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6 No.12(2016), Article ID:19196,8 pages
10.12677/AP.2016.612158

The Status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Otaku: Reason, Behavior and Influence

Zhifeng Li, Chunmei Hu*

Chongqing Liberal Arts College, Chongqing

Received: Nov. 21st, 2016; accepted: Dec. 10th, 2016; published: Dec. 13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Aim: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o research the reasons, behavioral expressions and influences of otaku of undergraduates. A total of 1100 undergraduates were surveyed with self- made questionnaire. 1) In terms of the reasons of otaku of undergraduates,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ighly in the social reasons between the 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 = −3.12, P < 0.01). There also exis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tremely in the individual reasons (t = 4.33, P < 0.001) and social reasons (t = 3.70, P < 0.001) among the various majors. In addition, the social reasons of otaku of undergraduat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grades (F = 3.49, P < 0.05), of which the freshmen perform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than juniors. 2) In terms of the behavioral expressions of otaku,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tremely between the genders (t = −8.23, P < 0.001) and origins (t = 3.50, P < 0.001) of students.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undergraduates of the various majors (t = 3.30, P < 0.01) and the grades (F = 4.84, P < 0.01), of which the freshmen perform higher scores than the sophomores and juniors and the freshmen’s scores are the highest. 3) In terms of the influences of otaku, there li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tremely between the genders (t = −6.45, P < 0.001) and origins (t = 3.88, P < 0.001) of students on positive effects. And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tremely among the various majors on positive effects (t = 5.93, P < 0.001) and negative effects (t = 2.21, P < 0.05). Moreover, the various grad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ositive effects (F = 17.64, P < 0.001), of which the freshmen perform higher scores than the sophomores and juniors and the freshmen’s scores are the highest. The life-style of otaku of undergraduates has two sides and therefore it should be treated rationally and guided reasonably.

Keywords:Otaku, College Students, Status

大学生宅的现状调查:原因、行为表现、影响

李志凤,胡春梅*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21日;录用日期:2016年12月10日;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3日

摘 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宅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宅的原因、行为表现和影响。研究采用自编宅问卷对1100名学生进行研究。1) 从宅的原因来看: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宅的社会原因上差异非常显著(t = −3.12, P < 0.01);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宅的个人原因(t = 4.33, P < 0.001)和社会原因(t = 3.70, P < 0.001)有极其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宅的社会原因上差异显著(F = 3.49, P < 0.05),大一得分显著高于大三。2) 从宅的行为表现来看:不同性别(t = −8.23, P < 0.001)和生源地(t = 3.50, P < 0.001)差异极其显著;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差异非常显著(t = 3.30, P < 0.01);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差异非常显著(F = 4.84, P < 0.01),大一与大二、大三都有显著差异,大一得分最高。3) 从宅的影响上来看:不同性别(t = −6.45, P < 0.001)和生源地(t = 3.88, P < 0.001)的大学生在宅的积极作用上差异极其显著;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宅的积极作用(t = 5.93, P < 0.001)和消极作用(t = 2.21, P < 0.05)上差异显著;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宅的积极作用上差异极其显著(F = 17.64, P < 0.001),大一与大二、大三都有显著差异,大一得分最高。大学生宅的生活方式有利有弊,需要理性地对待、合理地引导。

关键词 :宅,大学生,现状

1. 引言

“宅(otaku)”一词起源于日本,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有“您家”、“阁下”或“府上”的意思,写成日语汉字是“御宅”(马川,2008);后来指“热衷于动漫和电子游戏,而足不出户的人”(马川,2008)。融入我国文化因素后,宅主要是指因为过多利用或沉溺网络虚拟空间而衍生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随之产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形态的变化(郭秀荣等,2012)。宅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黄莹,2014)。近年来,大学生“宅”现象越来越严重,引起高校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们发现,约50%的大学生为宅人,宅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偏执和人际敏感(邓兵等,2015);宅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张皓,2013),使大学生形成虚幻、消极人格,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同时,宅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扩充知识量(郭秀荣等,2012)。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进一步调查大学生宅的原因、行为表现及其积极/消极影响。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重庆市某高校大一到大三每个年级(因大四学生绝大多数都在校外参加实习,因此未抽取大四学生)各选取一个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学生共1100名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55份,有效率为95.9%。其中男生466名,女生589名;大一学生380名,大二学生348名,大三学生327名;城市学生458名,农村学生597名;独生子女436名,非独生子女619名;文科学生425人,理科学生630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宅现状问卷

