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35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11, 1, 35- 42
http://dx.doi.org/10.12677/mm.2011.11007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1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m/)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Village Leaders’ Working Stresso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10 Towns, 110 Village Leaders
in Heyang County, Shanxi Province
Bin Guo1, Zhengbing Wang2, Jing Zhen2
1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2Northwest A&F University,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yang
Email: guobinbin1981@163.com
Received: Feb. 25th, 2011; revised: Mar. 11th, 2011; accepted: Mar. 18th, 20 11 .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of 110 village leaders from ten towns in Heyang County, Shanxi Province,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working stresso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by explora-
tory factor analysis technique. We found that their working stressors are: expectancy from others, working dif-
ficulties, role conflict, social author ity and repu tation, as well as the career future. Fu rth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ole conflict is the first biggest working stressor, the second and third biggest stressors are the expec-
tancy from others, and working difficulties respectively. However, social authority and reputation, as well as
the career future stressors are the weakest working stressors.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Village Leaders; Working Stressors; Stressors Con-
struction; Stressors Intensity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干部工作压力源研究
——基于 2010 年对陕西省河阳县 10 个乡镇 110 位村干部的调查
郭 斌1,王征兵 2,甄 静2
1武汉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咸阳
Email: guobinbin1 9 81@163.com
收稿日期:2011 年2月25日;修回日期:2011 年3月11日;录用日期:2011 年3月18 日
摘 要:基于 2010 年10 月对陕西省河阳县 10个乡镇110 位村干部的半结构式问卷调查,运用探索性因
子分析技术对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工作压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村干部的工作压
力源主要来自于:外界对村干部工作期望、工作难度、角色冲突、社会声望和权威、职业前景等五个方面。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以上五个方面,角色冲突的压力最大;其次是他人对工作的期望;再次是工作难度。
然而,社会声望和权威、职业前景的压力,相对较弱。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干部;工作压力;压力源结构;压力强度大小
1. 引言
现在流行的管理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
以人的心理需要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
通过对激励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确定影响村干
部激励效果的因素,并寻找科学的激励方法,旨在提
高激励结果的有效性、充分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1]。
在现代激励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力图站在村干部的立
场上,客观的分析村干部的心理需求:分析村干部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工作有什么困惑,有什么压
力?并旨在找到村干部压力到底来源于哪些因素,从而
有助于减小或解除村干部工作压力,调动村干部工作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高现有激励措施的激励效果。
基金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0859);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7027303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干部工作压力源研究
