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2, 2, 99-103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2.23016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
A Study of the Value Conflict of College Student*
Mingming Zhang1, Hui Li2
1Center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2College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Email: lilingfeeling@126.com, zhang_m_m@yahoo.cn
Received: Mar. 16th, 2012; revised: Mar. 28th, 2012; accepted: Apr. 11th, 2012
Abstract: Value conflict is mutual competition between values.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values con-
flict affects the individual success, stress, wellbein g, and even mental health. Therefore, keep the same values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However, there is few measurement of values conflict, or lack of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individual values conflict. In this study,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open-ended questionnaire
surveys, we formulate college students’ value conflict questionnaire. Through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value con-
flict is made up of three dimensions, namely personal goal-means conflict, social goal-means conflict and rules
conflict, and the questionnaire has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Meanwhile, this study conducted analysis of
513 college students’ value conflict present situa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value confl ic t and di fferent gr ou ps show diverse fe at ures.
Keywords: Value; Value-Conflict; Personal Goal-Means Conflict; Social Goal-Means Conflict; Rules
Conflict
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研究*
章明明 1,李 惠2
1广州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广州
2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
Email: lilingfeeling@126.com, zhang_m_m@yahoo.cn
收稿日期:2012 年3月16 日;修回日期:2012 年3月28 日;录用日期:2012 年4月11 日
摘 要:基于文献分析与开放调查,编制了大学生价值观冲突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
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由个人目标手段冲突、社会目标手段冲突、规则间冲突等 3个因
素构成,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同时还对513 名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
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价值观冲突,不同群体的大学生价值观冲突存在差异。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观冲突;个人目标手段冲突;社会目标手段冲突;规则间冲突
1. 问题提出
价值观是人们感知和预测周围环境的基础。作为
“一种持久的信念,是个人或社会的某一特定的行为
模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
在的终极状态更可取”(Rokeach, 1973)。国内心理学
研究者(黄希庭,1991;金盛华,2005)普遍认为价值
观是个体核心稳定的人格特征,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
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内在
尺度。由于价值观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Kahle, 1983),价值观及与价值观相关的研究始终是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EA-
070057)。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99
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研究
心理学家们关注的领域。
价值观冲突是价值观念之间的彼此否定和相互
竞争(袁贵仁,1991)。Mulligan(2004)认为“价值观冲
突是潜在的或主观的感受”。“当个体认同的核心价值
观对一事物产生冲突的观念时,冲突的观念驱使个人
同时处于不同的价值取向时,价值观冲突就发生了。”
从中可以看出,价值观冲突的发生与特定的事物相关
联,“它经常发生在当个体面临评估事物或对事物给
予评价时”。同时“价值观冲突呈现出从低冲突到高
冲突连续性,而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状态”。罗克奇
(Rokeach, 1973)认为“价值观冲突导致心理的反感,
人们通过解决这些冲突来争取减少或消除冲突”。“处
于价值观冲突状态的个体通过判断两个价值观轻重,
和更重要的价值观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价值观冲突是指对同一价值
对象,个体自身的价值意识、价值态度和价值评价发
生矛盾,而处于一种无法协调的状态。
20 世纪以来,许多临床学家已认为个体的内部冲
突是个人发展和身心症状维护的一个重要因素
(Shapiro, 1974),尤其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证实了冲突
