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11, 1, 40-50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1.11008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1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e/)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Research on RMV Education Mode of MBA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
Changz heng Zhang1, Xiping Zhao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2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iry, Xi’an,
Email:zcz7901@163.com
Received: Mar. 29th, 2011; revised: Apr. 6th, 2011; accepted: Apr.13th, 2011.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MBA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aper pro-
poses the RMV Mode of MBA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The modes proposes that there are three levels of
teaching of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respectively responsibility (R) level, moral (M) level and value (V) level,
and proposes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s for each level. Of which, R level constructs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behavior based on the external pressure of the MBA students, M level constructs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behavior based on the benefits seeking motivation of the MBA students, and V level
constructs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behavior based on the internal value seeking motivation of the MBA stu-
dents. In each level, it is critical for the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to provide the MBA students with the ethical
decision-making skills and tools for resolving th e practical ethical dilemmas.
Keywords: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Mode; MBA Education; RMV Mode
中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的 RMV 范式构建研究
张长征 1,赵西萍 2
1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
2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
Email:zcz7901@163.com
收稿日期:2011 年3月29日;修回日期:2011 年4月6日;录用日期:2011 年4月13 日
摘 要:基于我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并阐述了MBA 商业伦理教育的RMV 范式。
该范式中,商业伦理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责任伦理层次(R, Responsibility)、道德伦理层次(M,
Moral)和价值伦理层次(V, Value),并给出各层次商业伦理教育所应该匹配的不同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
其中,责任伦理层次教育致力于构建基于外部压力的伦理行为的动力机制,道德伦理层次教育致力于构
建基于利益驱动的伦理行为的动力机制,而价值伦理层次教育则致力于构建基于内在追求的伦理行为的
动力机制。在每一层次的商业伦理教育中,为 MBA 学员提供解决实际伦理困境的伦理决策技能与工具
都是关键。
关键词:商业伦理;教育模式;MBA 教育;RMV 范式
1. 引言
伦理是关于是非善恶、责任义务的科学,它告诉
我们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应当如何行动。而商业伦
理则是人际伦理在企业层次上的延伸应用。根据
Steiner(1976)[1]和Carrol(1981)[2]的研究,所谓商业伦理
(Business ethics)是指一种企业组织成员的 行为 标准 与
指导原则,而该种原则与标准主要是用来引导我们在
面临各种情境之时,如何去判断是非。而我们会面临
的情境与对象不外乎包含了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对
象,包含了顾客、供应商、员工、股东与社会大众等。
简单的说,商业伦理便是进行商业行为时针对企业内
外部对象所引用的行为标准(陈炳富,周祖城,1997)
[3]。
商业伦理学的兴起,源于上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水
门事件。此后,随着西方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工业事故频发、公司滥用优势地位损害其他
中国 商业伦理教育的 范式构建研究41
MBA RMV
关系主体利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侵害
劳工权益、垄断价格、排挤中小竞争者、向政府官员
行贿、非法提供政治捐款以及其他类型的公司违法犯
罪行为等。而本世纪初频繁暴出的美国公司丑闻更激
发了商业伦理学研究与教育的发展。就美国而言,截
止1993 年,90%以上的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都开
设了商业伦理课程,而英、法、德等国家的商业伦理
课程普及程度也很高。可以看到,普及 MBA 商业伦
理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化潮流。
在国内,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导
致的制度缺位并存,旧的秩序已经被打破,而新的秩
序尚未形成,正处于一个社会共同规范缺位的真空期,
一切向钱看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与价值期望占据了主导
位置。因此,中国企业面临更为严重的商业伦理问题,
除具备西方国家企业的不伦理行为之外,在以下几个
方面更为突出:诚信缺失、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过度
