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4467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4231
风格标记理论视野下译本 文学风格还原效果对比 研究:基于《傲慢与偏见》 孙致礼译本和王科一译本
王奕晨,赵足娥*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收稿日期:2023年3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5日
摘要
世界名著《傲慢与偏见》以三对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城镇的风俗习惯,在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学术界对这本著作亦推崇备至,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维度多领域的探索与研究,主要分为主题研究、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三个大类,而翻译研究中对于文本翻译的研究则集中分布在译者主体性、语言艺术分析、中译本对比等领域,运用风格标记理论对该书进行的翻译研究则鲜有为之。译本质量关乎作者情感、态度、价值体系的有效传达和读者与传世经典的隔空对话,高质量的译本能够保障读者对原文的感受和捕捉,让作者的心绪和思想在另一种语言中得到重生。笔者撷取了《傲慢与偏见》这部文学巨著的部分语句,在风格标记理论指导下试图探索有效传达小说类文本原文文风的最佳实现方式,从措辞、修辞手法、句法与语篇三个维度对比分析孙致礼与王科一这两个中文译本在文学风格上的还原效果。本文首先通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傲慢与偏见的作者及文学风格来对全文进行一次简单的描述,旨在通过该方式让读者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之后介绍本次使用的翻译理论和理论的发展方向,最后是基于风格标记理论下的案例分析。《傲慢与偏见》属于文学类作品,其语言风格时而豪放时而婉约高雅,十分适合风格标记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句子中的语法、词汇、比喻修辞等内容进行重构的翻译策略,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为读者提供不同版本的译本,丰富读者的体验,并且能够更好地探讨该理论对于文学小说上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风格标记理论,文学风格,还原效果,文本翻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Literary Style Reduction in Trans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 Marker Theory: Based on Sun Zhili’s and Wang Keyi’s Translation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Yichen Wang, Zue Zhao*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Received: Mar. 20th, 2023; accepted: Apr. 14th, 2023; published: Apr. 25th, 2023
ABSTRACT
The world famous work Pride and Prejudice, with the love stories of three men and women as the main line, vividly depicts the customs and habits of English towns from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also highly regarded this book. Scholars from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conducted multi-dimension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 multiple field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categories: thematic research, feminism, and translation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 on text translation is concentrated in the fields of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linguistic art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versions. However, translation research on this book using the theory of stylistic markers is rare. The quality of a translation is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the author’s emotions, attitudes, and value systems, as well as the gap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e classics handed down. A high-quality translation can ensure the reader’s perception and capture of the original text, allowing the author’s emotions and thoughts to be reborn in another language. The author has extracted some sentences from Pride and Prejudice, a literary masterpiece,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ylistic markers theor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best way to effectively convey the textual style of the original novel tex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restoring effects of Sun Zhili and Wang Keyi’s two Chinese versions in literary style from three dimensions: diction, rhetorical devices, syntax, and discourse. Firstly,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full text through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of arrogance and prejudice and the literary style, aiming at giving readers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is paper through this way. Then it introduc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used this time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theory. Finally, it is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stylistic marker theory. Pride and Prejudice is a literary work with a language style that ranges from bold and unconstrained to graceful and elegant. It is very suitable for further analysis by the stylistic marker theory, and a translation strategy that reconstructs the grammar, vocabulary, and figurative rhetoric in sentence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fully exploit the translation styles of different translators, providing readers with different versions of translations, and enriching their experience, and can better explore the guiding role of this theory in literary fiction.