(1) 问卷编制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开放式问卷访谈的基础上,自编《大学生宅现状调查问卷》。初始问卷共38个题目,采用方便取样,抽取大学生1757名完成问卷,对所得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首先,对所得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将1757份问卷数据的每个题目得分与总分进行相关处理,发现所有题目与总分相关系数均 > 0.3。其次,随机抽取数据的一半(869份),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旋转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值为0.915,得到8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53%,删除一个载荷为负数的题目6及双重载荷的题目5、21、30、31;对剩余的题目进行第二次因素分析,KMO值为0.905,得到7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69%,删除双重载荷的题目16、39;对剩余的题目进行第三次因素分析,KMO值为0.900,得到7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99%,删除双重载荷的题目32题;对剩余的题目进行第四次因素分析,KMO值为0.897,得到7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29%,删除因子小于3个的题目27、28;对剩余的题目进行第五次因素分析,KMO值为0.902,得到6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71%,删除双重载荷的题目25题;对剩余的题目进行第四次因素分析,KMO值为0.897,得到6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46%。最后,得到六个因子的大学生宅现状使用问卷,见表1

最后,得到包含六个因子的大学生宅结构模型,根据题目内容将因子分别命名为宅的个人原因、宅的家庭原因、宅的社会原因、宅的行为表现、宅的积极影响、宅的消极影响。其中宅的原因包括个人原因(1、2、3、4、7)、家庭原因(8、9、10)和社会原因(11、12、13、14、15),个人原因主要是指个体是因为自身性格内向、爱好室内活动和缺乏目标的而宅,家庭原因主要是指因为家长的外出、管制以及家庭环境引起的,社会原因主要指网络的发展、宅的流行、周围朋友的影响;宅的行为表现(17、18、19、20):主要是呆在房间上网购物、追剧、聊天、看电视、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宅的影响包括积极作用(22、23、24、26)和消极作用(33、34、35、36、37、38),积极作用主要描述宅能够让个体放松、体验自由、宣泄情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消极作用主要是从宅会引起自我要求降低、逃避问题、孤僻、造成生理上的不适等方面来描述。

采用Amos17.0对剩下的50% (n = 888)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1个拟合模型,模型的拟合指数GFI、AGFI、IFI、TLI、CFI均大于0.8,x2/df = 4.72,RMSEA = 0.065 (数值小于0.08表示模型适配度良好)见表2

(2) 正式问卷

正式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基本信息,主要涉及被试的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第二部分为问卷调查题目,共38个题目,包括三大部分(宅的原因、宅的行为、宅的影响),六个因子(宅的个人原因、宅的家庭原因、宅的社会原因、宅的行为表现、宅的积极影响和宅的消极影响)。问卷使用李克特五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记1~5分。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主要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差异检验;采用AMOS5.0软件对

Table 1. Subjects and loads of college students otaku status questionnaire

表1. 大学生宅现状调查问卷各因子题目及载荷

Table 2.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model results of college students otaku status questionnaire

表2. 大学生宅现状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结果

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3. 结果

3.1. 大学生宅的原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对不同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的大学生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宅的社会原因上差异非常显著(t = −3.12, P < 0.01),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得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宅的个人原因(t = 4.33, P < 0.001)和社会原因(t = 3.70, P < 0.001)有极其显著差异,文科生在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得分上均高于理科生。

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宅的社会原因上差异显著(F = 3.49, P < 0.05),事后检验表明,大一和大三之间有显著差异,大一得分显著高于大三。见表3