开发自然资源、环境污染、欺骗消费者、经营者欺骗
所有者、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等。可见,中国企业正
面临商业伦理的严峻考验,我国 MBA商业伦理教育
研究的深入与普及势在必行。
MBA 学员作为未来企业的管理者乃至经营者,如
果没有很好的商业伦理道德素质,不仅会在更大程度
上导致企业经营运作失败,而且会造成一系列商业伦
理与社会道德方面的不良影响,从而危害整个社会。
因此通过商业伦理教育提高 MBA学员商业伦理道德
素养,不论是对于 MBA学员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
还是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壮大,对社会经济与文明的
不断进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 中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分析
2.1. 中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普及程度分析
商业伦理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而企业的非伦理行
为愈演愈烈,在此形势下,开展商业伦理学教育越来
越成为国际工商管理教育界人士的共识。MBA 教育的
根本目的是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管理人才,而人
才培养应当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社会的需求会在
很大程度上促进商学院对 MBA教育的改进与调整。
虽然我国当前的商业伦理环境极其不容乐观,市场经
济下的各种伦理问题层出不穷,但社会各方并未清楚
意识到 MBA 商业伦理教育在其中的潜在力量和价值。
中国社会对 MBA 的期望,仍然停留在对商业环境的
把握与管理能力的提升上。在目前的中国,如果一名
MBA 毕业生有才能、有魄力,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
即使手段卑劣或者品行不端,只要没有铸成大错或引
发很大的社会损失与反响,就很容易被社会所容忍并
给予极高的地位与尊重。在创造财富的能力面前,良
好的品行与道德情操就显得无足轻重了。这种社会需
求传达给中国商学院一个信号,即对 MBA 学员来说,
“才”是不可缺少的,对“才”的培养关系到商学院
的名声,关系到商学院毕业生的前途,“才”“德”
兼备当然好,但有“才”无“德”亦可容忍,所以当
前“德”的教育在 MBA教育过程中,被忽略或重视
程度不够就是必然的结果。此外,中国社会对 MBA
商业伦理教育的需求还存在着表达上的不足,即社会
虽然认识到道德经商对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性,期望
未来企业的经营者或经理人理解企业在社会中的责
任,但却没有将这种期望通过顺畅的渠道加以明确表
达,也因此未能使商学院清楚地感知到社会对 MBA
商业伦理教育的需求。反映在国家层面上,全国 MBA
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一直并未能就 MBA 商业伦
理问题给予商学院以明确引导和规范,直到在 2009 年
末召开的全国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四届五次会议上,
才在《MBA 培养基本要求》里加入了有关企业社会责
任和商业伦理教育方面的要求,但是并没有可操作化、
具体化的详细规定(吴晓娟,2010 )[4]。相比之下,
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成立了专门的伦理教育资源中心,并制定
了与伦理教育有关的认证标准,对商学院的商业伦理
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5]。比如,AACSB 在商学
院要为毕业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规定中,第一条规定
就是要提供履行伦理和法律责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显然,我国商学院面临的社会经济外部环境压力与动
力不足是我国商学院商业伦理教育普及程度不足的根
本原因。
关于我国商学院商业伦理教育普及程度,根据笔
者对典型高校的网上抽样查询,结合国内学者的调查
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我国 MBA 商业伦
理教育普及程度很低,只有非常少的 MBA 教育项目
开设了商业伦理相关课程,而且那些开设商业伦理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Research on RMV Education Mode of MBA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42
相关课程的 MBA 教育项目,大多也是将商业伦理相
关课程设为选修课或专业方向选修课,使这门课程的
普及面大大减小。戚安邦、姜卉(2007)[6]以中国 MBA
网上的“MBA 院校排行榜”为样本选择的基础,采用
系统抽样的方法,从中选择了 10 个样本。通过网上查
询获得各大学 MBA 教育项目的课程设置信息,凡是
课程名称中涉及“伦理”、“责任”的,全部视为商
业伦理相关课程。其结果显示,只有中南财经政法大
学MBA 教育项目将管理伦理学设为公共基础课,但
学生可以在“管理伦理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践”两门课程中选择一门。将商业伦理作为专业方向
选修课的只有辽宁大学 MBA 教育项目。其余 8家则
没有开设商业伦理相关课程,普通商学院商业伦理教
育普及程度大概为 20%。而笔者也随机选择了另外 10
家开设有 MBA 教育项目的商学院,统计结果显示有3
家商学院开设有商业伦理相关课程,商业伦理教育普
及程度为 30%。其中,同济大学开设“企业伦理”公
共选修课,上海财经大学开设“管理伦理学”为专业
补修课程,北京工商大学开设“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
责任”为共同选修课。(2) 国内一流商学院设置商业
伦理课程的程度远远高于一般商学院的整体水平。这
说明品牌价值越高的 MBA教育项目,越重视商业伦
理教育。在 14 所福布斯评出的 2005 年中国最有价值
的全日制 MBA 教育项目中,只有 4个MBA 教育项目
将商业伦理相关课程设为必修课,占样本总数的
28.6%,这其中还包括北大国际 MBA 项目课程“法律
与伦理制度比较”,这其实与严格意义上商业伦理课
程所强调的重点迥然有异。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在
14 个MBA 项目中,只有3个将商业伦理相关课程设
为必修课,占样本总数的21.4%;有 3个MBA 项目将
商业伦理相关课程设为综合选修课,占样本总数的
21.4%;有 4个MBA项目将商业伦理相关课程设为专
业方向选修课,占总数的28.6%,而 这 些MBA 项目往
往拥有 4个以上的专业,商业伦理只是其中一个专业
方向的选修课;还有 4个MBA 项目将商业伦理相关
课程设为任意方向选修课,占样本总数的 28.6%(戚
安邦、姜卉,2007)。(3)教育模式单一。MBA 商业
伦理教育有不同的模式,以美国为例,各商学院对
MBA 商业伦理教育大概有三种教育模式并行:①开设
独立课程(Standalone)。开始于沃顿商学院( The Whar
ton School),该校第一个在 MBA 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商
业伦理课程模块。如今,全美大约百余所商学院采取
这种模式(J. K. Solberg, Strong C. Mcguier, 1995)[7]。
②整合传授(Fully-integrated),即将商业伦理的内容整
合到各个专业课程中。多数的美国商学院商业伦理教
