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12, 1, 5-8
http://dx.doi.org/10.12677/acpp.2012.12002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cpp.html)
Study of Time-Space for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Hui Xiong, Sijie Cai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Email: 375610596@qq.com, 462657654@qq.com
Received: Jun. 27th, 2012; revised: Jul. 10th, 2012; accepted: Jul. 26th, 2012
Abstract: Through the classical philosophical works of ancient Chinese,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awareness of the “universe” is studied.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space-time is the right under-
standing of organic blend together much earlier than in the West, and the ancient Chinese treatment of when
space is a time-based, and space-times, is revealed. Consequently, it explains why there exists huge differ-
ence about the human nature and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Keywords: Universe; View of the Ancient Tim e and Sp ac e; Time-Ba se d
中国古代先哲的时空观研究*
熊 辉,蔡思洁
东莞理工学院数学教研室,东莞
Email: 375610596@qq.com, 462657654@qq.com
收稿日期:2012 年6月27 日;修回日期:2012 年7月10 日;录用日期:2012 年7月26 日
摘 要:通过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研究了古代先哲对“宇宙”的认识,阐述了古人的时空观,证
实了中国古人对时空是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的认识远远早于西方,揭示了中国古人对待时空时是以时间
为主、空间为次的,并由此解释了为什么东西方在人性和文化方面会有巨大的差异。
关键词:宇宙;古人的时空观;时间主控
1. 引言
在一般人看来,“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比较狭窄
的,就表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其它一切天体的无
限空间,有时甚至仅仅表示前者。这种认识观念是把
时间排斥在外的。西方科学界认为,对宇宙的时空性
解释起源于法国数学家庞加莱。庞加莱被公认是十九
世纪后四分之一和二十世纪初的领袖数学家,是对于
数学和它的应用具有全面知识的最后一个人。之后物
理学家爱因斯坦建立了相对论,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
空观点,这样就完全把时空糅合在一起了。
但是根据中国古代文献可知,远在庞加莱和爱因
斯坦之前,中国的先哲们就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本文将从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理解、古人的时间主
控观和古人对宇宙的时空性等成就的态度等三个方
面来阐述。
2. 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理解
《辞海》[1]对宇宙的解释是:“宇,空间的总称;
宙,时间的总称。”这样的解释来自何处呢?先来解
释下“宇”和“宙”这两个字本身。《说文》曰:宇,
屋边也。即宇的本义为屋檐,如:
1)《易·系辞》:上栋下宇。
2)《楚辞·招魂》:高堂邃宇。
3)《一切经音义》:宇,屋檐也。引自《说文》。
4)《仪礼·士丧礼》:置于宇西阶上。
*资助信息:本文受资助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771169)和广东省
千百十工程。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5
中国古代先哲的时空观研究
5)《汉书·郊祀志》:五帝庙同宇。
6)《资治通鉴》: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7)《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8)《三苍》: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9)《淮南子·齐俗训》: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
下谓之宇。
10)张衡《东京赋》:威振八宇。注:“八方区宇也。”
11)《楚辞·屈原·涉江》:云霏霏而承宇。
不难看出,1)~6)表示的都是本义即屋檐的意思,
而7)~11)表示空间,表示上下四方、天地之间,又如
词语“寰宇”、“宇内”等。另外,还有如下的其他解
释:
12)《左传·昭公四年》:复周公之宇。
13)《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
疆土;或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14)《马王堆汉墓帛书》:不谋削人之野,不谋劫
人之宇。
15)《国语·周语》: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
各有宁宇。
16)《世说新语·雅量》: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从12)~15),都可以引申为疆土、国家的意思,
而16)中的宇则被引申为风度、仪容,又如词语“器
宇轩昂”等。
宙,本义为栋梁,《说文》曰:“宙,舟舆所极覆
也。”由于覆在屋极上的栋梁是长而直的,因此被引
申为时间,如:
17)《淮南子·览冥》: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
之争于宇宙之间。
18)《南齐书》:功烛上宙,德耀中天。
19)《庄子·庚桑楚》: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
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20)《淮南子·齐俗训》: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
上下谓之宇。
21)《三苍》: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不难看出,17)~21)中的宙都表示古往今来的时
间,即时间的无限延伸,又如词语宙始(远古)、上宙(上
古)、宙合(囊括上下古今之道)等。
若将“宇”和“宙”这两个字合成一个词,那么
就表示时间和空间的总称,我们今天称之为时空。这
种对宇宙的时空解释在中国有多久的历史了呢?
