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2, 1, 35-40
http://dx.doi.org/10.12677/mse.2012.14006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se.html)
Decision-Making on Food Cold Chain Collaborative
Distribution Models*
Hongjie Lan, Hailin Xue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hjlan@bjtu.edu.cn, snowseaforest@sina.com
Received: Sep. 16th, 2012; revised: Oct. 5th, 2012; accepted: Oct. 12th, 2012
Abstract: Carrying out food cold chain (FCC) collaborative distribution (co-distribution) is an efficient way
to solve lack infrastructure, high cost and low efficiency on food cold chain distribution system. It can inte-
grate transportation, warehousing, human resources. On this paper collaborative distribution models was
classified to three categories, six subclasses by their social relationship, partnership and leading status and the
related cases were also showed.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collaborative distribution models decide princi-
ples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or the third-party cold chain logistics companies and shipper enterprises
was given respectively, to help companies select the appropriate cold chain collaborative distribution mode l.
Keywords: Food Cold Chain; Collaborative Distribution; Model; Classify; Decision
食品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决策研究*
兰洪杰,薛海林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Email: hjlan@bjtu.edu.cn, snowseaforest@sina.com
收稿日期:2012 年9月16 日;修回日期:2012年10月5日;录用日期:2012 年10 月12日
摘 要:开展食品冷链协同配送,实现运输、仓储、人力等资源的高效整合,是解决食品冷链配送系
统基础薄弱、成本高、效率低的有效方法。本文首先根据协同配送合作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合作期限、
主导企业将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归为三大类、六小类,并给出相应的实例进行说明,然后在分类的基础
上,针对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分别给出协同配送的决策原则与决策过程,帮助企业选择
合适的冷链协同配送模式。
关键词:食品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分类;决策
1. 引言
发展食品冷链配送可以降低产品流通损耗,确保
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食品安全,实现当前人们对高
品质、安全食品的迫切需求。然而我国冷链配送基础
薄弱,冷链物流存在基础设施设备投资大、运作成本
高、效率低等特点,制约了我国冷链的发展。仅依靠
短期内增加设施设备等客体要素无法彻底改变食品
冷链配送发展落后的现状,开展食品冷链协同配送才
是重要的解决办法[1]。
协同配送是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几个配送中心联
合起来,协同工作、共享资源,共同利用物流设施,
共同对某地区用户进行配送,使不同企业达到优势互
补,从而提高资金、设备、人员、时间的使用效率,
*资助信息:北京市科委支持的课题“‘首农’蔬菜全产业链标准
集成应用与示范”(Z111105000111010-3);北京交通大学校基金“北
京市食品冷链配送协同研究”(2011JBM233)。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5
