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04 No.04(2016), Article ID:19019,-4 pages
10.12677/ML.2016.44019

Analysis of the New Idiom of the Four-Character Grid Ne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

Xiaoyu Zhang, Gang L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Received: Oct. 30th, 2016; accepted: Nov. 19th, 2016; published: Nov. 23rd,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As a branch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network new idiom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Internet users,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textuality on the basis of feature and word format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idio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ways of word formation in the new idiom of four-character grid network in the way which draws on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di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intertextuality is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new idiom of the four- character grid network.

Keywords:Intertextuality, New Idiom of the Four-Character Grid Network, Word Formation

互文性视域下的四字格网络新成语探究

张晓雨,林纲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收稿日期:2016年10月30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9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3日

摘 要

网络新成语作为网络用语的分支,获得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其特点与生成方式和传统成语呈现互文性。本文尝试在互文性理论的视域下借鉴传统成语的生成机制,对四字格网络新成语的构词方式进行分析,并探究性地验证互文性是四字格网络新成语生成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 :互文性,四字格网络新成语,构词方式

1. 引言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网络新成语应运而生。关于网络新成语的规范性研究也随之衍生:郑俊涛、马长林(2011) [1] 把传统成语和网络新成语的产生背景作了相同、相异的比较,从网络新成语形成的特点等角度诠释了其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网络新成语的发明,规范其应用。申慧(2012) [2] 以近年来网络媒体流行的部分“新”成语为语料,对其产生方式进行了探究。张雅婧(2014) [3] 从网络新成语产生的背景、形式以及特点的角度对网络新成语进行分析。

前人分析了网络新成语的产生背景、构成形式和特点,但是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对网络新成语进行探究的并不多见。网络新成语的构成形式与传统成语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本身体现了文本之间互文性的本质。本文尝试分析四字格网络新成语的构词方式,结合具体用例来阐述渗透在其中的互文性内涵,并揭示这一研究对于汉语新词新语发展与规范的意义。本文引用的语料来自百度,笔者以在百度上能够搜索到来源为标准,选取了使用频率较高的四字格网络新成语。

2. 网络新成语的界定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4] 。网络新成语具备成语的基本特征,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另外还具有风格形象性的特点,因此,网络新成语属于成语的范畴。

2.1. 网络新成语的含义

在网络盛行的新时代,许多典型的惊奇时事作为新时代成语典故的语料来源,经过网民大众的浓缩,凝练成为具有评论性内涵的网络新成语。网络新成语指在网络时代背景中,网民共同参与创造的,带有浓厚口语色彩和比喻义的固定型短语。网络新成语不仅悬浮于规范的传统成语系统,而且从属于网络语言系统,更趋向于传统成语的性质。网络新成语以四字格为主,受传统成语影响很大。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字格网络新成语,三字格网络新成语拟另文分析。

2.2.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的特点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借鉴传统成语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特点。例如“刷漆绿化”,其意义并非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涂刷油漆进行绿化”,而是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类似于形式主义的弄虚作假行为,反映了某些政府官员的不作为、假作为”。“刷漆绿化”有定型、凝固的结构方式,不能随意增添、删除,也不能任意换字,变为“刷漆红化”“刷绿漆化”。有些四字格网络新成语时效性很强,参照传统四字格成语构词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的语境产生。笔者认为这类四字格网络新成语具有延续的生命力,将来有可能成为传统成语被载入词汇工具书。例如“久耕托市”仿照“螳臂当车”,但是“螳臂当车”只能表现“蠢”的行为,而“久耕托市”进一步表现了少数政府官员可笑又可耻的行径,这在现有词汇里找不到达意贴切的相关传统成语。

3.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的互文性体现

网络新成语大部分来自网络事件,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得以广泛传播。这些网络新成语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的形成机制亦有迹可循。大多数网络新成语都和传统成语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这里暂且将网络新成语和传统成语视为相互对立),而有些网络新成语之间也存在着指涉关系,呈现互文性的特点。这与互文性理论相偶合,即网络新成语的生成机制(构词方式)体现了互文性。