3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
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从2008 年开始,我国将用五年时间选聘 10 万名大学
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村任职,担任“村官”,来支持新农
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村干部的支持与配合。村
干部是村民和基层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民的
代言人,是党和国家的传话筒,是农村工作的生力军。
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是一支素质更高
的村干部队伍。在这一种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的路
线方针政策需要村干部们组织广大村民来具体执行和
落实。村民也期待着新农村建设能改变家乡的面貌,
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和村民对
村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村民对村干部
仍抱有不少怨言。在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村干部常常陷于焦虑和种种角色矛盾当中。在新农村
建设过程中,他们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赋予了更大
的责任,而又面临着自身的知识能力局限、村庄的财
务压力,村上工作又缺少村民的理解与配合,以至于
基层村干部们的工作难度非常大。因此,体察民情,
关注村干部,了解他们心里所想、所需,排解村干部
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以陕西省河阳县 10 个乡镇110
位村干部的调查为例,分析当前村干部工作压力的来
源及其各种压力的大小,将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
有效的激励方案,从而减小村干部的工作压力,激励
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长远看,这将有利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的
最终实现。因此,开展对落后地区村干部在新农村建
设中的压力源研究,具有极强的政策含义和重要的战
略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工作压力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
压力是当前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对组织绩效和个体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不断增加[2]。
一项研究估计,由压力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员工离职或
缺勤每年分别给美国和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带
来12%和10%的损失[3]。
然而,压力源是产生压力的动源,也是压力产生
的最直接原因。不同的压力源及其压力强度对组织或
个人的工作绩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压力源
对于组织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下降、服务
质量降低、竞争力下降、组织(或企业)声誉下降等。
对于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个体的满意度、留任意愿、
身心健康等。压力源甚至还会对国家的总体经济运行
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关注导致压力产生的压力源对
有效地应对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2.2. 关于压力源的行业特点或职业特性
目前,关于压力源的研究一般都针对特定群体进
行,其主要是由于导致压力源的因素具有很强的行业
或职业特性[4]。国际上关于压力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教师、学生、企事业员工、公安人员(警察)、医护人
员及病人等群体上。也有人曾经研究过公务员的压力
源问题[5],但是,关于农村基层村干部这个特殊群体
的压力源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时期关注
村干部“有何压力,压力从哪里来的?”研究才刚刚
开始[6]。
2.3. 关于压力源的分类
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国际上压力源的展开了研
究。根据这些已有文献,我们发现:国际学者们主要
是从压力来源的种类上对压力来源进行了分类。表 1
是压力源文献的归纳总结。
从以往对工作压力源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一
般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任务)本身的压力、
组织内部角色扮演或角色冲突带来的压力、组织结构
及工作氛围带来的压力、组织中人际关系、职业前景、
家庭/工作冲突、个人身体素质及其知识能力等 8个方
面。正如,许晓东(2004)归纳的那样,从大的方面讲
企事业(组织)员工们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与工作直
接相关的“内源压力”,包括工作本身的压力、组织结
构及其工作环境氛围、组织内部角色扮演或角色冲突、
组织中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其职业前景;另一方
面的压力则来源于企业或组织之外的“外源压力”,有
来自于家庭的、个人的、社会的压力。例如,家庭与
工作冲突、个人的身体素质、个人知识能力局限及其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Village Leaders’ Working Stresso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37
