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5 No.02(2016), Article ID:17534,5 pages
10.12677/ASS.2016.52036

Mao Zedong’s Dignitary Theory over the Anti-Japanese War Stated in the Documents of Edgar Snow

Luya Wang

Hu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uhan Hubei

Received: Apr. 27th, 2016; accepted: May 6th, 2016; published: May 13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name of Snow is widely known in China. A lot of Mao Zedong’s life stories we are familiar with come from the precious documents collected by this American journalist, who risked his life to get access to the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In his records, the Chinese Chairman Mao Zedong is described as a great revolutionist who was knowledgeable, showed a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since his earlier days, and remained hard working throughout his whole life. The topic of Mao Zedong in Snow’s writing has been discussed in many theses. With the valuable documents left by Snow, I decide to make a study on the dignity concept manifested by Chairman Mao over the Anti-Japanese War based on Mao Zedong’s personality.

Keywords:Edgar Snow, Anti-Japanese War, Mao Zedong, Dignitary Theory

埃德加•斯诺笔下的抗战时期的毛泽东 尊严理论

王露娅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16年4月27日;录用日期:2016年5月6日;发布日期:2016年5月13日

摘 要

斯诺的名字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一些关于毛泽东的事迹很多都是源于这个美国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而获得的珍贵资料。在斯诺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从小就个性鲜明,知识渊博,工作勤恳的伟大革命家形象的毛泽东。关于斯诺笔下的毛泽东这个话题很多学者都已经讨论过了,我决定利用斯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墨迹,从毛泽东的个性出发去探索抗战时期毛泽东体现出来的尊严观。

关键词 :埃德加•斯诺,抗战时期,毛泽东,尊严理论

1. 第一个走进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

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间,这位美国记者带着对中国共产党无数的问题和对毛泽东这位共党领导人的各种疑惑,从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岭边区。埃德加•斯诺是当时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位西方的新闻记者,从此外面的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从此也和中国共产党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1.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处境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之后,南京方面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首级,25万元要毛泽东首级,红军大学那些大名鼎鼎的学员的首级赏格加起来总共超过了200万。当时,作为一个共产党或是共产党的同情者就相当于死罪。蒋介石前前后后对共产党进行了五次反围剿,前四次反围剿屡战屡败,但是第五次反围剿因为共产党左倾的影响,使得蒋介石侥幸取胜,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给共产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红军不仅所处的根据地狭小,人口少,土地贫瘠而且革命开展困难,更不幸的是九年来一直遭受着铜墙铁壁般的新闻封锁和敌军的重重包围。

斯诺在描述当时的共产党所处的情况时,似乎是夸张地描述道:“事实上,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为混乱的传说。” [1] 正因为对共产党进行了铜墙铁壁般严密的新闻封锁,所以在当时红色区域以外的人并不了解共产党和红军。他们对共产党和红军的认识大都来源于当时的报刊新闻以及一些胡乱的没有根据的猜测,认为红军就是几千名饥饿的土匪,只会烧抢砸。这一点从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他进入安塞时这样写道:“从地图上看,安塞是个大城,实际上很小,徒有空墙。街上杳无人迹,到处都是断垣残壁。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这是劫掠和破坏的证据。但仔细一看,并没有放火的痕迹,很明显,这些废墟年代久远,不可能是红军造成的。” [2] 再者,从斯诺在进入苏区的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不难发现,当时对共产党的封锁不仅是走不出来的封锁,同时也是走不进去的封锁。因此中国共产党需要像斯诺这样一个来自西方的记者,走进红色区域,将共产党的真实的面目展现在世人和公众面前。

1.2. 斯诺克服困难来到苏区

斯诺带着满腹的疑问出发了,他好奇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能够战斗这么长的时间,他们的领导人是谁,甚至好奇他们吃什么穿什么平时的娱乐活动是什么?他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带着相机,踏上了那片红色的土地,开始一段具有历史意义的旅程。

首先他到了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和红军战士们同吃同住同睡,听他们讲发生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故事,并记录下来。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都颠覆了在他进入苏区前的对共产党的猜想。在保安他也如愿以偿的完成了一项非常伟大的工作,就是对毛泽东的采访,并且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获取到了有关毛泽东非常重要的一手资料。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县,这个地方是共产党和国民党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非常危险。在前线,他和红军们在一起,看到了真正的红军的生活,并且非常赞赏游击战。最后他冒着炮火,重新折回保安,又从保安顺利地到了西安。