与神经症的关系(Perry & Cooper, 1986)。在行为治疗
中,Wolp e(1958)也认为内心的冲突是一个重要的压力
因素和引起负性情绪的无条件激活剂。目前已有研究
显示,价值观冲突不仅影响个体能否成功应对压力
(Bouckenooghe, Buelens, Fontaine, & Vanderheyden,
2005),获得幸福感(Sagiv & Schwartz, 20 00),甚至影
响心理健康发展(张麒,2001)。然而,在价值观冲突
测量方面则研究较少,Emmons 和King(1988)测量了
学生奋斗目标之间的冲突,在这个测验中被试被要求
先列出他们的个人奋斗目标,然后对不同奋斗目标之
间的不一致和一致性进行不同程度的评估。Lauter-
bach(1996)在Heider (1946)的平衡论基础上对个体的
内部冲突作了进一步研究,证实了价值观冲突的产生
过程并对冲突程度进行了测量。但上述研究仅仅是对
冲突程度的测量,并未涉及个体价值观冲突的心理结
构。
处于青年中晚期阶段的大学生,其心理成分充满
着特殊的矛盾现象,他们在面对多元价值并存甚至多
种价值对立的外部环境时,很容易陷入价值选择的矛
盾之中(章明明,2003)。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观
冲突结构和现状的研究,可以促进教育工作者以及大
学生自身对价值观冲突的认识,以便教育工作者有针
对性地指导和干预价值观冲突,帮助大学生尽快地减
轻或消除由价值观冲突带来的迷茫和困惑,使其有更
多的精力投入学习和工作。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为广州市大学城中 10 所全日制高校(广州大
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等)各年级大学
生。整个研究的被试由两部分组成,初始问卷发放400
份,回收 359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 89.7 5%,其中男生
138 人,女生 211 人;正式问卷发放 600 份,回收且
有效问卷 513 份,回收率 85.5%,其中男生 197 人,
女生 298 人。
2.2. 问卷编制
基于文献查阅,编制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开放问
卷,内容是“1) 在人生目标、事业、爱情、人际交往
等价值取向方面,你面临那些矛盾冲突?2) 在上述冲
突中,最使你感到困惑的冲突是……”对广州大学各
年级大学生施测,有效回收 200份(男56 份、女 144
份)。根据其内容分析及结合本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近
两年的咨询个案,并征求专家意见,筛选确定出 75
题,编制成大学生价值观冲突调查问卷,问卷采用“5”
点评分,其中“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
符合,得分越高说明价值观冲突程度越高。
2.3. 问卷的施测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施测,其中一部分笔者充
当主试,利用课余时间发放问卷,统一施测,即场收
回;一部分问卷由科研组老师施测。
2.4. 统计处理
采用 Spss13.0 和Amos7.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
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项目分析
首先,对问卷进行了项目区分度分析,检验低分
组(总分最低的 27%)和高分组(总分最高的 27%)在每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00
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研究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01
个题目上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高分组被试在所有
题目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题目具有较高的区分
度。其次,分析各题目与总分的相关以及删除以后a
系数。删除题目低于 0.3的题目11项,分别是:1,4,
12,13,15,46,47,50,56,61,71。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为了对剩下的题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先进行
Bartlett 球形检验和 KMOS 检验,经检验KMOS值为
0.919,Bartlett 球形检验达到及其显著性水平(X2 =
9151.632 ,p = 0.000),表明该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素
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并用
方差极大法进行正交旋转。删除多个因子上载荷都高
于0.3及在每个因子上载荷都小于 0.40 的条目,并删
除个别只有 1~2 个项目组成的维度。经过三次程序的
运行,剩余题目 26 项,抽取特征根大于 1的共同因
素7个,解释了方差总变异的 55.434%。分别命名为
F1:职业目标与手段冲突、F2:人生目标与手段冲突、
F3:人际与手段冲突、F4:规范冲突、F5:爱情与手
段冲突、F6:道德冲突、F7:从众冲突。虽然题目的
因子负荷都达到较好的程度,但是所得因子的数量较
多,与编制问卷的预想结构存在差距,同时笔者还留
意到 7个因子所反映的内容是有所关联的,因此在此
基础上使上述相关的因子进一步的简化,对 7个因子
进行二阶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KMOS值为 0.848,
Bartlett 球形检验达到及其显著性水平(X2 = 862.096,p
= 0.000),3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的 68.764%,负荷情
况见表 1。
3.3. 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价值观冲突结构的稳定性,排除
心理模型的结构仅仅是建立在某一样本上的偶然性,
笔者使用正式施测的 513 名大学生的数据进行验证性
因素分析。
表2结果显示,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了较
好的标准,模型得到了正式调查数据的支持,由此可
见价值观冲突的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3.4. 因子的命名
最终获得的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结构由 26个题目 3
个维度构成,维度一:个人目标手段冲突,含 9个题
目,主要测量个人在确立自身相关(理想、成就、学习
等)的目标与实现这些目标采用的手段之间存在的矛
盾状态;维度二:社会目标手段冲突,含 6个题目,
主要测量个体在确立社会相关(亲情、友情、爱情、人
际交往)的目标与实现这些目标时采用的手段之间存
在的矛盾状态;维度三:规则间冲突,含 11个题目,
主要测量个体在目标确立与手段选择整个过程中所
应遵循的规则与规则之间的矛盾状态。
3.5. 信效度检验
用赫伦巴赫 a系数和 Spearman-Brown 校正的分
半信度鉴定问卷的信度。总问卷以及各维度的一致性
