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2, 2, 16-24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2.21004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on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
——With Psychological Capital as a Moderator
Weizheng Chen, Chen Wang, Li Huang
Management Schoo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Email: Charleswchen@163.com
Received: Sep. 6th, 2011; revis e d: S ep. 28th, 20 11; accepted: Oct. 12th, 2011
Abstract: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 and its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employee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
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This study analyzed 167 valid samples from state-owned companies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of employee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
pact on the occurrence of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 2)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employees predicted nega-
tively the occurrence of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 3)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employees played a signi-
ficant nega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and counter-
productive behavior.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 Psychological Capital;
Moderating Effect
心理契约违背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
——以心理资本为调节变量
陈维政,王 琛,黄 丽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都
Email: Charleswchen@163.com
收稿日期:2011 年9月6日;修回日期:2011 年9月28 日;录用日期:2011 年10 月12 日
摘 要:企业员工反生产行为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 167 名国企
员工的有效调查样本进行分析发现:1) 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感受对其反生产行为的发生程度有显著的
正向预测作用;2) 员工的心理资本对其反生产行为的发生程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 员工的心
理资本对其心理契约违背感受和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心理契约违背感受;反生产行为;心理资本;调节作用
1. 引言
反生产行为(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已经成
为阻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了世界
各国组织研究者的高度重视(郭晓薇,严文华,200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遭受了激烈的市
场竞争、企业结构的调整,人事制度的变革,使部分
国企员工感到了明显的危机,认为组织没有履行对自
己的承诺,即违背了心理契约。当员工感受到心理契
约违背时,就会引发其内心的不安和焦躁情绪,产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 人力资 源管理感 知的工
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70972107);主持人:陈维政;四川大学 211
工程项目成果。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6
心理契约违背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
对企业的抵触,甚至产生牢骚抱怨、违规违纪、消极
怠工等反生产行为。但如果员工对心理契约违背感受
持积极心态,对困境进行积极归因,主动面对挑战,
克服困难,就可能极大地改善其态度和行为,减少其
因感受到心理契约违背而引发的反生产行为。即积极
心理资本可以有效降低其心理契约违背感受。然而,
迄今理论界几乎没有文献对心理契约违背、心理资本
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现实来看,反
生产行为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因此探讨心理契约违背
和心理资本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作用既有理论意义,
也有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反生产行为的文献综述
2.1.1. 反生产行为的内涵