1.3. 斯诺与毛泽东

在斯诺来到苏区之前,毛泽东一直希望能有一个西方的记者来苏区看看,把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和生活报道出去。因此斯诺的到来,整个苏区都是特别欢迎的。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在与王海容回忆外公时说道:“1936年,斯诺到陕北保安采访,他与我外公连续几天的彻夜长谈,外公由此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忆自己的前半生。” [3] 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也说了:“在毛泽东追诉往事的时候,我注意到,有一个旁听者至少和我同样感兴趣,这就是他的妻子贺子珍。很明显,他谈到的有关自己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有许多是他以前从来没听过的。” [4] 毛泽东对一个刚认识不久的西方记者讲诉了他以前从来没有对人讲过的事情,可见他对斯诺的采访是没有任何防备之心的,看得出来他非常的信任斯诺。

同样,斯诺在去苏区之前对毛泽东的了解,停留在那些能够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中。但是当他来到苏区,见到毛泽东,他就发现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其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对毛泽东是这样描述的:“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他说话平易近人,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 [5] 从此斯诺和毛泽东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斯诺对毛泽东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采访,从斯诺笔下的文字能够展现给我们一个更加真实的毛泽东。

2. 斯诺:没有自大狂妄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

斯诺这样写道:“他似乎一点也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 [6] 他的这种极强的自尊心,不仅源自与生俱来的鲜明个性和反抗精神,同时毛泽东的个性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列主义的深远影响。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的这种极强的自尊心直接是毛泽东尊严理论形成的直接渊源。

2.1. 小时候的鲜明性格和救亡图存的社会背景

毛泽东从小就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有反抗精神。在他十三岁时,就通过离家出走来反抗私塾老师过于严厉,引经据典地来表达对父亲的不满,他的这些反抗似乎都获得了一些效果。他不喜欢父亲身上浓厚的商人气息,他觉得父亲是一个不断“积聚财物”的商人,是剥削阶级,在他的骨子里从小就有一种对“父权”压制的挑战。在一次与父亲发生了争执之后,他的父亲要他赔礼道歉,还要下跪磕头,他则与父亲讲条件说如果父亲答应不打他,他可以屈一膝下跪。这一次他尝到了和父亲反抗和斗争的甜头,认为这场“战事”是胜利的:“我从这件事情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大骂我更厉害。” [7] 当他在不断地对“父权”进行挑战时,他离开家乡越走越远,进了新式学堂,也接收到了一些新的思想的洗礼,看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屡受欺凌和压迫侮辱的中国社会,感受到了到处弥漫着屈辱和悲愤、失落与奋挣的民族心理情绪。当这种残酷的现实遇到了他这种与生俱来的反抗性、斗争性,使得他最后毅然决然地投入革命的怀抱,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

2.2.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列主义的影响

毛泽东在小的时候,由于父亲希望他能学好中国的那些传统的诗书礼经,来帮助他做生意,因此他是有着非常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他曾经多次的对中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和充分的肯定,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起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尊严感。斯诺在见到毛泽东的第一面认为他是一个天生精明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他这样描述道:“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 [8] 斯诺同时还讲到,有一次他拿了几本新的哲学书去采访毛泽东,那几天毛泽东什么事情都不干了,一口气把那几本书看完了。正如斯诺所描述的那样,毛泽东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熟谙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毛泽东思想里面的很多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传承下来的。马克思尊严观是建立在对十二小时工作制中工人工具性劳作尊严沦丧的实践理性批判,强调无产阶级应有的不可侵犯的尊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下,他意识到了必须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3. 获得尊严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任务

斯诺在陕北进行采访的四个月里,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方都留下了足迹,并在最前线与红军相处了一个月,深入了红军的生活和战斗中。在保安时访遍了当时共产党内的高级官员,其中与毛泽东对许多事情进行了具体的谈话,并且将在中日问题上的讨论,用问答的形式写出来,附在《毛泽东自传》一书的后面。从记者和毛泽东一问一答的字里行间,特别能够感受到毛泽东那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认为中国是可以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的。而且他的斗争性,反抗性的鲜明个性也在不停地指导中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与看似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殊死的搏斗。通过斯诺留给我们这份珍贵的资料,我认为在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尊严感主要体现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两个方面。恰好这两个方面也是当时的两大历史任务,因此抗日战争其实就是为尊严而战。

