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2, 2, 110-115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2.23018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
Research on the Implicit Attitude of Free Normal
Student’s Identity
Wenjuan Ma1, Ya dan Li1, Tao Suo1,2, Tingyong Feng1, Hong Li3*
1Faculty of Psychology, Key Laboratory of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M inistr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2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I nstitute of Psychology & Behavi o r,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3Research Center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Email: *lihong1@lnnu.edu.cn
Received: Feb. 28th, 2012; revis ed: Mar. 19th, 2012; accepted: Mar. 24th, 2012
Abstract: The study applied the implic it association test to explore different kinds of students’ attitude (free
normal students vs non-normal students) toward free normal students’ identity. Resu lts showed that free nor-
mal students had positiv e attitude toward their identity and males’ attitude were more positive than females’;
female of non-normal students ha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free normal students’ identity”; compared with
non-normal students, free normal students’ attitude were more positive. These suggested that free normal
student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ir identity and non-normal students don’t have negative attitude to-
ward free normal students’ identity.
Keywords: Free Normal Student; Implicit Attitud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dentity
免费师范生身份的内隐态度研究
马文娟 1,李亚丹 1,索 涛1,2,冯廷勇 1,李 红3*
1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2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开封
3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大连
Email: *lihong1@lnnu.edu.cn
收稿日期:2012 年2月28 日;修回日期:2012 年3月19 日;录用日期:2012 年3月24 日
摘 要: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研究不同身份被试(免费师范生 vs 非师范生)对免费师范生身份的内
隐态度。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对自身身份持积极态度,且男免费师范生对自身身份的内隐态度较女
生更为积极;非师范女生对免费师范生身份有积极的内隐态度;相对于非师范生,免费师范生对自身
身份的态度更为积极。说明免费师范生较为认同自身身份,对其有积极的态度,非师范生对免费师范
生身份没有消极的态度。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身份认同
1. 问题提出
为解决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异大、农村特别是偏
远山区师资紧缺这一紧要问题,国家于 2007 年实施
了免费师范生政策以期培养出志愿投身于基础教育
事业的优秀教师。免费师范生群体享有免费接受高等
教育的权利,同时需履行支援基础教育的义务,这些
特点使得“免费师范生身份”相对于普通师范生身份
和大学生身份来说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根据内隐态度
定义,个体对“免费师范生身份”的内隐态度可以看
作是其对社会对象——“免费师范生身份”不能内省
*通讯作者。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10
免费师范生身份的内隐态度研究
识别(或未精确识别)的经验痕迹,这些痕迹会调节个
体对这一对象的喜好,并影响其相应的思维或行为
