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6 No.06(2016), Article ID:17850,8 pages
10.12677/AP.2016.66090

The Influence of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to th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ollege Students

Qing Li*, Yan Sun, Yu Zhang, Wenjing Zhang, Xiaoan L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Received: Jun. 5th, 2016; accepted: Jun. 20th, 2016; published: Jun. 23rd,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college students, we test 500 college students by using the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scale and th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with respect to the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projects of subject type and one-child; 2) with respect to th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projects of sex and one-child;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was a negative predictor for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conclusion is: the college staff who works a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regulate in time to help the students form a good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improve th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good interpersonal quality, promote the body and mind of college students to grow healthily.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

李晴*,孙俨,张宇,张文静,李校安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河南 开封

收稿日期:2016年6月5日;录用日期:2016年6月20日;发布日期:2016年6月23日

摘 要

为了探讨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宿舍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了《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中文版)》和《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研究结果表明:1)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在学科类型和是否独生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在性别和是否独生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 学校归属感与宿舍人际关系呈负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学校归属感对宿舍人际关系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关注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并及时给予调控,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学校良好的归属感,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宿舍人际关系

1. 引言

学校归属感(School Belonging)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与爱的需要。 Goodenow (1992) 提出,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能够获得被接纳、尊重和支持的感觉,并能感受到自己在学校活动中的重要性。 Janis (2003) 将学校归属感定义为学校联通感,是指学生在学校里觉察到他人的积极支持和关注。

我国学者 包克冰,徐琴美(2006) 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在思想、情感和心理三方面对自己所在学校的认可度和投入感,身为其中一员愿意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乐意承担学校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本研究认为,学校归属感指学生在学校感到安全,作为学校一份子并被尊重,也包括教师支持和同伴关系等。

庄国波,唐平秋(1999) 提出,宿舍成员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介质,在一起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人际关系称为宿舍人际关系。 冯光明(2007) 认为,在校期间大学生与同宿舍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心理关系称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杨荣(2005b) 指出,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与室友在宿舍里交感互动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综上可见,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无论是大学生学校归属感还是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都不少,但将两者联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多,特别是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这可能是因为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缺乏此方面的关注,因此,本研究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探讨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和宿舍人际关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的同时,着重探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引起社会和各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这两方面的重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河南省开封市和郑州市共3所高校的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487份,回收率为97.4%,其中有效问卷439份,有效率为90.14%。其中,男大学生119人,女大学生320人;文科169人,理科270人;农村322人,城市117人;独生子女82人,非独生子女357人;大一年级73人,大二年级128人,大三年级205人,大四年级33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学校归属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中国香港学者 Cheung和Hui (2003) 翻译并修订的由 Goodenow (1992) 编制的《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中文版)》,本量表由18道题构成,包括归属感、认同、学校依恋三个维度。学生通过自我报告对题目进行等级评定,完全同意计为6,完全不同意计为1,各个项目的得分之和为量表的总得分,被试的得分越高,说明学校归属感越强,经检验,其信度为0.835。

2.2.2. 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

本研究采用池州师范专科学校 杨荣(2005a) 根据郑日昌老师等人编制的同学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改编的《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本量表采用五等级记分制,“肯定不是”为0分,“大部分不是”为0.25,“时有时无”为0.5分,“大部分是”为0.75分,“肯定是”为1分。总分在0~8分之间表明宿舍人际关系困扰比较少,总分在9~14分之间表明存在一定的宿舍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在15~28分之间表明宿舍人际关系困扰严重,超过20分则表明宿舍人际关系困扰很严重,经检验,其信度为0.921。

