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2, 2, 243-249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2.25038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html)
The Influence of Mate-Rejection on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Testing the Mating Sociometer*
Lujun Ruan, Lin Zhang
School of Psychology,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Email: ruanlujun87@163.com, zhanglin1@nbu.edu.cn
Received: Aug. 27th, 2012; revised: Sep. 19th, 2012; accepted: Oct. 7th, 2012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which using recall paradigm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ate-rejection on
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elf-esteem,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mate standard. The result showed:
1) Mate-rejection makes an impact on 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while self-esteem plays fully the
mediating role among them; 2) Self-esteem fully mediated the impact of mate-rejection on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and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fully mediated the impact of self-esteem on mate standard, thus a
process model was built. This research supports and expands a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domain-specific so-
ciometer, which is derived from Kirkpatrick and Ellis (2001): self-esteem as a mechanism functions to cali-
brate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in response to experiences of mate-rejection, and makes an indirect effect on
mate standard.
Keywords: Self-Esteem; Mate-Rejection;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Mate Standard
异性拒绝对择偶价值感的影响:择偶计量器的检验*
阮鲁君,张 林
宁波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宁波
Email: ruanlujun87@163.com, zhanglin1@nbu.edu.cn
收稿日期:2012 年8月27日;修回日期:2012 年9月19 日;录用日期:2012 年10 月7日
摘 要:采用回忆范式考察来自异性的拒绝对个体的积极/消极情感、自尊、择偶价值感及择偶标准的
影响。实验结果发现:1) 来自异性的拒绝对个体的积极/消极情感 产生了影响, 自尊在两者之 间起了
完全的中介作用;2) 异性拒绝通过自尊对择偶价值感产生影响,而择偶价值感在自尊与择偶标准之间
起中介作用,由此构建成了一个过程模型。本研究支持和扩展了 Kirkpatrick和Ellis(2001)所提出的特
定领域社会计量器——择偶计量器的构想:自尊作为一种内在机制,调节着异性拒绝后个体的择偶价
值感,并间接影响择偶标准。
关键词:自尊;异性拒绝;择偶价值感;择偶标准
1. 引言
择偶价值感(Self-Perceived Mate Value)指个体对
自己所具有成功吸引、寻找和留住配偶的择偶价值(能
力)的感知(Fisher et al., 2008),是两性关系的心理学研
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也是影响青年个体择偶
的一个重要因素。外表吸引力、社会地位和资源、健
康、能力、家庭背景、性格品性等特征能直接或间接
反映出个体的择偶价值,如果个体在这些重要特征上
突出,那么他的择偶价值就较高(Edlund, 2008; Miller,
2000)。具有较高的择偶价值,有利于青年个体成功寻
*资助信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EBA090439)。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43
