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7 No.02(2017), Article ID:19764,7 pages
10.12677/AP.2017.72020

Difference between Christian and Non-Religious on Personalit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Xiaoran Shi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an. 29th, 2017; accepted: Feb. 18th, 2017; published: Feb. 22nd, 2017

ABSTRACT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ristian and non-religious on personalit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Short Scale for Chinese (EPQ-RSC) was administered to the two groups of 42 religious college students and 42 non-religious students. The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was done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 i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Introversion-Extraversion (E), Neuroticism (N), Psychoticism (P) and Lie (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which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E, P, L dimensions but no difference on N dimensi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a certain difference between Christian and non-religious-Christian students who are more introverted, neurotic, low mental quality and masking.

Key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Religion, Personality

基督徒大学生与无宗教信仰大学生人格的差异性研究

史晓冉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7年1月29日;录用日期:2017年2月18日;发布日期:2017年2月22日

摘 要

本文从人格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基督徒与无宗教信仰者的人格差异,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42名有宗教信仰、42名无宗教信仰的两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对施测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在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掩饰性(L)四个维度中,两组被试在E、P和L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但在N维度上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基督徒与无宗教信仰的基督徒在人格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更内向,精神质和掩蔽性较低。

关键词 :大学生,宗教信仰,人格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宗教兴趣和宗教皈依现象逐年增加,其中大学生群体的宗教行为和宗教皈依现象的不断增长更加的值得关注。在校园中,大学生有更多的途径接触到宗教文化,如网络,书刊,校园宗教团体组织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宣传,使不少大学生成为了宗教文化的追随者。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信仰情况。其中“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状况研究”(1998)显示,北京市有13.4%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宗教信仰。在“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2000)中,上海市中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约为11.8%。其中有50%的宗教信仰者表示是在大学中皈依宗教的。李理等(2007)在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12所高校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其中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占15.46%。同年黄雄英等对合肥市十余所高校的9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采取自拟问卷《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问卷》,其中表示对宗教感兴趣的学生占43.2%,“偶尔参加”和“想参加”宗教组织或宗教活动的学生分别占到15.6%、18.2% (陈培峰,2010)。张生元(2004)等人在2010年对山东省六所高校的898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其中有14.11%的大学生有明确的宗教信仰。李志英的连续研究显示在2003年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约占9.2%,2005年约为13.58%,2008年约为16.3%,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我国是一个信仰自由的国家,但是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宗教信仰状况不仅关乎到个人成长的方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未来国民的精神价值走向以及国家的未来建设与发展。因此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宗教信仰与人格关系的主题是有整合意义的研究,在宗教心理学的创始阶段,宗教信仰与人格的关系问题就是心理学与宗教学研究者们非常关心的研究主题。Emmons和Paloutzian (2003)认为人格和宗教是天生的同盟。心理学家Fromm把宗教信仰视为人格特征,他认为:“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人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的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弗洛姆,1988)。”Fromm提出了人本主义宗教的主张,即以实现自我的力量和价值为中心。他认为信仰是一种坚定无疑的信念,这种信念产生于人的思想与经验,而不是盲目的服从权威的意志与主张(弗洛姆,2006)。Allport对信教者的人格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外在的宗教取向”和“内在的宗教取向”的概念,并且编制了“宗教虔诚定向量表”,提供了测量宗教人格的工具(Allport,1950)。

但是由于各个实证研究对人格和宗教的定义和测量都不相同,所以人格和宗教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被争论了很多年。在1970年代,Argyle and Beit-Hallahmi (1975)回顾了社会心理学中宗教信仰的实证研究,并且评估了建立这个知识体系的可靠程度。他们的结论是关于宗教与人格的实证仍是不确定和困惑的。Francis (1992a)重新评估了这些实证,他认为有三个因素导致了整合这些关于人格与宗教关系的实证研究十分困难。1) 人格模型的范围或人格测量的范围的应用,2) 宗教概念和应用操作化的不统一,3) 样本的多样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Francis主张实证研究采用统一的人格模型和宗教信仰,但是样本要多样化。从1980年代起,英国对艾森克人格模型和宗教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跨年龄,跨文化的标准化实证研究。