Keywords:The Theory of Stylistic Markers, Literary Style, Reduction Effect, Text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王国维先生曾在《宋元戏曲考》中首次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理念,事实正是如此,经典文学作品是每一个时代的记录和表达,每一部传世之作都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每一个时代的生活习俗、俚语、规章制度和经济水平都影响着那个时代语言风格的形成和主题的变易,生活体验的再创造和写作形式的审美选择成就了作者独特的文学风格。翻译是对语言的一种超越,也是对语言的一种回归,最终踏入文化的范畴,在翻译中,将原文的文学风格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至关重要。鉴于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和必要性,本文在风格标记理论的指导下以王科一和孙致礼的两个中文译本为基础,分析了译者如何用词造句,如何运用翻译策略反映原文的文体,以期为文体翻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
(二) 作者及其文学风格
简·奥斯汀的小说并不倾向于当时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而是与荒诞庸俗的“哥特小说”属于对立阵营,更像是新古典主义文学 [1] 。尽管简·奥斯汀从未结婚,但她的小说主题都是金钱和爱情。通过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她表达了个人所向往的平等与自由的爱情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主流婚姻观。简·奥斯汀的现实主义文学风格和她对平等自由爱情的追求在当时的英国是独一无二的,也成为女权主义发展的一面旗帜。《简·奥斯汀小说讽刺艺术论》一书从情节、人物塑造和描写三个方面展现了讽刺的艺术,在情节安排中,伊丽莎白最初向母亲承诺她永远不会和达西跳舞,并拒绝了他的求婚。后来,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愿意嫁给达西。班纳特太太急于把女儿嫁出去,这其中暗藏着讽刺的意味,最后事实证明这是“有远见的”。
2. 风格标记理论
“文体学”一词是“风格”的派生词,自然指的是研究风格的学科。引用《文学术语词典》的定义,文体学是“分析科学,涵盖语言的所有表现方面:音韵学、韵律学、形态学、句法和词汇学”。风格的理解和翻译实际上涉及翻译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过程——理解(分析)源语言(Source Language)和在目标语言(Targeted Language)中的恰当表达 [2] 。对于现代语言学来说,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中的文本材料替换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文本材料” [3] 。根据这样的定义,文体学研究应该关注那些构成整个文本材料的语言特征或形式(单词、句子、段落等),因为要翻译的是非常具体的言语。刘宓庆先生提议的风格标记理论关注的是源语言的风格,以及源语言的风格对源语的适应性。在这一理论下,研究者不仅应关注源语的风格表达,而且强调了源语和源语在风格对应中的恰当性,最后得出结论:风格翻译的首要任务是识别或区分源语的风格特征,然后是风格转换问题,即如何在翻译中表达这些特征。他提出的风格标记理论将这些标记分为“正式文体标记”和“非正式文体标记”:正式文体标记指的是明显的语言形式的文体价值;而非正式文体标记指的是隐含的审美价值,其识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的品味和接受能力 [4] 。
3. 《傲慢与偏见》的文本翻译分析
(一) 风格标记理论发展史
近代标记理论是由布拉格学派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将其运用到文体论,在《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一书中提出风格标记理论,提倡用风格标记来衡量甚至量化风格。20世纪90年代,风格标记理论引入中国后,由著名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对其加以发展,将其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大类,并提出获得译文风格对原文风格“适应性”的方法,在风格翻译的科学性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文本翻译分析 [5] 。
(二) 风格标记理论的翻译方法
风格的符号体系系统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形式标记是对稳定结构的分析,属于基础层次分析,包括六类属性标记,即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形式、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非形式标记是对非稳定结构的分析,其中“表现法”的标记属于中间层次分析,作品内在素质分析和接受者的视野融合属于最高层次分析 [6] 。因此,风格是可以被认知的,风格标记理论是风格分析的有效手段和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南。
在经典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简·奥斯汀运用了许多风格标记和修辞手法,旨在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情节、揭示社会现象。对于这些文本特征的翻译,译者需要全面理解原文,并灵活应用翻译策略,以准确再现作者原本的意图和风格。
1、词汇的翻译
例1 It will be buried in too deep feelings sometimes is a bad thing. If a woman to cover up his own love of the mans feelings, she may have lost his chance. (P. 142)
孙致礼:一个女孩子倘若因为矜持而将对异性的爱慕深藏心底,这也许会让她这辈子都无法拥有与心爱之人共度一生的机会,因此深埋内心的感情不一定总是好事。
王科一:女孩儿们,喜欢一个人就告诉他吧,深埋在心中只是默默地喜欢,也许你失去的将是与这个人一生携手的机会。