异性拒绝对择偶价值感的影响:择偶计量器的检验
找、吸引到异性对象以及维持两性关系。反之,如果
青年个体的择偶价值较低,那么他很有可能受到异性
的拒绝或忽视。从进化心理学视角来看,遭到异性拒
绝或排斥对个体而言是一种威胁性的信息,因为这不
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繁殖。为了有效地避免这些现象的
再次发生,人类逐渐习得了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择偶策
略——对自身的择偶价值的感知(Pass, Lindenberg, &
Park, 2010)。早期的相关研究表明择偶价值感会影响
个体的择偶标准,即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建立恋爱关
系,并且最终走进婚姻(Feingold, 1988; Sakai & Johnson,
1997)。那些准确评估自身择偶价值的个体往往付出较
少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就能寻找到合适的对象:因为
他们不会将有限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花费在那些远高
于或远低于符合自身标准的异性上,以达到损失的最
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具有社会适应性(Penke,
Todd, Lenton, & Fasolo, 2008; Back, Penke, Schmukle,
& Asendorpf, 2011)。相反,不能准确感知自身择偶价
值将不利于个体的有效择偶,在实际择偶过程中,对
自身择偶价值评估过高的个体遭到异性拒绝的现象
也不难发现。因此,考察个体的择偶价值感及其内在
机制以帮助青年个体有效地寻找异性对象是尤为重
要的。纵观国内外文献,目前关于择偶价值感的研究
多从测量层面上进行探讨,几乎没有相关研究深入考
察择偶价值感的变化以及内在机制。
个体的择偶价值感是在青年时期与异性或同伴
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清晰和明确的,一种比较直接的途
径是来自异性的反馈,包括追求、接纳、拒绝或忽视,
这些反馈信息让青年个体慢慢了解自身的择偶价值;
另一种间接的途径是与同性个体的比较,通过与择偶
价值高的个体比较中清楚自身的不足,与择偶价值低
的个体比较中了解自身的优势(Penke, Todd, Lenton, &
Fasolo, 2008)。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会倾向于与
同性比较那些被异性所看重的特征,这种比较会影响
他们的择偶价值感,如看到漂亮女模特的女性被试会
对自己作为一个配偶的满意程度降低(Anthony & He-
lena, 2006; Gutierres, Kenrick, & Partch, 1999),但 是 很
少有研究证实异性拒绝对个体择偶价值感的影响。因
此本研究拟从异性拒绝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青年个
体择偶价值感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关于人际拒绝的
研究显示,当个体遭受他人或群体排斥或拒绝时,
会诱发多种消极情绪,如焦虑和抑郁等(Buckley,
Winkel, & Leary, 2004),但也有研究发现社交拒绝并
没有导致痛苦情绪(Baumeister & Dewall, 2005),因此
这里有必要考察个体遭到异性拒绝后的情绪情感变化。
社会计量器理论(Sociometer Theory)指出自尊是
个体对社交接纳/拒绝的主观计量器,它监控和调节着
人们的人际关系质量(Leary & Baumeister, 2000)。当人
际关系出现问题(如被拒绝)时,个体的自尊会下降并
引发消极情感(Leary et al., 1998)。Kirkpatrick 和Ellis
(2001, 2006)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尊的进化模型,他们认
为自尊的“社会计量器”是多重而非单一的,并且这
些“社会计量器”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功能。
基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两性关系对个体的生存和繁
殖至关重要,因此 Kirkpatrick 和Ellis(2001)预想自尊
可能对异性交往背景下的拒绝更为敏感,即自尊的特
定领域性,他们将该领域的社会计量器命名为择偶计
量器。此外,Penke 等(2008)的观点也支持了这一计量
器,他们认为自尊作为一种进化的内在机制可以监控
和调节个体的择偶价值感,从而调整其择偶策略。
Kavanagh等(2010)的研究初步验证了择偶计量器的存
在,他们的结果显示自尊在异性接纳/拒绝与择偶期望
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但是该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研
究者将异性接纳组和异性拒绝组作为实验分组,缺乏
对照组,即无反馈组,所以结果并不能很好的说明自
尊变化的直接原因。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检验择偶计量器理论,进