(Greenwald & Banaji, 1995)。
免费师范生肩负改善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重大
历史使命,若其不认同自身的身份,那么他们在校期
间就不会把自身定位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就很少
会去思考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什么
样的素质以及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素质,也就很难确
保其主体能动性的真正发挥,免费师范生政策相应目
标也就难以切实落实。再者,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和
行为是潜在态度的表达(Gibb, Andover, & Beach,
2006;李小平,郭江澜,2005;王春艳,韩雪,2004)。
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对自身身份的内隐态度不仅直
接关系到其在大学阶段的各种表现,如学习动机强
度,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程度等,还关系到他们将
来走上工作岗位投身教育事业的积极程度。积极的身
份态度,可以促使免费师范生为维持自身形象的良好
发展做出努力。这对于免费师范生促进自我发展并安
心基础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而对“免费师范生身
份”的消极态度和不满情绪,则有可能会为今后个体
选择脱离免费师范生群体埋下隐患。
此外,在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生活中还存在着各种
社会比较,与该群体长期接触的外群体成员对“免费
师范生身份”的内隐态度和评价,无疑也会对免费师
范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等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对“免费师范生身份”内隐态度的研究对
于全面客观了解免费师范生当前的状态并对其进行
科学指导,以及预测免费师范生未来的发展状况,增
强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问题指向和实践针对性,稳定师
资队伍,提高教师质量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
于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扎实推进和我国基础教育质量
的切实提高。同时也可以促使每个免费师范生更加明
确把握自身“人民教师”这一身份的职业内涵,以明
确自身的职业成长方向。
由于被试取样,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的信、效度
等问题,目前关于免费师范生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研究
所得结果并不一致。如有研究发现免费师范生学习态
度消极(武智勇,谢世友,魏欣,2010)或对目前自己
在校的学习情况不满意(吴剑,2008),但另有研究却
显示其学习状况良好,学习态度积极(叶小利,孙敏,
刘堰,祝顺琴,肖训焰,2010)。已有研究表明,内隐
态度相对于外显态度较为稳定,不易受诸如社会压力
等诸多因素影响且能够成功的测查到人们对某一客
体的真实评价(Amodio, Harmon-Jones, & Devine, 2004;
Baron & Banaji, 2006),其对行为的预测力也更好
(Sherman et al., 2003)。所以,选择从内隐的角度来研
究“免费师范生身份态度”,所得结果将更为真实客
观、更具预测力。目前,测查内隐态度最常用的范式
是内隐联想测验(IAT),这一范式无论在标准化还是数
据处理方面都已较为完善(Greenwald, Nosek, & Banaji,
2003)且有较高的信、效度。
据此,为解决“免费师范生对自己的身份是否满
意”,“对身份的满意程度是否会随着受教育年限的不
同而有所变化”,“社会他人对这一群体态度如何”等
相关问题,研究运用经典的IAT范式,利用对概念词
(免费师范生 vs普通师范生)和属性词(积极词 vs 消极
词)的归类任务,测查不同身份的被试(免费师范生 vs
非师范生)对免费师范生身份的内隐态度及免费师范
生受教育年限(一年vs 两年)对这一内隐态度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为某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89名身心健康的
大学生(年龄在17~23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09 岁),
其中免费师范生 59 人(男29,女 30),大一 29 人(男
15,女 14)、大二 30 人(男14,女 16);非师范生 30
人(长期与免费师范生接触)(男16,女 14)。视力 (或矫
正视力)正常。
2.2. 实验材料
研究的实验材料为:1) 概念词:免费师范生、普
通师范生,共 2个;2) 属性词:积极词 25个,消极
词25 个,共 50个。
采用访谈的方式,要求受访者列出适合描述“免
费师范生”和“普通师范生”身份的词语,得到积极
词49 个,消极词 47 个,共 96 个。将选出的词语制
成两份五点量表(1代表非常不合适,5代表非常合适),
一份要求被试评定所列词语适合“免费师范生”的程
度;另一份要求被试评定所列词语适合“普通师范生”
的程度。两种量表所列词语相同,顺序不同。选取免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11
