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04 No.04(2016), Article ID:18971,9 pages
10.12677/ML.2016.44018

An Analysis of Turn-Tak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Transcripts of a Group Interview

Pingping H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Received: Oct. 29th, 2016; accepted: Nov. 10th, 2016; published: Nov. 18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urn-taking is a basic feature of all the conversations. The analysis of a group interview transcript reveals that: the turn-construction of the group interview is sometimes a multi-interactional model of “interviewer’s questioning, interviewee’s answering, interviewee’s questioning, intervie- wee’s answering, interviewer’s echoing”; the interviewer’s control of turn-allocation, turn-length, and conten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efficiency of group interview; nomination and using paralinguistic features, self-selection, interruption, intrusion, and taking turns according to seat arrangement are strategies for taking the turn; using utterance incompletor, incompletion marker and hesitation filler, repetition, speech pacing and intonation are the useful strategies for holding the turn while applying utterance completor plus silence, etc. can b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yielding the turn.

Keywords:Turn-Taking, Strategies, Group Interview

基于集体访谈语料的话轮转换策略分析

胡萍萍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收稿日期:2016年10月29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0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8日

摘 要

话轮转换是所有会话的一个基本特点。通过对一次集体访谈的语料分析,发现集体访谈的话语结构有时呈现出“主持人提问-受访者回答-受访者提问-受访者回答-主持人回应”的多向互动模式;主持人对话轮分配、话轮长度和谈话内容的操控对集体访谈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提名或利用副语言特征、自我选择、插话、抢话、按座位顺序轮流发话等是取得话轮的常用策略;保持话轮的策略有使用话语未结束语、未完成标记、搪塞语、重复、语速和音调等;放弃话轮的策略有结束语加沉默等。

关键词 :话轮转换,策略,集体访谈

1. 引言

话轮转换(Turn-taking)是所有会话的一个基本特点,指参加会话的人在参加整个会话过程中轮流说话,即每次只有一个人在说话,很少会出现重叠的现象。“在日常会话中说话人之间交替轮换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就是话轮” [1] (p. 195)。话轮转换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正如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 [2] (p. 774)举例说道:“话轮转换可用于游戏中轮次的排序、政治权势的分配、交际中说话频次的规约、商业情境中的顾客服务以及面试、会议、辩论、礼节和对话中的交谈等”。对会话的语用研究,尤其是对会话活动类型(activity types)的研究已渐渐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俞东明 [3] (p. 15)认为会话活动类型研究注重语言使用方式和策略对交际成败的决定作用,力图揭示会话活动参与者是如何策略地使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进行话轮的更迭,从而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和意图。集体访谈作为一种特定的会话活动类型,它的话轮结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主持人和受访者在会话过程中分别使用了哪些话轮转换策略?这些将是本文试图探讨的研究问题。

