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Vocational Education 职业教育, 2012, 1, 37-40
http://dx.doi.org/10.12677/ve.2012.12009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ve.html)
Happiness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ducation Ecological
Ideas
Yudan Chen
College of Educatio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Email: ccyydd2004@163.com
Received: Aug. 10th, 2012; revised: Aug. 17th, 2012; accepted: Aug. 20th, 2012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exists much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happiness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such as hedonism, utilitarianism, vanity, etc. It will bring about lots of nega-
tive effects to th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f these problems can not be solved in tim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happiness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
tion ecology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 as to they grow up
happily.
Keywords: Education Ecolog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ppiness Education
教育生态理念指导下的中小学生幸福教育
陈余丹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昌
Email: ccyydd2004@163.com
收稿日期:2012 年8月10 日;修回日期:2012 年8月17 日;录用日期:2012 年8月20 日
摘 要:当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幸福教育存在着许多误区,如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虚荣
心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现从教育生态
学的视角对中小学生的幸福教育进行探究,提出建议,希望对当下中小学生的幸福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育生态;中小学生;幸福教育
1. 引言
随着生态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生态意识逐
渐加强。教育生态学的出现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解决
教育中的问题。幸福教育是以培育人的情感为目的的
教育,是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全面发展的
人的教育。但是在教育实践中,由于缺少对学生幸福
的关照,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常常总
是痛苦和心灵的扭曲。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幸福教育
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力图从教育生态化这一新
理念的视角出发,对中小学幸福教育进行重构,以期
参考借鉴。
2. 教育生态理论与幸福教育的涵义
2.1. 幸福教育的内涵
幸福是人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幸福需
要教育。幸福教育的涵义见仁见智。卢梭反对为了未
来的幸福牺牲当前幸福的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应
该是培养现实的享受”,要遵循规律,使人得到和谐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7
教育生态理念指导下的中小学生幸福教育
全面的发展。刘次林认为,“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
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
幸福的人[1]。”刘铁芳认为,教育的根本指向乃是启迪、
培育个体生命存在的尊严和幸福。易凌云强调,教育
过程应该是人对幸福的体验过程[2]。笔者认为,幸福
教育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也是符合科学
规律的教育;幸福教育是关注人性的教育,它既注重
智能开发,又注重情感培养,既注重意志锻炼,又注
重情趣熏陶,既注重生活实践,又注重现实超越,同
时也是引导分享、趋于互利的和谐的教育。
根据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论述,幸福具有阶段性,
各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幸福需求。马克思主
义幸福观认为,不同的人生阶段,其幸福的表现不同,
幼儿少年的幸福表现为父母养育关爱的享受,青少年
的幸福表现为身心个性的健康发展,青年的幸福侧重
在职业和爱情的追求,中年的幸福表现为事业的成功
和家庭的美满,老年幸福在于晚年的健康快乐[3]。
2.2. 教育生态理论的涵义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是1976 年美国
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
一书中正式提出的,克雷明认为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
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从影响教育的物质环境、精
神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综合性地研究教育发展的规
律,以不断提高教育的效益[4]。生态式教育是指以一
种生态的原理和方法来思考和理解复杂的教育问题,
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
实施策略。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中小学幸福教育,旨在将青少
年带人一个吩咐多彩的世界,使他们从感觉领悟中,