信度系数在0.731~0.873 之间,分半信度系数除了社
会目标手段冲突以外,其他维度均达到0.6 以上,价
观冲突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773~0.846 之 值
Table 1. Scecond order factor loading for first order factors
表1. 二阶因子负荷情况表
维度一 维度二 维度三
F1 F2 F7 F4 F6 F3 F5
负荷 0.794 0.776 0.764 0.710 0.620 0.826 0.615
共同度 0.735 0.723 0.644 0.734 0.530 0.703 0.745
贡献率 45.304 12.085 11.375
Table 2. Fiting indice for confirmatory analysis of value conflict
表2. 模型的拟合指标
X
2 df X2/df GFI AGFI NNFI CFI RMSEA
模型 584.234 287 2.036 0.919 0.900 0.893 0.906 0.045
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研究
间,而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结果表明问卷的
信度及结构效度均较高。
3.6. 大学生价值观冲突总体概况
为了了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总体状况,分别对
价值观冲突各因子和总分的均分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 价值观冲突总分的平均值为
2.73,处于中等偏低程度(总体得分范围 1.08~4.65)。
2) 各因子均值在 2.47~2.93 之间,其中社会目标手段
冲突得分最高,其次是个人目标手段冲突,规则间冲
突得分最低。
3.7. 大学生价值观冲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为了检验大学生在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
地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别进行了性别维度 T检
验及其他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
同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在价值观
冲突总分及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与男生相比,
女生价值观冲突总分得分较高(t(1,493) = 2.19,p <
0.05)特别是在个人目标手段冲突维度(t(1,493) = 3.83,
p < 0.001,t = 3.83,p < 0.001)。在年级维度上,除社
会目标手段维度以外,各年级大学生在价值观冲突总
分、个人目标手段冲突和规则间冲突上存在显著差异
(F(3,509) = 7.42,p < 0.001;F(3,509) = 10.98,p <
0.001;F(3,509) = 4.74,p < 0.01),经进一步分析显示
大二、大三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四。在专业维度上,
文科学生的价值观冲突在个人目标手段冲突维度上
与理工科存在显著差异(F(2,471) = 4.64,p < 0.01),进
一步分析显示,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工科生;不同家
庭所在地的学生在社会目标手段冲突维度上存在显
著差异(F(2,505) = 3.18 ,p < 0.01),分析显示,相对于
中小城市的大学生而言,农村大学生社会目标手段冲
突得分较高。
4. 讨论
4.1. 大学生价值观冲突问卷的编制
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由26 个题目及 3个维度构成,
分别为:个人目标手段冲突、社会目标手段冲突和规
则间冲突。通过对自编问卷各种信度和效度指标进行
考察,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作为国内首个针对
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冲突测量问卷,为调查大学生价
值观冲突提供了参考工具。鉴于本研究被试主要来自
广东省 10 所高校,上述结构是否适用于其他地区的
大学生,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4.2. 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现状和特点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价值
观冲突,其中,规则间冲突维度得分要明显低于个人
目标手段冲突和社会目标手段冲突两个维度的均数
水平,表明大学生熟悉并掌握了社会和文化中倡导的
规则和规范,但在人生目标和社会交往中的评价标准
具有明显矛盾性和双重性,价值判断和实际行为之间
明显脱节。
本研究还表明,不同群体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
存在差异。在性别维度上,女生的价值观冲突高于男
生,特别在个人发展取向方面,说明女生更担心个人
发展问题。究其原因,章明明(2003)的研究发现女大学
生所面临的心理冲突比男大学生多而复杂,主要体现
在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独立与依赖以及对未来
的担忧和困惑方面。另外社会中一些舆论“干得好不
如嫁的好”及“剩女”现象也会对女性个人发展有所
影响;在年级维度上,大二、大三价值观冲突得分显
著高于大一、大四。价值观的取向是个体社会化的结
果,个体的价值观念并不是生来就固有的,而是与其
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林崇德、寇彧,1998)。相对于大一
学生而言,大二、大三学生开始参加越来越多社会实
践,通过与社会的亲密接触,其价值观的目标与内容
也日益丰富广泛起来,他们需要对学习、友情、爱情、
亲情、职业、成才、人际等方面确立价值观目标、做
出价值观评价、选择价值手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体
会到价值观矛盾与冲突会更多,也会有更多的困扰。
而到大四阶段,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已经比
较明确,其适应性水平成为四个年级中最好的一个阶
段;在专业维度上,本研究显示文科生在个人目标价
值冲突比工科生,证明文科生更担心个人自身的发展
以及未来目标规划,有研究(周建伟,2006)表明文理科
生由于学科的差异,使他们思维的方式以及价值的取
向有所差异,文科生更强调人性的发展,注重社会情
感的熏陶,讲求民主、强调和谐,有着更高的社会取
向,然而从现实就业的前景来看,工科学生的就业前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02
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研究
景要好于文科的学生,使得文科生对个人目标方面更
为担忧;在不同家庭所在地维度上,家庭来自农村的
大学生社会目标手段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表现