Mangione & Quinn于1975 年第一次提出反生产
行为概念,是指员工的一种不作为的表现,与员工创
造利润的工作表现相对的、破坏资方利益的行为。
(Michael, Remus, & Johnson, 2006)将其界定为员工有
意识地违反组织准则、损害组织利益并且阻碍组织前
进目标的行为(Michael, Remus, & Johnson, 2006)。总
结反生产行为内涵,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 代表
了一系列随意的行为,是员工有意地做出的行为;2)
是员工宣泄感情,适应令人沮丧的工作现状或者逃避
被人控制的命运的一种方式(Bebbett & Robinson,
2000; Michael, Remus, & Johnson , 2006);3) 包括人际
指向和组织指向,前者主要是对个人宣泄愤怒的情绪
和实施生理上的伤害;而后者则做出一些对组织不利
的事情,侵害组织的合法利益。
2.1.2. 反生产行为的分类
反生产行为的分类研究,有利于解释不同行为之
间的联结关系,各国学者对反生产行为分类研究的总
结见表 1。
2.1.3. 反生产行为的前因变量
Spector & Fox(1999)认为工作压力往往会导致员
工对组织财产的滥用或故意破坏;而人际间冲突或工
作不满意会诱发员工的偷窃行为(Spector & Fox, 1999)。
Martinko, Gundlach, & Dougla(2002)将反生产行为的前
因变量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个性特征因素:如自负、
负面情绪等人格特征变量;第二类是情景因素,如:
组织不公平、组织压力、失业率、群体规范等外部事
件或对这些外部事件的感知(Mark J. Martinko, 2002)。
Vivian, Wing, & Jane(2002)在此基础上补充了组织因
素和工作因素,其中,“组织因素”:组织环境中存在
的因素,包括工作环境、组织气候、劳资双方的关系
等;“工作因素”:工作或职务特征相关的因素,包括
工作完整性、工作危险程度、工作自主性等(Vivian,
Wing, & Jane, 2002)。
2.1.4. 反生产行为产生的作用机制
Martinko,Gundlach & Dougla (2002)认为反生产
行为的诱发条件是情景因素,直接决定因素是员工对
情景因素与个人因素的社会认知过程,并提出以情景
因素和个体因素为前因变量,以社会认知过程作为中
介变量,以反生产行为作为结果变量的概念模型(Spec-
tor & Fox, 1999)。
图1所示的员工的社会认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 员工对情景因素进行评价,如组织不公平、工作压
力等,评价结果引起员工的紧张或不平衡感;2) 对评
价结果进行归因,归因过程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控制
点、负面情绪等),归因结果影响员工的情绪和行为
(Spector & Fox, 1999)。同时,上述模型所陈述的关系
不是简单的因果单向关系,而是双向、相互影响、循
环往覆、上一轮的结果变量可能是下一轮的前因变量
(Mark J. Martinko , 2002)。
受上述模型的启发,本研究尝试从员工的社会认
知过程中解读反生产行为。员工的心理紧张和不平衡
感通常是对组织违背了心理契约的感受结果,即心理
契约违背是直接导致员工产生反生产行为的前因变
量。
2.2. 心理契约违背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
心理契约违背(Psychology Contract Violation)是
指员工在心里上怀疑组织、不信任组织、对组织感到
失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的现象(Vivian, Wing, & Jane,
2003;杨杰,2004)。Turnley & Feldman(2000)认为心
理契约违背高时,会导致有潜力的员工自动离职并降
低其工作绩效(张建卫,刘玉新,2008)。大量心理契
约违背的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的组织
忠诚度、组织承诺、工作满意感、退出行为、忽视行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7
心理契约违背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8
Table 1. Classification study of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
表1. 反生产行为的分类研究
研究学者 反生产行为的类别
Hollinger & Clark (1982) 将反生产行为分为两类:财产偏离行为和生产偏离行为。
Lehman & Simpson (1992) 主成分分析方法产生三类反生产行为:心理退缩行为、生理退缩行为、对立工作行为。
Robinson & Bennet (1995) 开发了二维分类体系,维度一区分了指向组织的行为与指向个体的行为,维度二区分了行为从轻微到严重
的程度。交叉形成四个类别的反生产行为:生产偏离行为、财产偏离行为、政治偏离行为、个人攻击行为。
Gruys (1999)
对87 个独立反生产行为进行了随机分组和因子分析,得出 11 种反生产行为的类别:偷窃行为、毁坏财产、
乱用信息、滥用资源、违反规则、怠工行为、低质量工作、酗酒行为、吸食毒品、不当言语和不当身体接
触。
Robinson & Bennet (2000) 将反生产行为分为组织偏离和人际偏离。
Figure 1. Causal reasoning model of Martinko, Gundlach & Douglas
图1. Martinko, Gundlach & Douglas的因果推理模型
为、呼吁行为、离职倾向等后续情绪和行为有显著的
影响(Spector & Fox, 2001)。据上述分析,有理由相信
员工在感受到心理契约违背以后,可能会做出对组织
或组织成员不利的行为并损害其利益。也就是说,员
工的心理契约违背感受与其反生产行为之间有密切
的正相关关系。
2.3. 心理资本对工作场所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研
究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 Appreciation),是
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