2.3. 施测过程

研究者主持团体发放问卷,利用SPSS21.0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相关的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本地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状况,本研究考查了性别、学科类型、生源地、是否独生以及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本量表是采用6级评分制,得分越高学校归属感越高。由表1可知: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总体水平并不高:在性别上,女生的学校归属感得分高于男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科类型上,文科生的学校归属感得分高于理科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在生源地项目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独生项目上,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达到显著水平(p < 0.05);在年级项目上,而大四的学校归属感得分比大一、大二、大三的都高,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2.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本地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状况,本研究考查了性别、学科类型、生源地、是否独生以及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本量表采用的是5级评分制,所以取中间值3为参考标准,得分越高说明宿舍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越高。由表2可知: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困扰较少:性别上,男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得分大于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在学科类型上,文科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得分大于理科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独生项目上,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得分大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达到显著水平(p < 0.05);在年级项目上,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大四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得分最低,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Table 1.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N = 439)

表1.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状况(N = 439)

注:*为p < 0.05,**为p < 0.01,***为p < 0.001,下同。

Table 2.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 = 439)

表2.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状况(N = 439)

3.3.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达显著水平(p < 0.05),相关系数为−0.365,呈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越高,宿舍人际关系得分越低,即宿舍人际关系困扰越少。

3.4.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宿舍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达呈显著相关。因此,为了进一

步探究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宿舍人际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学校归属感为预测变量,宿舍人际关系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结果见表4

表4可知,以学校归属感为预测变量,宿舍人际关系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回归系数是−0.365,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对宿舍人际关系有负向预测作用,能预测总变异的13.2%。

3.5.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各因子对宿舍人际关系的逐步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各因子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本研究又以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宿舍人际关系为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表5可知,以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宿舍人际关系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归属感、认同、学校依恋三个因子与宿舍人际关系之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03、−0.458和−0.118,归属感、认同和学校依恋等因子对宿舍人际关系有负向预测作用,分别能预测总变异的3.9%、18.9%和19.7%。

4. 讨论

4.1.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状况分析

大学对很多学生来说一个新的开始,它意味着一开始学生就要融入到一个新环境中去,学生在这里能够获得被接纳、尊重和支持的感觉,并能感受到自己在学校活动中的重要性,进而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女生的学校归属感总分略高于男生,但差异并不显著,这与 Anderman (2002) 的研究类似。可能是因为女生的感情比较细腻,当她们成为一所大学的一员时,她们对学校的感情会更深刻;而男生没有女生细腻,不太注重情感上的细节,因此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表现的并不突出。

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college students (N = 439)

表3.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N = 439)

Table 4.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to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college students (N = 439)

表4.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N = 439)

Table 5. The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ach factor of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to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college students (N = 439)

表5.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各因子对宿舍人际关系的逐步线性回归分析(N = 439)

文科生的学校归属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这可能是因为文科生主要学习的是人文,更多的涉及情感、情怀,容易感性,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依恋体会得更深刻;而理科生学习的多是数学、物理和化学,他们每天和符号打交道,思考问题比较严谨和理性,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依恋体验并不深刻。因此,文科生的学校归属感会显著高于理科生。

生源地方面,农村和城市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总体上并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两者在教育背景、经济情况等各方面也都趋于平等,城乡之间不再有明显的区分,因此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基本一致。

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这与 张晓兰(2012) 的研究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受到成长氛围的影响,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家庭成员较多,他们从小和兄弟姐妹一块长大,到了大学以后容易和他人相处;而独生子女大学生一直受到父母娇惯,和他人相处容易产生矛盾,更容易对学校产生不满与厌恶,所以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

各年级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大四学生的平均分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这与 徐坤英(2008) 的研究不一致,他认为中学高年级学生学校归属感低于低年级。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的被试是大学生,大学与中学的情况不同,中学学生毕业后还会上大学,还会生活在校园里,而很多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社会,在校园里的生活就此结束,因此大四学生会更加珍惜在大学里的时光,对学校会产生更多的依恋和归属感,所以大四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会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

4.2.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状况分析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困扰不仅和个性因素有关,也受家庭、社会、网络信息等因素的影响。首先,个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在宿舍这样一个狭小的区域里,大学生有着千差万别的成长经历,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品质,这很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其次,家庭和社会给大学生所创造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宿舍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不恰当、学校教育管理缺失、宿舍文化单调等都会使大学生产生宿舍人际关系困扰问题。最后,在当今社会,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最深的就是网络信息,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信息的获得,而忽略了与周围同学甚至是同寝的室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拉远了和室友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自闭心理,宿舍人际关系困扰也由此产生。