别人的期望[7]。
然而,专门关注村干部这个特殊群体的工作压力
源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关于
村干部压力源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刘邦成等(2009)基
于上海市十个行政村 100 名村干部的调查,研究了新
农村建设期间,村干部的压力来源,研究结果显示:
以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过
程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压力:他们对工作的期望、职
业前景、人际关系、能力和知识局限及其角色冲突。
进一步地,经过对压力源的压力大小排序后发现,当
前村干部面临的压力中,人际关系相关的压力是最大
的;其次是他人对工作的期望、角色冲突和职业前景
Table 1. Classi fic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about stressors
表1. 国内外关于压力源的分类研究
学者 压力来源
Weiss(1976)[8] 工作
本身 组织角色 组织结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 管理风格
Cooper and
Marshall (1978)[9]
工作
本身 组织角色 组织结构
和氛围 人际关系职业发展
House
et al. (1979 )[10]
工作
负荷 角色冲突 责任压力 家庭工作冲
突 质量关切
Ivancevich and
Matteson (1980)[11]
客观
环境 个体层面 组织层面团队层面
Schuler (1982)[12]
工作
质量
要求
组织角色 组织结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 组织变革 身体条件
Quick and Quick
(1984)[13]
任务
要求 角色要求 人际关系 身体素质
Burke (1988)[14] 客观
环境 角色压力 组织结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 任务特征 家庭工作冲
突
Cooper et al. (1988)[15] 工作
本身 管理角色 组织结构
与氛围 人际关系职业成就 家庭工作冲
突
Lu et al. (1995)[16] 工作
本身 管理角色 缺乏支持职业发展 保障缺乏 家庭工作冲
突
Siu, Lu and
Cooper (1999)[17]
工作
负荷 管理角色 组织氛围人际关系认同 争论 家庭工作平
衡 责任感
舒晓兵等 (2003)[18] 管理
实务 组织角色 组织倾向
与定位 人际关系职业发展 社会支持 组织条件及
其要求
许小东 (2004)[7] 内源
压力 外源压力
陈志霞等 (2005)[19] 时间
紧迫 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职业发展 组织管理 工作任务要
求 能力
潘莹欣等 (2006)[20] 时间
紧张 信息不足 工作缺乏控制
刘璞等 (2005) [21] 任务
要求 工作环境岗位竞争社会因素
孟晓斌等 (2007)[22] 工作
特征 角色冲突 关系、氛
围 职业发展 期望压力 生活压力 自身能力
杨文圣 (2008)[23] 工作
负荷 角色压力 工作缺乏
自主性 工作决策
刘邦成等 (2009)[6] 角色冲突 人际关系职业前景 他人对工作的
期望 知识能力的
局限
(1)除了刘邦成等(2009)研究的是村干部的压力源,其余学者主要研究了企业(组织)中工作员工的压力源;(2)许晓东(2004)的内源压力是指工作直接相关的压
因素,工作活动之外的压力因素,称之为外源压力。
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干部工作压力源研究
38
压力;最弱的压力是与知识能力局限相关的压力[6]。
3. 数据说明
数据来源于 2010 年10月对陕西河阳县 10 个乡镇
110 名村干部的调查。调查方式采用的是半结构式的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 154 份,回收 134 份。根据
本文需要,有效样本量有 110 个。
由表 2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村干部中,受教育
程度以初中为主;年龄偏高;调查对象是村支书和村
主任,并且以村支书为主;村干部主要仍以男性同志
为主,女性村干部仅占 7%。
为了研究村干部的动力源,根据 Likert(理科特)
五点量表法(1表示“很不赞同”;2表示“不赞同”;
3表示“赞同”;4表示“很赞同”;5表示“非常赞同”),
设计了 20 个题目测量村干部工作压力源。这 20 个题
目的设定参考了Cooper, et al.(1988)开发的职业压力问
卷设计[15]、刘邦成等(2009)关于新农村建设时期村干
部工作压力的问卷题目设计[6]。
这20 个题目的具体内容分别是:
X01 是群众对村干部的要求较高,让我感到有压
力;X02:领导对我的期望较高,常感到有一定的压力;
X03:上级部门对我的工作绩效考核要求严,要求高;
X04:村民对村干部不大信任,私下老议 长道短;X05
村与村之间的竞争让我感觉有压力;X06 我的工作任
务十分繁锁、有时任务比较重;X07 我感到组织的发
展前景不明朗;X08 我面临的晋升机会很少;X09
他人或社会上对村干部的工作地位评价不高;X10 村
干部的社会声望比以前下降了;X11 在工作中我学不
到新知识和新技能;X12 处理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经
常让我很伤脑筋;X13 领导经常和我沟通,关心我的
工作;X14 在处理一些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时,我免
不了要得罪人 X15工作让我感觉身心俱疲;X16工作
任务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过了我的能力或经验水平;X17
自己目前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工作要求;X18 在
一些村上重要决定或处理集体事务时常常很为难;X19
被夹在上级领导和群众之间左右为难;X20 常常要接
待上级的种种检查。
根据我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村干部工作压力
源的响应程度结果(如图 1),来自于角色冲突的压力
响应程度做大;其次是工作难度的压力;再次是来自