育采用这种模式(吴红梅,2011)[8]。比如匹兹堡大
学,在营销学课上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与促进伦
理消费行为;在人力资源管理课上引入企业承担社会
责任的思考等。③灵活传授(flexible)。也有不少商学
院综合上述两种办法,既有独立的商业伦理课程,也
鼓励各个专业教师尽可能地在教学大纲中增加商业伦
理的内容。而我国商学院目前 MBA商业伦理教育则
主要是开设独立课程,其他两种模式并没有得到普及。
2.2. 中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内容分析
就商业伦理教育的内容而言,从内部伦理的劳资
伦理、工作伦理和经营伦理,到外部伦理的客户伦理、
社会伦理和社会公益都基本覆盖,比较齐备。比如,
①清华大学企业管理方向 MBA研究生开设“企业伦
理与文化”,主要介绍关于企业伦理的一般性规范,
介绍先进的企业伦理行为,探讨企业决策的伦理性判
断过程;讲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的作用和在
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
方法和实务,提高学员在未来管理生涯中的文化品位;
②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MBA开设选课程“商业伦理”,
其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市场的伦理机制,
旨在介绍市场经济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的伦理学思
想。利己心、商人伦理、道德政府等内容;第二部分
为员工伦理与领导伦理,旨在介绍如何管理你的上司、
领导心态、用人艺术等;第三部分为商业伦理学,讲
解业绩长青公司的伦理条件,战略决策与伦理的关系,
商务谈判中的伦理问题等;通过三部分内容的讲解,
使学员认识市场经济制度的伦理性质,重新建立自己
的人生价值观,并且通晓道德高尚的下属以及上司的
伦理境界。利用伦理武器树立自己和公司的道德形象;
③中央财经大学设置企业管理专业 MBA 方向性选修
课“管理哲学与企业伦理”,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管理学与管理哲学、管理哲学的理论体系、巴纳德理
论对管理哲学的影响、管理存在哲学、管理实践哲学、
企业伦理学基础、企业伦理问题的案例分析和案例教
中国 商业伦理教育的 范式构建研究43
MBA RMV
Table 1. Topics in MBA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at present
表1. MBA商业伦理教育议题概览表
伦理教育议题 内容
社会责任
决策的伦理性判断;决策伦理建设;伦理快速测评;更好的理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不制造公害,不
危害大众权益,不浪费社会资源;不随意解雇员工;促进社会福利
伦理利润 利润与伦理;商业伦理选择的基本方法;商业伦理决策效益评价;可以创造利润的伦理决策技巧
客户关系
市场伦理机制;市场道德责任管理;企业内营销部门的伦理等问题;对客户服务与诚信、不图谋客户
利益
环保观念
环境伦理理论基础;企业内生产、研发部门的伦理等问题;设计符合环保观念的产品、尽量减少公害
污染、提升员工日常的环保意识
产品安全 产品开发与现场促销中的伦理基础;遵守国家安全标准、产品设计考虑客户安全
公司机密 不泄露公司机密、不利用工作中获得的信息为自己牟利
竞争规则 了解商业伦理规范;商业竞争与合作中的伦理;不恶性竞争、提供回扣、同行挖角、窃取商业机密
文化法律
组织文化与伦理决策;企业的跨文化责任;诚实纳税、遵守劳动法、公平交易等;如何避免和处理公
关危机
工作效率
工作伦理理论基础;工作伦理建设;企业内人力资源部门的伦理等问题;不在上班时间作私人的事、
同一件工作不故意花比别人长的时间处理
工作安全 管理伦理及其建设;重视员工工作安全;遵守工作安全规则
利益冲突
增强伦理决策和处理伦理两难问题;利益相关者分析与问题管理方法;经理与股东、公司与供应商、
公司部门或员工之间利益冲突状况的处理
个人行为
员工伦理及其建设;塑造个人正直、诚实的品格;塑造商业伦理价值观;对同事的态度、不酗酒、不
吸毒、不搞不正常男女关系等
职权使用
领导伦理;领导、战略、结构、文化与自律的基于价值的道德问题;不使用自己的影响力或职位来获
取个人利益以及使用公司设备从事私人事务
资料来源:本研究基于现有文献整理
学等。该课程除了讲解企业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外,还
通过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向 MBA学员介绍有关企业
伦理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伦理决策的能力。通过该
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管理实践中企业伦理
问题的重要性,学会从管理哲学和企业伦理的角度分
析和处理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综合整理国内高校
MBA 商业伦理教育内容,目前商业伦理教育的主要内
容见表 1。
综合表 1的统计结果,可知目前国内的 MBA 商
业伦理教育是将商业伦理规范作为主要内容,这与美
国MBA 商业伦理教育如出一辙,但是不同之处在于,
美国商业伦理教育更加重视各内容之间的结构,在每
一知识点上强调“少而精”;而我国目前的商业伦理
教育更加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倾向于“多而泛”。商
业伦理规范是商业领域的道德标准,学者对其有不同
的称呼,有的称之为企业伦理规范或企业道德规范,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Research on RMV Education Mode of MBA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
44
有的称之为商业道德标准。不管如何称呼,其基本内
容都是一样的,都是关于商业活动中的主体(主要是企业)
及其成员行为善恶、对错的规范,是关于商业活动中
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及其成员如何正确处理与各个
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规范(戚安邦,徐国振,姜卉,李
静,2007)[9]。无论是介绍商业道德标准流派还是针
对具体的利益相关者或具体伦理问题探讨道德标准,
都是阐释企业及其成员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都是教
授商业伦理规范。整体而言,中国商学院将商业伦理
规范作为 MBA 商业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非常合理
的。因为正如 P·普拉利所言,商业伦理“对具 体的
道德标准加以研究,使其能够应用到现代文明的商业
环境中”,商业伦理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它主要
研究的是如何将道德标准应用到商业政策、机构及其
行为中,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
规范性以及商业的行为主体如何才能把经济效益与社
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邬勇,2005)[10]。虽然中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的确也应该以商业伦理规范为主
要教育内容,但是在商业伦理教育内容深入程度、内
容之间的联系应当重新调整。
2.3. 中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效果分析