一步探讨被异性拒绝后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变化机制。
研究假设如下:1) 异性拒绝影响个体的情绪情感变
化;2) 异性拒绝会导致个体择偶价值感的下降;3) 自
尊在异性拒绝与个体心理变化之间具有中介作用;4)
择偶价值感的变化会引起择偶标准的改变。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某综合大学在读大学生 140 名作为被
试,男生 80个,女生 60个,将他们随机分为实验组
和控制组,在实验操纵后完成一份整合版的问卷,最
后得到有效问卷129 份,其中实验组为59 份,控制
组为 70 份。有效被试中男生 72 人,女生 57 人,其
中恋爱者 58 人,非恋爱者71 人,所有被试年龄为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44
异性拒绝对择偶价值感的影响:择偶计量器的检验
20~30 岁。
2.2. 实验步骤
所有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要求被试认真
回忆一次被异性拒绝的经历,详细描述事情的过程、
当时的感受和行为反应,并说明这一事件对自己的影
响,时间为 15 分钟,字数不限。控制组:要求被试
回忆一次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经历,详细描述事情的
过程、当时的感受和行为反应,并说明这一事件对自
己的影响,时间为 15 分钟,字数不限。这一任务后
所有被试完成一系列问卷,主要测自尊、择偶价值感、
择偶标准及积极/消极情感。
2.3. 实验材料
2.3.1. 择偶价值感量表
择偶价值感量表(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Ques-
tionnaire)是由 Lalumiere和Quinsey(199 6)整合编制而
成,包含 10 个项目,主要测个体对自己受异性欢迎
程度以及相对吸引力的感知如“我喜欢的异性通常也
喜欢我”。本研究将该量表翻译成中文版,被试根据
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 7点记分(1 = 完全不符合,7 =
完全符合)进行自我评价,其中项目 5和项目 7进行反
向计分,总分越高,择偶价值感越高。该量表在本研
究中的 Cronbach’α为0.70。
2.3.2. 自尊量表
采用的由 McFarland 和Ross(1892)编制的状态自
尊,包含12 个形容词组(如:感觉不好–感觉良好),
该量表在自尊的社会计量器实证研究中得到大量使
用。本研究附加了四个形容词组(不被喜欢的–被喜欢
的,不受欢迎的–受欢迎的,不吸引人的–吸引人的,
被拒绝的–被接纳的)用来评估社交拒绝的感受,作为
操纵检验的工具,这一操纵检验方法在国外研究中也
较多应用。本研究中自尊的Cronbach’α为0.97。
2.3.3. 积极/消极情感量表
积极/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PANAS)由Watson,Clark 和Tellegen(1988)
编制,包括 20 个情感形容词,积极和消极各半,采
用5点计分。本研究采用的是国内研究者邱林修订的
中文版(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包括 18 个情
感形容词,其中积极和消极各半,采用5点计分评价
个体的情感状态。本研究中两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
分别为 0.87 和0.88。
2.3.4. 择偶标准量表
择偶标准量表是在翻译 Kenrick(1990)等人编制
择偶偏好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华师大研究生刘翠娜编
制的择偶标准量表,同时考虑性别差异对择偶标准的
影响编制而成。该量表包含 22个项目,要求被试从 1
到10 对各个项目进行打分,表示对某个项目的要求
高低,分数越高即择偶要求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
的Cronbach’α为0.92。
2.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 SPSS16.0 进行差异性检验、相关
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对实验操纵进行检验,考察操纵检验指标在组别
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对操纵检验的
反应不同(t = –4.384,p  0.000),如预期所示,相比
于控制组被试,实验组被试更多地感知到他们不被人
接受和喜欢,这表明操纵检验有效。
3.1. 异性拒绝对自尊、择偶价值感、择偶标准
及积极/消极情感的影响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自尊显著
低于控制组,表明被拒绝的个体的自尊有所下降,如
计量器理论所预测的,操纵显著影响了自尊;同样,
实验组的择偶价值感也显著低于控制组,被拒绝的个
体的择偶价值感有所下降;虽然实验组的择偶标准低
于控制组的,但是两者差异不显著,即拒绝操纵对个
体的择偶标准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拒绝操纵对个体
积极/消极情感的影响显著,被异性拒绝后,个体的积