食品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决策研究
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物流成 本[2]。发展协同配
送的一个关键是整合资源,共同配送是高度集约化的
首选,也是城市冷链配送发展的高级阶段[3]。协 同 模 式
的选择是进行冷链配送面临的首要问题,所以有必要
对冷链协同配送的模式进行分类,并 提出决策依据。
2. 食品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分类与特点
2.1. 食品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分类
当前学者对协同配送模式分类有一些研究。
Randolph W. Hall ( 198 7)[4]提出从产业归属的角度将协
同配送分为同产业协同配送和异产业协同配送。但冷
链的低温特殊性限定了其行业范围,即医药、血液、
乳制品、肉类、速冻食品、蔬菜、鲜蘑、鲜花、水果、
海鲜等[5]。Hokey Min(1996)[6]从合作间主体关系将协
同配送分为横向协同和纵向协同两类,但该方法局限
于食品供应链上各环节主体间的协同,缺乏更广泛的
供应网络上主体间的协同。何景华(2001)[7]从合作主体
行业性质提出货主主体和物流业者主体的分类方法,
能较好的诠释协同内容,但是未考虑新兴的公共网络
配送平台,行业组织间协同配送等协同方式。同时 Jian
Wang(2012)[8]从减少配送成本方面提出大型企业主导
的协同配送模型,Ju-Chia Kuo(2010)[9]从提高资源利
用率的角度提出多温层协同配送模型,同时也有学者
从协同合作时间的长短方面提出分类方式。
本文结合当前研究,将冷链协同配送按照合作主
体间社会关系分为冷链配送企业协同配送、食品货主
企业协同配送、社会化协同配送三大类,同时结合合
作期限与协同配送主导企业提出 6小类食品冷链协同
配送模式如表 1所示。
食品冷链协同配送过程中所涉及的主体有:食品
生产商、加工商、批发商、第三方配送企业、零售商。
为了更简洁的表达协同配送模式,将食品生产商、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food cold chain co-distribution models
表1. 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分类图
分类方法 编号 类型
模式一 冷链物流企业间动态协同模式
冷链物流企
业协同配送 模式二 冷链物流企业间稳定协同模式
模式三 大型货主企业主导模式
食品货主企
业协同配送 模式四 货主企业共建配送中心模式
模式五 第三方冷链物流外包模式
社会化协同
配送 模式六 货主企业与物流企业共建配送中心模式
加工商、批发商、零售商统称为货主企业。货主企业
又可分为供货货主企业和收货货主企业。供货货主企
业是指在食品供应链中,食品流出企业,收货货主企
业是指在食品供应链中,食品流入企业。
2.2. 冷链协同配送模式特点
2.2.1. 模式一:冷链物流企业间动态协同配送
此模式典型特征是不同冷链物流企业配送的食
品具有时期互补性。大多数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是有
季节性的,因此会出现冷链配送需求的高峰期和低谷
期,在配送业务高峰期,企业可能会出现配送能力紧
张,而在配送波谷期则出现能力闲置的情况。冷链物
流企业选择与之具有配送业务需求时期互补性的物
流企业进行动态的合作,当企业配送能力不足且合作
伙伴配送能力闲置时,将多余的配送业务委托给合作
伙伴,从而实现“削峰填谷”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
用率。如图 1所示。
此模型案例如下。北京快行线冷链食品物流有限
公司是以速冻食品为主要业务,北京傅瑞物流有限公
是以乳制品为主要业务。两个企业的旺季一个是夏
季,一个是冬季,在时间上具有互补性。所以两家企
业通过开展动态协同配送提高了车辆使用率和满载
率,实现双赢的目的。
2.2.2. 模式二:冷链物流企业间稳定协同配送模式
冷链配送企业存在合理的经济配送区域,在此区
域内能通过对商品集配可取得规模效益。但超出此区
域后由于配送量和配送能力的不足,将失去规模效益,
为企业带来高昂的成本。这限制了物流企业的市场扩
展,尤其是当中小物流企业面临资金不足的时候。通
过契约或其他方式,冷链物流企业间共用相互的配送
网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关系,即
解决了扩展市场的难题,也实现了各自在其经济配送
区域内实现规模效应的目的。同时通过专注于本区域
配送业务,也将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如图 2所示。
配送能力不足
配送能力闲置 收货企业
配送能力不足 A公司车辆冷链配送企业B
冷链配送企业A B公司车辆
Figure 1. Dynamic co-distribution mode between the chain logistics
enterprises
图1. 冷链物流企业间动态协同配送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6
食品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决策研究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7