2. 文献回顾

2.1. 话轮转换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H. Sacks, E. A. Schegloff & G. Jefferson从大量的真实语言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模式,从中探索自然语言的构成规律,并合写了“(会话)话轮组织的最简分类”(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 (1974) [2] 这篇经典之作。在这篇文章里,他们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对会话结构进行分析所使用的描述框架,即“话轮转换系统”,这是对会话局部结构研究的较早成果。而对会话整体结构方面的研究则始于E. A. Schegloff所著的“会话起步序列” (Sequencing in Conversational Openings) (1968) [4] 一文。他从大量电话会话语料中发现“先说话的总是接电话的一方”的规律,并提出了“召唤–回答系列”范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会话的语用研究从静态描述发展为动态研究。英国语用学家C. Levinson在1979年发表的“Activity Types and Language” [5] 一文中提出了对会话活动进行动态研究的必要性。这一呼吁当时并未引起很多关注,但到了90年代逐渐成了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H. Sacks等人研究发现,任何会话都具有14条规律,如说话者发生变化;大多数情况下,一次一方说话;同时有多个说话者的现象虽然也很普遍,但持续时间很短 [2] (p. 780)。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由话轮构造部分(the turn-construction component)、话轮分配部分(the turn-taking component)以及一套规则(a set of rules)构成的“话轮转换系统”(the turn-taking system),认为话轮转换系统对一切会话来说都存在,并且是一个基本的言语转换机制。话轮作为人们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包含了说话轮次、内容、长短、顺序变化等成分。话轮的长度没有限制,可以是一个单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6] (p. 163)。话轮转换通常出现在话轮过渡关联位置上(Transition-Re- levance Place简称TRP),即某个话轮可能终止的位置,也叫“可能结束之处”(possible completion points) [7] (p. 311)。在会话的过程中,会话的一方往往会发出各种提示来表明“可能结束之处”是否出现,从而让听话人做好接过话轮的准备。这些提示实际上就是话轮转换技巧或话轮控制策略(turn-control strategies)。李华东,俞东明 [8] (pp. 27-28)根据戏剧话语的特征,归纳了5种话轮控制策略:1) 打断话轮;2) 独白;3) 利用前置语列(pre-sequence)引入正题;4) 限制话轮长度的语用策略(space-making strategies);5) 利用副语言特征,如表情、动作、姿势、沉默等。这5种策略或许在很多话语中普遍存在,但独白策略明显不适用于像访谈之类的话语活动类型。Stenstrom就话轮转换的过程和技巧提出话轮转换的三个过程,即取得话轮(taking the turn),保持话轮(holding the turn)和放弃话轮(yielding the turn) (转引自 [9] , p. 50)。本文主要就这三个过程对集体访谈中主持人和嘉宾各自采取的话轮转换技巧进行分析。

2.2. 以访谈为分析材料的话轮研究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以电视访谈节目为语料探析了话轮转换在不同情境下所呈现的特点。李慧锋 [9] (p. 52)通过对《央视论坛》和英语访谈节目Interview中的开始和结束的话轮转换分析,发现“电视访谈中的话轮转换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谈话双方权势的不对等上”。史红梅 [10] 以中央电视台国际英语频道的20段新闻访谈节目为材料,从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及受访者之间的话轮互动情况来检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在对话中的遵循和运用情况。梁萍 [11] (p. 85)则以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为语料,探讨了其中主持人和嘉宾各自采取的话轮转换技巧。类似的研究还有仇颖洁,李灏 [12] 等。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对电视媒体类访谈进行了话轮转换分析。然而,专门针对日常生活中自然真实情境下集体访谈的话轮研究目前还不多见。

3. 语料与数据收集

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建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p. 165)。访谈作为一种话语,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各个部分之间具有一定的意义联系。访谈与日常谈话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的交流规则,交谈双方一旦进入交谈关系,便会自动产生一种默契,不言而喻地遵守这些规则 [13] (p. 165)。访谈实际上是一个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建构“事实”和“行为”的过程。

根据访谈对象的人数,访谈可以分为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集体访谈是指“调查者约请若干被调查者,通过座谈的方式了解情况、收集资料,通常称为调查会” [14] (p. 104)。由于专门针对集体访谈的语用研究较少,因而本文主要选取集体访谈为语料,分析其中的话轮转换机制,包括话轮的开启和结束以及话轮控制策略等。本次访谈语料来自201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团队组织的一次学研共同体活动。该学研共同体的成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英语教师,年龄范围在30~44周岁之间。此次活动的内容是学习外语教学研究中访谈法的使用。为了让学研共同体成员亲身体验访谈法的整个过程,现场进行了两场模拟访谈,第一场是个别访谈,第二场为集体访谈,但在这之前并未做过任何演练,因而可以说本次语料是一个真实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会话活动。访谈时间是10月28日下午三点,地点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某会议室。访谈的主题是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角色转换。主持人和受访者都是当场从这个学研共同体成员中随机抽取的,其中主持人是一位中年男性教师,而六位受访者全是女性教师。在访谈正式开始之前,主持人先在会议室前面腾出了一些空间,面朝观众摆放了七张凳子,然后邀请受访者分别入座。他自己则坐在六位受访教师的正中间,即主持人的两边各坐着三位受访教师。研究者本人当时有幸参加了该学研共同体活动,并作为非组织方工作人员对集体访谈的过程进行了非参与性观察。同时,在征求主持人和受访者同意后对整个访谈过程进行了录音,录音持续时间是45分55秒。访谈结束后,对录音进行逐字逐句的转写,然后对转写文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此次集体访谈共有127个轮次,每位参与人的轮次和所占比例见表1