免费师范生身份的内隐态度研究
费师范生 20 人,与免费师范生密切接触的非师范生
20 人,普通师范生20 人。将三类被试每一类都随机
分为两组,每组 10 人,每位被试只评定其中一种问
卷,最终对两种量表评定的人数各有 30 人(3 类被试
*10 人/组)。统计显示,词语适合“免费师范生”和“普
通师范生”程度的均值差异不显著(1
x
± s1 = 3.22 ±
0.74,2
x
± s2 = 3.12 ± 0.46,t(95) = 1.557,p = 0.123),
将这些词按积极、消极属性分别赋等级(平均值越高,
等级越大)。最后,计算两种条件下获得的每个积极词
和消极词的平均等级,按等级从高到低分别选出积极
词和消极词各25 个,共 50个。
2.3. 实验设计
研究是被试间设计。自变量分别为:被试身份(免
费师范生vs 非师范生);免费师范生受教育年限(一年
vs 二年,实验时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不久,客观上只
有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因变量为 IAT 效应量。反应
指标为反应时。
2.4. 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标准的 IAT 范式,利用 e-prime 软件自
行编制。刺激为灰色背景下的词语图片,在屏幕中央
呈现。每次反应屏幕左上角和右上角都有类别标签,
提示被试具体归类的方式。反应通过计算机键盘操作
实现,告知被试当屏幕中间的刺激属于左上角提示的
类别时按“F”键,属于右上角提示的类别时按“J”
键,每次按键后都会有正确或错误的反馈。实验开始
前要求被试熟悉按键反应,实验开始后要求被试按照
指导语又快有准地做出反应。为了避免任务类型的顺
序效应,对任务类型做了被试间平衡。
实验包括两种分类任务:一种是要求把免费师范
生与积极的属性词归为一类,称为任务一;另一种是
要求把免费师范生和消极的属性词归为一类,称为任
务二。具体分为七步。第一步:要求当出现“免费师
范生”时按 F键,出现“普通师范生”时按J键。第
二步:要求对积极和消极词语进行归类,并按不同的
键(“F”键和“J”键)进行反应。第三步:对“免费
师范生”和“普通师范生”两个概念词与积极或消极
两类属性词联合归类。要求将“免费师范生”和积极
词、“普通师范生”和消极词分别归为一类,并分别
按不同的键(“F”键和“J”键)进行反应(练习)。第四
步:重复第三步(正式)。第五步:和第二步基本相同,
但反应键相反(“J”键和“F”键)。第六步:也是对
“免费师范生”和“普通师范生”两个概念词与积极
或消极两类属性词联合归类。但要求将“免费师范生”
和消极词、“普通师范生”和积极词分别归为一类,
并分别按不同的键(“F”键 和“ J”键 )进行反应(练习)。
第七步:重复第六步(正式)。第三、四步属于任务一,
第六、七步属于任务二。
3. 结果与分析
采用 SPSS15.0 软件进行统计。按照 Greenwald,
Nosek 和Banaj(2003)提出的标准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任务一和任务二的数据都用于分析。首先,剔除数据:
1) 剔除反应时少于 300 ms的次数占实验次数 10%以
上的被试。2) 剔除反应时长于 10 s的数据。结果表
明本研究中所有参与测量的被试的全部数据都能纳
入分析。接着,对被试错误按键的反应时进行纠正:
以其所属的联合部分的平均反应时加上 600 ms代替。
最后,用任务一和任务二的平均反应时之差比上任务
一与任务二所有数据共有标准差,所得结果即内隐态
度的指标,称为IAT效应量,用 D值表示。
3.1. 不同类型被试的“免费师范生身份”内隐
态度比较
利用配对样本 t检验,发现对于免费师范生被试,
任务一(免费师范生–积极词联结)和任务二(免费师范
生–消极词联结)的反应时均值差异显著 t(58) = –15.91,
p < 0.05,即存在 IAT效应;任务二的反应时均值大于
任务一,说明免费师范生对自身身份有积极的内隐态
度。对内隐态度指标D值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免费
师范生,男性 IAT 效应值D显著大于女性 F(1,58) =
60.58,p < 0.05,即男性对自身身份的内隐态度更为积
极。
对于非师范生来说,任务一和任务二反应时均值
差异不显著t(29) = –1.23,p = 0.22。进一步检验发现女
性非师范生被试,任务一(免费师范生–积极词联结)
和任务二(免费师范生–消极词联结)的反应时均值差
异显著 t(13) = –3.18,p < 0.05,且任务二的反应时均值
大于任务一,即对免费师范生身份持积极的内隐态
度;男性非师范生被试任务一的反应时均值大于任务
二的反应时均值,但二者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t(15)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12
免费师范生身份的内隐态度研究
Table 1. Reacting time for subjects of different identities & sexes
表1. 不同身份不同性别被试反应时结果
任务一 任务二
被试身份 性别 M ± SD M ± SD n D
男性 833.52 ± 391.611009.10 ± 562.66 290.41
女性 796.01 ± 346.27857.25 ± 378.68 300.14
免费师
范生
总体 814.45 ± 369.70931.89 ± 483.99 590.28
男性 805.95 ± 355.68793.93 ± 319.71 16–0.04
女性 759.83 ± 292.40793.57 ± 304.67 140.11
非师范生
总体 784.43 ± 328.43793.77 ± 312.73 300.03