分析:在第一个例子中,“深埋内心的感情不一定总是好事”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修辞手法,强调了隐藏情感可能带来的后果。孙致礼和王科一的翻译都尝试在翻译中再现这种语言特点,但是两个翻译版本在词汇和句式的选择上略有不同。孙致礼的翻译中,作者运用了一些负面词语,例如“矜持”、“深藏心底”,强调了女孩隐藏情感的负面后果。而王科一的翻译则更加直接,鼓励女孩向喜欢的人表白,以免错过机会。这两种翻译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但在翻译时需要注意保持文本风格和意图的一致性。另外在翻译中,孙致礼和王科一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孙致礼的译文中,作者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例如排比和反转结构,并尝试在翻译中保留了原文的感情色彩。他将“too deep feelings”翻译成了“深藏心底的感情”,将“mans feelings”翻译成了“对异性的爱慕”,通过这样的翻译,强调了情感的复杂性和难以言说。而王科一的译文中,则采用了更加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他将“too deep feelings”翻译成了“深藏不露的感情”,将“mans feelings”翻译成了“喜欢的人”,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然而,在这种简洁的翻译方式下,一些原文的情感色彩和修辞手法可能会失去,这也影响了译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在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简洁而生动的表达方式。首先,作者使用了修辞手法中的排比,将两个短语“too deep feelings”和“his own love of the mans feelings”进行并列,使句子的韵律更加流畅。其次,作者使用了反转结构,将“buried”放在了句子开头,使得这个动词更加突出。这种用法也加强了情感色彩,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此外,作者还使用了不定式结构来表达条件句,使得句子更具有逻辑性。最后,作者还使用了句子的省略,让读者自行推断出“his chance”指的是什么。尽管两个不同版本的翻译方法相对不同,但他们都在句子意义和指称的翻译中使用了准确而简单的翻译技巧,并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文的整体语言风格,但是也能够从词语标记显示出作者的用词倾向。
2、修辞手法的翻译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是英汉语中常用的现象。它可以使表达形象生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量。而鉴于英汉两种语言间的诸多差异,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为许多学者所重视。孙致礼认为翻译修辞手法时,不可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最好能做到形神兼备,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要在保证意思准确无误的前提下,采用符合汉语习惯的修辞手法,以保持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王科一认为,辞格翻译应以忠实于原文意义为第一原则,其次还要尽量保留原文的整体风格。
例2 Lady Lucas was a very good kind of woman, not too clever to be a valuable neighbour to Mrs. Bennet (P. 22).
孙致礼:卢卡斯太太是个很善良的女人,真是班纳特太太一位宝贵的邻居。
王科一:卢卡斯夫人是个很好的女人,不太聪明,不适合做班纳特太太的好邻居。
分析:在第二个例子中,“Lady Lucas was a very good kind of woman, not too clever to be a valuable neighbour to Mrs. Bennet”,作者通过描写卢卡斯夫人的特点,旨在凸显班纳特太太的偏见和嫉妒心理。孙致礼和王科一的翻译中,对“不太聪明”和“班纳特太太一位宝贵的邻居”的表达略有不同,但都保持了文本意图和风格的一致性。此外,这个例子也表明了在翻译中需要注意作者的讽刺和隐喻,以准确再现作者的文本特征。可以看到,这句话似乎是在描述卢卡斯夫人,说她很善良,不太聪明。实际上,这是对班纳特的嘲弄。班纳特太太是个神经质的家庭主妇,狭隘,缺乏成就感。想必生活中没有多少人能忍受她有这样的性格。一方面,卢卡斯夫人善良、宽容;另一方面又不那么聪明,即使她是她唯一的朋友,她也能避免被班纳特太太粗鲁、挖苦的话所困扰。从上面这句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班纳特太太不喜欢卢卡斯夫人的大女儿夏洛特。后来,当柯林斯先生与夏洛特结婚时,她变得非常愤怒,作者在她的情节中再次嘲弄了班纳特太太。在孙致礼的译本中,他将“not too clever”翻译为“很善良”,从而遗漏了这句话的嘲讽意味。而王科一的翻译则更加贴近原文,将“not too clever”直接翻译为“不太聪明”,虽然没有完全表达出原文的讽刺意味,但是在整个翻译中保留了原文的语气。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例子中,两个译者的翻译策略都与他们的用词倾向相关。孙致礼更注重表达人物特质和情感,而王科一更注重表达原文语气和意义的准确传递。这也反映了两位译者对原著风格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通过两位译者在修辞手法的翻译上来看,可以看出在行文中以反复使用某种句法结构求得某种语言特征的风格手段,都表现为风格的句法标记。
3、句法和语篇结构的翻译
在小说设计的具体过程中,作者通常采用回指、词汇替换、省略、连词等方法来完成篇章之间的衔接。在《傲慢与偏见》中,引用是奥斯汀对段落衔接的最佳运用。这种方法的有效运用使得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平稳过渡,同时也省略了很多不必要的句子使用,因此译者也应该注意这一点的使用。
例3 “How despicably have I acted!” she cried. …“I, who have prided myself on my discernment!—I, who have valued myself on my abilities! who have often disdained the generous candour of my sister, and gratified my vanity, in useless or blameable distrust.—How humiliating is this discovery!...” (P. 242)
孙致礼:她不禁大声叫道:“我做得多么卑鄙!我一向自负有知人之明!我一向自以为有本领!一向看不起姐姐那种宽大的胸襟!为了满足我自己的虚荣心,我待人老是不着边际地猜忌多端,而且还要做得使我自己无懈可击。
王科一:“我的行为多么卑鄙!”她哭了……。“我,以我的洞察力为荣的我!我,以我的能力为荣的我!我常常鄙视我姐姐慷慨的坦率,以无用的或可指责的不信任来满足我的虚荣。——这一发现是多么丢脸啊!……”