由于帖子字数的限制,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交流经济原则等因素,许多言简意赅的网络新成语应运而生,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方面,网络新成语的形式受到人们认知框架的影响,另一方面,其内容反映了当下社会现象。网络新成语的形式和内容皆具备主观性与客观性,其形式的选择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框架(对传统成语的认知体系)和借鉴传统成语的构词方式;其内容表现了社会现实也映射了人们的情感倾向。

3.1. 互文性的理论简介

“互文性”由法国著名理论学家克里斯多娃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诺曼·费尔克拉夫(2003) [5] 对互文性的理论作了详细介绍:互文性的意思是任何陈述均以特定的方式再次实现其他以往的陈述,任何陈述之间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联,陈述之间的内容或形式有相似之处,呈现二者呼应的现象。

3.2.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与传统成语在特点上的互文性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属于成语范畴,具有成语的一般属性,体现其在特点方面与传统成语呈现互文性。

3.2.1. 意义整体性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同传统成语一样,其意义并非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各部分概括、提炼成系统性整体后的意义。传统成语“破釜沉舟”实际含义不是“砸烂饭锅、沉下船”,而是“下定决心做某事”。网络新成语“社病我药”字面意思是“社会病了,我来吃药”,实际意思是“明明是社会体制有问题,却让我们百姓委曲求全”。

3.2.2. 结构凝固型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同传统成语相同,其结构形式和构成成分一般是固定的,不可变动词序或增减其构成成分。由于限制性指涉关系,“地命海心”不可改为“地心海命”,“林貌杨音”不可换为“林音杨貌”。

3.3.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与传统成语在语音上的互文性体现

很多网络新成语同传统成语的语音具有相似点,在此方面体现互文性,例如:四字格网络新成语“累觉不爱”与传统成语“屡教不改”调值相近,“累”和“屡”字的声母同为“l”,“觉”和“教”字的声母同为“j”,“不”是同字,“爱”与“改”的韵母同为“ai”。又如:四字格网络新成语“男默女泪”与“男尊女卑”同为双声类成语,而且“泪”和“卑”字的韵母同为“ei”。再如:四字格网络新成语“不明觉厉”和传统成语“不明就里”同为叠韵类,“明”“厉”“里”字的韵腹同为“i”,“觉”和“就”的声母同为“j”,“厉”和“里”的声母同为“l”,韵母同为“i”。“不计其数”和“不明觉厉”中的四个字的调值基本相同。“不言而喻”和“不明觉厉”的四字调值一样。

3.4.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与传统成语在语义上的互文性体现

媒体常常利用传统成语中某个语素的谐音方法,创造出网络新成语,以达到讽刺社会现实的目的,体现了“构建的互文性” [6] :网络新成语借鉴传统成语的构词方式,借鉴相似的语素模板,将换掉的语素谐音为语义色彩不同的语素。

“十面霾伏”是根据传统成语“十面埋伏”谐音改编而来的。“十面埋伏”的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的战术。“十面霾伏”也有相似的“包围”的意思,“霾”是指雾霾,代表着如今的社会环境状态。例如:

(1) 项羽在汉军十面埋伏的绝境中,心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愧意,自刎而死。

(2) 处在十面霾伏的空气环境下,大家出门都自备口罩,防止呼吸污浊的雾霾。

“十面霾伏”借鉴了“十面埋伏”,都有“包围”的含义,也有“偷偷地,潜移默化”的意思,体现了互文性。

“前腐后继”指现今一些贪官污吏接连落马离职,嘲讽其执迷不悟进行贪污的肮脏交易,最终落得遗臭万年的骂名。该词借鉴了“前赴后继”,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一褒一贬,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产生鲜明的讽刺效果。

