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07 No.05(2017), Article ID:21965,6 pages
10.12677/AE.2017.75038

A Probe into Xu Yangqiu’s Thoughts on Basic Education

Qiang Guo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ug. 16th, 2017; accepted: Aug. 30th, 2017; published: Sep. 7th, 2017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educator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Xu Yangqiu's educational opinion and idea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ducation at that time. Xu Yangqiu's thoughts on basic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contributed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Xu elaborated mainly the theories of the predecessors and had few ideas of his own, he didn’t leave many works to later gener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s periodical articles, this paper explores 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on preschool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also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educational stages.

Keywords:Xu Yangqiu, Basic Education, Thoughts

徐养秋基础教育思想探微

郭强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17年8月16日;录用日期:2017年8月30日;发布日期:2017年9月7日

摘 要

徐养秋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教育家,其教育观念和思想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徐养秋的基础教育思想作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徐养秋多述而不作,因此留给世人的作品不多,本文通过对散见于民国期刊的教育文章进行梳理,研究其关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以及各教育阶段关系的思想主张。

关键词 :徐养秋,基础教育,思想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徐养秋(1887~1972)是中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家、历史学家,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代。他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史家、比较教育学家孟禄,学贯中西,国学功底深厚,又精通教育学及教育史,被誉为“中国的孟禄”。他毕生以教育救国为理想,以普及教育为己任,批判和改造旧教育,引进西方教育理论,从事教育科学实验,致力于探索民族教育的新出路。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教育家,徐养秋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对当时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础教育思想是徐养秋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此进行深思和研究,不仅可以对民国教育窥见一斑,对现有的基础教育制度也有启发意义。只不过,以授业安身,以学问立命的徐养秋述而不作,且文章大多遗落,除散见于《新教育》、《金陵光》、《史地学报》、《教育汇刊》等杂志上的文章和部分诗作,如今可见的仅有《条约论》残存手稿以及晚年抱病六载完成的《汉代教育史》专著。因此,对徐养秋基础教育思想的研究,只能通过这些残存的文章与材料,加以梳理、分析和研究,以见微知著。

2. 幼儿教育

徐养秋重视幼儿教育,主张培养幼儿教育师资,进行幼儿教育试验,开展幼儿教育研究,致力于探索幼儿教育的研究方法。“实际上的经费问题姑置而不论,即以该段教育本身之设施各方面说,非经过有系统的、有主旨的长时间观察与实验,不能得确实有把握可实施的办法 [1] 。”1927年,陈鹤琴创办了《幼稚教育》月刊并亲任主编。徐养秋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谈谈幼稚教育》 [1] 一文,在表达对幼儿教育重视与支持的同时,还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幼儿教育改革实验的积极探索和主张,并表达了致力于推动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 培养“四有”的幼儿教师

徐养秋认为在幼儿教育中,除教育方法处在重要位置,教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即使计划详明,可按步进行,教材齐备,完全适用,但没有训练彻底,精神纯正,兴趣深厚的教师活用所有制定的计划,及所备的教材,这一段教育仍是没有办法。”徐养秋所要培养的幼儿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四种素质和能力,即主张培养“四有”的幼儿教师。一是具有养正的品格。徐养秋认为培养的教师应具有人格教育的责任,为教育救国奠定人才基础。“建立一所幼稚师范专修科,招收志愿从源头上建设教育,从根本上建设国家的青年,前来肄业;一方面培养养正便是建国的精神。”二是具有观察的能力。即“用引导儿童的手段发展他们的优美天性,观察儿童反应的方法”。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的方法。三是具有学习的能力。即“学习些能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中随时随地选择教材的基本学识”。四是具有以儿童为主体的精神。徐养秋充分肯定儿童的主体性,即教师教育要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儿童主动吸收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认为幼儿教育教师应“能从教师与儿童共同生活中培养健康及利群习惯的基础,维护儿童的情绪,使免于愤怒、自尊、猜忌、孤独、冷酷的趋向;而增长其和乐、坚毅、自决、愉快的态度,并养成儿童热烈吸收新经验的嗜好作求学的始基”。

