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2, 2, 104-109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2.2301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orgive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and Well-Being
Qin Luo, Denghao Zhang*, Yanjun Wu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Renmin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zhangdenghao@126.com
Received: Mar. 8th, 2012; revised: Mar. 28th, 2012; accepted: Apr. 7th, 2012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orgive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and well-bei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N = 384) completed college trait forgive-
ness questionnai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tegrated diagnosi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tegrated diag-
nosis questionnaire, The Delighted-Terrible Faces Scale, and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givenes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giveness and college students’ well-being, an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
tionship disturbance and wellbeing. Forgiveness predic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and well-be-
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well-be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giveness and well-being.
Keywords: Forgiving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Well-Being
宽恕与幸福感: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作用
罗 琴,张登浩*,武艳俊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Email: *zhangdenghao@126.com
收稿日期:2012 年3月8日;修回日期:2012 年3月28 日;录用日期:2012年4月7日
摘 要:探讨大学生宽恕性、人际关系困扰与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大学生特质宽恕问卷》、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人脸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对 384名大学生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人
格宽恕性对人际关系困扰和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人际关系困扰对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
用;人际关系困扰在宽恕性与幸福感之间部分中介作用显著。
关键词:宽恕性;人际关系困扰;幸福感
1. 引言
社会心理学家对宽恕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许多研究表明在那些令人满意、亲密
和忠诚的关系中,发生侵犯事件,一方宽恕另一方的
可能性比较大;同时宽恕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修复和
改善(Heider,1958; Finkel et al., 2002; Snyder & Heinze,
2005)。研究者发现宽恕对人际关系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Neto et al., 2004)。特别是在人际冲突发生后,宽恕有
利于人际关系的修复和重建,尤其是对于婚姻关系的
维持和亲子冲突的减少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Krause
& Ingersoll-Dayton, 2001)。而关于人际关系与幸福感
的研究都表明人际关系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相
关,人际关系的和谐对生活满意度有着重要的预测作
用(Kwan et al., 1997;张雯,郑文昌,2004;张灵,郑
*通讯作者。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04
宽恕与幸福感: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作用
雪,2001)。另外,宽恕与幸福感的实证研究(McCullough
et al., 2001;黄金华,2009)和干预研究(Al-Mabukm et
al., 1995)也都表明宽恕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
关,宽恕对幸福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Karremans 等
在2003 年的研究发现,当受害者与侵犯者有很密切
的承担义务的关系时,受害者的宽恕会增加自身的主
观幸福感,而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很弱时,宽恕与主
观幸福感的关系不显著。
纵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已有研究更多是从冒犯
者与被冒犯者之间的关系,人际容纳等角度探讨宽
恕、人际关系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而从整体人际关
系状况出发研究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很少,考虑到
人际关系状况对于大学生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的
重要性,有必要以大学生的整体人际关系状况,特别
是人际关系困扰为切入点来研究大学生宽恕、人际关
系和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人际关系困扰
对于宽恕和幸福感之间关系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正式施测的被试共 384名,其中男生199 名,女
生185 名;大一学生 146 名,大二139 名,大三 47
名,大四52 名。
2.2. 研究工具
2.2.1. 人格宽恕性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特质宽恕问卷》,共包括 15
个项目,测量人格宽恕性的两个维度,即消极反应的
消失和积极反应的出现。信效度检验表明该量表具有
较好的信效度(罗琴,张登浩,出版中)。
2.2.2. 人际关系困扰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由北京
师范大学郑日昌(2004)编制的人际关系方面的自评问
卷,所得结果以人际关系困扰程度来反映大学生的人
际关系状况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张灵,2007)。该
测验共包括 28 道题,可分为交谈、交际与交友、待
人接物、异性交往等 4个维度,每个维度都由 7个陈
述性问题组成。被试的得分越高,表明其人际关系困
扰程度越严重。在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是 0.83。
2.2.3. 幸福感
1) 《人脸量表》由 Andrews 和Withey 于1976年
编制,曾被广泛应用于测量整体幸福感。
2) 《生活满意度量表》由 Diener(1985)等人编制,
包括 5个题目。国内外不少研究都证实其有良好的信
效度,能较好反映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Diener,