注:D = (任务二反应时均值 – 任务一反应时均值)/两任务共有标准差。
= 1.12,p = 0.26。结果见表 1。
进一步比较不同身份的被试对“免费师范生身
份”的态度,发现二者差异显著t(89) = 8.09,p < 0.001,
免费师范生的 IAT 效应量(D)显著高于非师范生,即
相对于非师范生来说,免费师范生对态度对象“免费
师范生身份”有更为积极的内隐态度。
3.2. 不同教育年限免费师范生对自身身份的
内隐态度比较
对于免费师范生被试来说,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
发现受教育年限一年或两年的情况下,任务一反应时
均值显著快于任务二(t(29) = –11.20,p < 0.05;t(28) =
–11.61,p < 0.05),即两种受教育年限下的免费师范生
均对自身身份持积极的内隐态度。对不同受教育年限
下的内隐态度指标(D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t(58)
= –0.75,p = 0.45,差异不显著。结果见表2。
4. 讨论
4.1. 免费师范生对自身身份的积极内隐态度
研究发现免费师范生对自身身份持积极态度,且
男免费师范生对自身身份的内隐态度较女生更为积
极,但受教育年限并没有影响其对自身身份的态度;
相对于非师范生,免费师范生对自身身份的态度更为
Table 2. Reacting time for free norma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表2. 不同教育年限免费师范生反应时结果
任务一 任务二
教育年限 M ± SD M ± SD n D
2年 822.33 ± 408.69 952.96 ± 553.58 30 0.27
1年 806.29 ± 324.33 910.10 ± 398.38 29 0.30
注:D = (任务二反应时均值 – 任务一反应时均值)/两任务共有标准差。
积极,存在内群体偏爱效应。
这一结果与先前调查研究结果“免费师范生存在
一定的身份认同困境(石艳,2010)”不一致。这可能
是免费师范生个体出于自尊需要而产生的自我保护
行为。Bradley认为,个体有两种自尊需要:公共的和
私人的。私人的自尊需要倾向于需要或渴望对自己感
觉良好,避免自我糟糕的感觉;公共的自尊需要倾向
渴望获得他人的优待或尊重(乔森纳,2004)。当个体
面对外界的负面评价时,一些情况下会为自己辩护与
抗争,并期待最终获得他人的认可;另一些情况下则
会选择趋同于外界的评价,避免自身受到伤害。免费
师范生政策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
些缺陷或问题,社会他人对这一政策提出质疑或批评
也在所难免。免费师范生很难不被这些负面信息影
响,而为了避免自尊受到伤害,他们的外显行为表现
就可能会趋同于外界的负面评价。所以免费师范生在
外显测量和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对自身身份的不
满,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本研究结果说明其实他们在
内心深处对自身身份还是较为认同的,对其有积极愉
悦的情感体验,且对免费师范生群体价值观和社会责
任感等理念应该也是接纳的。这一现状也有利于免费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培养。
很多研究也表明对于社会性客体的态度,内隐和
外显结果相关很低甚至没有相关(蔡华俭,2003;
Greenwald, McGhee, & Schwartz, 1998)。通常来说,外
显态度的结果具有很高的掩饰性,相比之下内隐态度
则较不易受外在因素干扰(Sherman, 2003)。此外,由
于免费师范生政策刚实施不久,其相应的就业、发展
等政策还不够完善,免费师范生这一新形成的群体对
于自身所承担和享有的责任与义务的构成因素,以及
自身人生规划的限制等方面还存有较大担忧,所以在
外显报告中所表现出的对自身身份的不满,还有可能
是为了吸引外界更多的关注,以使相应政策能更完
善,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
本研究发现,免费师范生存在内群体偏爱(in-
group favoritism),即对我属群体给予正向评估的现象
(Otten & Mummendey, 1999),这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
意义。Scheepers 等人提出,内群体偏爱具有“表达认
同”和“工具”的功能:前者用于群体认同感的建立、
表达和确认,后者用于群际竞争、改变社会地位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13
免费师范生身份的内隐态度研究
(Scheepers et al., 2003; Scheepers, Spears, Doosje, &
Manstead, 2006)。教育工作者若能利用好这一现象,
在教育中及时强化免费师范生这一群体的优良传统
与优秀品质,同时创造良性的群际竞争环境。将不仅
有利于提高免费师范生的群体认同感,促进群体内关
系和谐,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文化,而且也有利于进
一步有效提升免费师范生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据此,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例如用众
多教育大师的伟大思想和崇高事迹去影响免费师范
生,提升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
职业价值观——不仅成为一名教书者,更应追求成为一
名教育家!还可邀请优秀免费师范生交流经验或宣传