H.J. Eysenck通过实验,问卷和观察,得到了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结合传统的实验方法,Eysenck运用因素分析深入的研究人格维度问题。1975年,Eysenck制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外倾(extraversion)是人类性格的基本类型。外倾的人爱交际,外向,冲动,粗心大意和乐观。神经质(neuroticism)测量的是情绪的易变性。艾森克指出在这个维度上得分高的个体更容易焦虑,担心,喜怒无常和经常抑郁。精神质—超我机能(psychoticism-superego functioning)在这个维度上得高分表现为冷酷、冷漠、充满敌意的,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偏执,意志坚强。精神质独立于神经质,但不是指精神病。艾森克还在人格量表中引入了掩饰性因素来测量被试在问卷中是否有假装,掩饰或自身隐蔽(Eysenck & Eysenck, 1985)。

早期的一些研究表明宗教性和人格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虽然有些研究没有发现宗教态度与人格之间的关系(例如D’Onofrio et.al, 1999; Heaven, 1990; Robinson, 1990),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宗教性得分高的个体在精神质的得分上低(Francis, 1992a; 1992b, 1993; Francis & Katz, 1992; Lewis & Joseph, 1994; Lewis & Maltby, 1995; Maltby, 1999a, 1999b)。在西方,宗教与人格的关系在宗教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突出地位,但是在中国,关于宗教心理的研究较少,而对宗教与人格的关系的研究更是鲜见,另外,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西方的研究结果在我国并不一定适用,因此将对西方的有关研究进行本土化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拟从人格的角度,采用了Eysenck的人格三维模型,研究大学生基督徒与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人格差异。

2. 材料与方法

2.1. 被试

本文研究对象为曲阜师范大学学生84人,年龄在20~24岁之间,其中男生37人,女生47人,基督徒大学生有42人,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42人。

2.2. 实验材料

本研究使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Revised Short Scale for Chinese,简称EPQ-RSC),由钱铭怡等人修订(钱铭怡 等,2000)。共分为四个分量表,分别为E量表:内外向(Introversion-Extraversion)、N量表:神经质(Neuroticism)、P量表:精神质(Psychoticism)、L量表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藏,或者测定其朴实、幼稚水平(Lie,简称L)。钱铭怡等人对问卷的心理测量学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7725人样本的每个量表12个项目的奇偶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发现,除P量表信度系数在0.51~0.60外,其余量表的均大于0.70。本量表共48题,做是否回答,“是”加一分,“否”不计分。本研究在试测后对量表的信度进行了检验,删除了题项总分相关值小于0.2的题项,分别是第2、6、15、16、18、20、24、30、31、43题,余38题,信度为0.62,在可接受信度水平范围内,表明本量表测出的结果可以信任。

2.3. 实验程序

对被试采取群体测试的方式进行人格测量,主持测评的人员是心理学专业人员,主试在同一时间段内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组织学生进行答卷。主试对被试强调了数据的保密性,并承诺不会将他们的相关信息透露给别人。问卷当场收回后,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回收90份。收回问卷后,给问卷编号,将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在录入数据过程中,剔除了信息缺失等不合格问卷,剩余有效问卷84份。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将84份合格答卷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统计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统计方法分别采用信度分析、差异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基督徒与无宗教信仰大学生在各维度得分上的差异比较

将基督徒大学生和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E (内外向)维度差异显著,t = 2.226,p < 0.05,其中基督徒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P (精神性)维度差异显著,t = −2.013,p < 0.05。L (掩饰性)维度差异十分显著,t = −3.095,p < 0.01,其中,基督徒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N (神经性)维度差异不显著,t = −0.537,P > 0.05。结果表明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比基督徒大学生更外向,更精神质,掩饰性更高。在情绪的稳定性上两组相似。