3.2. 大学生宅的行为表现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对不同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的大学生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性别(t = −8.23, P < 0.001)和生源地(t = 3.50, P < 0.001)在宅的行为表现上差异极其显著,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城市得分显著高于农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宅的行为表现上差异非常显著(t = 3.30, P < 0.01),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

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宅的行为表现上差异非常显著(F = 4.84, P < 0.01),事后检验表明,大一与大二、大三都有显著差异,大二和大三没有显著差异,大一得分最高。见表4

3.3. 大学生宅的影响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对不同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的大学生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宅的积极作用上差异极其显著(t = −6.45, P < 0.001),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宅的积极作用上差异积极显著(t = 3.88, P < 0.001),城市得分高于农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宅的积极作用(t = 5.93, P < 0.001)和消极作用(t = 2.21, P < 0.05)上差异显著,文科生得分均高于理科生。

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宅的积极作用上差异极其显著

Table 3. The caus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taku in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M ± SD)

表3. 大学生宅的原因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M ± SD)

注:*P < 0.05表示差异显著,**P < 0.01表示差异非常显著,***P < 0.001表示差异极其显著

(F = 17.64, P < 0.001),事后检验表明,大一与大二、大三都有显著差异,大二和大三没有显著差异,大一得分最高。见表5

4. 讨论

4.1. 大学生宅的原因

在宅的个人原因上:文科生的得分高于理科生。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方面,文理生性格特征具有差异性,文科生比较敏感和情绪化;理科生思维缜密、理性(刘新颜,2012),而宅的迅速流行更多的是因为大学生群体的从众心理(郑碧强,张叶云,2011),理科生能够对这种从众行为进行更加理性地思考,并适当选择宅居活动,因此得分相较于文科生较低;另一方面,理科生是理性、注重思维逻辑的,善于解决问题,而文科生行为上也多为感性,更容易体验到消极情绪(杨瑞容,2012)。因此,对于文科生来说,宅是一个很好的发泄情绪以及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在宅的社会原因上: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在社会原因上差异显著。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女生上网能够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购物、吃饭、看电影等,而男生通过宅却不能得到满足(郑碧强,张叶云,2011)。文科生得分高于理科生,原因可能是:社会所施加给文科生的就业压力远大于理科生,他们会避免与压力事件直接接触从而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宅作为一种逃避压力的有效方式成为他们的首选(陆明,2012)。大一得分高于大三学生,原因可能是:大一新生还没建立起新的交际圈子,容易宅在寝室通过网络联系旧友,因而

Table 4. The behavior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taku in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M ± SD)

表4. 大学生宅的行为表现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M ± SD)

注:*P < 0.05表示差异显著,**P < 0.01表示差异非常显著,***P < 0.001表示差异极其显著

Table 5. The effec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taku in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M ± SD)

表5. 大学生宅的影响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M ± SD)

注:*P < 0.05表示差异显著,**P < 0.01表示差异非常显著,***P < 0.001表示差异极其显著

相对较宅(郑碧强,张叶云,2011)。大一年级的得分高于大三年级,原因可能是:时下,宅的生活方式正热,逐渐成为大学生普遍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还不稳定,易受他人行为倾向的影响,大学生在一起生活和学习,难免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尤其是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为了获得安全感和依赖同伴,容易追随主流和同伴的生活方式,相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大一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宅的倾向(陆明,2012)。

4.2. 大学生宅的行为表现

女生在宅的行为表现上得分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女生上网能搞定一切:看电影、上网购物等,自觉挺“小资”(郑碧强,张叶云,2011)。而这些活动并不能满足大部分男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多的宅的行为。

城市得分高于农村,原因可能是:由于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城市的网络设施建设、信息的传播速度远远优于农村,宅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在城市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并逐渐流行起来,而农村由于条件的落后对于新鲜事物的接收速度也就不比城市。另一方面,城市拥有良好的经济条件来进行宅居活动,但农村的大学生“宅人”生活环境较狭窄、信息较闭塞、经济较落后(乐曲,2010),拥有的各方面条件也相对较差。因此从宅的条件上来看城市的大学生更具有优势。