极情感减少,消极情感增加。详见表1。
3.2. 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各个变量进行了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如表 2
所示自尊与择偶价值感、择偶标准和积极情感成正相
关,与消极情感成负相关。自尊与其他各个变量均存
在相关关系,其中与择偶价值感相关最高。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45
异性拒绝对择偶价值感的影响:择偶计量器的检验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46
Table 1. Mean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for self-esteem,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mate standard, 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in
different groups (M ± SD)
表1. 不同组自尊、择偶价值感、择偶标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差异(M ± SD)
自尊 择偶价值感 择偶标准 积极情感 消极情感
实验组(n = 59) 50.50 ± 14.599 38.77 ± 9.812 150.83 ± 26.753 22.86 ± 2.001 20.87 ± 7.282
控制组(n = 70) 57.98 ± 12.894 42.69 ± 8.033 157.54 ± 25.517 25.11 ± 6.919 17.85 ± 6.409
T值 –3.09** –2.49* –1.46 –2.22* 2.50*
注:*p  0.05,**p  0.01,***p  0.000,下同。
Table 2. Correlations for self-esteem,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mate standard, 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表2. 自尊、择偶价值感、择偶标准与积极/消极情感的相关关系
自尊 择偶价值感 择偶标准 积极情感 消极情感
自尊 1.00
择偶价值感 0.40*** 1.00
择偶标准 0.19* 0.28** 1.00
积极情感 0.21* 0.31*** 0.02 1.00
消极情感 –0.27** –0.09 0.00 –0.26** 1.00
3.3. 中介效应分析
3.3.1. 自尊在异性拒绝与积极/消极情感之间的
中介作用
为了检验自尊的社会计量器具有普遍性,即自尊
亦在异性拒绝与积极/消极情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本
研究采用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温忠麟,张雷,侯杰泰,
2004),对这三个变量进行三个步骤的回归分析。
在方程一中,异性拒绝对积极/消极情感的预测显
著;在第二个方程中,异性拒绝对自尊的预测显著;
在方程三中,异性拒绝对积极/消极情感的预测均不显
著,而自尊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显著,对积极情感的预
测边缘显著(t = 0.17,p = 0.054)。为了证实中介效应
的存在,Sobel检验的结果如图 1所示,自尊在异性
拒绝和积极情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z = 2.55,p <
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6 × 0.17/–0.19
= 23%;自尊在异性拒绝和消极情感之间的中介效应
显著,z = 3.76,p < 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
为–0.26 × –0.23/0.22 = 27%。当自尊出现时,异性拒
绝对积极情感的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由 0.19 降到
0.15,对消极情感的标准回归系数由0.22 降到 0.16,
而且均从显著变为不显著,表明自尊在这两个模型中
均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3.3.2. 自尊在异性拒绝与择偶价值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为了检验自尊是评估个体择偶价值感的内在机
制,同样采用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异性拒绝、自尊
与择偶价值感进行分层回归分析。
首先是考察自尊在异性拒绝与择偶价值感之间
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当未加入自尊时,异性拒绝对
择偶价值感的预测显著;而加入自尊后,异性拒绝对
择偶价值感的预测不显著,且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由
0.22 降到0.12,而自尊对择偶价值感的预测显著。
Sobel 检验结果显示自尊在异性拒绝与择偶价值感之
