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7 No.01(2017), Article ID:19621,10 pages
10.12677/AP.2017.71008

Preparation and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Questionnaire for Immigrants People

Jinhua Yang1, Shenghua Jin2, Min Li1, Ruixue Ma1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Teachers’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2College of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Dec. 30th, 2016; accepted: Jan. 13th, 2017; published: Jan. 23rd, 2017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Objective: “The Chinese Dream”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In broad terms, “The Chinese Dream” means the willing of the China’s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contribution of China to the world. While, in narrow terms, “The Chinese Dream” is every Chinese dream. What’s the means of “The Chinese Dream” for the immigrant group? This study developed the questionnaire of immigra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Dream”, which is their Social-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And then,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the social-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among 800 Beijing immigrant people was investigated. Methods: The literature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open-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tem analysis, exploratory elements analysi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were used. Results: The Social-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Questionnaire had three dimensions: national dream (8 items), social dream (12 items), and personal dream (5 items). The cumulative explanation of the three variances was 83.948%. Internal consistency (Cronbach’s α) of the questionnaire, national dream, social dream and personal dream were 0.986, 0.979, 0.918 and 0.983. The split reliabil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national dream, social dream and personal dream was 0.985, 0.974, 0.978 and 0.908. Confirmative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three-dimension model was proper (χ2/df = 3.781, NFI = 0.927, RFI = 0.919, IFI = 0.945, TLI = 0.939, CFI = 0.945, RMSEA = 0.087). It indicated that the questionnaire had better construct validity. Conclusion: 1) The Social-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Questionnaire has three dimensions, which are personal dream, social dream and national dream. The questionnaire has satisfactory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2) The personal dream score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national dream, and finally social dream. 3) The social-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among Beijing immigrant people has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Keywords:The Chinese Dream, Social-Mental Representation, Immigrant People

《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

杨金花1,金盛华2,李敏1,马瑞雪1

1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北京

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6年12月30日;录用日期:2017年1月13日;发布日期:2017年1月23日

摘 要

目的:“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广义的“中国梦”是指中华民族在实现国富民强的同时,为世界做出贡献的美好愿望,而狭义的“中国梦”是指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对于流动人口来说,他们对于“中国梦”的社会心理表征是怎样的?本研究编制了流动人口理解对“中国梦”的社会心理表征的问卷,并对该问卷进行了初步应用,对800名北京流动人口进行问卷的初步应用,调查他们对“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的特点。方法: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开放式问卷调查、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等方法。结果:问卷包含三个维度:国家梦(8个项目)、社会梦(12个项目)和个人梦(5个项目)。三个因素累计方差贡献率83.948%,旋转后的各项目负荷均在0.6以上。总量表、国家梦、社会梦和个人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86、0.979、0.918和0.983,分半信度分别为0.985、0.974、0.978和0.908。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三因子模型有良好的拟合指数(χ2/df = 3.781, NFI = 0.927, RFI = 0.919, IFI = 0.945, TLI = 0.939, CFI = 0.945, RMSEA = 0.087),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结论:1) 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包括国家梦、社会梦和个人梦三个维度,问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2) 流动人口对“中国梦”的社会心理表征得分最高的是个人梦,其次是国家梦,最后是社会梦。3) 流动人口对“中国梦”的社会心理表征具有性别差异。

关键词 :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流动人口

1. 引言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夙愿,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一种梦想,它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全部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的期盼(习近平,2012a)。

习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习近平,2012b)。这就体现了“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随后,习总书记又提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人民的梦”,也就是中国梦是由每个人民的梦想所组成(习近平,2013)。

学界对于“中国梦”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不同。有学者认为“中国梦”有广义和狭义两者之分,广义“中国梦”是指中华民族在实现强国富民的时候,为世界做出贡献的美好盼望。狭义的“中国梦”是指渴盼成功的中国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创造精神去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梦想(凌淑红,薛鹏,2008)。还有研究者从纵向的过去、现在、未来,从横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提出中国梦是由强盛中国梦、法治中国梦、文明中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与幸福中国梦组成的“5 + 1”立体结构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孟东方,王资博,2013)。程美东和张学成在对当前学界关于“中国梦”研究进行评述,发现学界对“中国梦”内涵的看法各异,主要有二元说、三位说和多维说。1) 二元说,即“中国梦”是一种“国梦”和“家梦”的结合。2) 三位说,即“中国梦”通过三个向度展示三种面相:富民梦、强国梦和复兴梦。从个体看,它是中华儿女的富民梦;从集体看,它是强国梦;从民族看,它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复兴梦。3) 多维说,即“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实现“中国梦”,不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单项推进,而是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多维发展(程美东,张学成,2013)。