2000;严标宾,郑雪,2007)。在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
性系数是0.89。
2.3. 问卷施测
问卷的施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在北京以班
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另一部分被试的采取随机取
样的方式,由研究者将问卷寄给济南和西安的被试,
被试按照指导语进行评定,结束后寄回给研究者。共
收回有效问卷384 份。
2.4. 统计分析
使用 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
析和中介效应的检验。
3. 结果
3.1. 宽恕性、人际关系困扰和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从表 1可以发现,宽恕总分、消极反应消失与人
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
积极反应出现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其各维度的相
关不显著;宽恕总分、消极反应消失与整体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积极反应出现与整体幸福
感、生活满意度相关不显著;人际困扰总分及其各因
子与整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
3.2. 宽恕性、人际关系困扰和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3.2.1. 宽恕性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回归分析
以宽恕问卷 的分维度——消极反应消失和积极反
应出现为自变量,以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其各维度为
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 2表明,消极反应
消失进入了以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其各维度为因变
量的回归方程,而积极反应出现无法预测人际关系困
扰及其各维度。消极反应消失对人际困扰的单独解释
率为 16.5%,对交谈困扰的单独解释率为7.7%,对交
友困扰的单独解释率为 5.5%,对待人接物困扰的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05
宽恕与幸福感: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作用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06
Table 1. Correlations among forgiv e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 p disturbance and well-being
表1. 宽恕性、人际关系困扰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
整体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 交谈困扰 交友困扰 待人接物困扰 异性交往困扰 人际困扰总分
交谈困扰 –0.31*** –0.28*** 1
交友困扰 –0.24*** –0.24*** 0.52** 1
待人接物困扰 –0.32*** –0.37*** 0.45** 0.33** 1
异性交往困扰 –0.25*** –0.32*** 0.53** 0.51** 0.36** 1
人际困扰总分 –0.36*** –0.39*** 0.82** 0.79** 0.67** 0.78** 1
宽恕总分 0.32*** 0.31*** –0.24*** –0.24*** –0.39*** –0.29*** –0.37***
消极反应消失 0.34*** 0.35*** –0.28*** –0.23*** –0.47*** –0.30*** –0.41**
积极反应出现 0.08 0.03 –0.02 –0.09 –0.01 –0.10 –0.07
注:**p < 0.01, ***p < 0.001下同。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to predict interpersonal r elationship disturbance and well-being from forgiveness
表2. 宽恕性、人际关系困扰和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 自变量 R2 ΔR2 β T
人际困扰总分 消极反应消失 0.17 0.16 –0.41 –8.67***
交谈困扰 消极反应消失 0.08 0.08 –0.28 –5.65***
交友困扰 消极反应消失 0.06 0.05 –0.23 –4.71***
待人接物困扰 消极反应消失 0.22 0.22 –0.47 –10.35***
异性交往困扰 消极反应消失 0.09 0.09 –0.30 –6.08***
整体幸福感 消极反应消失 0.11 0.11 0.34 7.01***
生活满意度 消极反应消失 0.12 0.12 0.35 7.26***
整体幸福感 待人接物困扰 0.11 0.10 –0.23 –4.37***
交谈困扰 0.14 0.13 –0.20 –3.83***
生活满意度 待人接物困扰 0.14 0.14 –0.30 –6.01***
异性交往困扰 0.18 0.17 –0.21 –4.21***
单独解释率为 21.9%,对异性交往困扰的单独解释率
为8.8%。
3.2.2. 大学生宽恕性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以特质宽恕问卷的分维度——消极反应消失和积
极反应出现为自变量,以整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为
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从表 2可以发现,消
极反应消失进入了以整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为因
变量的回归方程;积极反应出现不能预测整体幸福感
和生活满意度。消极反应消失对整体幸福感的单独解
释率为 11 .4 %,对生活满意度的单独解释率为 12.1%。
3.2.3.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以人际关系困扰各维度为自变量,以整体幸福感
和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从表
2可以发现,交谈困扰可以预测整体幸福感;待人接
物困扰可以预测整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异性交友
困扰可以预测生活满意度。待人接物困扰对整体幸福
感的单独解释率为 10.5%,与交谈困扰的联合解释率
为13.8%;待人接物困扰对生活满意度的单独解释率
为13.9%,与异性交往困扰的联合解释率为17.7%。
3.3. 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效应检验
由相关分析可知,宽恕性、人际关系困 扰与整体
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由此,我们推测特质
宽恕会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困扰,而人际关系困扰会
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人际关系困扰是中介变量。以 R
表示中介变量人际困扰,X表示特质宽恕,Y1 表示整
体幸福感,Y2 表示生活满意度,采用依次检验回归系
数的方法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具体结果见表 3、4。
表3表明:由于前三步的依次检验都是显著的,
所以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效应显著。同时,由于第四
步检验也是显著的,即特质宽恕对整体幸福感的影响
宽恕与幸福感: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作用
Table 3. Stepwise regr ession test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as a mediator of the link between forgivingness and
global well-being
表3. 人际关系困扰(R)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以整体幸福感为
因变量
标准化回归方程 回归系数检验
第一步 Y1 = 0.32X SE = 0.01,t = 6.57***
第二步 R = –0.37X SE = 0.04,t = –7.79***
第三步 Y1 = –0.36R SE = 0.01,t = –7.56***
第四步 Y1 = –0.28R + 0.21X SE = 0.01,t = –5.60***