“宇”和“宙”两观念的简明界说,起源于《尸子》。
《庄子》和《淮南子》中对宇宙的解释都有可能是引
自于《尸子》。
《淮南子》由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1 年,汉
高祖刘邦之孙,汉武帝刘彻之叔父)及门客李尚、苏飞、
伍被等共同编著。《淮南子》应该成书不迟于公元前
120 年。而《庄子》成书更早,作者庄子约生活于纪
元前 369 年~前286 年。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
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后世学者不计其
数,如其中第一流文学家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
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从这些著作来看,至少在 2300 年前,我国就已
经有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掌握了宇宙的真实含义,即
它不仅包括无限扩展的空间,还包括无限延续的时
间。这一点在西方世界的文献里缺乏记载。
3. 中国古人的时间主控观
在中国的版图内,北极星是长年可见的,因此中
国古人利用北极星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这就使得北极
星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至关重要,有“帝星”之称。
中国的海岸线大都是南北走向的,这就意味着航海线
路也多是南北走向,而南北走向基本上只要知道纬度
就可以了,因此观测北极星来确定自己在地球上的坐
标,是极为重要的方法。而在确定时间的时候,古人
采用了观测北斗七星的方法。当斗柄指向东方的时
候,天下皆春;当斗柄指向南方的时候,天下皆夏;
当斗柄指向西方的时候,天下皆秋;当斗柄指向北方
的时候,天下皆冬。北斗七星,本来是个空间物体,
但中国古人却极具神奇色彩地利用这个空间物体来
描述时间。这一点很鲜明地说明了中国古人对于时间
和空间是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的高度认识。
在中国的古代经典中,充满了对时空是有机地糅
合在一起的文字描述。除了像《庄子》这种哲学典籍
外,诗词曲赋等文学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如:用时间
的跨度来描述空间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
龄·出塞),用空间的跨度来描述离别时的时间“孤帆
远影碧空尽”(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还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
面桃花相印红;唐·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元·马致远·天净沙·秋
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例子俯首皆是,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6
中国古代先哲的时空观研究
又如李白的《长相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柳
永的《雨霖淋·寒蝉凄切》,元稹的《离思》等多数
描写情谊的作品,都是时空对偶观的优秀作品。顺便
说一声,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写作时,不仅大量地采用
了时空的对偶变换手法,还大量地采用了分形几何的
自相似迭代手法,如:南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唐·柳宗元·登柳州
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
似九回肠;唐·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明·杨慎·临江仙·廿一史弹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北宋·潘阆·酒泉
子·长忆观潮: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中国古人对空间的理解远没有对时间的理解深
刻。古代空间被称为六合,即天、地、东、南、西、
北。《庄子·齐物论》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空间
的研究是持保守态度的,这可能跟当时盛行鬼神之说
有关。
时间,是中国最深刻的哲学研究之一。先来看看
时间的“时”到底什么意思。时,繁体为“時”,日
形寺声。形部的意义很明确,就是太阳,说明时的产
生与太阳的运行相关。声部为“寺”,《说文》曰:“(寺,)
廷也,有法度者也。”太阳加上法度就表示时,其涵
义耐人寻味。寺上有土,表示地;寺下有寸,表示度
量,这个造字的内涵完全体现了时的产生和确定过
程。简体的时声部为寸,虽然失去了声韵,但也有一
定的意义。寸是古人用来度量的基本单位,所谓一寸
光阴一寸金,表示的是对太阳运动的度量。这个造字
似乎更为简单明了。
由整个字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一门学科,甚至可以
看到这门学科的内涵和分支。中国汉字所具有的这种
独特的魅力,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难以比拟的。
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
“咬文嚼字”。这个论断,笔者深表赞同。
年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表示禾
谷成熟,人在负禾。故《说文》曰:“年,谷孰也。”
《谷梁传·桓公三年》曰:“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可
见,年作为时间,表示的是农作物的丰收。中国古代
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中原和北方地区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
便被引申为岁名。
中国古代把对时间的研究深深地植根于“阴阳”,
那到底什么才叫阴阳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