于村民期望的压力;响应度排在第四位的是干群关系
带来的压力;来自于社会声望的压力、知识能力局限
的压力相对的响应程度比较小。通过描述性分析,我
们大致可以看出来:村干部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
角色冲突、工作难度、他人的期望、还有干群关系。
至于社会声望、发展机会及其知识能力局限等压力源
带来的压力可能比较小,响应程度比较低。
本文第四部分,将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村干部压力
源的结构及其压力大小问题展开更深入的分析。
4. 实证分析
首先,我们先进行 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表
3显示,KMO 值 = 0.702,且Bartlett 球体检验结果拒
绝了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的原假设(显著水平 =
0.000)。这两个指标的统计学意义告诉我们,可以用
因子分析法。
我们运用 SPSS10.0 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利用因子
分析方法后,一共产生了 5个特征值大于 1的公因子,
而且这 5个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量为 76.44%。整体信
度

= 0.78,表明问卷的整体信度较高。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sults of village leaders’ basic feature variables
表2. 村干部基本特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村支书
74%
男
93%
职务
村主任 26%
男女比例
女 7%
小学 1% 40 岁以下 20%
初中 64% 40~50 岁 29%
高中 28% 50 岁以上 51%
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 7%
年龄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Village Leaders’ Working Stresso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39
Figure 1. The responsivity of village leaders' various stressors
图1. 村干部各种压力源的响应度
Table 3. KMO and Bartlett’s Test
表3. KMO及Bartlett 检测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0.702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Approx. Chi-Square 594.264
df 190
Sig. 0.000
通过旋转(最大方差法)后,保证了每个因子上
载荷超过 0.55[24],结果如下表 4。
五个因子信度指标都比较高,他们分别是 0.90,
0.93, 0.92 , 0.79和0.71。那么,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
结果,我们将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可以归纳为五类:F1
代表外界对工作期望的压力(来自于上级政府、村民,
还有村与村之间无形的比较);F2代表工作难度的压
力(工作本身很琐碎、繁冗、复杂,自己的知识、能
力感到有限);F3代表角色冲突的压力(处理上下级
关系、村民内部利益关系);F4代表了来自社会声望、
权威(即老担心自己的声望或权威受到别人的非议,
担心自己在村庄的地位受到挑战)的压力;F5职业前
景的压力(组织前途及个人前途)。
然后对村干部的五个压力源压力强度大小进行计
算、排序。如表 5所示。
由表 5可以看出来,平均而言 ,新农村建设 时期,
村干部面临的角色冲突的压力最大;其次是他人对村
干部工作期望的压力;再次是工作难度的压力;而社
会声望和权威的压力、发展前景的压力,相对较弱。
外界对村干部期望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基层政府和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干部工作压力源研究
40
Table 4. Structure of village leaders’ working pressure
表4. 村干部工作压力结构表
公因子
变量 F1 F2 F3 F4 F5
X05村与村之间的竞争让我感觉有压力 0.796
X03上级部门对我的工作绩效考核要求严,要求高 0.786
X13领导经常和我沟通,关心我的工作 0.778
X01群众对村干部的要求较高,让我感到有压力 0.771
X02领导对我的期望较高,常感到有一定的压力 0.735
X06我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锁、有时任务比较重 0.634
X20常常要接待上级的种种检查 0.609
X17自己目前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工作要求 0.598
X15工作让我感觉身心俱疲 0.595
X16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过了我的能力或经验水平 0.575
X18在一些村上重要决定或处理集体事务时常常很为难 0.687
X19被夹在上级领导和群众之间左右为难 0.660
X14在处理一些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时,我免不了要得罪人 0.610
X12处理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经常让我很伤脑筋 0.575
X04村民对村干部不大信任,私下老议长道短 0.696
X10村干部的社会声望比以前下降了 0.679
X09他人或社会上对村干部的工作地位评价不高 0.677
X07我感到组织的发展前景不明朗 0.653
X11在工作中我学不到新知识和新技能 0.651
X08我面临的晋升机会很少 0.558
内部一致性系数(

) 0.90 0.93 0.92 0.79 0.71
Table 5. The average value of village leaders’ working stressors
表5. 村干部各种压力源的均值大小
