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5 No.02(2016), Article ID:17497,8 pages
10.12677/ASS.2016.52033

Study on Chinese Citizens’ Literacy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Yang Yu, Nuan L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Received: Apr. 20th, 2016; accepted: May 2nd, 2016; published: May 6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wisdom and the spirit’s embodiment.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buil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eritage system,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citizen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civic literacy. Therefore, the citizen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literacy research have immediat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 survey of 2200 questionnaires from Beijing, Hebei, Shanxi, Liaoning, Chongqing, Guangxi and Hainan provinces shows a ranking feature from high to low as harmony culture, multiculture, the way of etiquette, culture of righteousness,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doctrine of gentlemen. This conclusion not only reflects the current level of our citizens’ literacy, but also reflects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itizens.

Keywords:Citize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Literacy

我国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研究

于洋,卢暖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收稿日期:2016年4月20日;录用日期:2016年5月2日;发布日期:2016年5月6日

摘 要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公民素质建设,提高公民文化素养水平。因此,进行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对北京、河北、山西、辽宁、重庆、广西和海南七省市的2200份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和合文化、多元文化、礼仪之道、义文化、孝文化、中庸之道、君子之道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排序特征。该结论不仅反映了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现状,而且再现了我国公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情况。

关键词 :公民,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素养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进入了由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由传统的非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而社会转型的实质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目的追求的结果,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人的素养全面提升以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 。

此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公民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现状,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公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情况。

2. 指标体系的建构

2.1. 一级指标的建构

对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进行指标建构,首先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解释。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其内容和范围而言,主要是指思想文化;就其历史发展阶段而言,主要是指1840年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化,兼及从1840年到1949年的近代中国文化。广州大学程潮教授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的积极因素 [2] 。杨瑞森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很多优秀的成分,具体包括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及厚德载物传统、民本主义传统以及向往和谐的传统等 [3] 。董弋欧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主,其他包括法家、佛家、道家文化在内的文化具有辅助地位,最终形成了包括众多思想体系和民间知识、风俗习惯以及民族信仰在内的一种文化 [4] 。余秋雨先生认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点就是慕君子、重礼仪、尚中庸。

素养一词根据《辞海》的解释,可知其指的是人们在平时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而成的知识、能力以及道德品质等,素养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品质,而是随着后天培养逐渐形成的。董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在其自身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形成的包括传统文化道德、后天精神因素以及传统文化能力等在内的诸多品质的总和 [5] 。本文将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解释为通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作用形成的各种品德修养。

综合各学者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解释并结合本文研究,文章的指标体系主要从儒家文化入手,将儒家文化的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以及义文化和孝文化作为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其次,“和合”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亦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将和合文化也列入一级指标。最后,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国家,而且当今社会各种文化交融相伴,我们个人也需要接受并适应各种文化,所以结合时代特征,我们将多元文化也列入一级指标。

2.2. 二级指标的建构

1) 君子之道

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就是“君子”,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特点之一是“君子不忧不惧”,即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后悔、不愧疚,面对未知的事情无所畏惧,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君子坦荡荡。关于君子和小人,《论语·颜渊》篇这样描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成人之美也就成为了君子的行为准则。此外,《礼记·礼运》也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举德才兼备的人为大家做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这也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世界,而由大家选举出的贤能之才便是“君子”,他们要为大家谋福利,从而达到天下为公的理想世界。据此,我们将君子之道细分为坦荡进取、成人之美和天下为公。

2) 礼仪之道

中华民族在人际交往中素来注重礼节仪式,礼仪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又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札记·儒行》提到:“礼节者,仁之貌也。”即说话礼貌行为节制这些行为都是一个有仁义的儒者最基本的表现。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也是自身做人做事的准则,有礼有节方为礼仪之人。而谈到提高自我修养时,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它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强调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需要别人的监督,自己就可以做到慎重思考、谨慎做事。此外,《孟子·离娄章句下》中提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也就是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礼仪之人我们要修身还要敬人。据此,我们将礼仪之道细分为有礼有节、爱人爱己和慎独慎思。