(二) 主张和支持幼儿教育实验

徐养秋认为观察和实验是进行幼儿教育理论研究、探寻幼儿教育方法的源泉,即“以该段教育本身之设施各方面说,非经过有系统的、有主旨的长时间观察与实验,不能得确实有把握可实施的办法”。于是,徐养秋积极支持陈鹤琴的幼儿教育实验。一方面,他拨出专门经费支持陈鹤琴主持试验幼儿教育,充分肯定陈鹤琴创办的鼓楼幼稚园在教育研究方法上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他还积极开展幼稚师范专修科的创办筹备工作,主张在幼儿教育领域做系统性的观察与试验,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幼儿教育研究方法实验做出了积极而又成功的尝试。“东大教育科所以拟设幼稚师范专修科,一方面固注目于训练幼稚园之师资,一方面且将实验幼稚师范教育,研究幼稚师范的适当办法,以备将来各处创办幼稚师范学校或专修科者之参考与采用。”作为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诞生地,鼓楼幼稚园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开展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幼稚园,在民国幼儿教育领域具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说,它在民国早年和南高、东大附属小学、附属中学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基础教育科学化研究的实验中心。而这一重要地位的取得,与徐养秋关于幼儿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3. 小学教育

1913年4月,还是金陵大学学生的徐养秋,便与陶行知等人一起筹备金陵大学学报《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Magazine》的中文版,出版了第一期中英文合刊,取名为《金陵光》,并作为中文首席编辑,发表文章,阐述关于国民教育的思考和主张。徐养秋的小学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早期发表在《金陵光》上的文章。面对民国初年千疮百孔的教育现状,徐养秋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来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纯粹之志趣以求学,毋糅合以权利思想,则道德日高,学术日精,国家并受其福,岂不懿与? [2] ”而实现教育普及,小学教育至关重要,责任重大。

(一) 重视小学教育地位:对普及教育上起关键作用

徐养秋十分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教育对于教育普及具有关键的作用。他在《国民教育前途之可忧》 [3] 一文中指出:“教育之能否普及视小学之多寡、学龄儿童之史学与否。”之后,他通过日本和欧美国家重视小学教育,致使教育发达,从而实现国家富强的例子加以说明:“日本兴学三十余年,民智大开,成功卓著,无他,注重小学教育耳。即欧美教育昌明,诸国莫不有完善小学教育之立基。政府、人民对于小学教育之研究不遗余力,宜其教育蒸蒸日上也。”但反观中国,却截然相反。近年来,政府重视大学和中学教育,兴办的学校中不是大学就是专门中学,小学建设少之又少。徐养秋认为这是舍本逐末的行为,跟教育普及的目标实现是南辕北辙的。

(二) 力行小学教育改革:立法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徐养秋认为,国民教育于内经济恐慌、师资匮乏,于外教师敷衍、学生浮嚣,必须寻求标本兼治的途径,才能改善教育。他在《改良民国教育私议》 [2] 、《改良民国教育私议(续)》 [4] 两篇文章中,详细论述了改良国民教育的对策,提出教育改革的方法。“立行强迫教育以谋普及”,也就是通过立法方式推行义务教育,是徐养秋关于小学教育思想的重要论述。那个时代,国民因为无力承担教育或认为教育无用而导致子女辍学的,比比皆是。徐养秋认为改善教育应该实行强迫教育,也就是通过义务教育的方式来普及教育。如何普及教育,徐养秋建议各省教育司督促各地教育机关在调研学龄儿童的基础上,根据调研结果,建设学校。同时,建议强制规定民众送子女入学。针对无力送子女接受教育的民众,强迫上学必然造成社会不安定。因此,教育部规定,初等小学免费,即使收费,也不能超过3角。高等小学收费至多不能超过1元。同时,徐养秋对强迫教育的年限提出建议,建议政府效仿法国的教育制度,将义务教育的年限由原来的4年增加至7年(年龄从7岁至13岁),即把强迫教育阶段从初等小学延伸至高等小学。