4. 集体访谈中的话轮转换策略分析

4.1. 集体访谈的会话结构模式

访谈与一般会话的区别之一是主持人在整个谈话中起协调作用,话轮的开启和结束一般是由主持人来完成。比如此次集体访谈中,主持人开始和结束的话语是这样的:

主持人:各位老师,欢迎大家来这里参加访谈,非常感谢大家抽出这个宝贵的时间。今天的访谈的主要的目的是…… (开始)

主持人:Excuse me。不好意思,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访谈只能到此为止,谢谢各位受访嘉宾。谢谢!(结束)

在集体访谈中,由于主持人要尽量保证每位受访者都有机会发言,因而所进行的开启和结束的轮次自然会比较多一些。从表1中主持人的话轮次数也可以看出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导者、话题的引导者,在话轮的分配上起着主导作用,而嘉宾则是节目的参与者、话题的延伸者,在话轮分配上处于相对弱势,这也反映出访谈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话语权利的不对等。在话轮分配技巧上,主持人多采用指定下一个说话人或说话内容的方法,例如:

主持人:张老师先来。(指定张老师为下一个说话人)

主持人:贾老师这边呢?(指定贾老师为下一个说话人)

李慧锋 [9] (p. 52)研究发现嘉宾很少或几乎不采取指定下一个说话人或说话内容的方法。而在本语料中却发现,嘉宾有时也会采用这个方法,例如:

(1) 嘉宾1:……,所以现在呢对我来讲,怎么样让老师们把真正好用的东西用起来。这个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哪一些方面去驱动他,让他感到他尝到甜头,不仅是经济利益驱动。然后还有哪些方面的驱动,这个也是我一直苦恼的问题。其实,新设备是好,我能看到它的好,我能知道它的好,但是的话呢,驱动,我怎样去驱动它?这也是我们大家的问题。我也想,你们看,你们自己学校这块有什么样的东西,也可以给我们提个建议。

Table 1. The number of turn-taking by each participant and its percentage

表1. 集体访谈中各参与人的轮次和所占比例

(2) 嘉宾4:但我们自己老师,时间也是比较有限,没办法上传这种很大的视音频,也没有办法监控学生是不是有效地学习。这就是我目前比较困惑的地方。所以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帮我讲解一下。

(3) 嘉宾5:我觉得下次郁老师可以专门给我们讲一下你们学校的课程改革。

嘉宾4 (郁老师):好的,下次请我们的陶老师和邹老师补充。

在例(1)中,嘉宾1先是回答了主持人的问题,然后向在场的其她嘉宾提出了她自己所困惑的问题,即怎样使教师们有动力去积极投入网络教学改革。这样就从主持人那里夺过话语权,将话题引向她自己所期待的内容。在例(2)中,嘉宾4也是先回答了主持人的问题,然后就如何上传音视频材料和如何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疑问,希望其她老师能给与解答,这样也就相当于指定了下一个话轮的内容。例(3)中,嘉宾5在听完嘉宾4的介绍后对她们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感兴趣,进而提出想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因此在话语中实际上就指定了嘉宾4 (即郁老师)为下一个说话人。李慧锋 [9] (p. 52)认为嘉宾很少或几乎不采取指定下一个说话人或说话内容的方法是与交谈双方的权势密不可分。但由于本文中的集体访谈毕竟只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次模拟访谈,其正式程度不如电视访谈。而且学研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高校英语教师,相互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平等的同学关系,这样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嘉宾与嘉宾之间的权势就没有那么明显。在交谈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带着各自不同的经历背景和交际目的,都想从其他人那里学习更多有关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因而就会下意识地使话题朝着各自所需要的方向发展,正如李华东,俞东明 [8] (p. 27)所说:“一般情况下,会话者总是希望谈论自己想要谈论的话题,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在语料分析中还发现,主持人在每个嘉宾介绍完自己学校的网络教学改革情况后都会以总结归纳或评价的方式给出自己的回应,从而预示着与前一个嘉宾谈话即将结束,暗示着其她嘉宾可以做好发话的准备。例如:

(4) 主持人:就是说你们学校启动地比较早,因为是全国的试点学校。而且,从教材配套上,商务平台你们都买了。

嘉宾1:都有。

主持人:就是没用地太好。

嘉宾1:没用地太好。

主持人:嗯。贾老师这边呢?