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即古人认为,阴阳就是天地间的
自然规律,万事万物的纲常准则,大自然演变、造化
的根本动力,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原因。
“阳生阴长”主要讲上半年的春夏两季。此时阳
气渐生,阴气渐收,阴形渐长。春日以后,白日渐长,
气温渐高,阳气的增长随处可见。阳化气,阴成形。
属阴的万物也随着阳气的增长慢慢成形并不断地繁
茂壮大起来。“阳杀阴藏”主要讲下半年的秋冬两季。
杀,指的是收敛。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生,阴形渐
藏。白日渐短,气温渐低,阳气的收藏日愈明显。此
时,天地间的能量收藏起来,属阴的万物也随之收藏。
田野里的物种要收藏,山林间的野兽要收藏,人类也
要收藏。“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正是很生动的
收藏状态。
随着阳气的生或杀,万物的阴形也在长或藏,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
阳而始终。……阳者岁之主也,天下之昆虫,随阳而
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随阳
而改正。”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们的思想,即他们认
为,时间是用来统摄空间的。刘长林老师在研究易、
道时认为,时间性虚,一维,不可分割,只能共享,
不能占有,也无从争夺。因此,以时间为主立论,会
看到事物之间的协调性、共生性、统一性。而空间性
实,多维,可以分割占有,不能共享,而且只有通过
分解方能显示空间的存在。所以,以空间为主立论,
会多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排斥性、竞争性[2]。
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列强都具有强
烈的扩张性和侵略性,而儒教文化圈的人却相对喜爱
和平。因为欧洲人以空间为主,而我们以时间为主。
4. 中国古人的态度评述
在现代,几乎所有学者都知道,宇宙不单单是指
空间,还要纳入时间,由此一个新名词“时空”产生
了,这个词在以前是没有记载可查的。我们之所以知
道,这得益于 20 世纪初期伟大的物理学家Einstein提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7
中国古代先哲的时空观研究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8
出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Einstein 用确定性的
数学公式推导出了这个世界真实的运动形象,并指出
Newton 的物理定律是相对论运动定律在物体速度远
远低于光速时的近似。由于相对论的推广,今天的知
识分子大多都知道,时间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虽然它仅仅占有一个维度。
我国的地质学发轫于 20世纪上半叶,在翻译地
质学的名词时,学者们恐怕多少是受到了《庄子》等
典籍的影响,而把地质年代表中延续时间最长的第一
级地质年代单位称为“宙”,这相当于一个“宇”(一
级地层单位)形成的时间。根据动物化石出现的情况,
将整个地质埋藏分为动物化石稀少的隐生宙和动物
化石大量出现的显生宙;而宙再分为代,隐生宙分为
太古代和元古代;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
代。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些知识分子早在2000 多年前
就能够把宇宙解释成时间和空间的融合是一个耐人
寻味的问题,没有记载可以说明,这些智者掌握了运
动中的物体的时间相对性。不过最耐人寻味的是,为
什么这 2000 多年来,中国几乎再也没有学者去研究
宇宙的时空融合性?这一点从以上列举的一些典籍
的撰写年代可以看出来。古籍中有关时间相对性的记
述仅仅局限于某些个人的心情感受,如描述时间很难
熬的“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等。
林语堂先生认为,即使像《庄子》、《淮南子》等
典籍,学者们也不是以一种现在所谓的科学态度来讨
论时间和空间的融合性的,其实他们更多的是以一种
“卖弄”博学的口吻来解释一些不为常人所知的事物
[3]。解释完以后,他们就放在一边,束之高阁,而并
不去继续思考为什么该这么解释。有时候那些解释甚
至是杜撰的。
另外,中国古代的学者大多数有一种“君子不入
庖厨”的风度,如果某项研究还需要自己动手做实验
甚至做些苦力什么的,那该研究是很少有人问津的。
然而,大多数的科学研究是需要实验来支持的。由此
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学者的古希腊式的理性
思考比较少。更有甚者,还有些古代学者认为,如果
为了研究鹦鹉的生活习性而天天与鹦鹉为伴的话,那
是玩物丧志!
几千年来同样遭受中国学者冷落的除了宇宙的
时空性外,还有现代数学、编码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
础:二进制。如果伏羲氏初创《易经》是真的的话,
那么我们中国人使用二进制垂 5000 之久;如果伏羲
氏只是先秦学者杜撰出来的话,那即使从周文王算
起,中国人使用二进制也有 3000 多年。但是,很奇
怪也很遗憾的是,老祖宗们仅仅把二进制局限于八卦
的阴、阳爻之中,而没有在纯数学上加以发展。在这
几千年里,中国的学者们硬是没有把阴阳转换成二进
制。
更可悲的是,由于《易经》的义理深奥,大众无
法深刻理解,渐渐地从卜卦“沦落”为算命。学术悲
哀乎?学者悲哀乎?我们的老祖宗把那些东西都拿
来休闲,火药是如此,二进制是如此,对宇宙的解释
也是如此。我们的火药只做鞭炮,愣是没做成火炮;
我们的二进制拿来算卦,就是没拿来发明计算机;我
们对宇宙的时空性解释早在数千年前的战国时期就
已经形成,但神神鬼鬼的一直没有提出相对论。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1987
年重印).
[2] 刘长林. 中国象科学观: 易、道与兵、医(上)[M]. 北京: 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138.
[3] 林语堂. 黄嘉德, 译. 吾国与吾民[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6.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