间的中介效应显著,z = 3.98,p < 0.001,中介效应占
总效应的比例为–0.26 × 0.37/–0.22 = 44%,因此自尊
在异性拒绝和择偶价值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3.3.3. 择偶价值感在自尊与择偶标准之间的中介作用
进一步考察了自尊对择偶标准的影响,分层回归
分析结果显示,当未加入择偶价值感时,自尊对择偶
标准的预测显著;而加入择偶价值感后,自尊对择偶
价值感的预测不显著,且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由 0.19
降到 0.10,而择偶价值感对择偶价值感的预测显著。
Sobel 检验结果表明择偶价值感在自尊与择偶标准之
间的中介效应显著,z = 3.67,p < 0.001,中介效应占
总效应的比例为0.37 × 0.24/0.19 = 47%,因此择偶价
值感在自尊和择偶标准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虽然
异性拒绝对择偶标准无显著预测作用(t = 0.13,p >
0.05),但可以通过自尊和择偶价值感间接的预测了择
偶标准,整个模型如图 2所示。
异性拒绝对择偶价值感的影响:择偶计量器的检验
异性拒绝 自尊
消极情感
积极情感
–
0.26**
0.16(0.22*)
–
0.15(
–
0.19*)
–
0.23*
0.17*
–0.26**
Figure 1. Self-esteem plays a mediating role among ma te-rejection and 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图1. 自尊在异性拒绝与积极/消极情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异性拒绝 自尊 择偶价值感
–0.26** 0.37***
–0.12(–0.22*)
择偶标准
0.10(0.19*)
0.24*
Figure 2. The mating process model
图2. 择偶过程的模型图
4. 讨论
本研究考察了来自心仪异性的拒绝后个体的自
尊与择偶价值感、择偶标准以及情感变化之间的关
系,用来检验自尊的特定领域社会计量器模型,根据
该模型,自尊系统中存在某种特定心理机制——择偶
计量器——用来监测与个体择偶有关的重要信息并
产生相应的认知与情感反应。
4.1. 异性拒绝对自尊、择偶价值感、择偶标准
及积极/消极情感的影响
社会排斥领域目前有很多研究范式,研究者在
Gerber 和Wheeler(2009a)的分类方式基础上,将这些
研究范式概括为以下四大类:拒绝范式,放逐范式,
孤独终老范式,其他排斥范式(如:回忆范式)等。前
三者多为“陌生人式排斥”,同时也只能使被试处于
短暂的被排斥状态中。而回忆范式更多考虑到个体已
有的经验,因而更贴近现实生活(程苏,刘璐,郑涌,
2011)。本研究的操纵检验结果显示,相比于控制组被
试,实验组被试更多地感知到他们不被人接受和喜
欢,这表明回忆范式的操纵方法有一定有效性,这与
以往采用此种研究范式的研究结果相似(Maner et al.,
2007)。
实验组的自尊、择偶价值感以及积极情感显著低
于控制组,而消极情感显著高于控制组,但在择偶标
准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可以发现被试在接受来自异
性的拒绝后,其自尊下降,对自己的择偶价值评价降
低,积极/消极情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择偶标准无显
著变化,表明拒绝操纵对各变量(除了择偶标准)都产
生了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中异性拒绝对择偶标准虽然
没有显著的直接作用,但可能通过其他变量起到间接
作用,此假设在后面分析中也得到了证实。
4.2. 自尊在异性拒绝与积极/消极情感之间
起中介作用
社交拒绝对个体情绪情感的影响已得到大量研
究的证实,本研究中也支持来自异性的拒绝导致个体
的积极情感下降,消极情感上升。进一步分析发现,
自尊在异性拒绝和情绪情感之间存在一定中介作用,
由此表明,由于异性的拒绝,个体的自尊显著地下降,
继而引起情感反应,积极情感减少,而消极情感增多。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47
异性拒绝对择偶价值感的影响:择偶计量器的检验
社会计量器理论认为,自尊是个体人际关系的计
量器,监测着其人际质量情况,当个体面对拒绝或排
斥时,状态自尊出现下降趋势,起到一定缓冲作用。
而且研究也发现社会排斥不仅仅导致自尊的降低,而
且引起各种情感体验(Williams, 2007),本研究支持了
以往的研究结果,同时还发现自尊在异性拒绝和情感
体验之间的中介效应,表明社会计量器在择偶领域得
到了证实。
4.3. 异性拒绝对择偶价值感以及择偶标准
的影响:自尊的作用
Penke 和Denissen(2008)认为青年个体的择偶价
值感在异性的交往过程中处于不断波动的状态,但是
当个体经历多次拒绝后这对个体生存和繁殖是非常
不利的,因为这可能意味着这一辈子他将很难获得配
偶。为了能够成功地寻找到异性对象,个体需要知道
哪些特征是对象所偏好的,同样也要知道自己在这些
特征上的择偶优势。由此可以判断自己被异性个体所
接纳的程度。反过来,异性的反馈将进一步帮助个体
了解自己的择偶价值,获得异性的接纳意味着个体的
择偶价值感是合适的或者低估的,那么个体将进行再
次评估和调整,正如有研究表明异性的接纳和好评将
提高个体的择偶价值感(Surbey & Brice, 2007),相反 ,
当被异性拒绝时,个体对自己的择偶价值可能是高估