A企业配送范围
A企业配
送中心
收货企业
a1
B企业配送范围
B企业配
送中心
收货企业
a2
收货企业
an
收货企业
bm
收货企业
b2
收货企业
b1
其他企业
配送中心
Figure 2. Stable co-distribution mode between the chain logistics enterprises
图2. 冷链物流企业间稳定协同配送模式
务需要,充分利用配送能力,各企业通过整合各方的
物流资源,共同组建联合配送中心,各个货主企业都
是配送中心平等的服务对象,根据各企业需求,统一
协调资源进行配送。如图 4所示。
此模型案例如下。北京傅瑞物流有限公司与上海交
荣物流有限公司,针对北京市内高校食品供应的配送业
务,展开逐步深入的合作,实施联合配送。此事标志着
中国冷链物流公司从区域内发展走上全国发展的道路,
从公司单独发展走向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道路。 此协同配送模型合作成员多,面临着资源调配、
成本分摊、信息共享等问题,需要联盟具有较强的冷
链物流管理能力,当前我国此中模式较为少见。在日
本,7-11 便利店的配送中心,便是由 7-11 便利的批发
商共建的,它把每个批发商的货物经过科学的安排后
统一配送到各个便利店
2.2.3. 模式三:大型货主企业主导模式
在食品流通环节中,存在一些规模较大的货主企
业,拥有自己的食品配送中心和配送车队,甚至成立
食品配送子公司,具有较强的冷链物流能力和完善的
配送体系。一些冷链物流能力不足的中小型生产、加
工、批发企业,将其配送业务委托给物流能力较强的
企业,并在其主导下开展联合配送。如图 3所示。
2.2.5. 模式五:第三方冷链配送外包模式
当食品货主企业冷链配送能力缺失,或冷链配送
业务非企业的核心业务,或企业冷链物流业务运营成
本高于业务外包的情形时,货主企业将冷链配送业务
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实施配送,自身专
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通过外包冷链配送给第三
方冷链物流企业的模式,可有效的整合区域内冷链配
送资源,提高配送的社会化程度。如图 5所示。
此模型案例如下。北京二商集团是北京市食品产
业规模最大的国企,现已建成了庞大的物流配送体系
并培育出北京市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东方友谊食
品配送公司以二商集团的食品仓储配送为主要任务
之一,同时也为其他企业提供北京市内食品专业冷链
集约配送服务。
在北京此模式比较常见,规模较大的冷链物流企
业有顺鑫绿色物流、夏晖物流、领鲜物流等。例如麦
当劳的冷链物流全部外包给夏晖公司,同时夏晖公司
还为国际上多家零售食品企业提供物流配送,将所需
要配送的货物集中在配送中心,然后采取集中配送的
方式将货物分配给客户。
2.2.4. 模式四:货主企业共建配送中心模式
此模式适用于具备一定的冷链配送能力但配送
能力利用率较低的货主企业,同时存在配送能力不足
的货主企业的情况下,多个货主企业为了满足配送业
大型货
主企业
供货企业1
供货企业n
供货企业2
...
收货企业B
收货企业A
收货企业X
...
联合配
送中心
供货企业1
供货企业n
供货企业2
...
收货企业B
收货企业A
收货企业X
...
Figure 4. Owner enterprises formed new co-distribution organiza-
tion
Figure 3. Large owner enterprise-oriented collaborative distribu-
tion alliances
图4. 货主企业共建配送中心模式
图3. 大型货主企业主导模式
食品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决策研究
冷链物
流企业
供货企业1收货企业a
供货企业2
供货企业N
收货企业b
收货企业x
Figure 5. Outsourcing distribution to cold chain logistics enterprise
图5. 第三方冷链配送外包模式
2.2.6. 模式六:公共配送中心模式
此模式是当货主企业冷链物流量较大且对冷链
配送服务要求严格时,冷链物流企业为了更好的服务
冷链物流量较大的客户,根据货主的业务需求,整合
货主企业的冷链物流资源与客户共建新的冷链配送
中心。此模式也可用于政府或行业组织,为了提高区
域冷链配送效率、减少碳排量、节约土地资源、规范
行业发展等目的,引导包括货主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
业在内的各方力量,建立具有公益性质的区域共同配
送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模式具有主体多,业务量大的
特点,需要有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支撑。如图 6
所示。
此模型案例如下。北京京东大运河农产品配送中
心是由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政府,镇蔬菜公司和农户
共同投资兴建的高标准、现代化的区重点农业企业,
由配送专门车辆负责北京市区 16 个大型超市、13 家
机关单位、45 处社区蔬菜专卖店的蔬菜配送业务。
3. 食品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决策