(5) 主持人:那这两个班的英语叫什么英语来着?

嘉宾4:交互,我们叫交互英语。

嘉宾1:怎么个交互法呢?

嘉宾4:这个有分级的。比如说第一年和第二年,他就学普通英语了,就是General的。打好基础之后,我们还会考试,然后再进行分班、分级和分层。根据他的能力再去选择他对口的那个通道。比如说我对口的是科技英语的,或者ESP类或者是文学文化类的,就是按照他不同的通道再来进行交互英语的学习。因为今年确实是2013年11月,现在才刚刚运行了两个月,我们也还处于摸索的阶段。

嘉宾2:我觉得郁老师说的他们学校很炫,但是还有一点不明白就是说有……

嘉宾4:就是说有交叉的,有overlap的这个部分。

嘉宾2:你比方说我是一个中文专业的学生。我进来之后这两年英语是怎么弄的,怎么过的?

嘉宾4:它是这样的,如果您选择公共英语梯队的话,那么才有资格选择交互。它下面有一个底部,有一个基座的。

主持人:有一个前期的基础。那多长时间呢?

嘉宾4:基本上1~2个学期吧。因为我们原来是按照A1,A2,A3这样算的。

主持人:也就是你先得要过公共英语这个平台,出来了以后经过考核达到水平,是这个意思吗?

嘉宾4:对对对。

例(4)中,主持人对嘉宾1的介绍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和评论,然后就把话轮指定给了嘉宾2 (贾老师)。而在例(5)中,先是主持人面对嘉宾4 (郁老师)提出了问题,即把话轮指定给了嘉宾4,而在嘉宾4做出回答之后,嘉宾1 (覃老师)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进而向嘉宾4进行了发问。在嘉宾4作出解释之后,嘉宾2 (贾老师)又插入进来,就不明白的地方向嘉宾4进行了发问,接着嘉宾4给予回答。然后又是主持人提问,嘉宾4回答。最后是主持人的总结归纳,暗示着该话题的讨论即将结束。从例(5)中可以看出,集体访谈的会话结构不同于电视访谈或个别访谈中单向的A-B-A-B-A-B的方式,而是有时会呈现出“主持人提问-受访者回答-受访者提问-受访者回答-主持人回应”的多向互动模式。尤其在话语各方权势不太明显、气氛比较轻松愉快的集体访谈中,这样的模式应该更加明显。

就话轮长度而言,嘉宾的话轮持续时间一般受主持人控制。通常情况下,主持人的话轮偏短,嘉宾的话轮偏长。本次语料中发现,嘉宾4是六位嘉宾中轮次最多的一个。她的话轮持续时间总共为15分47秒,约占整个录音时间的34%,使得其她嘉宾可以发言的机会明显减少。而且,对语料的内容发现嘉宾4在谈话中,不是仅仅回答了主持人所提的问题,而且还花了大部分时间在介绍与访谈主题不是紧密相关的课程设置问题。而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打断她的谈话,没有很好地起到协调的作用,从而使整个谈话有些偏离中心,未能很好地完成访谈的第二个话题,即教师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角色转换,最终导致整个访谈因时间不够而被迫终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集体访谈中,主持人对轮次的均衡分配、话轮长度和谈话内容的操控对访谈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4.2. 集体访谈中的话轮转换策略

对集体访谈中主持人和受访嘉宾各自采取的话轮转换策略将从取得话轮、保持话轮和放弃话轮三个过程进行分析。

4.2.1. 取得话轮

取得话轮是指听话人如何运用某些技巧取得说话机会并开始说话。根据Sacks,Schegloff & Jefferson的话轮转换模式,说话人要参与会话,经常会遵循三条规则(转引自 [1] , p. 195)。除了第三条规则,前两条规则在本文采集的语料中同样适用。

规则一:一个正在说话的人可以通过提名或副语言特征来选定下一个说话人。在选定下一个说话人的同时,他往往同时也指定了下一个说话人的话语类型。这种话轮分配中典型的“当前的说话者挑选下一个说话人”(current speaker selects next)的技巧也是Sacks等学者提出的话轮转换系统中的规则之一,即当正在说话的人通过提名来指定下一个说话人时,被指定的人有权利也有义务接过话轮,其他人则没有 [2] (p. 783)。例如:

(6) 主持人:是外语老师,只不过他在技术上比较了解。哎,郁老师,你们这边呢?你们学校是不是在上海?