的,为了避免再一次被拒绝,个体往往也会进行调整,
本研究的结果便支持了这一观点,来自异性的拒绝降
低了个体的择偶价值感。Leary等(2000)认为人们拥有
一个评估自己被他人接受的程度的方式——计量器,
这一计量器的本质即为自尊,有大量的研究也证明自
尊是个体某种关系价值(Relational Value)的计量器
(Leary, 2005)。而在两性关系中,个体的择偶价值感
是最为重要的,自尊在这一领域内便是择偶价值感的
计量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面对异性的拒绝后,个
体自尊显著的下降,并且其在异性拒绝与择偶价值感
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表明自尊是择偶价值感的内在机
制,监控着与异性的交往关系质量状况,这一结果支
持了 Kirkpatrick 和Ellis(2001)提出的特定领域计量器
理论在择偶领域也具有一定适用性。
研究发现高自尊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择偶标准,
两者具有相关关系(Zeigler-Hill, Campe, & Myers, 2009)。
择偶价值感与择偶标准也有相关性,从社会交换理论
出发,高择偶价值感的个体具备一定的择偶优势,拥
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具备吸引人的外貌,因而也会
要求对象在某些方面有突出,因而高择偶价值感的个
体表现出较高的择偶标准。本研究中,当在自尊与择
偶标准之间加入择偶价值感后,自尊对择偶标准的预
测由显著变为不显著,这一结果显示自尊虽然与择偶
标准有关,但是并不是直接的关系,而是择偶价值感
在其中链接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和延伸了Kirkpatrick 和Ellis
(2001) 的自尊进化模型,表明了自尊系统中存在一个
择偶领域的计量器——择偶计量器,这个计量器是个
体择偶价值感的监视器,在择偶过程中当受到异性对
象的接受/拒绝时影响着个体的择偶价值感,并能间接
探测出个体的择偶标准的变化。
5. 结论
1) 来自异性的拒绝对个体的积极/消极情感产生
了影响,自尊在其中具有中介效应;2) 自尊在异性拒
绝与择偶价值感之间起到完全的中介作用,且通过择
偶价值感对择偶标准起作用。本研究结果支持了
Kirkpatrick 和Ellis(2001)所提出的特定领域社会计量
器理论。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程苏, 刘璐, 郑涌(2011). 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 心理科
学进展, 6 期, 905-915.
刘翠娜(2008). 社会地位对男性择偶标准的影响研究. 华东师范大
学硕士论文, 上海.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1999).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北
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2004).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心理
学报, 5 期, 614-620.
Anthony, C. L., & Helena, M. (2006). Viewing attractive or unattrac-
tive same-sex individuals changes self-rated attractiveness and face
preferences in women. Animal Behaviour, 5, 981-987.
Back, M. D., Penke, L., Schmukle, S. C., & Asendorpf, J. B. (2011).
Knowing your own mate value: Sex-specific personality effects on
the accuracy of expected mate choic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
984-989.
Baumeister, R. F., & Dewall, C. N. (2005). Inner disruption following
social exclusion: Reduced intelligent thought and self-regulation
failure. In: K. D. Williams, & W. von Hippel, (Eds.), The social out-
cast: Ostracism, social exclusion, rejection, and bullying.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53-73.
Buckley, K. E., Winkel, R. E., & Leary, M. K. (2004). Reactions to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Effects of level and sequence of relational
evalu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0, 14-28.