SE = 0.01,t = 4.27***
Table 4. Stepwise regr ession test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as a mediator of the link between forgiving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表4. 人际关系困扰(R)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以生活满意度为
因变量
标准化回归方程 回归系数检验
第一步 Y2 = 0.31X SE = 0.06,t = 6.27***
第二步 R = –0.37X SE = 0.04,t = –7.79***
第三步 Y2 = –0.39R SE = 0.06,t = –8.21***
第四步 Y2 = –0.32R+0.19X SE = 0.07,t = –6.37***
SE = 0.06,t = 3.77***
只有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变量人际关系困扰实现的,是
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2.69 %。
表4表明,由于前三步的依次检验都是显著的,
所以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效应显著。同时,由于第四
步检验也是显著的,即特质宽恕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只有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变量人际关系困扰实现的,是
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8.45 %。
4. 讨论
对于宽恕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关系,McCullough
等人(1998) 从相互依赖理论出发认为,关系质量越高
人们越倾向于宽恕,一方面是因为在高质量的关系
中,由于关系建立的时间比较长久,往往会使双方忽
视对方的缺点,以在最大的程度上维持住两人之间的
关系;其次,在高质量的关系中,双方的利益可能是
融合在一起的;最后,高质量的关系可能营造了一种
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可能让关系的双方宁愿牺牲
自己的利益而去满足对方的利益。由于人际关系困扰
水平越高,人际关系状况越差,人际关系的质量也就
越差,因此,出现了特质宽恕总分、消极反应消失与
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的结果。而
积极反应出现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其各维度的相
关不显著,这表明积极反应的出现对减少人际关系困
扰影响较少。
特质宽恕与整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正 相关的结
果与西方已有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Brown & Phillips,
2005)。从特质宽恕的各维度来看,消极反应消失和积
极反应出现与幸福感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消极反应
消失与整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相关,而积极反应
出现与这两者的相关均不显著,而且特质宽恕对幸福
感的预测主要是通过消极反应消失来实现的。这反映
了宽恕与幸福感的关系更多地受到了消极反应消失的
影响,Karremans 等人(2003)认为,宽恕减轻了个体的
心理紧张程度,因此有利于个体幸福感的提高。
积极反应出现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小的结果也有
可能与数据偏态有关。问卷中积极反应出现的得分明
显低于消极反应消失的得分,这种偏差可能是积极反
应出现与幸福感相关不显著的原因。这也是未来研究
需要进一步注意的地方。
人际关系困扰及其各维度与整体幸福感、生活满
意度呈负相关关系的结果与张灵、郑雪(2001)的研究
结果一致,都表明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幸福
感的重要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有着爱与归属的
需要,都想得到他人的接纳和认同,而人们的愿望和
现实的差异对其满意度产生因果影响。良好的人际关
系是社会支持的重要基础,它能缓冲压力事件对总体
生活满意度的不利影响。因此,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
人际环境,在学习与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
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人际关系困扰在特质宽恕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
作用可以通过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宽恕水平和人际关
系困扰之间的密切关系;二是人际关系困扰与幸福感
之间的密切关系。关于这两者,在相关部分已经讨论
过了,而且也得到了国内外许多研究的支持。
Neto 等(2004)人发现宽恕对人际关系具有建设性
的意义。这种建设性的作用可以从宽恕和包容、自我
牺牲的关系中得到体现,Karremans(2003)的研究发现
宽恕和包容、自我牺牲以及合作意愿这些特质显著相
关。在人际关系中,面对一方的破坏性行为,包容可
以阻止关系的破裂,使之向良好的关系转换(Nelson,
1993);而自我牺牲则意味着放弃自我的利益,去营造
良好的关系(Finkel et al., 2002)。宽恕、包容、自我牺
牲的共同之处就是人际关系中受伤害的一方做出了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07
宽恕与幸福感: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作用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08
一些改变,而这些改变使人际关系中受伤害的一方不
采取对自己有利、而对关系不利的行为,而采取对双
方关系有利的行为(McCullough et al.,1997)。另外,宽
恕对人际关系的建设性作用尤其体现在人际冲突发
生之后,宽恕有利于人际关系的修复和重建(Neto et
al., 2004; Krause & Ingersoll-Dayton, 2001)。McCullough
等人(2001) 认为人际关系的重建是直接由宽恕所推动
的,宽恕使由冲突产生的回避动机和报复动机减少,
受伤害者愿意对侵犯者采取更多的积极行为,而减少
其消极行为,这就推动了在人际冲突发生后的人际关
系的修复和重建。
本研究的人际关系困扰是人际关系状态和人际
交往能力的体现,人际关系困扰越严重,表明个体的
人际关系状态越差,人际交往能力越低。人际关系困
扰量表包含交谈困扰、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和异
性交往困扰,是从一般的人际交往情况出发,全面考
察个体在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张灵、郑雪等人(2001)
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对幸福感有较好
的负向预测作用,人际关系困扰较少的学生有着较高
的生活满意度。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幸福
感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来
说,起着交流信息、完善个体、互相激励、心理保健
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自我价值
感,降低挫折感,并能缓解心理冲突,宣泄压力和痛
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消极情绪。而不良的人
际关系则会阻碍大学生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增强大
学生的挫折感,激发内在的矛盾冲突,从而影响大学
生的整体幸福感,甚至心理健康状况,使之出现各种
心理问题。
因此,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有理由认为,宽恕水
平高的个体,更可能具有较少的人际关系困扰,与周
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
帮助个体更多地感受到温暖、愉悦和幸福。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黄金华(2009).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 2 期, 120-124.