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
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
Luthans, Avolio & Youssef(2005, 2006)将心理资本界
定为员工积极心理状态的四个方面:1) 能够承担挑战
性的任务,积极付诸努力以求成功的自我效能感;2)
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抱以积极态度和归因的乐观感;
3) 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前进,必要时采取迂回战术也
要获得成功的希望感;4) 遭遇劣境,依然坚持并且能
够很快从挫折中恢复朝目标前进的坚韧感(Fred,
2006)。Avey, Patera & West (2006)的研究发现心理资
本对自愿以及非自愿缺勤行为、离职行为有直接的预
测作用(Avey, Patera & West, 2006)而缺勤和离职行为
都属于典型的工作场所反生产行为,因此心理资本与
工作场所反生产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大量
文献的研究发现:员工的心理资本不仅可以直接影响
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还有可能通过调节作用对其
行为产生影响。Cole(2006)认为心理资本对失业员工
的主观满意感和再就业行为关系起到了调节作用,心
理资本越高的员工,其主观满意感和再就业行为之间
的关系就越紧密(Cole, 2006)。乐观的员工拥有积极情
绪,有助于开阔其注意范围,使他们易于产生和接受
新事物、新观念;并倾向于将遭遇到的令人沮丧的事
情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并不断给予自己即
将获得成功的希望,减少自己对现实不满的情绪,从
而降低负面、偏激的行为的发生率(王雁飞,2007;仲
理峰,2007)。拥有积极心理状态的员工在遭遇到压力
或感受到负面情绪时,通过自我暗示和积极归因,能
舒缓其负面情绪,减少反生产行为的发生。据此可以
推论,员工的心理资本可能对其心理契约违背感受程
度与其反生产行为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缓
解性调节作用。
2.4. 假设模型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模型和理
论假设,如图 2所示。
如图所示,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感受直接影响其
反生产行为,其心理资本直接作用于反生产行为,同
时能调节心理契约违背感受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由
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心理契约违背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
Figure 2. Study model
图2. 研究模型
H1: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感受与其反生产行为发
生程度呈正相关,即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感受越强,
其反生产行为的程度越高。具体分假设如下:
H1a: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感受与其心理退缩行
为发生程度呈正相关;
H1b: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感受与其生理退缩行
为发生程度呈正相关;
H1c: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感受与其对立工作行
为发生程度呈正相关。
H2:员工的心理资本与其反生产行为发生程度呈
负相关,即员工的心理资本越高,其反生产行为的程
度越低。具体分假设如下:
H2a:员工的心理资本与其心理退缩行为发生程
度呈负相关;
H2b:员工的心理资本与其生 理退 缩行为发 生 程
度呈负相关;
H2c:员工的心理资本与其对立工作行为发生程
度呈负相关。
H3:员工的心理资本对心理契约违背感受程度与
反生产行为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缓解性调节
作用,即当员工的心理资本越高,其心理契约违背感
受和反生产行为发生程度间的关系越弱。具体分假设
如下:
H3a:员工的心理资本对心理契约违背感受程度
与心理退缩行为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缓解性
调节作用;
H3b:员工的心理资本对心理 契约 违背感受 程 度
与生理退缩行为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缓解性
调节作用;
H3c:员工的心理资本对心理契约违背感受程度
与对立工作行为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缓解性
调节作用。
3.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的方式,针对国有企业员工
发放调查问卷,本研究总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 200
份,回收率为80%,其中100份电子问卷来自雅安、
康定、泸州、乐山、内江的五家企业;85 份来纸质问
卷来自成都的三家企业;另外 15 份纸质问卷来自西
昌、攀枝花的两家企业。对回收的200 份问卷,以作
答的完整性作为剔除无效问卷的标准,共剔除废卷33
份,得到的有效问卷 167 份(表2)。
4.测量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中主要包含三个量表:心理资
本量表、心理契约违背量表、工作场所反生产行为量
表。
1) 心理契约违背量表:采用 Kickul(2001)等人编
制(Ill R. Kickul, 2001)赖育庭(2005)翻译的中文版心理
契约违背量表(赖育庭,2005)。该量表共 26 题,要求
答卷人对26 项组织承诺的满足程度进行评估。问卷采
用李克特六点计分:1分代表非常不满足、6分代表非
常满足。本量表采用反向记分,即满足程度越低,心