法国学者莫斯科维奇(Moscovici)提出的社会表征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是一种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将社会表征界定作“某一社群所共享的价值观、概念以及实践系统”。社会表征实质上是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人际互动过程的概念、话语及解释体系,相当于传统社会中的神话及信念系统或同时代的常识(Abrams & Hogg, 2006)。社会表征是同一文化社群理解其生活世界的认知框架。从社会表征理论的视角来看,每个社群都对一个概念或事物的表征都会有其群体独特的理解,这种表征可能会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国外有研究者研究了英国民众对精神疾病的社会表征、澳大利亚民众对欧元的社表征、英国青少年对“欧盟”、对“上帝”、土耳其大学生对“欧洲”、公众对“全球变暖”、民众对“新能源技术”、对“亲环境行为”、老年人对“老人”等概念的社会心理表征(Jodelet, 1993; Meier & Kirchler, 1998; Adam, 1998; Lindeman, Pyysiäinen, & Saariluoma, 2002; Sudas & Goregenli, 2013; Batel & Castro, 2015; Batel, Castro, Devine-Wright, & Howarth, 2016; Moreno, Sánchez, Huerta, Albala, & Márquez, 2016)。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概念或事物的社会心理表征有差异。国内的研究者们研究了中国青少年对中国和“美国”及“国家”、大学生对“同乡”、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青少年对“中国”、人们对“残疾”等概念的社会表征(张曙光,2006;朱晓芳,2008;潘璠,2008;曹震宇,林枫,王蓓蓓,2012),也发现了不同群体对某一概念的社会表征有差异。潘璠的研究发现,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对中国的社会表征在评价维上存在显著差异,维族和土家族被试对中国的评价最积极,汉族、藏族、蒙古族和壮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可见,个体原有的知识表征与其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人们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社会心理表征。

根据社会表征理论的观点,不同群体对“中国梦”这一概念的社会心理表征也会具有明显的群体特性,与该群体之前的现实生活相关。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流动人口是在我国现阶段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城市中以“漂”的状态生存,他们对“中国梦”的社会心理表征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因此,了解流动人口对“中国梦”的社会心理表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尽管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的概念并无统一表述,但学术界与政府条例对流动人口的概念内涵大多从时间、空间、户籍、流动目的方面来界定(张瑞,2014)。龚幼龙和严非(2011)认为“流动人口特指人们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但排除了旅游、上学、访友、探亲、从军等情形”。本研究拟以北京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探讨北京流动人口如何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即他们对“中国梦”的心理表征,编制北京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并对北京流动人口的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进行初步调查。

2. 研究1:《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的编制

2.1. 《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的项目形成

《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项目的搜集和编制通过文献回顾、焦点小组访谈与开放式问卷调查三种途径完成。首先,搜索“中国梦”相关的文献,包括专业期刊、报纸和杂志,参考了文献中关于“中国梦”的论述,借鉴“中国梦”内涵划分的三分法;其次,随机选取了51名流动人口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题目包括:1、你理解的“中国梦”是什么意思?2、提到“中国梦”,你能想到哪些词语?3、你能想到谁可以作为“中国梦”的典型代表?他(她)身上的哪些特点体现了“中国梦”?最后,通过对6名流动人口的焦点小组深入访谈补充和完善问卷项目。对访谈以及开放式问卷结果采取同义词汇总、概括相关概念的方法,初步形成了85个词语的问卷项目。

接下来随机抽取了34名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生和被试对中国梦初稿项目进行预测,最终删除了包括移民、有权势、出国留学、减少电视广告、能出名、有车以及有当地户口的6个项目。剩余77个项目,形成了问卷初稿。问卷采用五点量表计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不确定,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