其先进事迹,从而进一步强化免费师范生的集体荣誉
感。与此同时,注重营造“读书有用,当老师光荣”
的良好环境和气氛,不要过于突出“免费”两个字,
让免费师范生缺乏负有使命的自豪感,反而感到是因
为家庭经济困难才选择成为免费师范生。另外,还可
考虑有目的地多举办各类竞赛活动,让免费师范生和
普通师范生、非师范生在同一舞台上竞技各种能力,
从而使免费师范生能更客观地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
不足并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自我提高。
再者,免费师范生男性 IAT 效应值 D显著大于女
性,即免费师范生男性比女性对自身身份有更高的认
同感。以往关于学习态度的调查中也发现免费师范生
男性的学习态度要比女性更积极(李雪峰,2009)。这
可能是因为在我国,中小学教师虽然各方面比较稳
定,但相对于其它职业待遇不算优厚,职业成长空间
也不高。大部分人都还存在着“教师职业更适合女性”
的观念,报读师范类专业的男性也远远少于女性。然
而在这样的外界环境下,免费师范生男性仍然坚定地
选择了师范类专业,这更能反映出其内心对教师职业
的热爱和真挚情感。而报读师范专业的女性虽然很
多,但她们对教师职业可能并不是特别地感兴趣,报
考动机可能更多地受到社会期望、舆论压力等现实因
素的影响。所以,免费师范生男性比女性对自身身份
有更高的认同感。此外,目前在我国男性仍然承担着
较大的社会责任和压力,且相应的社会成就要求也较
高,故而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在许多方面会表现得
更为积极主动。这可能也促使了男免费师范生对自身
身份持更为积极的内隐态度。
此外,随着教育进程的推进,免费师范生对自身
身份的积极态度总体而言并没有显著提高。教育工作
者应该重视这一现象,在开展工作时应不断关注免费
师范生对自身身份和教师职业的具体看法与态度的
动态变化,并根据每个学习阶段的具体情况,找准“目
标靶”以培养他们对基层基础教育的深厚感情,并促
使其不断升华。
4.2. 非师范生对免费师范生身份无消极
内隐态度
实验结果表明,非师范女性对“免费师范生–积
极词”联结的反应显著快于“免费师范生–消极词”
联结,即持有积极偏向的内隐态度。而非师范男性对
这两种联结的反应则差异不显著。
Betsch, Plessner, Schwieren和Gütig(2001)的“价
值帐户”模型认为,态度对象之所以能让人们对其形
成某种态度,是因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附带”
信息(value-charged information),即它所具有的褒义或
贬义、愉悦或不愉悦的性质。对于非师范女性,在社
会文化普遍认同“教师职业更适合女性”的大背景下,
加之免费师范生就业有保障,就读期间也有很好的待
遇,“免费师范生身份”这一态度对象对她们来说就
会有较为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而非师范男性可能对
“免费师范生身份”这一态度对象并不关注,故“免
费师范生身份”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具有相应的价值。
所以非师范女性会对“免费师范生身份”有积极的内
隐态度,而非师范男性却不存在明显的积极或消极偏
向的内隐态度。这一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群
体对“免费师范生身份”并无明显的消极偏见,这对
于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与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
义。这也提示我们可考虑以恰当的形式,吸收一些热
爱教育事业的非师范生加入到免费师范生群体。
该研究只是笼统地考察了与“免费师范生身份”
相关的积极或消极的内隐态度,没有进一步对属性词
分类细化,所得结果不够具体,这也是今后有待进一
步研究的方向。
5. 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免费师范生对自身身份存在积极内隐态度,男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14
免费师范生身份的内隐态度研究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115
免费师范生对自身身份的内隐态度较女生更积极;
2) 非师范生女性对免费师范生身份有积极的内
隐态度;
3) 相对于非师范生,免费师范生对自身身份的态
度更积极;
4) 教育年限没有显著改变免费师范生对自身身
份的内隐态度。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蔡华俭(2003). 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心理
学报, 6期, 796-800.
李小平, 郭江澜(2005). 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心理
与行为研究, 4期, 265-267.
李雪峰(2009). 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研究–与非免费
师范生的比较.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武汉.
乔森纳·布朗著, 陈浩莺译(2004). 自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石艳(2010). 免费师范生身份认同研究–基于对某师范大学招收的
第一批免费师范生的调查. 教育发展研究, 4期, 46-51.