3) 中庸之道

儒家的道德标准源于人性,重点强调中、庸。中庸之道是“经”与“权”的结合。“经”即规则,是我们行事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平常之道,也就是“庸”。“权”即“权变”,是变化,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及时的调整,也就是“中”。孔子把实行忠恕、仁道作为自己行为的“经”,他要在不同的情况下实行仁道,以达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想。此外,“中”还有居中思维的意思,即《中庸》中写到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要求我们对喜怒哀乐保持居中状态,即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最后,古人在提升自身修养强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任何时候都不因外物之优和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和个人之失而悲,讲究淡然平静的心态,这也是中庸之道的体现之一。据此,我们将中庸之道细分为换位思考、居中思维、平常心态。

4) 义文化

孟子作为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更加强调“义”,他经常将“仁”和“义”合起来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孟子认为“仁”是人们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而内心的东西需要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时就需要“义”,即将有道德意识的“仁”变为有道德行为的“义”。孟子强调“义”是人们的思想道德付诸实践的过程,认为人们应该保持理性的做事待人。对于“义”的内涵,《中庸》中提到:“义者,宜也”,指出“义”就是正确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朱熹说:“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因此我们将义文化细分为仗义执言、诚实守信、宽容大量。

5) 孝文化

除了这些,儒家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孝”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更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因此孝也被成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孟子·梁惠王上》写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这要求我们在孝老的同时还要爱幼。“孝”还有另一层内涵,即基于对祖先的崇拜而举行的祭祀活动等,这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对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也就是说这种反映了善恶相报思想的祭祀活动,听起来像是迷信,但是实际上尊敬祖先是为了报答祖先和追思祖先,是孝道的一种体现。古人强调孝道的实践要与个人道德修养相一致,即在孝的实践中不断地参悟,参悟过程中通过自我反省不断开阔心灵的领域。因此提倡“吾日三省吾身”,通过自我反省戒骄戒躁、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同时也用来检验自己的举止是否合乎道德标准。据此,我们将孝文化细分为孝老爱幼、善恶相报、平常心。

6) 和合文化

在古代,相比道家文化,我们更注重的是儒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可在当代,只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不行的。比如前些年我们为了追求经济的高增长而忽视了自然环境,导致现在形成了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大众的身体健康,这就是忽视人与自然和谐的后果。而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即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在本文中将其概括为和合文化,并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其划分为三部分,即天人同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同心——自然与精神相统一,天人共存——人与自然共存亡。

7) 多元文化

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方言、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着装并存,这种文化并存的现象显示了我国文化的多元性。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中都含有对万物包容的内容。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化,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新的文化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多元文化的环境之中,所以我们从个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角度将多元文化细分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生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我们将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归结为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义文化、孝文化、和合文化和多元文化,这7个一级指标又包含21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Table 1. The literacy indicator system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表1. 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指标体系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设计

问卷按照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二级指标,共设计了35个封闭性问题。每个问题采用四点量表计分,分别按“1、2、3、4”加以度量。1分代表“符合”,4分代表“不符合”。问卷含7个人口统计变量:性别、婚姻、年龄、学历、职业、信仰、居住地。

3.2. 问卷调查

2014年12月~2015年2月,分别在北京、山西、辽宁、重庆、广西、海南以及河北省石家庄市、张家口市、保定市、秦皇岛市、邢台、辛集等地进行了数据收集。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200份,最终回收2120份,回收率96.36%,除去19份废卷,最终进入数据分析的有2101份。

4. 数据分析

以下数据均是用EXCEL统计得出。对2101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由于总分值较大,可比性较差,所以最后的统计结果采取平均值比较。由于调查问卷中每个问题采用四点量表计分,因此4分为满分。所以分数越接近于4则代表公民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越好,分数越低代表公民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越差。

4.1. 对一级指标进行分析

根据图1对我国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一级指标的平均值进行降序排列,分别是和合文化、多元文化、礼仪之道、义文化、孝文化、中庸之道、君子之道。如果我们把2.5分作为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情况好坏的分界值,那么表现较好的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包括和合文化、多元文化、礼仪之道和义文化;表现较差的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包括孝文化、中庸之道、君子之道。其中和合文化的平均得分最高为2.80,君子之道的平均得分最低为2.20,这反映了公民对和合文化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最好,而对君子之道的继承情况最差。

Figure 1. The average histogram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cy