诚如上文所述,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商业伦理水
平,必须加强我国的 MBA 商业伦理教育。在教育界,
很多人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已经开始了实际行动。
而且教育部也已经将 MBA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
纳入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
MBA 商业伦理教育在中国的商学院中将大规模地展
开。但总体而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 MBA 商业伦理
教育还只是一个新事物。从实践角度,针对 MBA 学
生开设商业伦理的大学的数量很少,且处于初步探索
阶段,并不成熟。从理论角度,学者们对中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应采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
标等问题才刚刚开始研究。任何一个新事物在开始的
时候都不会十分成熟,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
断地改进,中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也不例外。为了
对它进行进一步完善就要求我们研究中国 MBA 商业
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评价。然而,通过搜集和整
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国内几乎没有学者对中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效果进行过评价。然而,本文认为从目
前商业伦理实践上能够大体上对其教育效果进行定性
的评价。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就中国 MBA 学员
而言,尽管他们对未来中国的商业伦理环境持非常乐
观的态度,但中国当下的商业伦理环境却非常恶劣;
尽管他们作为学生具有一定的商业伦理相关认知,但
他们对商业伦理相关技能与执行伦理行为的价值意愿
却十分匮乏。况且,当遇到伦理困境时,知与行的矛
盾又会对他们形成新的考验。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
近些来,在资本、竞争、短期视角的驱动压力下,中
国企业越来来重视规模、利润,却忽略了道德和法律
的约束。与企业相关或由企业直接造成的各种社会问
题层出不穷,如各种问题产品、环境污染、矿难、非
法集资、偷税漏税等。企业连最基本的产品质量和服
务质量,商业道德与商业伦理都难以保证,就更不用
说履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员工、投资者、供应商、
政府、社区等的社会责任了。因此,我们可以整体上
断定中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1
分析起来,除了国内的商业伦理基础较差之外,
主要原因应该在于当前 MBA伦理教育范式存在较大
的问题。分析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相对较为成熟的
MBA 伦理教育范式,可以发现有以下五个特点:(1) 层
次化:强调商业伦理内涵具有不同的层次,而不同背
景的 MBA 学员具有不同的商业伦理修养,有些是缺
乏商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与认知,有些则是缺乏践行商
业伦理的技能和工具,还有些则是缺乏践行商业伦理
的意愿与动机,英美 MBA商业伦理教育针对不同的
群体,其具体的教育内容、教育重点与教育方法因人
而异;(2) 整合化:英美 MBA 商业伦理教育强调各部
分商业伦理教育内容间的有机联系,整合商业伦理教
育的核心内容,首先讲解商业伦理的基本原理,在界
定清楚商业伦理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各部分内
容自身的教学,并将伦理教育因素渗透到经济和管理
学科教育中,注重综合案例分析(D. C. Menzel,
1997)[11];(3) 信息化:英美国家商业伦理教育,使用
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授课,包括多媒体教学、网上互
动、网上递交与批改作业等。几乎所有教室都具备多
媒体教学功能,硬件设施水平处于国际一流水平;(4)
互动化:英美 MBA 商业伦理教育力求在沟通性训练
1这一点在“2007 年全国MBA 企业伦理学教学研讨会”上也得到与
会教师的公认。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中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的 RMV 范式构建研究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45
和分析性训练之间,个人创意与团队合作之间取得平
衡,强调互动的教学方式,包括:师生互动、案例讨
论、管理游戏、教师博客、学习交流群、电脑模拟、
参观考察、独立或小组研究报告等,有助于 MBA 学
员将在交流中获益与提升;(5) 实际化:英美MBA 商
业伦理教育联系实际生活,提出“联系实际、实用、
面向难题与行动”的三大原则,强调从 MBA 生存的
现实环境和他们所面临的真实问题入手,与真正的经
理人进行实质性的对话。而在方法上采用小组讨论和
案例教学法,引导 MBA学员在伦理理论的指导下得
出正确的结论。
相比之下,中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在信息化方
面做得相对成功,很多商学院教学设施与国际一流水
平相比也不遑多让,然而在其余四个方面,尤其是在
层次化方面有着致命的欠缺。由于缺乏商业伦理教育
的系统性探索,中国 MBA商业伦理教育在层次把握
上,偏重说教,有矫枉过正之嫌,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接受过商业伦理教育的 MBA学员,其伦理素养并没
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在涉及商业伦理困境的相关决策
中,普遍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
不要”的现象。商业伦理尚处于贴标语、喊口号的阶
段,并没有落实到行动层次,更没有根植到思想深处。
总体而言,当前 MBA 伦理教育范式存在的问题可以
用一句话来概括:“急于求成,忽视规律;层次单一,
偏重说教”。
商业伦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价值与行
为规范体系,其内容包括互利互惠的原则、遵守并维
护经营法规权威以及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社会责任
等企业道德规范,其层次在不同的学者观点中体现为
不同的伦理底线和伦理高线。伦理资源中心(Ethics
Resource Center)总裁 Daigneault 指出:商业伦理的层
次应该由顺从(Compliance)到伦理(Ethics),并由伦理
到正直(Integrity)。即在员工完全服从伦理规范内容之
后,可以让员工以伦理规范为指导原则,融入自己的
道德判断,而应用在不同的工作情境之中。至于正直,
则是将伦理规范的范围拓展至人权、环境、隐私权等
议题,让伦理规范的内容更能面面俱到。因而,以价
值观为基础的伦理规范比以顺从为基础的伦理规范更
有效。前者让员工以伦理规范为准则,依据自己的道
德判断运用于所面临的环境中,而后者则是指员工只
是顺从规范,不会举一反三的加以应用在不同情境中
(Lori Chordas, 2001)[12] 。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L.