嘉宾4 (郁老师):对的。我们是上海的一所理工类大学……

(7) 嘉宾2:对。

主持人:作为老师的一项职责吧。

嘉宾3:我们那个学校,其实情况和贾老师说的有些类似……。

例(6)中,主持人通过提名指定嘉宾4 (郁老师)为下一个说话人,同时也限定了下一个说话人只能以介绍她们学校为话语的开始。例(7)中,主持人在结束与嘉宾2的谈话后,微笑着转过脸,看着嘉宾3,用眼神暗示着下一个说话人。嘉宾3在接到这个眼神后自觉遵守合作原则,开始说话。因而,眼光、头部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这些副语言特征也是使说话者取得话轮的常见策略。

规则二:虽然没有选定下一个说话人,但说话人可以限制下一个说话人将要说话的话语类型。例如:

(8) 主持人:首先就是想请问一下各位老师,在你们自己学校,英语教学是否使用了网络环境,然后大概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然后呢,使用的是哪方面的或是哪里提供的或购买的或配备的,或者是自制的网络平台。还有一些学校使用的硬件、设备。这些方面。

例(8)中,主持人并没有选定下一个说话人,但已经明确限定了下一个说话人应该说的话语内容。

规则三:说话人既不指定下一个说话人,也不指定下一个说话人的话语类型,而是完全由参与会话者自选并决定说话的内容。由于访谈的时间和话题不如日常会话那么自由,不管有没有被指定为下一个说话人,参与会话者通常都会尽可能地围绕主持人所预先声明的话题来进行谈话。因而在本次语料中未能发现可以完全由参与会话者自选并决定说话内容的情况。但也的确存在听话人主动自我选择,为自己争取到话轮的现象。这种自我选择技巧(self-selection)也是Sacks等学者提出的话轮转换系统中的第二条规则。例如,在本次访谈中,主持人介绍完访谈目的和话题范围之后,嘉宾1就在没有被指定的情况下迅速选择接过轮次,从而为自己赢得最先发言的机会。

除了以上三条规则外,有些学者还提到取得话轮的其它常用方法,如插话。插话就是通过打断别人说话的方法为自己取得说话的机会 [9] (p. 51)。例如:

(9) 嘉宾2:我觉得郁老师说的他们学校很好,但是还有一点不明白就是说有……

嘉宾4:就是说有交叉的,有overlap的这个部分。

在例(9)中,嘉宾4还没等嘉宾2说完,就预测出她想问什么,迅速打断了她的话语,使自己获取了话语权,从而达到继续介绍她们学校先进的改革事迹的交际目的。

另外,本次语料中还发现主持人或受访者有时为了取得话轮还会采用抢话策略,也就是发话者从其她参与人那里夺过本不属于他的话语权。例如:

(10) 嘉宾5:你说的交互英语,是咋个交互法?

主持人:就是先学基础英语,达到它的这个要求之后,以促进输出为主要目的的每周2课时的叫交互英语这个模块。这样的一个概念。

例(10)中,嘉宾5对于嘉宾4刚介绍的交互英语课程还不够明白,想请求嘉宾4再稍作解释,也就是指定嘉宾4为下一个说话人,同时也指定了她说话的内容。但是这个时候,主持人或许为了控制时间,不让嘉宾4又滔滔不绝地介绍开去,就果断地从嘉宾4那里抢过话语权,自己为嘉宾5做了一个归纳解释。这种为了控制访谈时间,而有意识地从其她参与人那里抢夺话题控制权的策略是Sacks等人的话轮分配技巧中所没有提到的。可见,由于集体访谈中每个说话者可以轮到发话的机会和时间有限,在日常会话中一般适用的合作与礼貌原则在集体访谈中有时会被淡化,或被赋予较弱的“违反合作与礼貌原则”的意义。不过,插话与抢话两者之间也有一点区别,前者是打断某个说话人正在进行的话语,以便在她犹豫或表达有困难时接过话轮,使交流能顺利进行下去,而后者则是在会话还没开始前就阻止本该由其她参与人进行的话语,也即不给其她参与人说话的机会,显然带有更强的目的性和控制性。