罗琴, 张登浩. 大学生宽恕问卷的编制. 心理学, 出版中.
张灵(2007). 大学生自尊、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华
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张灵, 郑雪等(2001).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
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 期, 116-121.
张雯, 郑日昌(2004). 大学生主 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 1 期, 61-62.
Al-Mabukm, R. H., Enright, R. D., & Cardis, P. A. (1995). Forgiveness
education with parentally love-deprived lat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4, 422-444.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Plenum.
Brown, R. P., & Phillips, A. (2005). Letting bygones be bygones: Fur-
ther evidence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tendency to forgive scale. Per-
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8, 627-638.
Diener, E. (1985).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34-43.
Finkel, E. J., Rusbult, C. E., Kumashiro, M., & Hannon, P. A. (2002).
Dealing with betrayal in close relationships: Does commitment pro-
mote forgiv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956-974.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Wiley.
Karremans, J. C., Van Lange, P. A. M., Ouwerkerk, J. W., et al. (2003).
When forgiving enhanc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role of in-
terpers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
chology, 84, 1011-1026.
Krause, N., & Ingersoll-Dayton, B. (2001). Religion and the process of
forgiveness in late life.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423, 252-276.
Kwan, V. S. Y., Bond, M. H., & Singelis, T. M. (1997). Pan cultural
explanations for life satisfaction: Adding relationship harmony to
self-esteem.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 1038-
1051.
McCullough, M. E., Worthington, E. L., & Rachal, K. C. (1997). In-
terpersonal forgiv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 321-336.
McCullough, M. E., Rachal, K. C., Sandage, S. J., Worthington, E. L.,
Brown, S. W., & Hight, T. L. (1998). Interpersonal forgiv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I. Theoretical elaboration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 1586-1603.
McCullough, M. E., Bellah, C. G., Kilpatrick, S. D., et al. (2001).
Vengefulness: Relationship with forgiveness, rumination, well-being
and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
601-610.
Nelson, M. K. (1993). A new theory of forgiveness. Purdue Univers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est Lafayette.
Neto, F., & Mullet, E. (2004). Personality, self-esteem and self-con-
strual as correlates of forgivingnes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
ity, 18, 15-30.
Snyder, C. R., & Heinze, L. S. (2005). Forgiveness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TSD and hostility in survivors of childhood
abuse. Cognit i on & Emoti o n , 19, 413-431.
宽恕与幸福感: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作用
附录
大学生特质宽恕问卷
题目 完全不符合:1分 不太符合:2分 比较符合:3分 完全符合:4分
1、我容易责备那些伤害我的人。
2、我很容易原谅别人对我的伤害。
3、我会一直把对伤害了我的人的不满放在心里。
4、我很难容忍别人对我的伤害。
5、伤害发生后我仍然很珍惜与伤害我的人之间的关系。
6、别人对我的伤害容易使我变得脆弱。
7、我总是想着如何去报复伤害了我的人。
8、我总是友善地对待伤害我的人。
9、我无法和伤害了我的人继续相处下去。
10、我会一直把对伤害了我的人的不满放在心里。
11 、别人对我的伤害让我变得很消极。
12、我通常会原谅那些伤害我的人。
13、我会以牙还牙地对待伤害了我的人。
14、我会真诚地将自己的感受告诉伤害我的人。
15、我恨那个伤害了我的人。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09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