Kohlberg, 1976)[13]则建立了三层次六阶段的道德认知
发展模型,将道德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
道德成规前期(pre-conventional level),道德决定主要是
为了迎合权威人士和逃避惩罚,该层次的两个典型特
征分别为“权威就是对的”以及“以牙还牙”;道德
成规期(conventional level),道德价值来自传统多数人
认定的是非对错来评断,主要是依照家人、国家、社
会的期望作为道德标准,该层次的两个典型特征分别
为“人际关系与和谐导向”以及“法律与秩序导
向”;道德成规后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对于道
德价值与原则已经有明确的认识,道德的评断已依照
个人内在的良知来评定道德议题,并且将自己的价值
观融入道德标准中,进而衍生出自己抉择的伦理原则,
该层次的两个典型特征分别为“社会契约导向”以及
“价值观念导向”。
可见,商业伦理是有层次的,其演进的路径有其
固有规律。超越商业伦理行为的低级层次,而直接要
求高级的伦理行为是不切实际的。过多的说教在目前
的情形下更可能引起的是逆反心理,而不是高层次的
伦理行为。所以,MBA 商业伦理教育应当以当前的商
业伦理水平为出发点,遵循商业伦理演进规律,脚踏
实地,在不同的伦理发展阶段匹配不同层次的教育内
容与教育方法,以求切实提高商业伦理水平为根本立
足点,最终将商业伦理行为内化为 MBA 学员的良知
直至升华为企业的终极追求。
3. MBA商业伦理教育的 RMV 范式构建
综合各国学者对商业伦理层次的观点,结合我国
商业伦理教育的现状特征,本文认为 MBA商业伦理
教育应当遵从“RMV 范式”。其中“R”指
Responsibility,是商业伦理的最低层次要求,即责任
伦理;“M”指Moral,是商业伦理的中级层次要求,
即道德伦理;“V”指Value,是商业伦理教育的最高层
次要求,即价值伦理。RMV 教育范式认为,商业伦
理层次应该包括三个基本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责任
伦理、道德伦理、价值伦理。在商业伦理教育过程中,
要注重教育层次与 MBA 学员伦理素养层次的匹配。
Research on RMV Education Mode of MBA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
46
Table 2. Review on RMV Mode of MBA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表2. MBA商业伦理教育的 RMV范式
商业伦理教育层次 教育目的 教育手段 教育内容
责任伦理教育
明确商业伦理行为
的外部压力,构建责
任伦理行为的动力
机制,提供责任伦理
决策技能与工具
案例教学为主,课堂
讲授和教学内省为
辅
教学案例主要是因违反法律法规要求而招致惩罚甚至破产的案
例;在课堂讲授方面,主要讲授当代社会对企业责任伦理行为的
监督与约束机制以及国际社会责任标准及规范。突出面临责任伦
理困境时的伦理决策技能。
道德伦理教育
明确商业伦理行为
的利益驱动,构建道
德伦理行为的动力
机制,提供道德伦理
决策技能与工具
专题讲座为主,课堂
讲授、命题辩论与案
例教学为辅
专题讲座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下,
企业道德伦理行为与企业长期业绩的关系专题;主要讲授企业道
理伦理行为所包含的内容、企业道德伦理行为对公司业绩作用关
系的内在机理,以及我国古代商业行为中的某些传统商业伦理行
为。突出面临道德伦理困境时的伦理决策技能。
价值伦理教育
明确商业伦理行为
的内在追求,构建价
值伦理行为的动力
机制,提供价值论理
决策技能与工具
影音资料观
摩、实地调研为主,
课堂教授、教育博客
与案例教学为辅
影音资料观摩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恶化情况、贫困人群的生
存状态,甚至矿难事故的现场资料等;课堂教授方面,则主要内
容包括各种国际、国内的慈善组织介绍;各种志愿者组织介绍;
企业的社会公益活动类型、强度及效果等;以及当今关于社会公
益行为、慈善行为相关奖项与荣誉等。突出面临价值伦理困境时
的伦理决策技能。
针对不同伦理素养层次的 MBA学员,采用不同的商
业伦理教育层次体系。在每一个商业伦理教育层次,
其具体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3.1. 责任伦理教育层次
所谓责任伦理即企业作为伦理实体对社会生活中
应承担的法律规范方面的责任,其核心在于企业的行
为和支配行为的观念应遵守最基本的法律规范要求,
在处理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时要公平
合理、公开坦诚、负责守信、相互尊重,以形成良好
的企业内外部环境[14]。具体来说:①企业首要的责任
是维护股东的利益,承担起代理人的角色,尽可能最
大化程度上保证股东的合理利润空间,这是最基本的
责任;②构筑企业与员工权益分享机制,尊重和维护
国际公认的各项人权,不参与任何漠视与践踏人权的
行为,维护员工结社自由,承认劳资集体谈判的权利,
彻底消除各种形式的强制性劳动,消灭童工,杜绝任
何在用工与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③对消费者履行产
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保证提供安全、优质、
价格公平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这是企业应当承担的
最基本的永久性的公共伦理责任;④正确对待竞争者
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开展公平、公开、合法竞争,倡
导合作、消除欺诈,诚实守信、互利互惠。牢固树立
契约意识与忠实履行契约的伦理精神,维护正常的交
易程序和健康的公共关系;⑤按照政府有关法律、
法规的规定,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它责任
义务;⑥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
担的责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环保责任的要求,积
极采取措施,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鼓励
无害环境技术的发展与推广,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责任伦理层次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向 MBA 学员传
递这样一个信息,即“企业行为必须履行其法律责任
与经济责任,否则就无法生存”,重点是提供基本的
责任伦理决策技巧与工具。该阶段主要的教育手段是
案例教学为主,课堂讲授与教学内省为辅。
案例教学贯穿于 MBA 商业伦理教育的责任伦理、
道德伦理、价值伦理三个层次,尤其在责任伦理教育
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案例一词来源于医学,
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实践的内容、情节、过
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以备查询和再现。
案例教学始于 20 世纪20 年代,开创于美国哈佛大学,
到四十年代开始初具规模,建立了包括选题、编写、
应用、储存、建档等比较完整的案例系统[15]。目前在
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
战略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MBA、MPA、社会工作、
教育管理学等大批课程和专业的教学中。一般而言,
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是指由教师选择典型事件,并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恰当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将其带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中国 商业伦理教育的 范式构建研究47
MBA RMV
入一种特定的真实情境中,由学生自己依靠其知识结
构和背景,在相对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
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16]。在选择伦
理教学案例时,要注意四个结合,即经典案例与新近
