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5 ( 2024 ), Article ID: 86579 , 7 pages
10.12677/ml.2024.125326

《古文观止》英译的非语言范畴转换研究

张明阳,康晓芸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收稿日期:2024年3月20日;录用日期:2024年5月7日;发布日期:2024年5月14日

摘要

汉英对照《古文观止》(Gems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se)是《大中华文库》工程项目,是国内外首部英译全本,全书四册由文言文、白话文、英文三部分构成,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范畴转换认为翻译是源语到目标语范畴的动态转换过程。在翻译范畴转换中,翻译转换的范围和内涵也由单一的语言范畴转换扩展为语言范畴和非语言范畴的两层面转换。本文借助范畴转换中的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探究了《古文观止》英译中的范畴对等、范畴错位及范畴空缺关系及其相应的范畴转换模式,并探析了其转换的翻译策略和具体的操作机制。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典籍的翻译研究,挖掘其作品内部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

《古文观止》,范畴转换,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A Study of Non-Linguistic Category Shift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Gems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Mingyang Zhang, Xiaoyun K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Mar. 20th, 2024; accepted: May 7th, 2024; published: May 14th, 2024

ABSTRACT

Gems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the first English-translated book at home and abroad, is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project of the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four volumes of whole book are written in mandarin, vernacular, and English, containing abunda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As a theory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category shifts define translation as a dynamic conversion process from source language to target language categories. In translation category shifts, the scope and connotation of translation shifts are also expanded from single linguistic category shifts to two-level shifts of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categories. This paper uses the non-linguistic category shifts mode to investigate the category equivalence, category displacement and category vacanc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Gems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and its corresponding category shifts mode,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the specific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hifts. This study will help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research of Chinese classics, explore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within the works, and contribute to the “go ou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Gems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Category Shifts, Non-Linguistic Category Shifts Mod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古文观止》是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编纂的古代散文选本。全书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先秦至清的各种名篇佳作,文中散文语言精炼,内容充实,便于传诵,且在每篇当中都有对文章的批注和点评。不同阶段不同风格的文章也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具体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征。《古文观止》自身鲜明的特点与突出的优势使它成为了流行通俗、广为人知的初学古文选本,常常作为私塾和学堂的启蒙读本。汉英对照《古文观止》(Gems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se)是继罗经国汉英对照《古文观止精选》选译本之后出版的国内外第一部全译本,该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英译本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全书共四卷,约120万字,由文言文、普通话、英语三部分组成,便于中外读者方便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原文。

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用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而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框架去进行翻译研究则为翻译学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卡特福德(J. C. Catford) [1] 作为最早提出翻译范畴转换的人,将翻译转换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种。他将范畴转换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以及内部体系转换四种。但是彼时所涉及的这四种范畴转换仅仅只是指语言层面的范畴转换。而文旭则拓宽了范畴转换的层面,提出两种范畴转换模式,语言范畴转换模式和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并进一步研究了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本文借助文旭提出的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探究了《古文观止》英译中所出现的范畴对等、范畴错位、范畴空缺及其相应的转换模式下的具体的转换过程和涉及的翻译策略。在《古文观止》文本支撑下,本研究将进一步深度挖掘表层语言背后的非语言文化现象,剖析解释英汉双方文化差异及如何弥补文化差异更好地进行信息传达。

2. 范畴与范畴化

范畴作为认知的基础,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范畴化则是思维最基本的功能。思维只要在进行,就离不开范畴的作用。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只狗,即使我们之前从没有见过也不知道相应的品种,但我们仍然会一眼看出它是狗而不是其它动物,是因为狗在我们脑海里已经范畴化了。关于范畴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数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经典范畴理论,另一种则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发端,罗施、莱考夫补充完成的原型范畴理论。

2.1. 经典范畴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首提经典范畴理论(亚里士多德,2008) [2] ,理论自提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心理学、语言学甚至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典范畴理论主要观点认为范畴成员之间有着相同的本质特性,即共性或共相。范畴特征是二分的,且范畴与范畴之间存在着清楚明确的边界。自此以来,经典范畴观影响着翻译研究,中西翻译观点中存在的二元对立,例如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等都受经典范畴理论的影响(文旭等,2019) [3] 。