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的生命的潜能、生命的智
慧、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乐趣,获得全面的发展。
3. 当代中小学生幸福教育的误区
上个世纪是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时期。在西方个
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
等消极思潮的影响下,由于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能力较弱,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在中学
生幸福教育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我国一部分中小
学生对什么是幸福的认识出现了混乱,其突出表现
为:有些中小学生把物质享受当成最大的幸福;有些
中小学生把取得优异成绩当成最大幸福;有些中小学
生以虚荣心的满足当成最大的幸福等等[5]。这些偏颇
的幸福观使得当代中小学生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并因此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他人、家庭和社
会都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
中小学生幸福认识模糊和幸福感不足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小学幸福教育
的缺位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幸福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
义:它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全面发展,有利
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小学
生的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
此,我们必须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幸福教育。
4. 中小学生幸福教育的途径
中小学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有必要对中小学生
进行幸福教育,要让中小学生获得幸福,作为老师必
须从认知和观点的理性层面澄清中小学生对幸福的
认识,从感情层面培养小学生的幸福情感,从实践层
面引导小学生学会追求和创造幸福。
4.1. 加强幸福认知教育和幸福观教育
幸福教育把幸福认知作为首要内容,是由幸福知
识的特点决定的:幸福知识不同于一般的科技、文化
知识,它蕴含着个体生命的精神力量,能给予中学生
精神鼓舞和激励[6]。幸福知识也不同于一般的经验,
而是具有提升个体生命价值、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信
息体系。幸福知识还能帮助个体张扬生命个性,促进
中学生自由发展和提高。例如,一般知识表现为对自
然的征服和占有,而追求生命与知识相统一的幸福知
识则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只有这样的知识才
能彰显真善美共生的力量。
幸福的体验必须和正确的幸福观联系起来,否
则,中学生的生活中就会充满迷茫和困惑。幸福观教
育就是帮助中学生辨别真正的幸福[7]。中小学生要懂
得真正的幸福的内涵和追求幸福的方式,幸福认知教
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关研究表明,只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才是科学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认
为,构筑幸福知识体系首先就是让中学生领会真正幸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8
教育生态理念指导下的中小学生幸福教育
福是以物质需求满足为基础而又超越物质需求的。对
于中小学生应当积极引导,使他们领悟到真正的幸福
不是投机所得,而是勤奋努力的结果。
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培养中学生健康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需求是幸福的动力,人对自
我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依赖和需求是正当的,幸福
的内容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中学生幸福教育就是帮
助他们自觉进行理性反思,全面理解人生和幸福[8]。
注重引导价值追求,提高幸福层次,从这一观点出发,
中学生幸福观教育还要对中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从而
使他们的幸福层次不断提高,引导他们从追求个人幸
福转化为社会幸福,最终转化为全人类幸福。
对中学生而言,感知幸福、理解幸福是感受幸福
的前提。幸福的缺失首先源自对幸福认识的匮乏,要
进行幸福教育,必须首先让学生懂得一定的幸福知
识,具备发现幸福、体验幸福的武器。古希腊哲学家
们大都认为知识能使人变得有智慧,而智慧就是一种
幸福[6]。有智慧的人就是凭借知识的获得而成为有智
慧的人而感受幸福的。每一名中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特
的个体,都是世界上的唯一存在。正是个体的独特性
决定了每人都有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满足这种需
要必须依赖幸福认知,幸福认知是中学生获得幸福的
基础。有了幸福知识,中学生便有了思想和精神,中
学生就会更加的对生活充满期望,他们的精神就会更
加充实。
4.2. 学校层面实现幸福教育价值追求的路径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
关心、爱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在社会和学校中的合理地位,将他们的健康发展视
为主题和核心。这些思想与幸福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
不谋而合。
其一,充分发掘校本课程资源,为满足学生多样
化的发展需求提供条件[9]。每个学生是不同的生命个
体,其性格、气质、爱好均不相同,发展的要求也多
种多样。在掌握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性学科知识
之余,还有某些爱好的深入发展需求,诸如航模、表
演、舞蹈,绘画等。但是作为普及性质的美术、音乐、
科学等课程,因为每周设置的课时数较少,甚至有些
课程在刚性课表中无法设置,使得学生发展的可能受
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基于此,学校可以在学校范围内
做相关的调查了解,掌握学生发展需求的动向,结合
本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可利用资源的实际情况,