王春艳, 韩雪(2004). 数学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对学生学习成绩影
响研究.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1期, 87-90.
吴剑(2008). 新时期免费师范生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边疆经济与
文化, 10期, 152-153.
武智勇, 谢世友, 魏欣(2010). 免费师范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分析
及相关对策. 科教文汇, 8期, 181-182.
叶小利, 孙敏, 刘堰, 祝顺琴, 肖训焰(2010). 免费师范教育政策下
的生物学免费师范生学习状况调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2期, 235-237.
Amodio, D. M., Harmon-Jones, E., Devine, P. G., et al. (2004). Neural
signals for the detection of unintentional race bias. Psychology Sci-
ence, 15, 88-93.
Baron, A. S., & Banaji, M. R. (2006). The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attitudes: Evidence of race evaluations from ages 6 and 10 and
adulthood. Psychology Science, 17, 53-58.
Betsch, T., Plessner, H., Schwieren, C., & Gütig, R. (2001). I like it but
I don’t know why: A value-account approach to implicit attitude
form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 242-253.
Gibb, B. E., Andover, M. S., & Beach, S. R. H. (2006). Suicidal idea-
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 suicide. Suicide & Life-Threatening Be-
havior, 36, 12-19.
Greenwald, A. G., & Banaji, M. R. (1995).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s, self-esteem, and stereotypes. Psychology Review, 102,
4-27.
Greenwald, A. G., McGhee, E., & Schwartz, J. L. K. (1998).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1464-1480.
Greenwald, A. G., Nosek, B. A., & Banaji, M. R. (2003). Understand-
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 An improved scoring
algorith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 197-
216.
Otten, S., & Mummendey, A. (1999). To our benefit or at your expen se?
Justice considerations in intergroup allocations of positive and nega-
tive resources.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12, 19-38.
Scheepers, D., Spears, R., Doosje, B., Manstead, A. S. R., et al. (2003).
Two functions of verbal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Identity and in-
strumental motives as a result of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threa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 568-77.
Scheepers, D., Spears, R., Doosje, B., & Manstead, A. S. R. (2006).
Diversity in in-group bias: Structural factors, situational 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
944-960.
Sherman, S. J., Rose, J. S., Koch, K., et al. (2003). 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itudes toward cigarette smoking: The effects of context and moti-
va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2, 13-40.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