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7 No.01(2017), Article ID:19494,6 pages
10.12677/AP.2017.71004

A Study on the Status of Risk Behavio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in Left-Behind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iting Li1, Xianhua Liu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2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Received: Dec. 25th, 2016; accepted: Jan. 5th, 2017; published: Jan. 12th, 2017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the characters of risk behavior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their relationship. Method: We used Risky Behavior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 (RBQ-A) and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CERQ) to research the 91 left-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and 67 non-left-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at were randomly selected. Results: 1) Left-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the four factors of attacking and violent behavior, breaking discipline and illegal behavior, suicide and self-injurious behavior, smoking and excessive drinking behavior than non-left-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 < 0.05); 2) The scores of attacking and violent behavior, disrupting disciplinary behavior and illegal behavior, smoking and excessive drinking behavio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female left-behind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 < 0.05); 3) The positive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risky behavior (p < 0.05) and negative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risky behavior (p < 0.01). Conclus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left-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susceptible to dangerous behavior; the incidence of risk behavior of mal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female students; negative cognitive emotional regulation is a risk factor of risk behavior; and positive cognitive emotional conditioning is a protective factor of risk behavior.

Keywords:Left-Behind Studen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Risk Behavior,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留守初中生的危险行为状况及其与认知情绪调节的关系

李思婷1,刘衔华2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湖南 长沙

2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湖南 衡阳

收稿日期:2016年12月25日;录用日期:2017年1月5日;发布日期:2017年1月12日

摘 要

目的:探究留守初中生认知情绪调节与危险行为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isky Behavior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 RBQ-A)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CERQ)对随机抽取的91名留守初中和67名非留守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 留守初中生在攻击与暴力行为、破坏纪律行为与违法行为、自杀与自残行为、吸烟与过度饮酒行为四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p < 0.05);2) 男性留守初中生在攻击与暴力行为、破坏纪律行为与违法行为、吸烟与过度饮酒行为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留守初中生(p < 0.05);3) 留守初中生危险行为与积极认知情绪调节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与消极认知情绪呈显著正相关(p < 0.01)。结论:本研究发现留守初中生是危险行为的易感人群,留守男生危险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女生,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是危险行为的危险性因素,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是危险行为的保护性因素。

关键词 :留守初中生,危险行为,认知情绪调节

1. 引言

危险性行为是指直接或潜在危害人的健康和安全并有可能导致否定性后果的行为。危险行为这个概念在近十几年来非常火热,在流行病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这些领域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危险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危险性行为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美国2007年YRBS研究表明:在致死原因中,12%的青少年因被谋杀而致死;18%的青少年死于车祸;21%的青少年其他死于意外伤害;30%的青少年死于自杀。同时,美国青少年在12个月内,不论男女生,均发生过或多或少的争吵与打架行为或者在争吵过程中受伤。而近几年,在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中,也发现我国青少年在自杀、沉溺网络、破坏纪律、不健康减肥以及毒品等方面的危险行为让人担忧。

赵勇(2009)认为危险偏好是影响人行为的个人特征,简单的来说,就是喜欢挑战危险的人与不喜欢挑战危险的人相比,更可能作出危险的动作。除此以外,白洁(2007)认为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均对危险行为有着一定影响。叶刚和付文青(2013)发现,非故意伤害、自杀、吸烟、风险性行为和社会支持总分显著负相关,即支持越多,危险行为发生率越低。

赵海涛(2008)定义认知情绪调节是个体为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认知努力。目前,关于留守初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初中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现状研究和认知情绪调节与心理问题等的相关研究上,张新招(2008)研究得出,海外留守初中生在情绪调节能力总分上显著地高于非留守初中生,而在情绪调节能力的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康国贤(2013)发现留守初中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分别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曦(2007)研究发现,灾难化、情绪专注和责备他人等三种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显著正相关,积极再评价、积极幻想和计划思维等三种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显著负相关;但关于认知情绪调节与危险行为关系的研究并不多。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留守初中生认知情绪调节和危险行为的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为减少留守初中生危险行为的发生以及引导留守初中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2. 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以湖南省耒阳市太平中学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200份问卷,经回收剔除得有效问卷158份,有效率达79%。初中留守初中生的标准为:1) 年龄在10到18周岁;2) 父母健在却均外出务工,或父母离异一方外出务工,或一方离世,另一方外出务工;3) 最近跟父母分别至少1个月以上。本研究得到了所有被试的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项目的研究。

2.2. 方法

2.2.1.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用来收集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级、年龄、亲子分离时长等。

2.2.2. 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isky Behavior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 RBQ-A)

本研究所采用的危险行为评定量表中包括43个项目,分为攻击与暴力行为、破坏纪律行为与违法行为、自杀与自残行为、吸烟与过度饮酒行为、不健康饮食行为与缺乏体力活动五个维度,全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80,全量表的α系数为0.94。

2.2.3. 认知情绪调节量表(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CERQ)

Garnefski等人编制的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共36个条目,包括接受、积极再聚焦、计划、积极再评价、视角转换、灾难化、自我责备、沉思 、他责9个分量表,该量表信效度良好。

2.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首先对问卷结果进行筛查,对主要人口学资料缺失、量表题目有五个以上未回答或有明显反应倾向的、或未满足入选标准的被试数据予以剔除。然后,将有效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危险行为上的差异情况

在危险行为的5个维度上,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除了不健康饮食习惯(p = 0.147)外,在攻击与暴力行为(p < 0.01)、破坏纪律行为与违法行为(p < 0.05)、自杀与自残行为(p < 0.01)、吸烟与过度饮酒行为(p < 0.05)四个维度上差异都显著,见表1