2.2. 《“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对280名北京流动人口被试进行“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的预测。数据由问卷星电子版和纸质版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了以下删除整理:1) 删除未完成测验的被试数据;2) 删除操作检查(细节问题)回答错误的被试数据;3) 删除形容词评定中选择同一选项的被试数据。共249名被试的数据有效。

2.2.1. 项目分析

将问卷中的全部题目计算问卷的总分。对问卷的总分以升序排列,找出总分最高和最低的在27%处的分数,依临界分数将被试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两组。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两组在每个题项上的区别度,t检验结果未达到显著性的题目需要删除,删除了28道题目,即区分度不好的题目删除。

2.2.2. 结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57个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旋转后因子负荷在每一个因子上差异不大的题目删除,剩余43个项目。

为了查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首先对自编中国梦问卷的43个项目的数据进行球形Bartlett球形检验。当KMO指愈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协同因素愈多,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所以此结果显著(X2 =11376.932, df = 903, p = 0.000),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KMO = 0.966,示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对初始问卷的43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问卷进行第一次分析,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13个,可解释题目总变异的68.164%。前三个因素的特征值有一个陡降,从第四个因素开始特征值分布变得比较平缓,每个因素对累积的解释总变异的百分比增加很少,故决定抽取3个因子,这与之前文献中提到的3因子吻合。

至此,将自编的北京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分为三个维度,并根据每个维度包含的项目对其命名。因子一“社会梦”,包含20个项目;因子二“国家梦”,包含14个项目;因子三“个人梦”,包含9个项目。其具体内涵为:因子一“社会梦”,指从民族和社会角度所考虑的对中国梦的理解概括;因子二“国家梦”,指从国家、制度、政策、权利等方面对中国梦的理解概括;因子三“个人梦”,指从个人角度出发考虑的中国梦,也可以说是个人梦。

2.2.3. 信度分析

对初始问卷(43个项目)进行信度分析,总量表、国家梦、社会梦和个人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82、0.958、0.974和0.935,分半信度分别为0.928、0.917、0.944和0.923。

2.3. 《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对400名北京流动人口被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问卷施测,有效被试366份。运用AMOS17.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确保有关的项目归属于相关维度。

2.3.1. 验证性因素分析

在结构方程模型(SEM)中,常见的参考指标有χ²/df、NFI、IFI、CFI、和RMSEA。其中χ²/df的值越小表示模型的拟合性越好,该值最好小于2,小于5时模型也可以接受。CFI和NNFI的数值在0.90以上表示模型拟合较好;RMSEA的值小于0.08时表示模型拟合较好,在0.08~0.10之间表示模型可以接受(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2004)。

对模型拟合指数进行比较发现,模型的拟合指数较好,NFI、RFI、IFI、TLI和CFI都略低于0.90,χ²/df小于5,RMSEA略大于0.10。各项拟合指数尚可,但不是理想的模型,需要进一步的修订(见表1的原始模型)。根据修正指数(Modification Index)结果删除题目,删除18个题目后,得到最终模型。

对最终模型(见表1的最终模型)的拟合指数进行比较发现,25个题目模型的拟合指数都比较好,NFI、IFI和CFI都高于0.90,χ²/df小于5,RMSEA小于0.10。这表明,“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符合测量学要求。至此,北京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包含25个题目,国家梦维度包括8个题目,社会梦维度包括12个题目,个人梦维度包括5个题目。

2.3.2. 最终问卷的因素分析

对25个题目进行三因素的因素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问卷进行分析,三个可解释题目总变异的83.948%。旋转后的因素负荷均在0.6以上(详见表2)。

2.3.3. 最终问卷的信度分析

对25个题目的总量表和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结合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的结果来看,北京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信度,可以作为测量的有效工具使用。