理契约违背感受就越高。本量表没有分维度,其克朗
巴哈系数为 0.951。
2) 反生产行为量表:摘自 Lehman & Simpson
(1992)编制的在职行为量表(Sandra & Bennett, 1995) 剔
除与本研究无关的积极组织行为维度,将心理退缩行
为(Psychological withdrawal behavior)的8道题项、生
理退缩行为(Physical withdrawal behavior)的4道题项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9
心理契约违背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
Table 2. Description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 sample
表2. 有效样本的描述统计表
类别 频数 有效频率 (%) 累计频率 (%)
男 72 43.6 43.6
性别 女 93 56.4 100
已婚 93 57.1 57.1
婚姻状况 未婚 70 42.9 100
20~25岁 51 30.5 30.5
25~30岁 53 31.7 62.2
30~40岁 38 22.8 85
年龄
40 岁以上 25 15.0 100
大专及以下 65 39.2 39.2
本科 91 54.8 94.0
硕士 9 5.4 99.4
学历
博士 1 0.6 100
一般职员 122 73.1 73.1
基层主管 23 13.8 86.8
中层主管 19 11.4 98.2
职位
高层主管 3 1.8 100
通讯行业 92 55.1 55.1
电力行业 63 37.7 92.8
金融行业 5 3.0 95.8
行业性质
医药行业 7 4.2 100
以及对立工作行为(Antagonistic work behavior)的5道
题项作为本研究反生产行为的测查指标。问卷按照行
为发生程度采用李克特六点计分:1分代表从来不,6
分代表总是有。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为 0.757 ,而其
中心理退缩行为、生理退缩行为、对立工作行为三个
维度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784,0.76,0.705。
3) 心理资本量表:摘自Luthans, Yo ussef & Avolio
(2006)的心理资本量表(Avey, Patera, & West, 2006),该
量表包括四个维度: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每个
维度有 6道题项,问卷采用李克特六点计分:1分代
表非常不同意、6分代表非常同意。量表的克朗巴哈
系数为 0.911,其中自信、希望、乐观、坚韧四个维
度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 0.859、0.821、0.752和0.764。
5.研究结果
5.1. 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各变量
之间的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 3。
结果显示:心理契约违背总分与反生产行为存在
显著的正相关(r = 0.303**),研究结果支持假设 H1:
心理契约违背与反生产行为有正向相关关系,即员工
的心理契约违背越高,其反生产行为的发生程度越
高。从反生产行为的各个维度来看,心理契约违背与
心理退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H1a 得到证实,但与生
理退缩行为和对立工作行为维度的相关不显著,H1b
与H1c 未得到证实,不过它们之间的相关方向是与研
究假设相一致的正向关系。
心理资本总分与反生产行为总分之间存在显著
的负相关(r = –0.316**),研究结果支持假设H2:员 工
的心理状态越积极,其反生产行为的程度越低。从反
生产行为的各个维度来看,心理资本各个维度以及总
分与心理退缩行为之间存在一致的负向显著相关,
H2a 得到证实,但与生理退缩行为和对立工作行为之
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H2b 与H2c 未得到证实,不过
它们之间的相关方向是与研究假设相一致的负向关系。
5.2. 心理契约违背对反生产行为的回归分析
控制婚姻状况、年龄、学历、职务等因素,作心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0
心理契约违背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
Table 3. Mean, variance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表3. 各变量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
M SD 1 2 3 4 5 6 7 8 9
1. 自信 4.2311 0.85212
2. 希望 4.3479 0.72848 0.681**
3. 乐观 4.2969 0.67782 0.405**0.488**
4. 坚韧 4.5957 0.67918 0.462**0.647**0.517**
5. 心理资本 4.3521 0.59894 0.818**0.881**0.726** 0.809**
6 心理契约违背 3.2592 0.79993 –0.350**–0.370**–0.330**–0.449**–0.454**
7. 心理退缩行为 1.8457 0.51792 –0.337**–0.411**–0.365**–0.307**–0.430**0.338**
8. 生理退缩行为 2.2679 0.69875 –0.054 –0.014 –0.019 –0.077 –0.039 0.101 0.000
9. 对立工作行为 1.6287 0.70703 –0.014 0.052 0.004 –0.103 –0.040 0.068 0.000 0.000
10. 反生产行为 1.6744 0.64671 –0.254**–0.249**–0.244**–0.296**–0.316**0.303** 0.653** 0.568** 0.501**
**P < 0.01, *P < 0.05。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on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n.