“爱民如子”形容两袖清风的父母官视百姓如亲人,爱护有加。“爱名如子”则是对待名利就像对儿子宠爱一般,颇显污吏獐头鼠目之相。“爱名如子”借鉴传统成语“爱民如子”,都有“视某人或某物为己命般重要”。“一个注重名誉”,“一个爱护百姓”,形成极大的反差。

“刷漆绿化”与传统成语“画饼充饥”在语义上具有互文性:都有“弄虚作假,空有虚名,欺骗忽悠”的含义。例如:

(3) 那些搞传销的不法分子给你洗脑,简直是画饼充饥啊!你可不能上当受骗。

(4) 某些下级部门敷衍了事地应对上级检查,就会刷漆绿化,只做表面文章。

例(3)中的“画饼充饥”体现了不法分子弄虚作假,诱骗别人的套路。例(4)中的“绿化刷漆”则表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对方式,未触及本质要求的形式主义做法”。以上两例皆体现了成语“不切实际,徒有其表”的语义,揭示了“刷漆绿化”和传统成语“画饼充饥”语义方面的互文性。

上述网络新成语皆源于传统成语,语义之间有联系,二者构成有机整体,鲜明地对比凸显丑陋的社会现象。这类网络新成语鲜明地表现了其互文性的特征,凸显了文本的生产能力,揭示了“文本整改过去文本,重构现有的文本(习俗)”的互文性特点:有些文本截取了另外一些文本的片段,它们被明显地甄别其差异性,而文本也会将它们加以吸纳,并与之产生矛盾,讽刺性地呼应它们,形成对比鲜明的互文现象。

3.5.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与传统成语在语法上的互文性体现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往往是在借鉴传统成语的语法结构基础上产生的,二者句法结构具有相似性。从网络新成语的构词方式中可以窥视到传统成语构词方式的影子,较为明确地体现了网络新成语的互文性。

3.5.1. 复合结构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同传统成语语法结构相似,有主谓型、偏正型、动宾型、补充型、并列型、连谓型结构。

1) 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的四字格网络新成语由施事者及其施事动作组合而成,往往引用典故,这和主谓型传统成语相似,体现语法方面的互文性。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兆山羡鬼”仿照“东施效颦”“夸父逐日”的语法结构。

(5) 甲:“他爸死得多光荣,他不但被列为英烈子女,可以享受政策的各项照顾,而且政府给的抚恤金也够他花一辈子的了,真羡慕啊!”

乙:“人家都没爸爸了,你这不是兆山羡鬼吗?”

(6) 现在很多年轻人盲目模仿偶像,他们简直是东施效颦。

(7) 小明在模拟考试中的成绩只够大专的分数,却在填志愿的时候报了清华大学,同学说他是夸父逐日,不自量力。

例(5)中的四字格网络新成语“兆山羡鬼”借鉴例(6) (7)中的传统成语构词方式:从结构类型看,都是主谓结构。语法功能也具有互文性,从以上两例看,“兆山羡鬼”参照“东施效颦”和“夸父逐日”,都可以做例句的谓语,属于主谓结构的成语可以作句子谓语成分。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欧阳挖坑”借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语法结构。

(8) 某某医院的院长针对婴儿室丢孩子事件不但不表示歉意,反而大放厥词:“孩子丢了不是医院单方面责任,家长也有责任,况且偷者有心,我们也没办法。”这院长真是做了欧阳挖坑的蠢事啊。

(9) 有志者,事竟成,我们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去追求梦想。

(10) 追求梦想也要根据个人实际能力,切不可做愚公移山的蠢事。

“欧阳挖坑”模仿例(9) (10)中成语的互文性表现:结构具有互文性,都是主谓型语法结构。“欧阳挖坑”的谓语动词“挖”带受事宾语“坑”,传统成语“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谓语动词“填”、“移”分别带受事宾语“海”、“山”,具有互文性特征。其语法功能体现互文性:都能做例句的定语成分。