2.4. 研究讨论

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法、开放式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等方法,形成问卷的初步题目,对280和400名北京流动人口进行初试和正式测试,对题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形成了25个题目的正式问卷。问卷包含三个维度。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流动人口对“中国梦”的社会心理表征包含了三个方面:国家梦、社会梦和个人梦。这一结构与程美东和张学成(2013)的研究述评中提出的“三位说”不谋而合。“三位说”包括了富民梦、强国梦和复兴梦,从个体看,它是中华儿女的富民梦;从集体看,它是强国梦;从民族看,它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复兴梦。而与此不同的是,流动人口的对“中国梦”的社会心理表征包含了国家梦、社会梦和个人梦。其中个人梦对应了富民梦,国家梦对应了复兴梦,而社会梦与“三位说”所说的强国梦略有不同,北京流动人口的社会梦更

Table 1. The result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n = 366)

表1. 验证性因素分析(n = 366)

Table 2. Rotated factor loading matrix of 25 items

表2. 25个题目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Table 3. The reliability of the final questionnaire

表3. 最终版问卷的信度

多强调整个社会中的公平、法治、文明、和谐等,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对中国社会的期待,与孟东方和王资博提到的5 + 1的立体结构又有一些相似。流动人口之所以没有出现“三位说”中所说的集体层面的强国梦,可能与流动人口的身份有关,流动人口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已有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存在城市认同困境,如制度性歧视引起的逆反心理、“双重边缘人”的认同困境等(吴玉军,宁克平,2007)。因此,流动人口在对“中国梦”的表征中包含了他们对整个社会的期待。

本研究的数据显示,三个因素累计方差贡献率83.948%,旋转后的各项目负荷均在0.6以上。总量表、国家梦、社会梦和个人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86、0.979、0.918和0.983,分半信度分别为0.985、0.974、0.978和0.908。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三因子模型有良好的拟合指数(χ2/df = 3.781, NFI = 0.927, RFI = 0.919, IFI = 0.945, TLI = 0.939, CFI = 0.945, RMSEA = 0.087),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鉴于研究过程规范,资料收集广泛,数据分析过程严密,本研究形成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具有较好的测量学意义。

3. 研究2:《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的初步应用

3.1. 研究被试

通过线上(问卷星)和线下(纸笔)的方式进行施测。共有960名被试参与调查,流动人口800名,其中男性314,女性486。有效被试678名,男性252,女性426。

3.2. 研究工具

使用自编的《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

3.3. 研究程序

请被试完成问卷调查,收集被试的基本背景信息,作答时间为5~10分钟。对数据进行了以下删除整理步骤:1) 删除未完成测验的被试数据;2) 删除操作检查(细节问题)回答错误的被试数据;3) 删除形容词评定中选择同一选项的被试数据。共有678个被试数据记入最终的数据分析。

3.4. 研究结果

被试在北京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各维度和总量表的得分见表4第二列。北京流动人口的个人梦得分最高,其次是国家梦,而社会梦得分最低。

对不同性别被试在《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对中国梦的社会心理表征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在三个维度和总量表得分上都显著高于女性(见表4)。具体而言,男生在国家梦维度上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社会梦,个人梦的得分最低,而女生在个人梦维度的得分最高,社会梦维度得分最低,国家梦处于中等。

3.5. 研究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北京流动人口的个人梦得分最高,其次是国家梦,而社会梦得分最低。这也就是说,对于北京流动人口来讲,他们对中国梦的社会心理表征更多侧重于个人梦,他们更关注中国梦对于自己的影响,实现中国梦也更多要关注个人梦的实现。在北京流动人口对“中国梦”的心理表征中,所谓的中国梦,首先是能够帮助每一个公民实现他们的个人梦:“从事喜欢的工作”、“创业”、“有朋友圈”、“更好的个人形象”和“平凡生活”。

Table 4. T-test of the score of Social-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questionnair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subjects

表4. 不同性别被试在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得分的差异检验

男性和女性在中国梦的三个维度及总分上有显著差异,男性在三个维度和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女性,男生在国家梦维度上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社会梦,而个人梦的得分最低。对于男生而言,他们认为中国梦更多地与“国强民富”、“民族自豪”、“民族复兴”、“军队强大”等相关联,其次才是社会层面的社会问题,如“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国企垄断”、“全民医保”等问题,而与个人相关的内容与中国梦的关联度较低。相反,女生在个人梦维度的得分最高,社会梦维度得分最低,国家梦处于中等。从进化的角度来讲,这种对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的性别差异可能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女性更关注于自身以及子女的发展,而男性更关注于获取资源,强健自我,更大范围地保护家园。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国传统文化“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角色,女性更关注于自我和家庭,而男性更关注社会和国家,相较于女性而言,男性更关注政治和军事。