文科生得分高于理科生,文科生宅的行为表现得分高于理科生,原因可能是:就目前文科生和理科生的男女比例来看,文科生依旧是女生偏多,理科生男生偏多,男生的休闲时间比较倾向于体育运动和户外运动,而女生的休闲时间更多的是宅在寝室上网追剧、购物,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从年级上来看,大一宅的行为表现的得分高于大二、大三学生,这与于游的研究结果不同(于游,李勍,2011),原因可能是:大一年级的学生作为新生对大学的好奇心一过就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大学自由宽松的环境不同于高中的紧张生活,中间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宅的生活方式就应运而生了,成为了大一新生进行缓冲的一个有效的方式。

4.3. 大学生宅的影响

在宅的积极作用上:不同性别、生源地、专业、年级的大学生差异显著。就宅的影响而言: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宅可以获得独处的机会,在独处中可以获得适当的、真实的自我心灵空间,通过独处可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技能;另一方面,宅也可能成为个体逃避社会现实的一种手段,甚至宅的状态成为了个体的一种困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郑碧强,张叶云,2011)。女生在宅的积极作用上得分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女生通过宅能够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不用出门即可进行丰富的日常生活,达到一种放松的状态,因此在宅的积极影响上表现比男生明显;城市的得分高于农村的,原因可能是:城市的大学生由于良好的宅居条件,宅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个有利且经济的生活方式,他们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感到满足,农村的学生却受制于客观条件,对于宅居带来的积极影响可能没有城市学生理想;文科生得分高于理科生,原因可能是:文科生无论从主观性格还是外界客观环境来讲,他们的应对方式更容易选择将宅作为一种防御机制,通过宅可以使他们利用独处来达到一个自我调节的作用;大一得分高于大三学生,原因可能是:大一年级的学生更是把宅当成了一种适应环境的缓冲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年级过渡。

在宅的消极影响上:文科生和理科生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原因可能是:近几年,受国家政策的引导,理工类大学生的专业需求较大,就业压力较小,个人对职业期待较容易实现,因此更容易认同本专业,心理状态较好(杨瑞容,2012)。而文科生一直以来就业形式就比较严峻,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宅的消极作用就显得尤为明显了。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重庆文理学院2015年学生科研立项(XSKY2015089)资助。

文章引用

李志凤,胡春梅. 大学生宅的现状调查:原因、行为表现、影响
The Status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Otaku: Reason, Behavior and Influence[J]. 心理学进展, 2016, 06(12): 1253-1260.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6.612158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邓兵, 沈芙蓉, 陈沛然, 彭星然, 谭敏, 陈静, 刘琴(2015). 大学生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公共卫生, (8), 1008- 1011.

  2. 2. 郭秀荣, 韦迎春, 商金艳, 刘庆庆(201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 中国青年研究, (5), 79-83.

  3. 3. 黄莹(2014). 大学生“御宅族”生活的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黑龙江高教研究, (11), 17-20.

  4. 4. 乐曲(2010). 大学生“宅人”生活特点与心理特点调查研究——兼与非“宅人”比较. 硕士论文,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

  5. 5. 刘新颜(2012). 大学文科生与理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中国校外教育, (21), 4.

  6. 6. 陆明(2012). 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宅”现象探析. 硕士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长春.

  7. 7. 马川(2008). “我很宅!”——浅析都市“宅男宅女”的心理诉求. 中国青年研究, (2), 83-85.

  8. 8. 杨瑞容(2012). 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硕士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 长沙.

  9. 9. 于游, 李勍(2011).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 科教导刊(中旬刊), (12), 217-218.

  10. 10. 张皓(2013). “宅”时代下大学生沟通能力研究. 教育与职业, (18), 180-182.

  11. 11. 郑碧强, 张叶云(2011). 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157-161+16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