性别上,男生宿舍人际关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与 许传新(2005) 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男大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与室友有矛盾也不懂得去沟通和交流;而女大学生情感更加细腻,有问题能及时察觉,并主动地去沟通和交流,所以出现了男生宿舍人际关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现象。

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得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水平,这说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受专业学科性质的影响不大。

在生源地方面,宿舍人际关系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宿舍人际关系受地域的影响不大。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的在受教育水平、生活水平等方面并无多大差异,这使得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总体基本一致。

独生子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说明独生子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困扰多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其过分关爱,从小娇生惯养,生活环境优越,个性鲜明,比较任性,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经验,不能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家里本来孩子就多,懂得兄弟姐妹之间互相谦让,在大学里处理宿舍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因而宿舍人际关系困扰较少。

各年级的宿舍人际关系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大四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得分最低。这可能是因为大一年级学生刚开学来到一个新环境,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渴望与人交流和沟通,愿意与宿舍里的同学建立亲近的关系。但进入大二后,学业压力逐渐加重,同学们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宿舍人际关系不再那么融洽。特别是到了大三,学业压力不断增加,又面临着考研还是就业的抉择,心情容易浮躁,舍友之间更容易发生人际冲突。大四学生即将毕业,即将和相处四年的室友分开,所以会更加珍惜最后一起的宿舍生活,会希望宿舍生活有一个美好的结束,因而宿舍人际关系会有所好转。

4.3.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宿舍人际关系的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宿舍人际关系存在负相关,并且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越低,宿舍人际关系得分越高,宿舍人际关系困扰就越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目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危机问题更加严重化,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已经严重影响了宿舍人际关系,使得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困扰日益增多。

进一步做回归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归属感及其各因子对宿舍人际关系有明显的预测力和显著的影响力。在学校归属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中,结果表明学校归属感对宿舍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预测力;在学校归属感各因子对宿舍人际关系的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中,结果说明学校归属感各因子对宿舍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预测力,可见,学校归属感及其各因子对宿舍人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学校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预测宿舍人际关系,而且研究结果也显示,拥有适度的学校归属感对宿舍人际关系非常有利。

5. 结论

1) 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在学科类型、是否独生项目上呈显著性差异。

2) 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在性别、是否独生项目上呈显著性差异。

3) 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宿舍人际关系存在负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

4) 学校归属感及其各因子对宿舍人际关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关注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学校良好的归属感,并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文章引用

李 晴,孙 俨,张 宇,张文静,李校安.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to th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ollege Students[J]. 心理学进展, 2016, 06(06): 692-699.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6.6609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包克冰, 徐琴美(2006). 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 心理学探新, 26(2), 51-54.

  2. 2. 冯光明(2007).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 高校工作研究, 27(11), 37-42.

  3. 3. 徐坤英(2008). 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4. 4. 许传新(2005).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4), 6-9.

  5. 5. 杨荣(2005a).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以池州师范专科学校为分析案. 池州师专学报, 19(6), 142-145.

  6. 6. 杨荣(2005b). 师专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干预研究. 硕士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7. 7. 张晓兰(2012).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硕士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8. 8. 庄国波, 唐平秋(1999). 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78-82.

  9. 9. Anderman, E. M. (2002). School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Outcomes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4, 795. http://dx.doi.org/10.1037/0022-0663.94.4.795

  10. 10. Cheung, H. Y., & Hui, K. F. S. (2003). Mainland Immigrant and Hong Kong Loc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Asia Pacific Educational Review, 4, 67-74. http://dx.doi.org/10.1007/BF03025553

  11. 11. Goodenow, C. (1992). School Motivation, Engagement, and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Urban Adolescent Stud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1, 349-364.

  12. 12. Janis, W. (2003). Fostering School Connectedness. Research Facts and Findings.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