4. 结论

1) 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包括国家梦、社会梦和个人梦三个维度,问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

2) 流动人口对“中国梦”的社会心理表征得分最高的是个人梦,其次是国家梦,最后是社会梦。

3) 流动人口对“中国梦”的社会心理表征具有性别差异。

基金项目

感谢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SHC035)对本研究的支持。

文章引用

杨金花,金盛华,李 敏,马瑞雪. 《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
Preparation and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Questionnaire for Immigrants People[J]. 心理学进展, 2017, 07(01): 50-59.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7.71008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曹震宇, 林枫, 王蓓蓓(2012). 不同性别对“残疾”的社会表征. 中国康复, 27(5), 397-401.

  2. 2. 程美东, 张学成(2013). 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 58-65.

  3. 3. 龚幼龙, 严非(2011). 社会医学(第三版, 页268).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4. 4. 凌淑红,薛鹏(2008). 从“美国梦”的破灭到“中国梦”的升华.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6), 66-67.

  5. 5. 孟东方, 王资博(2013). 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 重庆社会科学, 222(5), 12-23.

  6. 6. 潘璠(2008). 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对中国的社会表征. 硕士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7. 7. 温忠麟, 侯杰泰, 马什赫伯特(200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心理学报, 36(2), 186-194.

  8. 8. 吴玉军, 宁克平(2007).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困境. 浙江社会科学, (4), 127-132.

  9. 9. 习近平(2012a).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求是, (23), 3-8.

  10. 10. 习近平(2012b).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 人民日报, 2012-11-30(第1版).

  11. 11. 习近平(2013).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3-03-18(A01版).

  12. 12. 张瑞(2014). 流动人口健康管理与服务问题研究. 博士论文. 天津市: 南开大学.

  13. 13. 张曙光(2006). 同乡交往的社会表征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例. 硕士论文, 北京市: 清华大学.

  14. 14. 朱晓芳(2008). 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与民族认同感的关系. 硕士论文, 武汉市: 华中师范大学.

  15. 15. Abrams, D., & Hogg, M. A. (2006). Social Identification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 London: Routledge.

  16. 16. Adam, R. (1998).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Europe amongst 10 - 16 Year Old British Children. Papers on Social Representations, 7, 61-75.

  17. 17. Batel, S., & Castro, P. (2015).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eople’s Responses to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Insights from Social Representations Theory.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4, 311-325. https://doi.org/10.1177/0963662513514165

  18. 18. Batel, S., Castro, P., Devine-Wright, P., & Howarth, C. (2016). Developing a Critical Agenda to Understand Pro-Environ- mental Actions: Contributions from Social Representations and Social Practices Theories. Climate Change, 7, 932.

  19. 19. Jodelet, D. (1993).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Body and Self. In U. Kim, & J. W. Berry (Eds.),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in Cultural Context (pp. 177-191). London: Sage.

  20. 20. Lindeman, M., Pyysiäinen I., & Saariluoma, P. (2002). Representing God. Papers on Social Representations, 11, 1-13.

  21. 21. Meier, K., & Kirchler, E. (1998).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Euro in Austria.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 755-774. https://doi.org/10.1016/S0167-4870(98)00036-1

  22. 22. Moreno, X., Sánchez, H., Huerta, M., Albala, C., & Márquez, C. (2016).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Older Adults among Chilean Elders of Three Cities with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Sociodemographic Background.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31, 115-128. https://doi.org/10.1007/s10823-016-9288-y

  23. 23. Sudas, I., & Goregenli, M. (2013). Europe in Mind: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Turkey-Europe Relations in Case of Turkish University Stud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Geography, 4, 36-47.

附录

流动人口“中国梦”社会心理表征问卷

您好!首先感谢您参加本次调查,本次调查仅作研究之用,不会涉及您的隐私,请您不要有顾虑,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作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并认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那么,您如何理解“中国梦”?请您判断以下词语是否符合您对中国梦的理解,并进行选择。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