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11, 1, 29-33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1.11006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1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e/)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in China
Keqin Su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Email:keqins@cugb.edu.cn
Received: Mar. 24th, 2011; revised: Apr. 4th, 2011; accepted: Apr. 13th, 2011.
Abstract: To date, 911 proper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been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by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of UNESCO, including 704 cultural, 180 natural and 27 mixed properties.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rich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The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is crucial to the pro-
tection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This p a-
per introduces the pr esent situatio n of the world heritage and su mmarizes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in Chin a. In
addition, the paper points out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trateg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
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China; Worl d Heritage; Educat io n; Sust ai nable Development
中国的世界遗产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孙克勤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Email:keqins@cugb.edu.cn
收稿日期:2011 年3月24日;修回日期:2011 年4月4日;录用日期:2011 年4月13 日
摘 要:截止到目前,全球共有 911 项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 704 项文化遗产、
180 项自然遗产和 27 项混合遗产。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世界遗产资源的国家。世界遗产教育对于世界
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已经成为大学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介绍了世界遗产发展现状,总结了
高校的世界遗产教育。此外,本文还指出了我国世界遗产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促进世
界遗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世界遗产;教育;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世界遗产是指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
产,是大自然和人类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世界遗产
是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的结晶,代表最有价值的人
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遗
产学是研究世界遗产的产生、特征、管理、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的学科[1]。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
产、混合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此外,还包括非物质
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十分重视世界遗产
教育问题,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教育计划”第 27 条中
明确提出:“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
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
1和2条中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
重。”2004 年7月,第 28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
我国苏州召开,参加“世界遗产·中国论坛”的与会
代表共同讨论通过了《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
言》,作为实现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集体行动的纲领,
其目标是:“让全世界所有青少年均接受世界遗产教
育,确立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自觉担负起保护世界
遗产的责任。”这一宣言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世界遗
产教育的发展,世界遗产教育正在逐渐成为高校教育
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的世界遗产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30
2. 世界遗产概述
1972 年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
tage)。从 1978 年第一批世界遗产产生,到 2010年7
月25 日至 8月3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 34
届世界遗产大会,全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委员会批准的世界遗产有 911 项,其中文化遗产 704
项、自然遗产 180 项和混合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
产)27项,分布在 151 个缔约国中。截止到 2010 年6
月,已经有 187 个国家加入本公约,成为缔约国。世
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每年召开一次,截止至 2010 年已召
开了 34 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2001 年第一批 19 项、2003 年第二批
28 项、2005 年第三批 43 项、2009 年第四批 76 项、
2010 年第五批 47项。截止到目前,全球被列入《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
达213 项;此外,还包括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16 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名录 3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教育非常重视,世
界遗产委员会在宣言中敦促各国政府积极制定行动计
划,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规范和指导有关世界遗产
保护的青少年教育,鼓励各国教育机构把世界遗产保
护列入教学日程,设置专门课程以普及遗产保护的知
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通过充分开发其
教育功能,提高社会公众的基本素质,探究人类智慧
和文明,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
础。
3. 中国的世界遗产教育现状
我国于 1985 年加入《公约》成为缔约国后,1987
年拥有了第一批世界遗产。截止到 2010 年8月,我国
已有 40 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
