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03 No.03(2015), Article ID:15928,3 pages
10.12677/ML.2015.33016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Rank-Shift

Qian Che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Email: chenqian276145@163.com

Received: Jul. 25th, 2015; accepted: Aug. 17th, 2015; published: Aug. 21st,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Grammatical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which is proposed by Halliday in 1985. According to the metafunction theory, grammatical metaphor can be divided into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and 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This study will analyse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Chinese from the aspects of rank-shift and category-shift, especially the Chinese nominal group as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This study hopes that it will help individuals understand the Chinese grammatical metaphor.

Keywords: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Rank-Shift, Chinese

汉语中概念语法隐喻与级转移

陈倩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Email: chenqian276145@163.com

收稿日期:2015年7月25日;录用日期:2015年8月17日;发布日期:2015年8月21日

摘 要

语法隐喻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要理论之一,是由韩礼德1985年首次提出的。语法隐喻根据纯理功能可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本文拟从级转移和类转移角度来分析汉语中概念语法隐喻,尤其是汉语名词词组作为概念语法隐喻时产生的转移现象。望对汉语语法隐喻的理解有所帮助。

关键词 :概念语法隐喻,级转移,汉语

1. 引言

自语法隐喻这一术语由韩礼德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们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不同的角度侧重也不同。本文欲从级转移角度对汉语作为语法隐喻的现象进行简单分析。本文此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介绍语法隐喻的产生。第三部分简单介绍词汇语法和语义层的分类后,对汉语语法隐喻使用从级转移角度进行分析,望加深学习者对汉语语法隐喻语言现象的理解。第四部分是总结。

2. 语法隐喻的产生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个层次,它们是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phonology, lecicogrammar and semantics)。音系层与实体对应,词汇语法层与形式对应,语义层与意义对应。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体现关系,即实体的选择体现了形式的选择,形式的选择体现了意义的选择。形式体现意义的同时,把语言本身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语法隐喻就是发生在形式体现意义之时。形式在体现意义时有两种方式,也就是一致式和隐喻式。一致式即是在表达意义时,采用了与外部世界势态更为接近的语言表达形式。反之,隐喻式也就是采用了较为远离外部世界势态的语言表达形式来体现意义。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与级转移关系密切,并根据语义层的成分转移情况把概念语法隐喻分为13种(Halliday 1999) [1] 。

2.1. 词汇语法层分类

在词汇语法层,韩礼德明确了四个基本语法范畴和三个阶(Halliday 2007) [3] 。四个范畴分别是是单位、类别、结构和系统(unit, class, structure and system)。而这四个范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三个阶,即级阶、精度和标示(rank, delicacy and exponence)。以下简单说明与级转移概念密切相关的单位范畴和类别范畴以及级阶。单位范畴包括小句(小句复合体clause complex) > 词组或短语(词组或短语复合体group or phrase complex) > 词(词复合体word complex) > 词素(词素复合体morpheme complex),它们按照由大到小的级阶顺序排列,并且较大的单位由较小的单位构成。由此可见,单位范畴与级阶联系紧密。同样,单位范畴和类别范畴也有着紧密联系,每一个单位范畴都有不同的类别,如词组或短语类别包括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副词词组和介词短语(Halliday 1994) [2] 。

2.2. 语义层分类及级转移

在语义层,韩礼德认为语义可以分为三级,即序列、构型和成分(sequence, figure and element)。序列的一致表达式为小句复合体,构型的一致表达式为小句,成分的一致表达式为词组或短语(词组或短语复合体)以及词(词复合体)(本文以下用词组或短语除表示其本身外,还包括其复合体以及用作成分的相对应类别的单个词和词复合体)。经验语法隐喻与概念纯理功能中的及物系统密切联系。在及物系统中,语义层的成分又可以区分为这样几种主要类型,参与者(participant)、过程(process)、性质(quality)、环境(circumstance)和关系(relator)。它们的一致式依次为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副词词组或介词短语以及连接词。

Table 1. Metaphorical form

表1. 隐喻式

Table 2. Congruent form

表2. 一致式

当序列由小句甚至是词组或短语表达,构型由词组或短语表达,这时就产生了级转移。它们分别由之前的小句复合体单位级阶转移到小句或词组/短语单位级阶,由小句单位级阶转移到词组/短语单位级阶。这时便产生了语法隐喻,这些表达式即为隐喻式。当性质、过程、环境(circumstance/minor process)和关系这些成分之间发生转换时是性状转移。当性质、过程、环境(circumstance/minor process)和关系成分由名词词组表达时即为隐喻式,也就是发生了类转移。

2.3. 汉语名词词组作为语法隐喻

例如,句子“1949年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个隐喻表达式。该隐喻表达式可被分析为如表1表2所示。

表1表2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构型的一致式是小句单位,而其隐喻式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名词词组单位表达,这里发生了由小句到名词词组单位的级阶下转移,同时产生了语法隐喻。一致式的物质过程转变成了隐喻式的心理过程,并且由原来的动词词组“成立”,转变为隐喻式中表参与者的名词词组中的事物(thing/head),发生了级转移(由动词词组到名词词组中的词)。表动作者的名词词组“中华人民共和国”转变成了隐喻式中表达现象的名词词组中的修饰语(modifier),发生了级转移(由词组到词)。环境转变为隐喻式中的感觉者为性状转移,其由介词短语转换为名词词组为类转移。

再如,“诚实是一种美德。”是隐喻式,“诚实”由形容词词组转换为名词词组在句中做参与者载体。“他逃跑这事让我们非常失望。”也是隐喻式,“逃跑”由动词词组转换为名词词组“他逃跑这事”中事物“这事”的修饰语,发生了从词组到词的级转移。

3. 结语

语法隐喻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因此正确理解语法隐喻有助于对语言的正确理解。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级转移角度分析汉语语法隐喻同样适用。

文章引用

陈 倩. 汉语中概念语法隐喻与级转移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Rank-Shift[J]. 现代语言学, 2015, 03(03): 131-133.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5.33016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Halliday, M.A.K. (1999)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Biddles Limited, London.

  2. 2.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Edward Arnold, London.

  3. 3. Halliday, M.A.K. (2007) Categories of the theory of grammar. In: Webster, J.J., Ed., On Grammar,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37-9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