2.2. 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围绕着一个原型(PROTYPE)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范畴内部成员的分布是非均质的,同一范畴内,成员地位并不相等。范畴外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边界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在同一范畴内,总有些成员比其他成员更处于范畴的中心地位,原型是最能代表此范畴的一个典型成员(Sandra,2002) [4] 。作为原型总是有着最典型的范畴特征,并且由于地域、历史、社会背景各不相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可能对同一范畴内的原型认知各不相同。

2.3. 范畴的分类及层级

范畴可大致分为语言范畴和非语言范畴两种。语言范畴指的是我们语言使用中的范畴,例如像是词汇、句法、语篇等语言层面的内容都属于语言范畴。除了语言范畴外,还有像是文化、社会、历史这类的非语言范畴层面。在翻译当中为了能够让双方达到信息交际对等,我们要同时考虑语言范畴和非语言范畴两者的转换,不能够有所偏颇。范畴同时也是具有层级关系的,一般来说范畴可分为三个层级:上位层次范畴(如水果)、基本层次范畴(如苹果、葡萄)和下位层次范畴(如富士苹果、晴王葡萄)。基本层次范畴让我们能在认知世界的过程当中用最少的认知努力去获得最大的信息量(文旭,2014) [5] 。上位层次范畴指的是基本层次范畴上的一个统筹概念,而下位层次范畴则是基本层次范畴下的细致划分。而在我们翻译过程当中,则可以适当利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范畴层次来进行三个层次之间的范畴转换来达到信息传递交流的目的。

3. 《古文观止》的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非语言范畴转换指的是源语中的实体范畴或事件范畴与目标语中的实体范畴和事件范畴之间的转换(余平,2020) [6] 。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对等范畴转换模式、错位范畴转换模式、空缺范畴转换模式。而《古文观止》作为中国古籍,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剖析文本中文化内涵的转换有助于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本文则依照《古文观止》 [7] 译本中出现的范畴对等、范畴错位和范畴空缺现象进一步探析各自的转换模式。

3.1. 对等范畴转换

对等范畴转换指的是源语中出现的文化现象与目标与当中的相对应存在。在翻译时只需要进行范畴替换即可,用相应的层次范畴进行替换,也就是上位层次替换上位层次,基本层次替换基本层次,下位层次替换下位层次(见图1)。

(1) 原文:文公躬擐甲胄,跋山涉水……——左传《吕相绝秦》

译文:Duke Wen put on his armor and helmet, trudged up mountains and across rivers... (2021: p. 105)

(2) 原文:……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左传《吕相绝秦》

译文:...Duke Mu, far from extending condolence to us, disdained our dead ruler. (2021: p. 107)

(3) 原文:……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译文:...Where they watched insects and fishes, birds and beasts, and observed grasses and trees, clouds and winds, wondering about the peculiarity of nature. (2021: p. 1017)

(4) 原文: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欧阳修《送杨寘序》

译文:Sometimes his sound resembles a resentful bachelor or a plaintive widow heaving long and short sighs,or a group of birds, male and female, cooing affectionately to each other. (2021: p. 1023)

(5) 原文:有女娟娟,闺闼闲闲。——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译文:Ladies were beautiful and graceful, and they spent their leisure in the boudoir. (2021: p. 1107)

例(1)中“甲胄”为中国古代打仗时士兵所穿戴的防具,甲尤指的是保护身体的铠甲,而胄特指保护头部的头盔。无论中方西方,古时战乱频发,国与国之间互相争夺土地和资源,战争必不可少,所以有关战争武器和防具之类的物品有着一样的范畴概念。所以作者分别运用armor和helmet去替代甲和胄。同样对于山水这种生态范畴概念,中西方也并无差别,所以只需将双方的基本层次范畴相互替换即可。同样在例(3)中所涉及的“虫鱼草木,风云鸟兽”这种世界上随处可见,不会因地域改变而改变的基本层次范畴来说,也就只需替换即可。同时译者在翻译时进行了简单处理,将insects and fishes, birds and beasts这种有生命的类似范畴重新排列在一起,而把grasses and trees, clouds and winds无生命范畴整合到一块。例(2)中的“吊”在古代意为吊唁,尤指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在西方对于这一概念有着相同的表达和相对应的范畴,所以直接将双方进行字面替换。例(4)中“怨夫”即旷夫,在中国古代指的是没有妻室的男子,同样在西方bachelor也指代单身汉,彼此范畴一致。“寡妇”即遗孀,古代指死了丈夫的女人,西方widow也指相似的范畴概念。例(5)中“闺闼”,即闺房,指妇女所内居的门户。在西方中也有着相对应的下为层次概念boudoir,为女人的客室和化妆间。翻译时只需要将两个下层范畴概念相互替换即可完成范畴的对应和信息的传递。