表4. 心理契约违背对反生产行为的回归分析
心理退缩行为 生理退缩行为 对立工作行为 反生产行为
第一步:控制变量
婚姻状况 0.219 0.145 0.116 0.092 –0.052 –0.094 0.179 0.098
年龄 0.014 –0.013 –0.029 –0.038 0.121 0.106 0.051 0.022
学历 –0.096 –0.110 –0.085 –0.089 –0.220* –0.228** –0.215* –0.231**
职务 –0.175* –0.141 –0.060 –0.049 0.108 0.127 –0.093 –0.055
第二步:主效应
心理契约违背 0.288** 0.091 0.163 0.313**
R2 0.057 0.130 0.025 0.033 0.123 0.148 0.060 0.151
△R2 0.085 0.077 0.025 0.008 0.123 0.025 0.060 0.091
F统计量 3.045* 5.021** 0.852 0.887 4.594** 4.503** 2.108 4.636
注:**P < 0.01; *P < 0.05; Beta为标准化系数。
理契约违背感受对反生产行为发生程度的回归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见表 4。
结果表明: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感受对反生产行
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度(Beta = 0.313**, p < 0.01);即
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感受越强,其反生产行为的程度
越高,这基本支持了研究假设H1。
另外,从反生产行为的各个维度来看:员工的心
理契约违背感受仅对心理退缩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
测作用(Beta = 0.288**, p < 0.01),H1a 得到证实,而
对生理退缩行为和对立工作行为的影响作用未达到
显著性水平(Beta = 0.091, Beta = 0.163, p > 0.05),H1b
与H1c 未得到证实,但其影响方向与研究假设H1 是
一致的正向关系。
5.3. 心理资本对反生产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控制婚姻状况、年龄和职务等人口学变量,以员
工的心理资本作为自变量,以反生产行为及其各个维
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 5。
员工的心理资本对其反生产行为存在显著的负
向影响(Beta = –0.285**, p < 0.01),这基本支持假设
H2,即员工的心理状态越是积极,其反生产行为的程
度越低。
另外,从反生产行为的各个维度来看:员工的心
理资本仅对心理退缩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Beta = –0.355**, p < 0.01),H2a 得到证实,而对生理
退缩行为和对立工作行为的影响作用未达到显著性
水平 (Beta = –0.018, Beta = –0.102, p > 0.05),H2b 与
H2c 未得到证实,不过其影响方向与研究假设是一致
的负向关系。
5.4. 心理资本与心理契约违背的交互作用对反
生产行为的影响分析
为验证假设H3,即心理资本对心理契约违背与
反生产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依据温忠麟、侯杰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1
心理契约违背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
表5. 心理资本对反生产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心理退缩行为 生理退缩行为 对立工作行为 反生产行为
STEP1:控制变量
婚姻状况 0.374* 0.288** 0.119 0.115 –0.016 –0.130 0.253* 0.184
年龄 0.065 0.025 –0.047 –0.049 0.105 0.094 0.066 0.034
学历 –0.192 –0.164* –0.070 –0.068 –0.202* –0.194* –0.260** –0.238**
职务 –0.118 –0.058 –0.041 –0.038 0.101 0.118 –0.048 0.000
STEP2:主效应
心理资本 –0.355** –0.018 –0.102 –0.285**
R2 0.126 0.244 0.026 0.026 0.133 0.142 0.074 0.150
△R2 0.126 0.118 0.026 0.000 0.133 0.010 0.074 0.076
F 统计量 5.504** 8.962** 0.924 0.742 5.534** 4.615** 2.811* 4.094**
**P < 0.01; *P < 0.05;Beta 为标准化系数。
泰等人对检验调节作用的阐述(温忠麟,2005),共估
计了 5个回归模型。模型1的解释变量仅包括控制变
量。模型 2和3针对反生产行为,增加了心理契约违
背、心理资本和两者的乘积项,以验证心理资本是否
对“心理契约违背感受–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有
调节作用。
模型 4和模型 5针对心理退缩行为增加了心理契
约违背、心理资本和两者的乘积项,以验证心理资本
是否对“心理契约违背–心理退缩行为”之间有调节
作用,结果见表6。
对比模型 1和模型 2发现:增加了心理契约违背
这一变量后,其系数为正且显著(Beta = 0.211**, P <
0.01),说明心理契约违背对反生产行为有显著的正向
影响,符合假设 H1。对比模型 2和模型 3发现:增
加了心理资本这一变量后,其系数为负且显著(Beta =
–0.164*, P < 0.05),说明心理资本对反生产行为有负
向的影响作用,符合假设 H2。但是,心理契约违背
与心理资本的乘积项系数为负不显著(Beta = –0.089,
P > 0.1),说明心理资本对心理契约违背与反生产行为
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明显,与假设 H3不符。
对比模型 4和模型 5发现:增加了心理资本这一
变量后,其系数为负且显著(Beta = –0.316**, P <
0.01),说明心理资本对心理退缩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
响,同时心理契约违背与心理资本的乘积项系数为负
且显著(Beta = –0.222*, P < 0.05),说明心理资本对心
理契约违背与心理退缩行为之间有显著的负向调节
作用,符合假设H3a,从而假设 H3得到部分支持。
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心理资本对心理契约违背与