产28 项(含文化景观遗产)、自然遗产8项、混合遗
产4项。我国的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45 项)
和西班牙(42 项),在世界上居于第三位。
截至 2010 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
会第五次会议”,我国共有昆曲、古琴音乐等 28 个项
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
纺染织绣技艺、麦西来甫、帆船水密舱壁制作、木版
活字印刷术 6个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项目
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包
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混合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这些人类共同的宝贵遗
产是世界遗产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开展世界遗产教
育是为了增进公众对世界遗产知识的认识,加强公众
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意识,更好地保护好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科学、教育、文化、
旅游等方面。利用世界遗产进行科学考察和传播历史
文化知识是其价值的真正体现。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
多元化目标具体体现在科学目标、教育目标、文化目
标和旅游目标[2]。在学校开设“世界遗产课程”,普
及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知识,启动相应的教育机制是
认识和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途径[3]。贺云翱认为,对
中国的大学来说,“世界遗产教育”是个崭新的课题,
因为“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
产”,其本身就是一门新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关
其课程设置、学科及学术资源整合、教材编写、教师
知识结构的转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还都处于探
索之中[4]。李志超论述了文化遗产学的意义以及大学
设立相应学科的必要性[5]。人才培养与开发是一项增
强遗产管理能力的长期措施[6]。2008 年4月4日至 4
月7日,中国首届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重庆
文理学院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走进文化遗产学时
代”、“世界遗产与中国”、“高校与文化遗产保
护”、“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思考”等。高等
院校对于遗产保护的责任和作用受到了关注。
近10 年来,在我国许多大学开设了“世界遗产”
相关课程。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大学是北京大学、中
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
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
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湖北大学、郑州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暨
南大学等。2008 年,《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课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in China 31
Table 1. Research institutes of heritage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表1. 中国部分大学遗产研究机构
高等院校 成立时间 遗产研究机构
北京大学 1988 年 世界遗产研究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 2004 年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 2003 年 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 2003 年 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
南京大学 2003 年 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
乐山师范学院 2003 年 世界遗产研究所
西北大学 2004 年 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西北师范大学 2002 年 世界遗产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 2002 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 2002 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 2002 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苏州大学 2006 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重庆文理学院 2006 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 2007 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河北师范大学 2005 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程首次被列入北京学院路地区 16所高校“教学共同
体”,已于同年春季学期开课[7]。
许多大学还相继设立了遗产保护的专门研究机构
(见表 1)。近年来,此外,“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
和研究中心”于 2008 年在北京、上海和苏州三地同步
挂牌。
近年来,如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
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中央民
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吉林
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
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河
南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许多高校也开始
招收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
博士生。
4. 世界遗产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世界遗产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作为文化遗
产的世界遗产反映出文化多样性,包括艺术创新、科
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展示了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风
格各异的历史名城、考古遗址、建筑群、名胜古迹等。
这些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艺术创新、科学发现和
技术发明等特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的历史与
地球的历史紧密相连。自然遗产本身就是各种生物物
种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自然遗产对于研究生
命起源、地球科学、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
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大学里开展世界遗产教育不仅是为了普及世界
遗产知识,而且还是为了培养世界遗产管理方面的一
流人才。近十年来,尽管在我国一些大学世界遗产教
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存在问题
(1) 专业设置失衡:目前我们国家在大学里尚未
设立世界遗产研究方面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许多大
学在招收研究生时只能把有关“世界遗产”、“遗产
保护”等相关研究领域设置在研究方向中,制约了世
界遗产教育的发展。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中国的世界遗产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32
