude of the Special Zone’s College Students

Jianjun Deng, Qiufeng Gao*, Ning Lu, Tianyu Zeng, Yajie Hong, Chuqian Wei

Psychology & Social College,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Received: Dec. 6th, 2015; accepted: Dec. 16th, 2015; published: Dec. 22n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n the measurement of Implicit school attitude and to know the status quo of the school attitude of the Special Zone’s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of school attitude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theory of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36 college students completed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Results: 1) The IAT of Implicit school attitudes had good sensitivity (d = 1.254); 2) The response times between the compatible identify tasks and the incompatible tasks exist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t = 8.462, p = 0.000), and participants held a positive school attitude; 3) The arts-majored students had more positive implicit school attitude than the science-majored students.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measure the implicit school attitude was feasible; The Special Zone’s college students he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 Special Zone’s college, and the arts-majored students were superior to the science-majored students in their implicit school attitude.

Keywords:School Attitud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Special Zone’s College Students

特区大学生学校态度:基于内隐视角

邓建军,高秋凤*,卢 宁,曾天宇,洪雅洁,魏楚倩

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广东 深圳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6日;录用日期:2015年12月16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22日

摘 要

目的:探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应用于测量内隐学校态度的可行性以及特区大学生的内隐学校态度现状。方法:依据内隐联想测验的测量理念,编制学校内隐学校态度IAT,对3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 内隐学校态度IAT的具有良好的敏感度(d = 1.254);② 被试在相容辨别任务和不相容辨别任务中的反应时存在极显著的差异(t = 8.462,p = 0.000),被试持有积极的内隐学校态度;③ 与理科生相比,文科生具有更积极的内隐学校态度(F(1, 32)= 6.14, p = 0.006 < 0.05)。结论:应用内隐联想测验来测量内隐学校态度是可行的;特区大学生对特区大学持有积极的态度,文科生优于理科生。

关键词 :学校态度,内隐联想测验,特区大学生

1. 引言

学校态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以及是否逃避学校的态度体验 (俞大森,2006) 。学校态度与学生学校适应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它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张春兴,1992) 。Ladd等人以儿童为被试相关研究发现,儿童的学校态度能从更深层次上反映和预测儿童学校适应的状况,是衡量儿童学校适应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高莹,2010) 。另有研究表明学校环境的某些变量(如师生关系)通过学校态度对学校适应产生影响[4]。它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可见,了解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可以间接预测学生学校适应状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提升学生的身心适应水平。

查阅大量文献发现,以往对学校态度的相关研究大多是采用学校喜好和回避量表(School Liking and Avoidance Scale; SLAQ)来测量学校态度 (张春兴,1992;高莹,2010;余益兵,葛明贵,2010;Walton & Cohen, 2011;Anderman, 2002) 。但个体的外显态度极易受到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从而不能反应个体真实的态度。而内隐态度一般会被自动激活,较少受个体或外界影响,是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 (杨雪梅,2004)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ttitude Test,简称IAT)是测量内隐态度的最常见的方法,它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采用计算机化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自动化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 (贺雯,梁宁建,2004) 。内隐联想测验一经提出,便在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尊等领域迅速得到运用 (刘婉娜,马利军,罗嘉浩,2010) 。研究者也将其广泛运用于大学生群体,如探讨大学生内隐自尊、对同性恋、残疾人的内隐态度,对广告的内隐态度等等问题 (刘婉娜,马利军,罗嘉浩,2010;江波,彭彦琴,芮玲芝,2010;马子媛,张殿君,王俊刚,2012)

鉴于此,本研究旨在研究方法上做出新尝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这一特殊研究方法来测量特区大学生的内隐学校态度,探讨这种新方法应用于内隐学校态度的可行性及特区大学生学校态度现状,为特区高校以及其他高校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随机抽取位于深圳特区的深圳大学36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有效被试33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6人;文科生10人,理科生23人。被试年龄为20~23岁。所有被试均自愿接受测试,能够熟练使用电脑,且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右利手。

2.2. 材料和程序

本研究对内隐学校态度的测量采用的是Greenwald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范式 (贺雯,梁宁建,2004) 。遵循Greenwald等所设计的内隐联想测验程序的基本原理,首先,选取合适的概念词及属性词,鉴于难于用词汇代表大学的整体形象,故本研究尝试使用所研究大学标志性图片作为目标概念,就概念图片选取前期广泛争取特区大学生意见,采用李克特量表5级记分,最终选取均值4以上的图片作为概念图。属性词则选自现代汉语双字形容词感情信息评定词库(CAWS),其中正性词10个,平均熟悉度5.28,愉悦度6.95;负性词10个,平均熟悉度5.37,愉悦度2.92。两类词汇的熟悉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F(1, 18) = 2.45, p > 0.01),愉悦度之间差异显著(F(1, 18) = 5708.75, p < 0.001)。采用心理学专业编程软件E-PRIME 2.0,按照经典内隐联想测验的7步骤(详见表1)编写实验程序,通过计算机呈现目标概念与属性词,反应键设定为“F”键和“J”键,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正确”、“快速”地做出反应,实验结束后计算机自动记录实验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在安静的实验室内对被试进行单独施测,被试按IAT程序中呈现的指导语独立完成内隐联想测验。测验过程中,屏幕的左上侧和右上侧呈现类别标签,屏幕的中心呈现刺激词汇或图片。若被试判断刺激词汇属于左上侧类别就按“F”键反应,若判断刺激词汇属于右上侧类别则按“J”键反应。