心理退缩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为此,找到调节变量
的均值,然后在均值左右一个标准差的区域分别作为
一组,在两组中分别进行回归,经过计算得出如下调
节变量关系结果。
图3表明:心理资本对心理契约违背与心理退缩
行为之间存在负向调节作用。也就是,随着员工的心
理契约违背感受的增强,其心理退缩行为的程度逐渐
增加,而低心理资本员工比高心理资本员工的心理退
缩行为程度高,且增加的幅度更大。
以上分析表明,尽管心里资本对心理契约违背与
反生产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但对心理契约违
背与反生产行为之心理退缩行为维度存在显著的负
向调节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研究假设 H3。
6.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采用员工自我报告法,探讨了心理契约违
背、心理资本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心理契约违背感受对反生产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而心理资本则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且心理资本对心理
契约违背感受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负向
调节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员工的生理退
缩行为和对立工作行为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可能有两
个原因:第一是被调查对象基于社会赞许性效应,没
有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全面回答;第二由于生理退缩行
为和对立工作行为的负面性表现比心理退缩行为更
为突出和明显,而企业作为劳动关系的雇佣方,其权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2
心理契约违背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
Table 6.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as a moderator
表6. 心理资本对心理契约违背和反生产行为的调节作用回归分析
模型1
全模型
模型2
反生产行为
模型3
反生产行为
模型4
心理退缩行为
模型5
心理退缩行为
常数项 1.616** 1.298** 2.105** 1.420** 2.883**
婚姻状况 0.226* 0.133 0.183 0.326** 0.469**
年龄 0.051 0.005 0.005 –0.010 –0.016
学历 –0.149* –0.205** –0.231 –0.217 –0.264**
职务 –0.046 –0.027 –0.010 –0.092 –0.064
行业类型 0.027 0.002 –0.003 –0.040 –0.037
心理契约违背 0.211** 0.161* 0.301** 0.200*
心理资本 –0.164* –0.316**
心理契约违背*心理资本 –0.089 –0.222*
R2 0.100 0.181 0.215 278 0.354
△R2 0.054 0.132 0.154 0.235 0.304
F统计量 2.188 3.688** 3.509** 6.534** 7.115**
**P < 0.01; *P <0.05; Beta为标准化系数。
Figure 3. Psychological capital as a moderator betwee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and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
图3. 心理资本调节心理契约违背与心理退缩行为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力比被雇佣方(劳动者)大得多,处于强势地位,员工
基于自保,常表现一些轻微的反生产行为(如上班时间
私聊),而不敢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负面行为。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问卷调查主要采取员工自我
报告法,对于调查中出现的社会赞许效应,无法良好
控制;并且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
员工,局限了抽样调查的范围,缺乏与其他性质企业
的员工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同时根据本研究的结果,
总结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1) 关注员工的反生产行为。各种证据表明,反生
产行为在企业中日益增长,已成为企业普遍性的问
题,并且为企业带来严重的危害。由于反生产行为具
有反复性、隐蔽性等特征,这对管理者对控制员工行
为提出了新要求,觉察员工的反生产,确保其执行职
位所规定的任务,而非危害企业及其他员工的行为。
2) 管理员工的心理契约。企业和员工要互相沟通
彼此间的责任和期望,实现两者间的互动和有机的融
合。企业对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是一个充分发挥员
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是保持员工高水平的内
在激励和组织承诺的过程,也是构筑企业与员工间
“生命共同体”的过程。因此,加强员工的心理契约
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提升员工的心理资本。急剧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变革,使员工面临更大的心理焦虑和压力。企业为求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3
心理契约违背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
生存、谋发展,培养乐观自信、满怀希望、坚忍不拔
的员工就显得特别重要。注重开发和提升员工的心理
资本,有效引导其发挥才能和潜力,消除或减少其负
面态度和行为,才能使企业得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郭晓薇, 严文华(2008). 国外反生产行为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 34期,
936-939.