压力来源 村干部压力源均值大小
F1他人对工作期望的压力 均值 标准误
F2工作难度的压力 3.33 0.11
F3角色冲突的压力 3.41 0.08
F4社会声望、权威压力 2.96 0.02
F5发展前景的压力 2.98 0.01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Village Leaders’ Working Stresso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41
村民对村干部工作给予了太高的期望。此外,村与村
之间的相互比较(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干群和谐度、
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物品供给情况、公益服务、村干
部声誉等),无形之间给村干部们施加了外部压力。
5. 结论
工作压力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受到了国内外
管理者、学者们特别的关注。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
烈,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节奏也不断加快,越来
越感到压力无处不在,常常感到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越
来越大了。目前,全社会比较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工作
压力、经济危机下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压力、行政
官员的工作压力等等。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
没有被纳入到官员系统的“村官们”(即村干部)在新
农村建设中的压力问题。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河阳县10个乡镇110位村干部
的调查研究,发现:新农村建设时期,村干部的工作
压力主要来自于:他人对村干部期望的压力、工作难
度的压力、角色冲突的压力、维护社会声望及权威的
压力、职业前景的压力等五个方面。进一步研究还发
现:五种压力源中,角色冲突的压力最大;其次是他
人对工作期望的压力;再次是工作难度的压力;然而,
村干部也面临着社会声望和权威的压力、发展前景的
压力,但这两种压力相对较弱。
村干部最大的工作压力是来自于工作中角色冲突
所带来的压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干部既要建
立政府与村民的沟通桥梁,又要平衡二者利益关系;
既要处理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又处理好自己与同事
之间的关系。然而,要扮演好多重角色,却是村干部
感到最复杂、有压力的事情。尤其是,在征地等一系
列敏感问题上,村民希望村干部能代表自己以争取更
大利益补偿,而乡镇政府希望村干部听上面的安排以
争取更多的资源给乡镇政府。村干部面临两难选择。
因此,潜在的角色冲突压力最大。
另一个来自于工作方面的压力,即工作难度的压
力。由于村干部的工作本身很琐碎、繁冗、复杂,而
自己的文化程度较低,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知识有所欠
缺,也缺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处
理这些工作中的难题或作重大决策时,往往感到难度
很大,充满压力。
从内外源压力的角度看,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时
期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内源压力,即来自于角色冲突和
工作难度的压力。
此外,村干部还面临较大的外源压力,即外界所
赋予村干部的各种期望。新农村建设中,有一些资源
(例如,灾后重建、困难补助、沼气免费试点等)可
能带有一定的排他性,贫困村民,甚至更多的村民们
都希望人人有份。然而,实际上往往有一部分人得不
到这些资源,也可能有一部分人仅仅分得一小杯羹。
结果,没有得到益处或者获利较少的人就会有意见或
埋怨。为此,让村干部感到很为难,工作起来很有压
力。村干部面临的外源压力,还有来自于政府的良好
期望:上级政府希望村干部能够在村级公共品供给及
公益服务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村民也希望村干部
能多办实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公共
产品供给,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但面对政府和人民
太高的期望,责大、权小的村干部唯恐把这些工作做
不好,因此,常常感到有压力。当然,村干部还会受
到村与村之间的无形比较所带来的种种外源压力。在
新农村建设时期,村庄公益服务或公共产品供给,在
一些村子做得好、完成得早,但在有一些村子做得却
不好或完成得太晚。然而,客观存在的村庄差距便会
对落后村的村干部们产生较大的工作压力。
与村干部声望、权威的压力相关的是村干部们很
注重熟人社会里自己的声望和权威,他们希望自己的
声望或权威在村庄能得到尊重和认可,而不至于遭到
挑战,常常遇到或听到村民的议论或者非议时,村干
部难免会产生一些压力。由此而产生的压力感则属于
“外源压力”。与村干部发展前景相关的压力主要是指
村干部进一步晋升的空间很小、发展的机会很少。他
们个人的职业前景往往与村级组织的发展前景紧密相
连。然而,当前村级组织普遍缺乏集体经济资源,曾
经异军突起过的村企现在大都已不复存在了。村干部
向上很难晋升为公务员,也很难有其他发展机会。加
之,由于历史遗漏问题,村上往往都背负着很多债务,
在经济方面也很难实现什么抱负或作为。在普遍存在
对组织和个人职业前景感到暗淡的预期下,村干部工
作被披上了厚重的压力。因此,发展前景的压力也属
于外源压力。不过,总体看来,村干部着面临来自于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干部工作压力源研究
42
外源压力的声望、权威压力,及其发展前景带来的压
力,但是,相对较弱。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陈志霞, 廖建桥. 知识员工工作压力源的主成分因素结构分
析[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5, (4): 26-30.