3.1. 争取民族独立

只有实现了民族独立,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将列强赶出中国的土地上,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毛泽东的独立自主的思想特别鲜明,他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它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共同宝库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因此,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不应该有道德上的必然优越感,当然更不能在这种优越感之上去践踏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尊严。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毛泽东是以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作为抗战的基础,以不屈不挠的斗争性和反抗性作为抗战的动力。

毛泽东在接受斯诺的采访时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所得的便利,更是十分巨大。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民族,只有还有寸土未在侵略者的军刀之下,就还不能说是被征服。就算日本能占据拥有一二万万人口的土地,要打败我们还差很远。我们仍有很大的力量去抵抗日本军阀,而且叫日本在整个战期中要非常艰苦地去防御后方。” [9] 当时的战场上,中国是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境地的,但是毛泽东的这些话也并不是空口说白话,关于战争的发展趋势的预测也确实实现了。这恰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真正的魂,一个有尊严的魂,就像一个即使伤痕累累也笔挺地站着的巨人一样,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一个民族不卑不亢的尊严。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反抗侵略行为的正义之战,这个场战争中充满了斗争性和反抗性。与其说是毛泽东将其鲜明的个性融入到了这场战争中,倒不如说这场战争需要这种反抗性和斗争性。历史也证明了,一味的妥协和让步,并不能解决在中国被列强侵略的现状。毛泽东对这一现状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那些以为再牺牲一点中国的主权,做经济上、政治上或领土上的妥协和让步,就可以停止日本的侵略的人,是在运用乌托邦的战略。” [10] 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当民族的尊严受到侵害时,必须勇敢地去战争,去反抗,誓死地和侵略行为作斗争,中国必须夺回全部失去的土地。

3.2. 实现人民解放

毛泽东从小就目睹了社会上诸多的不平等现象,深深地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他深刻认识到造成人们疾苦和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在于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因此,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大众获得尊严的唯一途径就是推翻阶级的压迫和统治。但是当时的中国的国情却是半殖半封,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社会的桎梏,而且还是一块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肥肉。中国人民还没有从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中走出来,却又进入了被殖民,连行走都不自由的悲惨境地。所谓人的尊严,在广大中国人民的身上被收刮的荡然无存。马克思从职业的角度去这样定义人的尊严:当我们从事职业的时候我们不再是成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进行自由创作。自由原本是个人人格尊严最起码的保证,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似乎只要获得了自由就得到了尊严。争取抗战的胜利,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获得行动的自由,是当时中国人民获得尊严的必经之路。

毛泽东在回答如何将人民至善地武装、组织及训练起来参加战争这个问题时,一再地强调自由,他认为:“人民必须组织自己及武装自己的权利,当大众获得经济的、社会的及政治的自由时,他们的力量将十分的伟大,在那时才可以看出我们民族的真正力量。” [11] 实现人民的解放,让人民重新获得尊严,在中国人民中潜伏的大量人力,还可以送出无数为自己的自由而战的人民到前线来。因此通过抗战来获得自由和人格尊严,不仅仅只是抗战的目标,更是抗战的手段。

斯诺只是在1936年的七月到达陕北的,在那里进行了四个月的新闻采访,然而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一直到1945年的抗战胜利这段大的时间段也有十四年之久。虽然用四个月的采访记录和资料去概括抗日战争14年的时间一定会显得特别苍白无力。但是我相信,一大叠从苏区直接采访到的真实的一手资料足以让我们去窥探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了。

文章引用

王露娅. 埃德加•斯诺笔下的抗战时期的毛泽东尊严理论
Mao Zedong’s Dignitary Theory over the Anti-Japanese War Stated in the Documents of Edgar Snow[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05(02): 249-253.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6.52036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美)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M]. 上海: 东方出版社, 2005: 3.

  2. 2. (美)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M]. 上海: 东方出版社, 2005: 43.

  3. 3. 孔东梅. 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27.

  4. 4. (美)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M]. 上海: 东方出版社, 2005: 141.

  5. 5. (美)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M]. 上海: 东方出版社, 2005: 73.

  6. 6. (美)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M]. 上海: 东方出版社, 2005: 75.

  7. 7. (美)埃德加•斯诺. 毛泽东自传[M]. 第三版.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 9.

  8. 8. (美)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M]. 上海: 东方出版社, 2005: 74.

  9. 9. (美)埃德加•斯诺. 毛泽东自传[M]. 第三版.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 109.

  10. 10. (美)埃德加•斯诺. 毛泽东自传[M]. 第三版.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 107.

  11. 11. (美)埃德加•斯诺. 毛泽东自传[M]. 第三版.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11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