Figure1. Equivalence category shifts mode

图1. 对等范畴转换模式

3.2. 错位范畴转换

错位范畴转换指的是源语的范畴与目标语的范畴存在文化错位或者不对应的情况。在翻译时我们需要进行范畴整合和再范畴化,将目标语范畴与源语范畴进行对应。因此,在翻译时,我们要在目标语中寻找与源语文化内涵最一致的最佳范例来进行整合转换(见图2)。

Figure 2. Displacement category shifts mode

图2. 错位范畴转换模式

(6) 原文:……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when the interest grew to the amount equal to the principle, then the child would become the creditor’s slave automatically. (2021: p. 877)

(7) 原文:……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To indicate their sincerity, they shake hands, gesticulate as if to dig out their hearts to show to each other, and swear up and down with tears that even upon death they will never fail each other. (2021: p. 879)

(8) 原文: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欧阳修《送杨寘序》

译文:I once suffered from depression caused by painful sorrow and distress. (2021: p. 1023)

(9) 原文: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前赤壁赋》

译文:I do not take even an iota of it as mine. (2021: p. 1197)

(10) 原文: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刘基《卖柑者言》

译文:The baton-bearersof today, seated on their tiger skins... (2021: p. 1279)

例(6)“则没为奴婢”,奴婢一词极具中国古代特色,男称奴女称婢,指丧失自由,受人奴役的人。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家和有权势的家族都会购买奴婢来服侍自己。在西方社会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范畴指代奴婢。但是西方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催生出了奴隶制度,slave (奴隶)的范畴概念与奴婢大体相似,所以进行范畴整合完成了错位范畴转换。例(7)古代中“肺肝相示”同肝胆相照,比喻互相诚恳相待对方。这一范畴与西方挖心给对方看表示的范畴一样,都是为了表示自己忠诚以待。例(8)“幽忧之疾”在中国古代为一种精神疾病,指过度忧伤而成病。古时并没有抑郁症这样的相关范畴概念,西方范畴中的depression指的是抑郁症这一下层范畴。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借助目标语范畴中的下位层次来进行再范畴化来表达源语幽忧之疾这一范畴。例(9)“虽一毫而莫取”中的一毫指的是一根毫毛,比喻极小或很少,表示的是数量概念。不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中国表示数量范畴时可以运用一丝一毫来表示数量少,但在西方一丝一毫却不能表达出相应的范畴。而在西方有着另一样东西表示着相应的范畴,iota表示奇点,指的是天文学上密度无穷大,体积无穷小的点。同样可以表示极少或很少这样的概念,所以翻译时候则是采取了范畴整合的方法,在目标语中找取到对应的表示同样概念的范畴。例(10)中的“虎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用于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兵符。而佩虎符者则指拿着虎符的人,通常指的是将军或者领军打仗的统领,是军队长官。Baton在西方指的是指挥棒,而拿着指挥棒的人所表达范畴与虎符所要表达的范畴直接不谋而合。

3.3. 空缺范畴转换

空缺范畴转换指的是源语与目标语互相存在文化空缺的现象,即源语的文化因素在目标语当中完全不存在或根本没有对应的情况。在这种情形下,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再范畴化和跨范畴化,参照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因素,进行相应的处理和适当的转换(见图3)。

Figure 3. Vacancy category shifts mode

图3. 空缺范畴转换模式

(11) 原文: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Any other large city than the capital of a state, if its wall is more than 100 zhi round, is dangerous to the state. (2021: p. 5)