[2] 刘邦成, 李琼, 杨文圣.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干部的压力源研
究:来自上海市十个行政村的调研[J]. 中国农村观察, 2009,
(1): 43-50.
[3] 刘璞, 谢家琳, 井润田. 国有企业员工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
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5, (12): 121-126.
[4] 孟晓斌, 许小东, 谢小云. 企业管理者工作压力源的结构与属
性[J]. 经济管理, 2007, (15): 27-33.
[5] 宁泽逵. 中国村干部的激励机制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 2005.
[6] 潘莹欣, 王垒, 任湘云等. 员工工作压力感问卷的初步编制
[J]. 心理科学, 2006, (2): 312-314.
[7] 舒晓兵, 廖建桥. 国企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实
证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3, (2): 34-37.
[8] 许小东. 知识型 员工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感 状况及其关系研
究[J]. 应用心理学, 2004, (3): 41-46.
[9] 杨文圣. 知识型员工组织压力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在华外资企
业为例[D].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10] R. J. Burke. Sources of Managerial and Professional Stress in
Large Organizations, in Cooper, C.L. and Payne, R. (Eds.):
Causes, Coping and Consequences of Stress at Work.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88.
[11] S. Cartwright, C. L. Cooper. Managing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Integrating People and Culture.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1996.
[12] C. L. Cooper, J. Marshall. Sources of Managerial and White
Collar Stress, in Cooper, C.L. and Payne, R. (Eds.): Stress at
Work. New York: John Wile y and Sons, 1978.
[13] C. L. Cooper, S. J. Sloan, S. Williams.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
cator. England: NFE R-Nelson, 1988.
[14] L. Lu, C. L. Cooper, Y. C. Chen, et al. Chinese Version of the
OSI: A Study of Reliability and Factor Structures. Stress Medi-
cine, 1995, 11(1): 149-155.
[15] L. Lu, C. L. Cooper, Y. C. Chen, et al. Chinese Version of the
OSI: A Validation Study. Work and Stress, 1997, 11(1):79-86.
[16] J. F. Hair, W. C. Black, R. E. Anderson, et al.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8.
[17] J. S. House, A. J. McMichael, J. A. Wells, et al.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Health among Factory Worker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79, 20(1):139-160.
[18] J. M. Ivancevich, M. T. Matteson. Stress at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USA: Scott, Foresman, 1980.
[19] J. McGowan, D. Gardner, R. Fletcher.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ive Outcome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New Zealand Jour-
nal of psychology, 2006, 35(2): 92-98.
[20] J. C. Quick, J. D. Quick. Organizational Stress and Preventive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1984.
[21] R. E. Rogers, E. Y. Li, R. Ellis. Organizational Stress among
Female Executives in the U.S. Govern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Public Personnel Ma nag ement, 1994, 23( 4 ): 593-609.
[22] R. S. Schuler. An integrated Transactional Process Model of Stress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 f Occupational Behavi or, 1982, 3( 1): 5-19.
[23] Q. L. Siu, L. Lu, C. L. Cooper. Managerial Stres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a Comparative Study.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
chology, 1999, 14(1): 6-25.
[24] R. S. Weiss. Transition states and Other St ressful Situations: Th eir
Nature and Programs for Their Management, in Support Systems
and Mutual Help: 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 New York:
Grune and Stratton, 1976.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