图1. 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平均值柱状图

4.2. 对二级指标进行分析

图2是按照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各二级指标的平均值进行的降序排列,分别是平常心、天人共存、和而不同、天人同心、和谐共生、仗义直言、有礼有节、慎独慎思、居中思维、天人同本、爱人爱己、宽容大量、换位思考、平常心态、天下为公、求同存异、诚实守信、善恶相报、孝老爱幼、坦荡进取、成人之美。仍把2.5分作为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情况好坏的分界值,那么表现良好的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从平常心到宽宏大量,而表现较差的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则是从换位思考到成人之美。其中平常心的平均得分最高为2.98,成人之美的平均得分最低为2.11,这表明公民对平常心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情况最好,而对成人之美的继承情况最差。

5. 结果讨论

第一,君子之道和中庸之道居于末位原因分析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公民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贫富差距的悬殊导致一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使得唯利是图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加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得竞争激烈,传统观念中的居中思维、平常心态等中庸思想逐渐被永争第一的竞争思想取代。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利润,至于通过什么手段达到属于其次。这导致了现代人的人心浮躁、躁动,大多数人追求物质忽视精神建设的现状,同时也导致了当代人道德观的庸俗化,道德素质水平的大幅下降。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公民对于君子之道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自然要大打折扣,表现在本研究中就是,君子之道屈居最后,而中庸之道紧随其次。

第二,礼仪之道、义文化、孝文化居于中间原因分析

一方面我国历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学校、家庭和社会对礼仪的推崇以及对尊老爱幼等孝文化的倡导使得礼仪之道和孝文化没有居于末位。此外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怀有一颗正义之心,但是出于种种客观原因,这些正义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所以义文化是普遍存在的,不居末位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另一方面学校虽然进行德育教育,但是教育的片面性和德育的形式化,使道德教育缺位并且降低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所以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教育极度匮乏。另外,个别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自己的言行,或过分注重子女文化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这使得家庭礼仪教育缺失,导致部分年轻人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礼仪文化。这使得礼仪之道和孝文化没能居首。

此外,社会中道德失范的行为也会给其他人消极的示范作用,比如过马路闯红灯的行为会引来其他人的模仿。而且社会上一些不公平案例的发生(如彭宇案等)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强化了“老实人吃亏”、

Figure 2. The average line char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cy

图2. 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平均值折线图

“好人没好报”等心理暗示,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从践行到怀疑甚至抛弃,公民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和仗义执言等也有所降低。所以这也决定了义文化不会居于首位。综上是礼仪之道、义文化、孝文化居于中间位置的原因。

第三,和合文化和多元文化居于首位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飞速增长,从2003年非典的流行到2009年猪流感的肆虐,再到2014年1月4日,国家首次将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我国政府意识到环境已被严重破坏并且将影响公众的身体健康,意识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此后,政府采取了不少的措施来治理环境,比如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考核以及发挥价格、税收、补贴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等。尤其在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播出后,我们普通公民对雾霾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深刻感受到保护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所以,大部分公众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是多数公民所赞成的。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加快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不仅西方文化、外来文化纷至沓来,而且网络文化、草根文化、快餐文化、市井文化、山寨文化、消遣文化等纷纷登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更加受到当代公民的青睐和认可。这也是和合文化和多元文化在研究结果中名列前茅的原因。

综上,我国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和合文化、多元文化、礼仪之道和义文化指标上明显高于孝道、中庸之道、君子之道。该结果与现实情况大致相符,从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问卷的有效性,也反映了当代公民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情况,这给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但是,本调查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由于问卷发放的范围有限,问卷体现的结果只能显示被调查区域的现实状况,不能反映出全国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情况。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文提炼出的指标体系只能将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反映出来,无法全面反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使调查结果亦具有片面性。三是由于本文只对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各指标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因此在数据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会使用其他数据分析方法,力求从其他角度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同时我们也期待其他学者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域所做出的新研究新成果,我们会不断向其学习,以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X087)。

文章引用

于 洋,卢 暖. 我国公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研究
Study on Chinese Citizens’ Literacy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05(02): 228-235.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6.5203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敖翔. 当代中国转型期国民素质现代性及其建构[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 2. 左康华, 朱林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论探讨[J]. 学术研究, 2013(1): 155-156.

  3. 3. 杨瑞森.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10): 24.

  4. 4. 董弋欧. 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5. 5. 董平.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6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