(12) 原文: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欧阳修《送杨 寘序》

译文:The ability to play qin is a minor skill, but when the skill reaches its height, the performer is able to make perfect use of all tones, from the sonorous gong and delicate yu. (2021: p. 1023)

(13) 原文: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苏轼《晁错论》

译文:In order to tame floods, Yu, the ancient great sage king, cut open Longman, the most torrential part of the Yellow River, to dredge it and let the floods flow eastward in to the sea. (2021: p. 1139)

(14) 原文: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苏轼《上梅直讲书》

译文:Zhishi’s fame is widespread across the country, through your position is only of the fifth official rank. (2021: p. 1147)

(15) 原文: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苏轼《喜雨亭记》

译文:It was after three months that rain began to fall at intervals, but not in sufficient quantities. At length, it poured incessantly for three days. (2021: p. 1149)

例(11)中,“都城过百雉”中的雉指的是面积范畴概念,是中国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则为一雉。在翻译时,译者采用音译加注的办法来弥补相应的范畴空缺。译者在文章中添加脚注,将雉的概念换算成了西方人所熟悉的范畴,一雉大约9.9米长,3.3米高。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跨范畴化,弥补了文化空缺,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原文意思。例(12)《送杨寘序》中出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乐器,而“宫”、“羽”则是中国五音“宫、商、角、徽、羽”中的两音。这在西方中则完全没有相应的范畴,所以译者直接采取音译的办法来保留其文化内涵,读者看到前面的tones,自然也就一下联想到了gongyu是中国特有的声调,极大地保留了中国文化。例(13)中“禹之治水”提到了中国传统历史人物——大禹。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相应的文化背景,不必多说就会知道大禹是何许人也。但是西方读者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在阅读时则会产生疑问和质疑,所以在翻译时译者运用了增译的翻译方法,在Yu后增加了简短的介绍,再结合语境,让读者一目了然获取到了文化信息。例(14)中提到了中国古代官职体系“五品”,译者采取直译加注的方式补偿了缺失的文化内涵。在尾注中译者标注到“In fedual China, the hierarchy of officialdom was composed of nine official ranks, where the first rank was the highest”。读者在正文中可能会对“fifth official rank”这样的官职有所疑虑,这样的官职是大还是小,在看完尾注后就会豁然开朗。例(15)中,乙卯、甲子、丁卯这种中国特有的时间表达法意译会显得文章太过于复杂拗口,直译又会让读者表示疑惑难懂。译者这里为了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选择了省译概况的翻译方法。这样处理虽然省去了一些文化特色,但却能够更好地达到跨范畴化,易于读者把握文章的大体内容。

4. 结语

本文基于范畴转换理论中的非语言范畴转换视角分析了《古文观止》英译中体现的范畴对等、范畴错位、范畴空缺三种范畴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对等范畴转换模式、错位范畴转换模式和空缺范畴转换模式。本文发现,在对等范畴转换模式中只需寻找源语和目标语相对应的范畴进行替换即可完成信息传递,在错位范畴转换中则需要在目标语中寻找与源语文化负载一样的范畴进行范畴整合,而在空缺范畴转换中,在目标语完全没有相应范畴概念的情况下应当采取跨范畴化策略,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尽可能地传递源语文化信息,例如在《古文观止》中所用到的音译、增译、省译、加注释等翻译方法。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红色旅游资源英译研究”(2022B030)。

文章引用

张明阳,康晓芸. 《古文观止》英译的非语言范畴转换研究
A Study of Non-Linguistic Category Shift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Gems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se[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5): 43-4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326

参考文献

  1. 1. Catford, J.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2. 2. 亚里士多德. 范畴篇-解释篇[M]. 方书春,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3. 3. 文旭, 余平, 司卫国. 翻译的范畴转换及其认知阐释[J]. 中国翻译, 2019, 40(3): 33-43 188.

  4. 4. Sandra, H. (2002) Cognitive Models, Prototype Effects and Translation: The Role of Cognition in Translation (Meta) Theory.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3, 21-44. https://doi.org/10.1556/Acr.3.2002.1.2

  5. 5. 文旭. 语言的认知基础[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6. 6. 余平. 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0.

  7. 7. 徐华东, 王晓农. 古文观止: 汉英对照[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