按照Greenwald等人(1998)提出的记分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预处理 (江波等,2010) ,将大于3000 ms的反应时记为3000 ms,小于300 ms的反应时记做300 ms,对反应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予以剔除。对不相容部分和相容部分的结果分别求平均数。平均数之差作为内隐学校态度的指标,以效果量d值作为对所测量对象的敏感性指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内隐学校态度测量方式的有效性

Greenwald等人以效果量d值作为对所测量对象的敏感性指标 (马子媛等,2012) ,d值越大,表明测量工具越敏感,测量工具越有效。将相容和不相容任务测试反应时均值之差除以两个测试组所有反应时的标准差求得内隐联想测验效应d值,以此公式求得本研究的效果量为d = 1.254,一般认为d = 0.8即为大的效果量,这表明本研究所编制的IAT内隐联想测验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因此证实了IAT实验技术能够有效用于测量大学生的内隐学校态度。

3.2. 特区大学生内隐学校态度现状

对特区大学生被试在相容和不相容两类联合辨别任务上的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被试在相容辨别任务和不相容辨别任务中的反应时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详见表2),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明显高于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即当要求把所在大学与积极词归为一类时,平均反应速度显著快于把所在大学与消极词归为一类的反应速度,这表明被试倾向于把所在大学与积极的属性词归为一类,说明特区大学生对特区大学内隐态度更倾向于积极。

Table 1. The process of IAT procedure

表1. 内隐联想测验步骤

Table 2. Comparison of mean response time of compatible and incompatible identify tasks

表2. 不同联结任务平均反应时比较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

为检验特区大学生的内隐学校态度是否因被试性别及专业不同而存在差异,特以内隐效应值为因变量,对被试进行2 (性别:男,女) × 2 (专业:文,理工)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专业主效应显著,F(1, 32) = 6.14,p = 0.006 < 0.05,进一步分析可知,文科生的内隐学校态度显著高于理科生,其中文科生的内隐效应值为0.578,理科生的为0.325;特区大学生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 32) = 0.061,p = 0.807 > 0.05;性别与专业交互效应也不显著,F(1, 32) = 2.104,p = 0.158 > 0.05。这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内隐学校态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4.1. 应用内隐联想测验来测量内隐学校态度是可行的

本研究首次尝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这一新方法来测量学生的内隐学校态度,在研究方法上做出了新的尝试。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编制的IAT内隐联想测验具有良好的敏感度,这说明IAT实验技术能够有效的用于测量大学生的内隐学校态度。这一做法对进一步开展学校态度相关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作用。

4.2. 特区大学生具有积极稳定的内隐学校态度,文科生优于理科生

本研究采用经典IAT范式对内隐学校态度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学生对“深圳大学 + 积极词”的平均反应时小于“非深圳大学 + 积极词”的平均反应时,说明深圳大学和积极词之间的联系大于其和消极词之间的联系。依照内隐联想测验的假设,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动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可以反映被试对某一对象的真实态度。也就是说,深圳特区大学学生在内隐层面存在积极稳定的学校态度。这一方面说明,深圳特区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及发展平台,学生们普遍认可学校,以学校为傲。另一方面,特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学生们较容易适应及融入这种宽松的学校氛围之中。

大学生的内隐学校态度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文科学生的内隐学校态度较理工科学生略为积极。这可能是因为文科生因其自身学科性质,开展多种学校活动,较多使用学校各种设施资源,因此与理科生相比,具有更强的内隐学校态度。同时也建议学校对理工科学生增多一些人文关怀。另外,内隐学校态度并未因性别不同而不同。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5YJC19002。

文章引用

邓建军,高秋凤,卢 宁,曾天宇,洪雅洁,魏楚倩. 特区大学生学校态度:基于内隐视角
Based on the Implicit View—The School Attitude of the Special Zone’s College Students[J]. 心理学进展, 2015, 05(12): 740-744.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5.512096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高莹(2010). 班级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归属感的培养. 高校辅导员学刊, 2(3), 48-50.

  2. 2. 贺雯, 梁宁建(2010). 态度内隐测量方法的发展与探索. 心理科学, 33(2), 384-386.

  3. 3. 江波, 彭彦琴, 芮玲芝(2010). 性诉求广告内隐态度与内隐效果研究. 心理科学, 33(4), 969-971.

  4. 4. 刘婉娜, 马利军, 罗嘉浩(2010). 大学生对同性恋内隐及外显态度的比较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8(12), 1494-1496.

  5. 5. 马子媛, 张殿君, 王俊刚(2012). 大学生对残疾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测量与比较.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3), 444-445.

  6. 6. 杨雪梅(2004). 小学生的学校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12(3), 213-215.

  7. 7. 俞大森(2006). 大学生归属感初探.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1), 91-95.

  8. 8. 余益兵, 葛明贵(2010). 初中生感知的学校气氛的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学校态度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2), 225-227.

  9. 9. 张春兴(1992). 张氏心理学辞典(页83).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0. 10. Anderman, E. M. (2002). School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Outcomes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4, 795-809. http://dx.doi.org/10.1037/0022-0663.94.4.795

  11. 11. Walton, G. M., & Cohen, G. L. (2011). A Brief Social-Belonging Intervention Improves Academic and Health Outcomes of Minority Students. Science, 331, 1447-1451.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198364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