3.2. 留守初中生危险行为的性别差异

留守男生的危险性行为除了不健康饮食(p = 0.861)和自杀自残(p = 0.266)这两个因子,在吸烟饮酒行为(p < 0.001)、攻击暴力行为(p < 0.01)、破坏纪律行为(p < 0.05)、危险性行为总均分(p < 0.05)上的得分都

Table 1.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risk behavior of left-behind students and non-left-behind studen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M ± SD)

表1. 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危险行为差异情况比较(M ± SD)

注:*,p < 0.05;**,p < 0.01;***,p < 0.001。

显著高于留守女生。见表2

3.3. 留守初中生认知情绪调节与危险行为相关分析

消极认知情绪调节与危险行为总均分正相关显著(p < 0.01),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与危险性行为总均分负相关显著(p < 0.05),且认知情绪调节中的计划因子与积极再评价这些积极调节方式与危险行为各因子负相关显著(p < 0.05),而灾难化、他责和接受却与大部分危险行为因子正相关显著(p < 0.05),见表3

3.4. 留守初中生认知情绪调节对危险行为的回归分析

表4表5显示,危险行为的变异由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所决定的比例为18.2%,由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所决定的比例为6.7%,在消极认知情绪调节中,未标准化的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系数是0.213,常数项是5.354,这两个系数t检验结果均显著(p < 0.001, p < 0.01),所以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对危险行为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 = 5.354 + 0.213x;在积极认知情绪调节中,未标准化的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系数是−0.077,常数项是17.739,这两个系数t检验结果均显著(p < 0.001, p < 0.05),所以积极认知情绪调节对危险行为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 = 17.739 − 0.077x。

4. 讨论

4.1. 留守初中生危险行为的特点

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危险行为上除了不健康饮食,其余各个维度差异均显著;且在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危险行为量表上的得分来看,留守初中生得分普遍高于非留守初中生。这与刘霞等人(2011)关于初中留守初中生暴力、旷课发生情况多于非留守初中生的结论基本一致。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他们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缺乏有效的管教、缺乏社会支持、缺失的情感沟通互动以及其他一些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农村留守初中生的个性偏差和抑郁症状较突出。兰燕灵等人(2009)认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初中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爱,遇到困难只能独自面对或需求社会支援,在应对方式上会倾向于运用忍耐和逃避的方式,还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导致情感和心理各方面失调。

留守初中生危险行为的性别差异比较显示,男生在攻击暴力、破坏纪律、吸烟三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自杀自残和不健康饮食上差异不显著,这与男女的社会行为特点非常吻合,大部分女生的控制点是向内的,倾向于内归因,她们往往把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努力等,结果把危险行为也

Table 2. Gender differences in risk behaviors of left-behind studen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M ± SD)

表2. 留守初中生危险行为的性别差异(M ± SD)

Table 3. Correlations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risk behaviors in left-behind studen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r)

表3. 留守初中生认知情绪调节与危险行为各因子相关分析(r)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4. Negative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of risky behavior linear regression

表4. 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对危险行为的一元线性回归

Table 5. Positive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of risky behavior linear regression

表5. 积极认知情绪调节对危险行为的一元线性回归

指向自己;而大部分男生的控制点是向外的,倾向于外归因,他们往往把失败归因于外界环境或者运气,所以更可能把发泄的对象指向他人。

4.2. 留守初中生认知情绪调节对危险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两者的相关分析得出,留守初中生积极认知情绪调节与危险行为存在着显著负相关(p < 0.05),消极认知情绪调节与危险行为存在着显著正相关(p < 0.01),运用回归分析研究认知情绪调节与危险行为的线性方程模型表明,认知情绪调节对危险行为的影响较大。

这可能是由于留守儿童得不到足够的关爱,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自己的一些情绪无处宣泄,也无法得到亲人的帮助和指导,且儿童的认知发展还不够完善,在没有成人的指导下,很难形成积极正确的认知调节方式,因此,会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处理或待人接物上会变得比较敏感以及充满敌意,由此在一些激进的情境中很容易发生攻击暴力以及破坏纪律的行为,容易忽视自己的健康,在情绪抑郁下甚至会发生自伤自残行为。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留守初中生是危险行为的易感人群,留守男生危险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女生,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是危险行为的危险性因素,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是危险行为的保护性因素。

文章引用

李思婷,刘衔华. 留守初中生的危险行为状况及其与认知情绪调节的关系
A Study on the Status of Risk Behavio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in Left-Behind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J]. 心理学进展, 2017, 07(01): 21-26.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7.71004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白洁(2007). 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的编制. 山西大学, 29(2), 110-112.

  2. 2. 关曦(2007). 中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硕士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3. 3. 康国贤(2013). 农村留守初中生自尊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4. 4. 兰燕灵, 李艳, 唐秀娟, 等(2009). 农村留守儿童个性、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5(8), 901-903.

  5. 5. 刘霞, 张跃兵, 李荣琴, 等(2011).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调查. 中国热带医学, 11(7), 839-841.

  6. 6. 叶刚, 付文青(2013). 回避型人格障碍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6), 906-908.

  7. 7. 张新招(2008). 福建长乐海外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状况研究. 硕士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8. 8. 赵海涛(2008). 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负性情绪的相关研究. 硕士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9. 9. 赵勇(2009). 青少年危险行为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经机制的研究. 博士论文, 长沙: 中南大学.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