赖育庭(2005). 心理契约违背与职场偏离行为关系研究. 中原大学,
中坜.
王雁飞, 朱瑜(2007). 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 外国经济与
管理, 5期, 32-40.
温忠麟, 侯杰泰, 张雷(2005).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
心理学报, 2期, 268-274.
杨杰, 凌文辁, 方俐洛(2004). 工作场所中越轨行为的定义、特性与
分类体系解析. 心理科学进展, 2期, 472-479.
张建卫, 刘玉 新(2008). 反生产行为的理论述评. 学术研究, 12期,
80-90.
仲理峰(2007). 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
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报, 2期, 328-334.
仲理峰(2007). 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3期, 482-
487.
Avey, J. B., Patera, J. L., & West, B. J. (2006). The implicat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absenteeism. 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 13, 42-60.
Bennett, R. J., & Robinson, S. L. (2000).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workplace devi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3, 349-360.
Fox, S., & Spector, P. E. (1999). A model of work frustration-aggre-
ss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 915-931.
Fox, S., Spector, P. E., & Miles, D. (2001).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CWB) in response to job stressors and organizational jus-
tice: Some mediator and moderator tests for autonomy and emotion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9, 291-309.
Gruys, M. L., & Sackett, P. R. (2003). Investigat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
tion and Assessment, 1, 30-42.
Hollinger, R. C., & Clark, J. P. (1982). Formal and informal social con-
trols of employee deviance.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 333-343.
Kickul, J. R. (2001). When organizations break their promises: Employee
reactions to unfair process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9, 289-307.
Lau, V. C. S., Au, W. T., & Ho, J. M. C. (2003).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view of antecedents of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1, 73-99.
Lehman, W. E. K., & Simpson, D. D. (1992). Employee substance use
and on-the-job behavio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3, 309-311.
Luthans, F., Avey, J. B., Avolio, B. J., Norman, S. M., & Co mbs, G. M.
(2006).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 Toward a micro-interven-
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7, 387-393.
Luthans, F., Avolio, B. J., Walumbwa, F. O., & Li, W. X. (2005).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1, 247-
269.
Martinko, M. J., Gundlach, M. J., & Douglas, S. C. (2002). Toward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unterproductive workplace behavior: A cau-
sal reasoning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2, 36-50.
Moung, M., Ilits, R., & Johnson, E. (2006). Relationship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s: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job satisf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59, 591-622.
Mangione, T. W., & Quinn, R. P. (1975). Job satisfaction, counter-
productive behavior , and drug use at wor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
logy, 1, 114-116.
Robinson, S. L., & Bennett, R. J. (1995). A typology of deviant work-
place behaviors: A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stud y. Academy of Mana-
gement Journal, 2, 555-572.
Robinson, S. L., O’Leary-Kelly, A. M., See, M., & Do, M. (1998). The
influence of work groups on the antisocial behavior of employe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6, 658-672.
Wellbeing, K. C. (2006).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unemployment: An
integrated theory. The Joint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 Psychology (IAREP) and the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SABE) (pp.
1-15), Paris.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4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