在本次语料分析中还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有时参与者似乎会自觉按照座位顺序轮流会话。例如:

(11) 主持人:哦,这样的,那么,张老师。

嘉宾6:现在终于轮到我说了哈。那个。我们学校跟刚才贾老师说的情况很相似……

例(11)中,主持人指定张老师(即嘉宾6)为下一个说话人,这个时候,坐在左边最旁边一个的张老师就遵守合作原则,开始介绍起她们学校的网络英语教学改革情况。在这之前,嘉宾6一直保持沉默,等待其他嘉宾基本按照从右到左的座位顺序讲完后,自己才开始发话,因而说“现在终于轮到我说了哈”。而且,我们注意到,经常是坐在靠主持人位置较近的人先发话,而离主持人位置最远的人往往最后说话,这说明会话中空间距离(spatial distance)对话轮的分配顺序也会产生影响。

4.2.2. 保持话轮

访谈中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嘉宾在取得话轮后,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保持自己的话轮,因为“在每句句子可能结束之处,说话人都面临着被下一个自选的说话人把说话轮次接过去的可能” [7] (p. 311)。因而,说话人往往会采用某些策略或技巧使自己越过一个“可能结束之处”而继续往下讲。最简单的是采用被Sacks称为“话语未结束语”(utterance incompletor)的一些词项 [7] (p. 311),如“but, and, however”或“因为,所以,不仅仅,而且,虽然,但是”等从句或句子的连接词。例如:

(12) 嘉宾2:对,对,对。虽然这样,但是真实的效果挺差。然后我一个学生用了一个词,叫“挂”,说“老师,我挂了十多个小时了,你给我看看,在我那个里面有记录了吗?”。

第二种技巧是说话人使用“未完成标记”(incompletion marker)来预先告诉听话人他大概要讲多少内容,让听话人明白自己的话还没有结束 [7] (p. 311)。如“There are two points I’d like to make. First, ……”或“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等。这样的例子在本次语料中也比比皆是。例如:

(13) 嘉宾1:一个是我老师我平时这个教学工作我做了,我那个一节课40快钱我拿走了,然后你搞这个自主学习的话,你又没有钱给我,我还得传上去,还得上个网,还搞那么多东西,很麻烦。所以的话呢,老师们也不愿意做,这是一个。另外一个的话呢,老师们这个技术确实不行。……

(14) 嘉宾3:……,这是一块。还有一块,就是我们学校有个同声传译室。

例(13)和(14)中,嘉宾1和嘉宾3分别使用了“一个是……这是一个。另外一个的话呢……”“这是一块。还有一块”清楚地把她们话还未完的信息传递给在场的所有参与者。

第三种技巧是使用如“嗯”“我说”或“er, well, Um, You know, Let me see”等搪塞语(hesitation filler),来为自己争取时间,保住说话的轮次 [7] (p. 311)。例如:

(15) 主持人:贾老师这边呢?

嘉宾2(贾老师):嗯……。我们是从11年开始就买了商用的《雅信达》品牌。

除了以上三种句法手段外,我们发现,为了保持话语权,说话者还会经常使用重复策略。例如:

(16) 嘉宾1:但是,设备上老师们没有完全地用起来。没有完全用起来,没有完全用起来主要是存在着这几个问题。

在这个例子中,嘉宾1三次重复使用“没有完全用起来”来强调网络教学中设备使用率低下的突出问题,进而试图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重复策略的使用与访谈的口头话语性质密切相关,书面话语中因为可以随时检查修改,这一策略的使用或许不会很明显。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在此次访谈中,嘉宾4的话轮持续时间很长,而又没有被其他人所打断,这与她始终保持流畅的语速和清晰高昂的音调不无关系。这些语音方面手段的运用使得其她参与人没有接到“可能结束之处”的提示(cues),因而也就无法打断她的谈话,否则就有违反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危险。这种成功保持话轮的有效技巧在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 [2] (p/ 812)的研究中也有提到,即声音产出(sound production) 的特征(如phonology, intonation, etc.)对话轮转换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