3.2. 男生女生在各维度得分上的比较

将男生女生的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结果表明男女生在四个维度上有差异,但是差异不显著。男生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E(内外性)维度差异最大。相比于女生,男生可能更外向。

4. 讨论

4.1. 内外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内外向(E)分数高表示外向,好交际的、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内向,安静,富于内省,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离群,交友不广,但有挚友,倾向悲观,踏实可靠(Eysenck & Eysenck, 1976)。

本研究发现,外向性对宗教皈依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两组学生得分差异显著,基督徒大学生分数低于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内外向的概念最早由荣格(C·Jung)提出,他根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Jung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Eysenck借用了这一概念,他将内向者具体描述为内向,好静、富于内省、更注重内心世界,更喜欢反省自己,情绪稳定不易冲动。Eysenck认为冲动性和调节能力密切相关(Eysenck等,1963)。因此,内向者的冲动性较低,调节能力差,更容易皈依宗教。而且宗教代表着神创造的完美的理想世界,超越了一切人类和社会的局限,所以宗教能提供内向者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4.2. 精神质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精神质(P):也称“心理变态倾向”,得分高的人,性格孤僻,处事冷漠,常令人讨厌,总与周围处

Table 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ristian and non-religious on personality on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表1. 基督徒大学生和无宗教信仰大学生的人格差异

Table 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on personality

表2. 男女的人格差异

不好关系,缺乏感情和同情心,有破坏性,对人有恶意,有时对自己的亲人也会表现出攻击性,他往往有些怪癖,不怕危险,喜欢捉弄别人,使别人难堪。”总之,精神质的人倔强固执,粗暴强横,铁石心肠,攻击性强(Eysenck等,1985)。

本研究发现,精神质对宗教皈依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两组学生得分差异显著,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分数低于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本研究与支持Lewis和Francis (2014)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一致,他的研究表明,精神性和宗教性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也支持了艾森克的人格与社会态度理论(Eysenck, 1976; Eysenck, 1961, 1975)。根据这个理论,宗教信仰属于空想社会态度领域。空想社会态度具有调节作用。因此精神性得分低的个体调节能力更强。另外,Paulsen (2006)等人的研究表明缺少社会支持则会使个体感到不被他人认可且缺乏安全感,他们不会相信周围的环境,并且缺乏主动性和包容心,自我评价较低,缺乏主动性和包容心。在校园中,大学生基督徒自然形成宗教团体,定期举行宗教活动。在宗教活动中他们建立了情感连接,通过与教中的“兄弟姐妹”交谈,宣泄心中的苦痛,得到了劝解、安慰、同情、支持。因而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因此基督徒大学生在精神质得分上更低。

4.3. 神经质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神经质(N)又称情绪稳定性。高分表示烦恼、不安全感、自怜、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低分表示平静,有安全感,对自我满意等。

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和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在这个维度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情绪的稳定性对大学生宗教皈依产生的影响很少。这个结果支持了Francis and Pearso (1985)的研究。Francis and Pearso的研究发现神经质和宗教信仰没有相关关系。

4.4. 掩饰性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掩饰性(L)是测定被试的掩饰、假装或自身隐蔽。

本研究发现,掩蔽性对宗教皈依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两组学生得分差异显著,基督徒大学生分数低于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Loo (1980)认为掩饰性测量的是诚实,因此他认为基督徒大学生更诚实。另外在校园宗教文化中,基督徒学生社团有很多宗教活动,在每周定期的活动中,他们建立了情感联系归属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基督徒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提升了其自尊心和自我评价。因此,掩蔽性较低。

4.5. 男生女生的人格差异与宗教信仰

男、女生在各维度得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不显著(P > 0.05),但是还有一定差异,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而大学生宗教团体中男生人数大大少于女生人数,间接说明人格与宗教皈依有一定相关性(见表2)。

综上所述,大学生宗教皈依与某些人格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内向的人,精神质低的人更容易皈依宗教。

文章引用

史晓冉. 基督徒大学生与无宗教信仰大学生人格的差异性研究
Difference between Christian and Non-Religious on Personalit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J]. 心理学进展, 2017, 07(02): 164-170.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7.7202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陈培峰(2010). 迷信与宗教信仰的认知与脑机制探索(页33-37). 重庆: 西南大学.