增设一些特色课程。
其二,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增加师生
的幸福体验。学校文化包括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
度层面、物质层面[10]。学校要营造“以人为本”的氛
围,培育师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引领师生健康
的行为方式和信仰,并将这种核心文化渗透到学校教
育的各个层面,为师生的生命个体添上健康的底色,
也为师生主动向更高的追求努力时,倍加感受到幸福
的愉悦情绪做足准备。
其三,建立师生平等、民主的关系,使得幸福体
验常态化[11]。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最为频繁
也最为重要的活动内容之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
展观,把人的发展作为所有发展之首,在学校,学生
的发展也是学校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让学生成为
课堂的主人,成为学校的主人,前提条件是师生平等。
人格上,教师和学生尊严应该是平等的。因为人的尊
严不因人的年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的不同而不
同,它只取决于人的本质。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
民族关系,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信任的表
现。这是学生体验到幸福的重要心理体验内容。相反,
当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平等对话权和民主的权力,学
生也会因此而敬重教师,有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12]。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要使自己是受学生尊敬的、
幸福的才能将这种幸福传递给学生。
其四,设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学生的才能是多种多样的,因个体的差异,
学生的智能优势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语言智能占优
势,有的数理逻辑智能占优势,有的音乐智能占优势,
也有的身体运动智能占优势。而传统的学生评价,多
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评定标准,奖励制度也以学生的
成绩为基础。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这种评价模式
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因而,学校应该
着眼于学生的多元发展,同样重视对学生特殊才能发
展的评价与奖励,为学生不同才能的发展提供机会。
4.3. 发挥社会综合力量培养并提升
中学生的幸福感
中小学生的幸福感并非仅仅在学校某一个单纯
的环境产生,需要相关力量综合发挥作用。中学生对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9
教育生态理念指导下的中小学生幸福教育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40
幸福感的体验首先从幸福情感的需要出发,寻求体验
幸福的动力,并加以尊重和引导;并整合学校、家庭
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增强中学生的幸福情感创造
有利条件。
第一,家庭的幸福熏陶依然是不可缺少的途径。
家庭幸福教育对人格的塑造是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
要充分利用家庭中丰富的幸福教育资源:首先是提升
家庭教育理念,不仅要重视孩子的智商培养,还要重
视情商培养,使孩子成为德才兼备、有爱心、懂情感
的全面发展的学生[13]。其次,让学生懂得关爱并学会
关爱别人。第三,家长要用自己的生活习惯为孩子树
立热爱生活的典范,能用高尚的情怀打造和谐的人际
关系,使孩子在关爱、呵护与启迪中充分体会幸福情
感。第四,寻求社会支持,共同营造崇尚积极、弘扬
美德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教育需要幸福,因为幸福是教育的终
极目标;同时幸福也需要教育,因为教育是获得幸福
的有效途径。在用教育生态理念指导中小学生幸福教
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到两者的关系,让教育与幸福
并存,在教育中体验幸福,在幸福中感受教育,从而
使师生一同在幸福的春风中感受着教育的乐趣。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刘次林. 幸福教育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19,
122.
[2] 丁春荣.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述评[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 2004, 2: 1-4.
[3] 扈中平. 幸福是教育追究的终极价值[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3: 34-35.
[4] 龙宝新. 教育如何成就学生的幸福——兼论为了幸福的教育
何以可能[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
45-46.
[5] 潘群敏.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J]. 小学德育, 2007,
5: 34-35.
[6] 韩力争, 苗元江. 让幸福走进教育[N]. 中国教育报: 教育科
学版, 2011, 5: 46-48.
[7] 陈瑛. 人生幸福论[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8] 陈咏媛. 中学生同伴关系与其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医学与
社会, 2006, 8: 42-43.
[9] 高峰. 幸福教育——一种人性教育的回归[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 10: 67-68.
[10] 王如松, 周鸿著. 人与生态学[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11] 侯静敏. 走出幸福教育的误区——简论幸福教育观[J]. 教育
理论与实践, 2008, (3): 45-47.
[12] 吴鼎福. 教育生态学刍议[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1988, 3: 66-68.
[13] 魏齐. 教师仍是生态课堂的灵魂[J]. 当代教育论坛, 2009, 4:
34-36.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