4.2.3. 放弃话轮

放弃话轮是指当前说话人说话结束,准备放弃,让听话者开始新一个话轮。主持人或嘉宾往往会通过指定下一说话人或说话内容的方法来放弃自己的话轮。此外,在本次语料中发现受访嘉宾有时还会通过“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主要就是这样”等结束语加上沉默的方式来传递自己即将结束话轮的信息,从而让其他参与者做好接过轮次的心理准备。例如:

(17) 嘉宾4:对对对,而且我们现在好像又有一个新的跳级,就是为了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就是可能一进来,他的这个成绩就已经非常好了,比如说从小英语基础就特别好,或者说海外归来的留学生,这种情况,那么他就可以直接跳到A3,他就不用学A1,A2了,这样的话他将来出去就业也很有竞争力,包括他拿出来的成绩单也是很好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18) 嘉宾6:这个就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这个就是我们学校引入的澳洲的网络学习。还有国商学院引入的是斯坦福英语。跟这个类似,就是实用为主。就是注重培养他们以后工作岗位市场意识的。主要是这样。

在上述两例中,嘉宾4和嘉宾6在说完“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主要是这样”之后紧接着都是一两秒钟的沉默,表明她们的话轮已经结束,暗示着其他人可以自我选择会话。

5. 结语

从以上的语料分析可以看出,集体访谈中的话轮转换有以下特点。首先,话语的开启和结束一般都由主持人来完成,主持人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但有时也会出现由嘉宾来指定下一个说话人或说话内容的情况,使得集体访谈的话轮结构会呈现出“主持人提问–受访者回答–受访者提问–受访者回答–主持人回应”的多向互动模式。而且,主持人对话轮分配、话轮长度和谈话内容的操控对集体访谈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其次,取得话轮的常用策略有提名或利用副语言特征、自我选择、插话、抢话、按座位顺序轮流发话等;保持话轮的策略有使用话语未结束语、未完成标记、搪塞语、重复、语速和音调,而放弃话轮的策略有结束语加沉默等。可见,“要使会话顺利地、有秩序地进行下去,参加会话的各方都必须善于运用一些技巧或策略,相互配合,达到某种默契” [7] (p. 311)。

由于样本的特殊性和作者水平有限,本研究的发现未必能推广到其它情境下的访谈话语,但对于我们探讨如何把握话轮技巧来成功实施集体访谈,达到交际目的或许有一定的实践启发意义。

文章引用

胡萍萍. 基于集体访谈语料的话轮转换策略分析
An Analysis of Turn-Tak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Transcripts of a Group Interview[J]. 现代语言学, 2016, 04(04): 177-185.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6.44018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俞东明. 什么是语用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2. 2. Sacks, H., Schegloff, E.A. and Jefferson, G. (2003)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 [M]//何兆熊. 语用学文献选读.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75-838.

  3. 3. 俞东明. 会话活动类型的语用研究与跨文化交际[J]. 外国语, 1999(5): 14-19.

  4. 4. Schegloff, E.A. (2003) Sequencing in Conversational Openings [M]//何兆熊. 语用学文献选读.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39-883.

  5. 5. Levinson, C. (2003) Activity Types and Language [M]//何兆熊. 语用学文献选读.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84-928.

  6. 6. Renkema, J. (2009)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Studies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 7.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8. 8. 李华东, 俞东明. 从话轮转换看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24(2): 26-30.

  9. 9. 李慧锋. 话语的机构性权力: 电视访谈中的话轮转换[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4): 49-52.

  10. 10. 史红梅. 从新闻访谈的话轮转换分析看语用原则的运用[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137-141.

  11. 11. 梁萍. 电视访谈中的话轮转换——以《杨澜访谈录》为例[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2): 84-85.

  12. 12. 仇颖洁, 李灏. 电视访谈中的话轮转换技巧及特征[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3): 157-158.

  13. 13.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4. 14. 陈坚林. 现代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