案例结合,长篇案例与短小案例结合,反面案例与正
面案例结合(周祖成,2007)[17],以及本土案例与国
际案例结合。
责任伦理层次教育的案例应当主要是因违反法律
法规要求而招致惩罚甚至破产的案例,一般包括因挪
用公司资产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因产品质量安
全问题而招致消费者诉讼的案例、因产品质量安全问
题而招致品牌受损的案例、因操纵报表利润而被惩处
甚至停止上市交易的案例等。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
2011年3月15 日起截至当 3月25 日,瘦肉精事件影
响双汇集团销售额 10 多亿元,而双汇发展(000895.SZ)
股票跌停使市值蒸发 103 亿元;此外,由于“瘦肉精”
事件发生后双汇集团被迫将检验从抽检改为头头检
验,全年预计增加“瘦肉精”检测费用3个多亿;而
且多位专业分析人士此前表示,受“瘦肉精”事件影
响,双汇品牌重建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双汇的一些
专卖店可能改投其他肉食品牌,预计今年双汇的经营
业绩将显著下降。在案例教学中,如果将该案例的前
因后果,对比双汇近年来一帆风顺的发展势头以及学
术界对双汇发展模式的高度认可,结合事件对双汇已
经带来的以及未来还将持续产生的沉重打击,显然可
以强化 MBA 学员在产品质量方面决策的伦理性动机。
通过一系列现实案例的深刻剖析,将有助于促使 MBA
学员认识到违背责任伦理的行为对企业不仅危害巨
大,而且由于消费者、新闻媒体、监管部门的持续联
合监督,企业非伦理行为“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
五”,彻底打消其侥幸心理,牢固树立“法网恢恢,
疏而不漏”的理念。要想做成百年老店,必须持之以
恒的严格履行责任伦理要求。
在课堂讲授方面,主要讲授当代社会对企业责任
伦理行为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对企
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进
程,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立法趋势,以及国际
社会责任标准及规范(比如,Caux Principles of
Business,1994;CERES Principles,1989;Global Pack,
1999)等。而教学内省则是给学生指定某些特定伦理
困境,让学生通过内省的方式对个人以往经历、想法、
做法进行反省和回顾,从而增强 MBA学员处理伦理
困境的能力。在教学内省法应用者看来,作为教育对
象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始终是伦
理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MBA 学员通过自我评价、
自我教育,通过思考、反思,向自己提出一系列的方
案,施以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影响,从而使自
己的伦理学习非常具有能动性和针对性。这种方法在
厦门大学 MBA 商业伦理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
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美国伦理教育界认为,进行伦理说教是容易的,
但是伦理学家的任务是开展“对所有经理人有用”的
实践性决策指导。基于此,责任伦理教育致力于告知
MBA 学员处在所谓“伦理困境”中,他们“必须做的
一些事”,以及如何去做这些事情。如果没有这些伦
理技巧与伦理意识,外部压力会令其无法生存。这样
就逐步构建起 MBA 学员基于外部压力的商业伦理行
为的动力机制。
3.2. 道德伦理教育层次
道德是伦理的升级层次,道德伦理与责任伦理相
比较有以下几点:①道德伦理的标准比责任伦理的标
准高,是社会期待的某种表现之一,但是仍未成为法
律规范。比如对员工的态度是否秉持“以人为本”的
理念,在责任伦理层次上就没有规定,而道德伦理层
次则有明确要求;②道德伦理具有社会规范功能,它
能够对不道德行为产生群体压力,而对符合道德的行
为给予支持。而责任伦理具有强制执行的特点,如果
违反责任伦理要求,将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③道
德伦理一般可以依靠群体压力和利益驱动两种力量来
形成并维持,而责任伦理则只能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
性力量来执行。
道德伦理教育层次主要目的是向 MBA学员传递
这样一个信息,即“企业行为如果符合道德伦理要求,
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长期业绩”。该层次教育的主要
手段应该是专题讲座为主,课堂讲授、命题辩论与案
例教学为辅。
专题讲座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国家、不同行
业、不同时期下,企业道德伦理行为与企业长期业绩
的关系专题。当然,内容选择上应当着重于那些支持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Research on RMV Education Mode of MBA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
48
两者正向关系的研究。比如,Verschoor(19 98)[18]研究
结果指出,对美国排名 500名的企业进行分析,发现
有33.6%也就是 126 家的公司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提到
“伦理准则”,且这些公司的财务绩效明显要比其他
没有提及的公司好;另外,在商业伦理行为与公司财
务绩效方面的相关研究,过去有不少学者发现其正相
关性,比如 Spencer和Taylor(1987)[19],Posnikoff(1997)[20]
等人的研究均认可了该结论。而Murphy 和Laczniak
(1992)[21]则更进一步认为企业若不培训商业伦理的文
化会产生以下三种成本:①个人成本:决策者必须为
不道德的行为负责;②组织成本:组织必须为不道德
的行为负责;③社会成本:因为不道德的行为引起的
外部性效应,使组织受到伤害。
专题讲座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延请某些切实践行企
业道德伦理行为并获益的企业家现身说法,诱导 MBA
学员接受并践行符合道德伦理的行为,而拒绝诸如漠
视员工个性发展需要、过度压缩成本、不公平的薪资、
不良的工作环境、过度避税等非道德的行为。具体而
言,可以延请大黄山旅游公司老总黎志针对该公司的
道德伦理行为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其道德伦理决策行
为的技能、过程及成效。比如,该公司的三个缆车总
共有 90 多公里,人们几乎不会看到有一个纸屑,许多
人都很怀疑,到底如何做到的?黎志会告诉你,他聘
请一公里一个环保工人,总共聘请近200 名工人,凡
是看到垃圾,你丢我捡。不仅环保,还增加了就业机
会,只不过是提升了企业成本,这是成本与环保要求
之间的伦理决策。再比如说在大峡谷你不能乱扔杂物,
否则就会受到制止与劝阻。因此,这家公司很了不起,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还把它称之为文明管理,它是全中
国第一家旅游概念股上市公司,不仅实现了黄山可以
上市,还在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符合道德伦理要求的同
时,还可以更加赚钱。显然,这种企业家现身说法非
常有说服力,对 MBA 学员而言,既能提供群体规范
的压力(看,现在人家都非常重视道德伦理!),也能
提供利益驱动的动力(看,注重道德伦理的更加成
功!),对其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课堂讲授方面,主要讲授企业道德伦理行为所
包含的内容、企业道德伦理行为对公司业绩作用关系
的内在机理,以及我国古代商业行为中的某些传统商
业伦理行为。比如,中国古代长期流行“积德致福”
的观念,而要积德就要行善,于是行善与积德就联系
起来。为了使人们能够出自内心做好事,又替积德找
了“好报”、与将来的福报联系在一起。因此,行善
积德便成为致福的重要途径。为善报的目的而做善事,
这样的观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道德制约与激励。而命
题辩论则是教师指定道德伦理相关命题,比如,道德
与利益是否可以兼得?现实中有人伦理道德不离嘴,
但实际上却坏事做尽,是否意味着伦理道德是空洞的、
虚伪的、没有用的?制度是否重于道德,现在是要法
治还是道德?中国社会环境是否已经具备讲企业伦理
的条件?是否只有大企业才需要而且有条件讲伦理?