4. 初中教育

徐养秋积极支持“六三三”学制的改革,在《中等教育研究:初级中学之功用及其课程》 [5] 的演讲中,他从儿童身心发展年龄阶段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三级教育阶段的划分,并通过中美两国新旧学制下学生就学年数及学龄的比较,详细介绍和充分肯定了新学制下初级中学的功用及课程设置。这些关于初中教育的宣传和实践,不仅对于当时“六三三”学制的推广起到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和丰富了其基础教育思想。

(一) 初级中学的“五种”功用

1) 适合儿童心理的变化。他认为儿童在12岁上了初中一年级之后性情的变化——自觉心发达、对反复学习的功课易生厌倦、有自己的理解能力。而按照旧制,12岁正是小学七年级,如果教学方法维持一成不变,同时又没有开发特定的适合这个年龄段心理的特设的课程,就是完全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行为。因此,徐养秋主张学制改革应适应儿童心理特征,以儿童为主体,而初级中学正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实际存在的问题。

2) 增加实用类课程,吸引学生入学,改变儿童辍学的现状。徐养秋认为,实行“六三三”学制后,学生在12岁读初中一年级后,实用课程的增加,教学方法的更新,这些改变在很好地适应了学生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实际需要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上学的吸引力,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旧学制下不断增长的学生辍学趋势。

3) 为分门教学提供方便。所谓分门教学,即分科教学,由固定的教师担任某种功课的教学。徐养秋主张分科教学应该在初中阶段施行,而并非在小学阶段。徐养秋认为分科教学不能在小学施行的原因有二:一来学生人数少,聘用专门的教师有困难;二来学校设备不足,经费有限,不易施行。而初中阶段,学校则完全可以克服以上问题。同时,他还对分科教学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分析,提醒学校扬长避短。首先,教师专门从事某课程教学,更加精通教材,也更容易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其次,每种课程由不同的老师教授,学生接触的教师多,可以从不同的教师身上吸取各自的优点和特长。当然,徐养秋也指出,分科教学容易使教师专注自身的领域产生眼光上的偏向,因此,此方法也要谨慎实行。

4) 规定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升级制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心理学的调查,学生的智慧、能力有着千差万别,初中阶段应实行升学制度,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升级的措施有三种,一是连升两级;二是按照功课升级;三是根据学生成绩的优良,给学生加分,使其便于升级。

5) 解决青年学生不愿与幼儿同校就读的心理。徐养秋指出,按照旧学制,七八年级的学生心理日渐成熟,自觉意识日渐增强,发奋上进,积极作为,但如按照旧学制,强制他们和未成年的学童同在一所学校,他们极易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对于青年学生和儿童都是一种伤害,初级中学的实施,则很好地解决了此问题。

(二) 初级中学的课程设置

徐养秋积极主张学习和借鉴美国初级中学的课程设置经验,并应用到中国初级中学上来。美国初中的课程采用分组制,共分五组——普通组、工业组、商业组、农业组、家教组,每个组都有符合各自规律和特点的不同课程。普通组开设本国语、外国语、代数、几何等预备升学的基础课程;工业组开设工业数学、图案等课程;商业组开设财会、贸易论等商业学科知识课程;农业组开设农业化学、植物学、农业应用技术、农业教育等实用课程;家政组,因男女同学,所以设置家政组。课程学习施行学分制,学生每年修30个学分,初中三年共修90个学分。90个学分中,54个学分是必修课,而36个学分则是选修课,学生即从以上五组课程中选择感兴趣的课程选修。这样一来,学生有较大的发展余地,能够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