Edlund, E. J. (2008). Sex, lies, and partner choice: An investigation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48
异性拒绝对择偶价值感的影响:择偶计量器的检验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249
into perceived mate value and its factor structure, content, concur-
rent,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ies. Northern Illinois Uni-
versity, Unpublished.
Edlund, E. J., & Sagarin, J. B. (2010). Mate value and mate prefer-
enc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decisions made with and without con-
strai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9, 835-839.
Feingold, A. (1988). Matching for attractiveness in romantic partners
and same-sex friends—A meta-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critique. Psy-
chological Bulletin, 104, 226-235.
Fisher, M., et al. (2008). Components of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Journal of Social, Evolutionary,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2, 156-
168.
Gutierres, S. E., Kenrick, D. T., & Partch, J. J. (1999). Beauty, domi-
nance, and the mating game: Contrast effects in self-assessment re
flect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e sele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5, 1126-1134.
Kavanagh, P. S., Robins, S. C., & Ellis, B. J. (2010). The mating so-
ciometer: A regulatory mechanism for mating aspi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 120-132.
Kenrick, D. T., et al. (1990). Evolution, traits, and the stages of human
courtship: Qualifying the parental investment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8, 97-116.
Kirkpatrick, L. A., & Ellis, B. J. (2001) An evolutionary-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self-esteem: Multiple domains and multiple functions.
In: M. Clark, & G. Fletcher, (Eds.), The Blackwell handbook in so-
cial psychology,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pp. 411-436). Oxford: Black-
well Publishers.
Kirkpatrick, L. A., & Ellis, B. J. (2006). The adaptive functions of
self-evaluativ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In: M. H. Kernis, (Ed.),
Self-esteem issues and answer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perspec-
tives (pp. 334-339).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Lalumiere, M. L., & Quinsey, V. L. (1996). Sexual deviance, anti so-
ciality, mating effort, and the use of sexually coercive behavio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 33-48.
Leary, M. R., et al. (1995). Self-esteem as an interpersonal monitor:
The sociometer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
chology, 68, 518-530.
Leary, M. R., et al. (1998). Calibrating the sociome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appraisals and state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 4, 1290-1299.
Leary, M. R., & Baumeister, R. F. (2000).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self-esteem: Sociometer theory. In: M. P. Zanna,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pp. 1-62).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Leary, M. R. (2005). Sociometer theory and the pursuit of relational
value: Getting to the root of self-esteem.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16, 75-111.
Maner, J. K., et al. (2007). Does social exclusion motivate interper-
sonal reconnection? Resolving the “porcupine probl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 42-55.
McFarland, C., & Ross, M. (1982). Impact of causal attributions on
affective reaction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 937-946.
Miller, G. (2000). The mating mind: How sexual choice shape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nature. London: Vintage.
Pass, J. A., Lindenberg, S. M., & Park, J. H. (2010). All you need is
love: Is the sociometer especially sensitive to one’s mating capacity?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 s ychology, 40, 221-234.
Penke, L., Todd, P. M., Lenton, A. P., & Fasolo, B. (2008). How self-
assessments can guide human mating decisions. In: G. Geher, & G. F.
Miller, (Eds.), Mating intelligence: Sex, relationships, and the mind’s
reproductive system (pp. 37-75). New York: Erlbaum.
Sakai, D. K., & Johnson, R. C. (1997). Active phenotypic assortment in
mate selection: Self-descriptions and sought-for attributes of mates
in dating advertisements. Social B iology, 44, 258-264.
Surbey, M. K., & Brice, G. R. (2007). Enhancement of self-perceived
mate value precedes a shift in men’s preferred mating strategy.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9, 513-522.
Williams, K. D. (2007). Ostracism.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8,
425-452.
Zeigler-Hill, V., Campe, J. W., & Myers, E. M. (2009). How low will
men with high self-esteem go? Self-esteem as a moderator of sex
differences in minimum relationship standards. Sex Roles, 61, 491-
500.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