让MBA 学员进行分组辩论,使其在辩论中深化认知。
MBA 商业伦理命题辩论是伦理课堂讨论的延伸,是一
种新颖的教学尝试,能激发大家对企业伦理问题多角
度、深层次的思考,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伦理问题的
普遍存在,认识伦理是商业决策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
的重要维度。
综上所述,道德伦理教育层次主要着眼于教导
MBA 学员“应该做的事”,如果做了,会对企业产生
正向影响,带来最终的收益。以利引诱,是该阶段的
重心。其核心理念是通过 MBA学员不断践行符合道
德伦理要求的行为,内化其道德伦理观念。其实,商
业伦理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向 MBA 学员灌输这
样一个思想:“小胜靠智,大胜靠德”,道德可以促
进利益,二者可以兼得。
3.3. 价值伦理教育层次
价值,尤其是目的性价值,偏重于人类对生命的
意义及生活目的之信念,也就是关于“成为什么样的
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是幸福”之类问
题的认识与根本观点。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
是人的终极追求。个人价值伦理延伸到企业层面,就
是关于“什么样的企业才是成功的企业”,“企业的
终极追求是什么”的思考。该层次的商业伦理行为纯
粹是自愿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参加的社会活动,不
是法律规定的,也超出了社会期待的企业伦理表现。
这些活动,包括训练无一技之长的失业者、举办慈善
事业、捐助希望工程、为吸毒者成立戒毒中心、促进
环境永续发展等。
价值伦理层次教育主要目的是引导 MBA 学员将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中国 商业伦理教育的 范式构建研究49
MBA RMV
道德伦理行为进一步扩展、升华为“以助人为快乐之
本”的终极追求。只有在这个层次上,才真正是“利
他”行为。该阶段的主要手段以影音资料观摩、实地
调研为主,课堂教授、教育博客与案例教学为辅。
其中,影音资料观摩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恶
化情况、贫困人群的生存状态、特殊人群的生存状态,
等。我们应当认识到,往往不是因为人们缺乏善意而
对社会公益事业无动于衷,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当前的
伦理教育没有有效传递关于价值伦理行为的必要性的
信息。对 MBA 学员而言,通常他们处于社会的中上
层,其交往的圈子决定了他们不太可能深入接触社会
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而往往对单纯的数字统计(比
如,贫困人口数,人均收入水平等)没有太大的触动。
只有当他们看到活生生的影音资料时,那些具体的场
景会最大程度上触动他们,激起他们助人为乐、与人
为善的慈悲之心。1991 年的一幅名为“我要上学”的
希望工程宣传照片,鲜活刻画了“大眼睛”贫困儿童
对上学读书的极度渴望,极大激发了人们对希望工程
的关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代人并不缺乏善心,
关键是要通过适当的教育形式激发其善心,并落实为
善行。实地调研的目的也是如此,而且由于切身的实
地感触要比影音资料的触动更为强烈,因而更容易激
发MBA 学员的善念。但是,由于实地调研面临时间、
资金、组织形式等诸多复杂的要求,需要慎重安排。
课堂教授方面,则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国际、国内
的慈善组织介绍,比如红十字会;各种志愿者组织介
绍,比如环保志愿者组织、各种支教支边协会等;企
业的社会公益活动类型、强度及效果等;以及当今关
于社会公益行为、慈善行为的相关奖项与荣誉等。讲
授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得 MBA学员意识到目前已经
有很多人在从事慈善与利他事业,用榜样的力量带动
MBA 学员的价值伦理意识,实现终极价值追求;二是
提供各种可能对社会提供帮助的渠道,提升 MBA 学
员实施价值伦理行为的能力。因为课堂讲授毕竟时间
非常有限,而需要向学生介绍的内容又非常丰富,且
日新月异。比如,很多符合价值伦理要求的经典案例
由于篇幅非常长,限于时间无法在授课时与 MBA 学
员共同进行深入探讨和学习,将其公布在教师的教学
博客上以备在线讨论与分析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因
而,教师教育博客成为课堂讲授的有益的补充,还可
以作为师生相互交流的基地。这种教育方法在上海理
工大学的 MBA 商业伦理授课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
也深受 MBA 学生的欢迎。
总之,价值伦理教育层次主要着眼于“终极人文
关怀”,强调通过利他行为而实现个人与企业的终极
追求。处于不同伦理发展阶段的 MBA学员,除了其
具体行为方式与内容有明显差异之外,其行为的基本
动力来源也有显著差异:责任伦理行为的动力来自于
外部压力,道德伦理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利益驱动,而
价值伦理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内在追求。因而价值伦理
完成了商业伦理教育的质的飞跃,是对责任伦理与道
德伦理的升华。
4. 结语:RMV 范式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RMV 范式遵循商业伦理自身的演进规律,按层次
选择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克服了原有范式针对性不
够、说教痕迹过重的缺陷,有利于促进商业伦理课程
的教育效果。但是,由于 RMV 范式自身的特殊性,
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 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为适应 RMV 范
式要求,MBA 商业伦理任课教师在现有的知识结构基
础上必须进一步拓展,比如,在讲授责任伦理时,需
要了解各行业的国家质量标准与规范、商业伦理的国
内及国际标准与规范,并实时收集并更新国内外相关
案例,尤其是本土化的典型案例,比如乳制品行业的
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餐饮业的地沟油现象、肉类加
工业的双汇瘦肉精事件等都应当在中国 MBA 伦理教
育上有所反应;在讲授道德伦理时,需要关注商业伦
理行为与企业长期业绩相关性研究动态,了解我国古
代商业行为中的传统商业伦理行为;在讲授价值伦理
时,需要收集相关影音资料,并了解各种社会公益与
慈善组织及其运作现状。
(2) 进一步提升师德修养。商业伦理教育的前两
个层次需要教师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与教育技能,而第
三个层次则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伦理素养和人格魅
力,才能有效的选择影音资料与授课内容,并通过教
师的人格魅力和修养在教育过程中去感染 MBA 学员,
激发其对社会公益与利他行为的终极追求意愿。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Research on RMV Education Mode of MBA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50
(3) 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MBA 商业
伦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求得 MBA学员在责任伦理、
道德伦理、价值伦理方面的自我发展与认同。传统的