2) 偏正结构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林貌杨音。(释义:为了某种目的有意犯冒名顶替的错误。)

(11) 现在公务员招聘考试更加公平了,林貌杨音的现象很少出现了。

(12) 秀外慧中的小红,是个心灵手巧的好姑娘。

从以上两例看出,“林貌杨音”借鉴了传统成语“秀外慧中”的语法结构,都是偏正兼并列结构。两者都有能够充当句子定语的语法功能。

“三鹿毒奶”借鉴传统成语“世外桃源”的语法结构,都是定中型偏正结构。“非法献花”仿拟传统成语“惨淡经营”,同为状中型偏正结构。

3) 并列结构

四字格网络新成语“旁岐曲径”仿照传统成语“秀外慧中”,同为并列式兼偏正式(定中型)语法结构。“喜大普奔”借鉴“古今中外”,同为并列式语法结构。“范跑郭跳”仿拟“龙腾虎跃”,同为并列兼主谓式语法结构。“东跑西颠”参考“深思熟虑”,同为并列式兼偏正式(状中型)语法结构。

4) 动宾结构

“敢动中国”参照传统成语“顾全大局”,同为动宾型语法结构。网络新成语“不学无术”(不学没有实用价值的技术、专业)按照新成语的含义在语法上则模仿传统成语“包罗万象”,同为动宾型结构。

5) 补充结构

“化危为机”仿照传统成语“危在旦夕”,同为补充型语法结构,且补语都表示因行为导致的结果,同为结果补语。“爱名如子”参照传统成语“爱民如子”,同为补充型语法结构,补语表示由于动作呈现的情态,为情态补语。“细思恐极”借鉴“悲痛欲绝”,同为补语结构,补语为程度补语,分别形容“恐怖”“悲痛”的程度之深。

6) 连谓结构

“开胸验肺”仿照传统成语“解甲归田”“卧薪尝胆”,同属于连谓型语法结构,成语内部的谓词遵循先后顺序即先出现的动作在前:“开胸”在“验肺”之前,“解甲”后“归田”,“卧薪”后“尝胆”。

3.5.2. 紧缩结构

紧缩结构由语句缩略而成,分为联合与偏正两大类。

1) 联合式

“男默女泪”仿照“男耕女织”联合式语法结构,分别缩略句子“男生看了沉默,女生看了流泪”和“男人负责耕地,女人负责织布”。两者内部结构都是主谓型,谓语动词之间是联合结构。

2) 偏正式

“十动然拒”借鉴传统成语“不约而同”,皆属于偏正型紧缩结构,都有前后转折的意味。“笑而不语”借鉴“不言而喻”,都属于具有转折含义的偏正型紧缩结构。

4. 结语

本文剖析部分网络新成语,验证了互文性是网络新成语生成的本质特征,并且阐述了互文性视角下网络新成语的创造对于汉语新词新语的影响以及研究的意义。

网络新成语是网络语言中的新生现象。笔者认为,一些具有积极作用的网络新成语为大众喜闻乐见,将来有可能进入传统成语行列;一些有悖于语言规则且具有消极影响的网络新成语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淡出网络语言,不再使用。

文章引用

张晓雨,林 纲. 互文性视域下的四字格网络新成语探究
Analysis of the New Idiom of the Four-Character Grid Ne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J]. 现代语言学, 2016, 04(04): 196-191.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6.44019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郑俊涛, 马长林. 网络时代新城域的新定义和新成语的产生[J]. 湖南农机: 学术版, 2011, 38(1): 212-213.

  2. 2. 申慧. 近年来网络媒体流行的“新”成语探析[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s2): 78-80.

  3. 3. 张雅婧. 网络新成语探析[J]. 青年文学家, 2014(5): 96-96.

  4. 4.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 (上下册)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54-256.

  5. 5.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 话语与社会变迁[M]. 殷晓蓉,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 93.

  6. 6.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 话语与社会变迁[M]. 殷晓蓉,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 7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