分析:例子3的原文是一段伊丽莎白的独白,表现出她在反思自己的偏见和盲目时的内心矛盾和羞愧。在这一段独白中,可以看到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省略和回指,来表现出伊丽莎白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变化,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精湛的文学技巧和风格。伊丽莎白读了达西的供词后,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和情绪变化,得出了一个结论。她羞愧地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偏见和盲目。我们从她父亲那里了解到,她作为一个智力最高的班纳特女孩,一个不怕权威和虚荣的读者,受到了父亲的高度重视。正是这个理智的、自命不凡的人,对达西先生容易而顽固地抱有偏见,而韦翰的风度和言辞又容易把达西先生弄糊涂,这使她特别沮丧。在第三个例子中,“How despicably have I acted!”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感叹句和修辞手法,凸显了伊丽莎白对自己偏见和盲目的认识。两位译者在翻译中的策略略有不同。孙致礼的翻译中使用了一些负面词语,他通过使用大量的描绘性词汇和复杂的句式,尝试将原文的情感和细节传递给读者。例如,“自鸣得意”、“可耻”“卑鄙”、“自负”等词语,通过精准的翻译,展现出伊丽莎白内心的自责和内疚感。强调了伊丽莎白对自己过去的错误认识的深刻反思,符合原文中对她羞愧和悔恨的描写,但同时也反映了孙致礼翻译中的用词偏向。而王科一的译本中采取的是利用词语重复和语气词来凸显自己的羞愧,更为简洁明了,例如“我”、“啊!”等,这同样表明了自己无法接受事实的反应,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自责。通过对句法和语篇结构的翻译研究,可以发现两位译者虽然采取了不一样的翻译策略,却都将原文本的风格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总的来说,孙致礼和王科一在翻译《傲慢与偏见》中的风格和语言时,均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孙致礼的翻译在语言和风格上更为贴近原文,精准地传递出原著的情感和文学技巧。而王科一的翻译则更加通俗易懂,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同时也较为直接地表现出原著的情感和主题。
无论是孙致礼还是王科一,在翻译中均展现出了对原著风格和语言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同时也在自己的翻译风格和口味上做了一些微调和改进,以符合读者的需求和期望。这也表明,翻译不仅需要对原著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还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通过对这些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翻译者需要在保证准确传达原著思想的前提下,注重对原著风格特征的继承和再现。对于文本的风格标记,翻译者需要注重对其翻译,特别是在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在句子结构的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注意句子成分的搭配和关联,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以保证句子的意义准确传达。在修辞手法的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注重修辞手法的语境使用,采用符合汉语习惯的修辞手法,以保持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句法和语篇结构的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注意原文段落和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采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4. 结语
通过研究和探索文体翻译的相关理论,详尽剖析《傲慢与偏见》这部名著的原文与译文,笔者认为文体翻译有如下几点需要遵循。首先,译者必须忠于原文的精神,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以严谨卓越的精神开展翻译活动。其次,译者需要对原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大量的研究和理解,也应该对作者的其他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对作者风格和作品风格的认知。第三,译者需要积累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形成自己对于文本每个构成部分的独特理解与认知,从而在翻译时有效地还原原文的文学风格,甚至实现超越。
文章引用
王奕晨,赵足娥. 风格标记理论视野下译本文学风格还原效果对比研究:基于《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本和王科一译本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Literary Style Reduction in Trans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 Marker Theory: Based on Sun Zhili’s and Wang Keyi’s Translations of Pride and Prejudice[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4): 1708-171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4231
参考文献
- 1. Ingason, A.K. and Wood, J. (2017) Clause-Bounded Movement: Stylistic Fronting and Phase Theory. Linguistic Inquiry, 48, 529-541. https://doi.org/10.1162/ling_a_00253
- 2. Ghazala, H. (2018) The Cognitive Stylistic Translator.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 22 p. https://doi.org/10.2139/ssrn.3127206
- 3. 林玉鹏. 标记理论和文学翻译的风格标记[J]. 中国翻译, 2002, 23(5): 73-78.
- 4. 包通法. 论美学体认的诗性思维与标记理论唯理译观[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4): 99-102+113.
- 5. 周领顺, 王志远. 风格标记与译内务实[J]. 中国翻译, 2021, 42(6): 146-149.
- 6. 郭建中. 飞白“风格译”翻译思想探索[J]. 中国翻译, 2017, 38(5):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