  2. 2. 钱铭怡, 武国城, 朱荣春, 张苹(2000).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 心理学报, 32(3), 317-323.

  3. 3. 张生元, 张子礼(2014). 大学生宗教信仰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30(4), 96-101.

  4. 4. 弗洛姆(2006). 精神分析与宗教(页8-9). 孙向晨, 译,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5. 5. Allport, G. W. (1950). The Individual and His Religion. New York: Macmillan.

  6. 6. Argyle, M., & Beit-Hallahmi, B. (1975).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eligio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7. 7. D’Onofrio, B. M., Eaves, L. J., Murrelle, L., Maes, H. H., & Spilka, B. (1999). Understanding Biological and Social Influences on Religious Affilia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 Behavior Genet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7, 953-984. https://doi.org/10.1111/1467-6494.00079

  8. 8. Emmons, R. A., & Paloutzian, R. F. (2003).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nual Reviews Psychology, 54, 377-402.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54.101601.145024

  9. 9. Eysenck, H. J. (1976). Structure of Social Attitudes. Psychological Reports, 39, 463-466. https://doi.org/10.2466/pr0.1976.39.2.463

  10. 10. Eysenck, H. J., & Eysenck, M. W. (1985).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 Natural Science Approach. New York: Plenum Press.

  11. 11. Eysenck, S. B. G., & Eysenck, H. J. (1963). On the Dual Nature of Extravers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 46-55. https://doi.org/10.1111/j.2044-8260.1963.tb00375.x

  12. 12. Eysenck, S. B. G., Eysenck, H. J., & Barrett, P. (1985).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Psychoticism Scal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 21-29. https://doi.org/10.1016/0191-8869(85)90026-1

  13. 13. Francis, L. J. (1992a). Is Psychoticism Really the Dimension of Personality Fundamental to Religios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3, 645-652. https://doi.org/10.1016/0191-8869(92)90235-H

  14. 14. Francis, L. J. (1993). Personality and Relig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UK.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4, 619-622. https://doi.org/10.1016/0191-8869(93)90159-Z

  15. 15. Francis, L. J., & Katz, Y. (199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Religiosity in an Israeli Sample.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31, 153-162. https://doi.org/10.2307/1387005

  16. 16. Francis, L. J., & Pearson, P. R. (1985). Psychoticism and Religiosity among 15 Year Old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 397-398. https://doi.org/10.1016/0191-8869(85)90066-2

  17. 17. Francis, L.J. (1992b). Religion, Neuroticism, and Psychoticism. Religion and Mental Health, 149-160.

  18. 18. Heaven, P. C. L. (1990). Religious Values and Personality Dimension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 953-956. https://doi.org/10.1016/0191-8869(90)90277-X

  19. 19. Lewis, C. A., & Francis, L. J. (2014). Personality and Religion among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France. Psychology, Society, & Education, 6, 68-81.

  20. 20. Lewis, C. A., & Joseph, S. (1994). Religiosity: Psychoticism and Obsessionality in Northern Irish University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7, 685-687. https://doi.org/10.1016/0191-8869(94)90142-2

  21. 21. Lewis, C. A., & Maltby, J. (1995). Religiosity and Personality among US Adul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8, 293-295. https://doi.org/10.1016/0191-8869(94)00159-P

  22. 22. Loo, R. (1980).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Lie Scale and of Extreme Lie Scorers. Psychology, 17, 5-10.

  23. 23. Paulsen, E., Bru, E., & Murberg, T. A. (2006). Passive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Associations with Shyness,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Social Support.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9, 67-81. https://doi.org/10.1007/s11218-005-1365-y

  24. 24. Robinson, T. N. (1990). Eysenck Personality Measures and Religious Orient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 915-921. https://doi.org/10.1016/0191-8869(90)90272-S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