(2) 教学体系不健全:由于世界遗产是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兴起,发展到今天只有 30 多年的历史,其学
科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在我国世界遗产教育方面仅
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还有待于
逐步完善。
(3) 课程普及不够:尽管我国有一些大学开设了
世界遗产课程,但只占我国大学很小的比例,还有更
多的大学没有开设此课程,尚未达到普及程度。
(4)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育部门对世界遗产发展认识不够,二是许多大
学由于师资缺乏而无法设置世界遗产课程。
(5) 教材建设滞后:目前已出版的教材仅有几本,
如《世界遗产概论》、《世界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
遗产概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学》
等。由于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世界遗产大会,
世界遗产项目每年都在增加,内容也会有所变化,这
就要求教材要不断更新,以满足世界遗产发展的需要。
(6) 遗产教育研究薄弱:经检索“中国期刊全文
数据库”等,发现专门论述国内世界遗产教育和教学
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仅 10余篇,这反映了我国世界遗
产教育理论研究水平相对落后。
4.2. 解决对策
在大学里开展遗产教育是认识和保护世界遗产的
重要途径,通过世界遗产教学研究,将世界遗产知识
融入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生物学、地
质学、建筑学、考古学、旅游学、美学、宗教、文学
艺术等领域,进行学科渗透,丰富教育资源[3]。
(1) 设置世界遗产专业:建议我国的教育主管部
门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高校中设置“世界遗
产”方面的相关学科和专业,相应授予学士、硕士和
博士学位,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使世界遗产教
育体系化,推动我国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2) 普及世界遗产教学,在高校设置世界遗产选
修课和必修课,让更多的学生受到世界遗产教育,普
及世界遗产教育,增强世界遗产保护的意识,利用世
界遗产知识的多元性,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制,
使世界遗产教育形成体系化和规模化。
(3) 完善师资培训制度:通过世界遗产培训中心
以师资培训方式解决师资不足问题,通过讲座、论坛、
学术会议等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理论水
平,推动世界遗产教学的开展。
(4) 构建学科体系:各相关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科
和专业优势设置相应的世界遗产课程。旅游院校和旅
游专业应将世界遗产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设置。农业
大学可考虑设置以农业遗产为主题的专业课程,工科
院校可设置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课程。地质院校应发
挥学科优势设置与自然遗产相关的课程。建筑院校可
设置建筑遗产保护课程。艺术院校则应考虑设置非物
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课程。总之,各院校应发挥学校自
身学科和专业优势设置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课程,完善
世界遗产学科体系。
(5) 建立学术交流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校世界遗
产相关教学和科研机构的设置,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将世界遗产地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基地,开展文化与自
然遗产研究,如对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
生态环境等的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促进世界遗产学科
发展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行动,通过科学研究促进世
界遗产学科发展,提高世界遗产的教学水平。
(6) 建立世界遗产教育基金:基金可分为国家世
界遗产教育基金和高校世界遗产教育基金,基金的来
源可以是国家财政投入、世界遗产地的参与(高校与
遗产地共建)、社会捐款等,此项基金用于培养世界遗
产管理人才和世界遗产师资。
世界遗产不仅可以带动地区的旅游、经济、社会
和环境效益的发展,更是科研和教育的基地,是探究
人类智慧、文明轨迹和自然奥秘的知识源泉。自世界
遗产委员会于1978年公布了第一批共 12项世界遗产
以来,世界旅游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新时期。世界遗产
旅游作为各国新的旅游产品,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
世界遗产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国际旅游业开创了新
契机。世界遗产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
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寻幽访古和感受自然的渴
望,而且还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8]。世界遗产教育
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通过书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遗产教
育;此外,还可以通过讲座、展览、论坛等形式进行
世界遗产宣传和交流。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最
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发展,是现在和未来社会、科学、
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世界遗产保护战略在向多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in China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33
元化、全面化和综合化发展,启动相应的世界遗产教
育是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5. 结论
通过世界遗产教育,保护和开发世界遗产所具有
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美
学价值和旅游价值的资源,唤起人们保护世界遗产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保护世界遗产行列中来。世
界遗产教育是保护和开发世界遗产资源的必要条件,
是推动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院校应
发挥其教学和科研优势,逐渐完善世界遗产学科教学
体系,并向多学科渗透和交叉,促进各学科的发展,
探索世界遗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肩负起培养
世界遗产人才的责任和保护好世界遗产的重任。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孙克勤. 世界遗产学[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2] 孙克勤. 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 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地
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3): 36-40.
[3] 孙克勤. 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教育的探讨[J]. 中国地质教
育, 2004, 13(4): 99-103.
[4] 贺云翱. 关于中国世界遗产教育问题的思考[J]. 世界遗产,
2007, (1): 32-35.
[5] 李志超. 文化遗产学的基本概念 及大学责任[J]. 教育与现代
化, 2007, 22(3): 7-10.
[6] 罗佳明. 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
版社, 2004.
[7] 孙克勤. 世界遗产的教学与实践[J]. 教育与现代化, 2009,
24(1): 24-29.
[8] 孙克勤主编. 世界旅游文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