5. 高中教育

新学制改革后,全国教育联合会提议并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委员会,进行课程改革。新学制课程标准委员会在拟定中小学毕业标准和中小学各科课程要旨后,反复请专家讨论和草拟各种课程纲要。1923年,受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委托,徐养秋起草了《高级中学世界文化史学程纲要》 [6] ,后经委员会全体讨论修改,定名为《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学纲要》。徐养秋关于高中教育的思想和主张主要体现于此。

(一) 《纲要》对高中课程的规定

《纲要》不仅对授课时间及学分做了规定,即每周授课3小时,一学年共6学分,还对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及考核要求等课程的各方面做出了详细的界定,可谓面面俱到,考虑周详。在教学内容上,徐养秋拟定了世界文化史的内容大纲,共127课,纲目清晰、翔实,每一课的纲目的主题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教学要求上,《纲要》注重研究世界文化的源头,以说明世界文化的性质及现代文化问题的主旨,徐养秋认为教学应以领会现代文化为归宿,因此,选择教材须将目光投射现代,近世期教材占全部教材的三分之二。教材编排上,《纲要》指出以纲目式分配为宜,每课教材自成一单元,用一个以上单元交代潮流的起源、特征和影响等。教学方法上,《纲要》规定应以两种以上的教材为研究参考,教师在说明一时期的历史局势概况时,应用讲演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和兴趣,多给予学生研究机会,用问题式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最后,《纲要》对考核标准作出规定,即进行课程测验的实验,及格者符合考核标准。

(二) 《纲要》制定的意义

徐养秋通过《纲要》对文化史纲要课程进行详细规定,并由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在全国高级中学实行。《纲要》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及体现的教学思想等方面都具有开创和独到之处,对后世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7] ”。同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是新学制显著的特点,《纲要》体现了以学生主体,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教学研究都是值得后世借鉴的。“从理论价值上看,历史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次将历史教育与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徐氏可算第一人。可以说,徐氏为中国学校历史教育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科学之路 [8] 。”徐养秋《纲要》的制定对文化史课程乃至整个高中课程都树立了新的标准,对民国教育,尤其是对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6. 结语

徐养秋一生胸怀教育救国和教育普及理想,致力于教育改革与实践,其基础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民国教育乃至当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对西方学校的三级教育体系推崇有加,宣传西方学校教育思想,并积极推行“六三三”学制,他重视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学校各阶段的教育均有所涉猎,并对各阶段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他主张“一个人的教育是终生的,从幼儿教育开始,每个阶段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任何一个教育周期,否则不仅会造成教育上的巨大浪费,而且将影响一个人的终生成绩”,认为教育应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的全部阶段,“教育事业应当注意全部,自大学至幼稚园各段教育息息相关。严格说任何一段教育均独立不起,任何一段教育亦不能单独办得特妙。”同时,徐养秋认为几个教育阶段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教育的全局。“教育问题是全局问题,教育阶段中任何一段枯萎不发达,或办法未妥善,甚而至于办法错误,全局必受其累 [1] 。”可以说,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仍具有进步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民国时期江苏地区民生教育活动研究(2015SJB115)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郭 强. 徐养秋基础教育思想探微
A Probe into Xu Yangqiu’s Thoughts on Basic Education[J]. 教育进展, 2017, 07(05): 254-259.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7.75038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徐养秋. 国民教育前途之可忧[J]. 金陵光, 1913, 5(7).

  2. 2. 徐养秋. 改良民国教育私议(续)[J]. 金陵光, 1914, 6(2).

  3. 3. 徐养秋. 中等教育研究: 初级中学之功用及其课程[J]. 教育汇刊, 1922(4).

  4. 4. 徐养秋. 高级中学世界文化史学程纲要[J]. 史地学报, 1923, 2(4).

  5. 5. 赵永青, 许文彦. 殊光自显不须催[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4.

  6. 6. 何成刚. 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济南历史教育会议述评[J]. 历史教学, 2006(12).

  7. 7. 徐养秋. 谈谈幼稚教育[J]. 幼稚教育创刊号, 1927.

  8. 8. 徐养秋. 改良民国教育私议[J]. 金陵光, 1913, 5(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