灌输式教学模式认为教学就是向 MBA学员传授伦理
知识与技能,强调智力、能力是在知识获取中得到提
高。而在 RMV 教育范式下,教师应当采用启发式教
学模式,其教学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授商业伦理知识,
而在于培养 MBA 学员获取和更新商业伦理知识、发
现商业伦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因此,教师的“善喻”
以及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相信和
尊重学生,充分发挥 MBA学员的潜力,才能求得其
主动性的充分发展。
(4) 注重教育内容“少而精”。在现有的商业伦
理教学中,多数商学院仍然主张和执行“多而繁”的
思想,面面俱到。而在 RMV教育范式下,商业伦理
教育应当注重“结构”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教材结
构、学科结构,讲授内容“少而精”。教师应当注重
根据伦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地、
生动地学习,独立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而既达
到传播伦理知识又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收到举
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强化教育反馈机制。传统教育范式比较重要
的一个不足就是教育反馈频率与强度都不够,导致课
程内容与方法的调整缺乏依据。RMV 范式的反馈机制
包括短期反馈与长期反馈。短期反馈主要是课堂反馈
与课后反馈,而长期反馈则主要是指长期跟踪反馈。
课堂反馈与课后反馈主要目的是调整教育方法与教育
内容,促进短期教育效果;而长期反馈则是搜集 MBA
学员商业伦理课程教育后较长时间内商业伦理行为信
息,检验长期效果,并借以改进完善整个 RMV范式。
(6) 适时 调整各层次 伦理教育 的比重份 额。RMV
范式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范式。各层次具体的比重如何
还应当根据 MBA 学员自身的伦理素养进行动态调整。
其基本原则就是随着 MBA学员伦理素养的提高,逐
步降低责任伦理的教育比重,而相应提升道德伦理与
价值伦理层次的教育比重。
5. 致谢
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09YJC6
30186)和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JK187)
资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Steiner, F. John. A practical guide to ethics in busine s s .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1976, (Spring): 43-50.
[2] Carroll, B. Archie. Business and soc i ety: Managi 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1.
[3] 陈炳富, 周祖城. 企业伦理学论纲[J]. 南开管理评论, 1997,
6(4): 24-28.
[4] 吴晓娟. 浅析我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J].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 2010, 12(2): 48-49.
[5] 周祖成. 面向现实问题的 MBA 企业伦理学教学[J]. 学位与研
究生教育. 2007, 24(4): 39-43.
[6] 戚安邦, 姜卉. 我国 MBA 商业伦理教育普及性分析及对策研
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24(10): 8-12.
[7] Joseph Solberg, Kelly C. Strong and Charles McGuier. Living
(not learning) ethic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5, 14(1):
71-81.
[8] 吴红梅. 美国商业伦理教育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高
教论坛, 2011, 27(2): 127-129.
[9] 戚安邦, 徐国振, 姜卉等. 我国MBA 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教
育内容的实证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0(3): 59-62.
[10] 邬勇. 美国商学院的商业伦理教育及启示[J]. 江苏商论, 2005,
22(4): 32-33.
[11] D. C. Menzel. Teaching ethics and values in public administra-
tion: Are we making a differe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7, 57(3): 224-230.
[12] Lori Chordas. Code of ethics. Best's Review, 2001, 101(13): 47-49.
[13] L. Kohlberg. Moral stage and moralization, in R. Lickona(ed)
Mor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Theory, Research and Issue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 w York, 1976.
[14] 段文.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2007, 9(3): 49-55.
[15] 邵明毅, 杜长智. 略谈案例教学的特色[J]. 成人高教学刊,
1996, 14(5): 32-36.
[16] 李传俊, 李本富. 医学伦理学教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评价[J].
医学教育, 1995, 15(2): 9-13.
[17] 周祖成. 面向现实问题的 MBA企业伦理学教学[J]. 学位与研
究生教育, 2007, 24(4): 39-43.
[18] C. Verschoor. Can an ethics code change behavior. Strategic
Finance, 2000, 82(1): 26-38.
[19] B. A. Spencer, G. S. Taylor. A within and betwee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kron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 1987, 18(3):
7-18.
[20] J. F. Posnikoff. Divestment from South Africa: They did well by
doing good.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1997, 15(1): 33-46.
[21] P. E. Murphy, G. R. Laczniak. Traditional ethical issues facing
marketing researchers. Marketing Research, Chicago, 1992, 4(1):
8-22.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