出农村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交际与交友相对困扰较多,
也更容易处于交往的被动地位,或陷入“感情危机”
和孤独困窘。其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张东,2008)认为
来自农村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比城市差相一致。
5. 结论
1) 本研究通过理论探讨、问卷编制及其施测、得
到了信、效度都较好的大学生价值观冲突问卷。
2) 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观冲突问卷》进行验证性
因素分析,得到了一个模型拟合较好的价值观冲突结
构。
3) 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价值观冲突且不同群
体存在差异。女生在价值观冲突总分及个人目标手段
冲突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大二和大三学生价值观冲
突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四学生;文科生在个人目标
手段冲突维度得分高于工科学生;城镇农村大学生在
社会目标手段冲突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学生。
6. 致谢
感谢国家教育科学基金的资助,感谢课题组成员
对课题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黄希庭(1991). 心理学导论.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古人伏, 朱炜(1998).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冲突与教育. 中国教育
学刊, 2期, 16-18.
金盛华(2005). 社会心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崇德, 寇彧(1998). 青少年价值取向发展趋势研究. 心理发展与
教育, 4期, 1-6.
彭晓玲, 周仲瑜, 柏伟, 熊磊(2005). 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相
关性调查分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期, 62-66.
辛志勇, 金盛华(2006). 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 高等
教育研究, 2期, 85-92.
袁贵仁(1991). 价值学引论.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章明明(2003). 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激水平、主观幸福感及应付方
式关系的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张麒(2001). 上海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华东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张东(2008). 高职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周建伟(2006).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同质性和差异性研究. 山
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Bouckenooghe, D., Buelens, M., Fontaine, J., & Vanderheyden, K.
(2005). The prediction of stress by value and value conflict.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 139, 369-382.
Emmons, R. A., & King, L. A. (1988). Conflict among personal striv-
ings: Immediate and long-term implication for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 1040-1048
Heider, F. (1946). Attitude and cognitive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Psy-
chology, 21, 107-112.
Kahle, L. R. (1983). Social values and social change: Adaptation to
life in America. New York: Praeger.
Lauterbach, W. (1991). Intrapersonal conflict, life stress, and emotion.
In C. D. Spielberger, & I. G. Sarason (Eds.), Stress and anxiety (Vol.
13, pp. 85-92). Washington: H e misphere P u b l i s h i n g C o .
Lauterbach, W. (1996). The measurement of personal conflict. Psy-
chotherapy Research, 6, 213-225.
Perry, J. C., & Cooper, S. H. (1986).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defenses
and conflicts associated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
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34, 863-893.
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 New York: Free Press.
Sagiv, L., & Schwartz, S. (2000). Value priorities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Direct relations and congruity effect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0, 177-198.
Shapiro, M. (1974). The role of conflict in the 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neurosi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24, 458-459.
Wolpe, J. (1958). Psychotherapy by reciprocal inhibi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03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