3.1. 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决策依据
冷链协同配送模式的决策是根据企业自身发展、
行业发展、区域物流发展的现状综合考虑得出的结
果。对于第三方冷链协同配送企业而言,配送作为企
业的核心业务,是企业的盈利来源,低成本、高收益、
高效率、高市场占有率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企业
货主企业 共建冷链
配送中心 冷链物流企业
政府/行业组
织
货源 配送
管理 协调
Figure 6. Social public distribution center
图6. 公共配送中心模式
选择协同配送模式的依据。但是对货主企业而言,冷
链配送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辅助活动,并不能给企业
带来直接的收益,但良好的冷链配送服务对培养客户
的忠诚度、控制销售网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决策
过程中有以下原则:
1) 保证冷链配送服务质量:尽管提高冷链配送服
务质量不能带来直接的收益,反而会带来企业成本的
增长,但考虑到食品的易腐性和安全性,若不能保证
配送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将对食品带来不可恢复的破
坏,甚至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安全,这将为企业带来不
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并严重破坏企业的形象。所以在
冷链协同配送模式的决策过程中应首先保证冷链配
送服务质量,确保产品在配送过程中全程处于要求温
度下。
2) 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在不同的企业,冷链配送
业务具有不同的战略地位。食品供应链中的不同企业
应根据企业的规模、供应关系、未来发展规划来审视
配送活动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程度,从而采用不同的
协同模式。
3) 时空便捷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便利性。在选
择协同配送合作伙伴时应充分考虑各自配送业务分
布区域,确定经济的协同区域。同时也应考虑各自的
配送时间窗和当地政府对配送时间段的限制,选择最
合适的协同配送时间窗。
4) 经济合理性:在保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根据
适用性原则,选择适合的冷链配送服务水平,保持成
本的合理性,同时考虑待选冷链协同配送方式为企业
带来潜在收益的能力,综合考虑成本与收益,采用效
益最优的协同配送模式。
3.2. 冷链物流企业协同配送模式决策
现实情况下,在相同地理区域内或经济配送区域
内,业务覆盖区域相同的冷链物流企业间多是竞争关
系,若企业间合作可能会威胁到各自的商业机密,影
响客户的稳定性。为防止冷链物流企业间的恶性竞
争,提高冷链物流企业的运用效率,应选择具有公益
性质配送中心的协同配送模式,配送中心应由合作双
方以外的第三方管理机构,如行业组织,或者政府机
构来统筹运营,即协同配送模式六。
若同区域冷链物流企业配送的食品种类不相同,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8
食品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决策研究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39
冷链物流企业间协
同配送模式选择
具有相同业
务区域
产品
配送时间互
补
模式一
不具有相同
业务区域 模式二
模式六
存在公益性
配送中心
扩大物流配
送网络
Figure 7.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on cold chain logistics enterprise co-distribution modes
图7 冷链物流企业协同配送模式决策流程
配送能
力缺失
配送能
力较强
战略地
位较低
Ⅱ(模式四)
货主企业共建配
送中心模式
Ⅰ(模式三)
大型货主企业主
导模式
Ⅳ(模式六)
公共配送中心模
式
Ⅲ(模式五)
第三方冷链物流
外包模式
战略地
位较高
第I类企业,规模较大,具有较强的冷链物流配
送能力,并且配送业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
企业发展带来机遇。企业在自营的基础上,与其他货
主开展协同配送,做大做强配送业务,应采用模式三
大型企业货主主导形式。
第Ⅱ类企业,冷链配送业务对其发展很重要,是
企业运营的重要支撑,但是自身配送能力有限,所以
企业可采用模式四,通过与其他货主企业共建配送中
心,提升自身的物流服务能力,消除劣势,把握机遇。
第Ⅲ类企业,冷链配送服务非企业的核心业务,
并且给企业带来成本、管理上的负担,同时自身的配
送能力有限,此时企业应选择模式五:冷链配送外包
模式,避开威胁,聚焦于核心业务。
Figure 8.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on food Cold chain owner
enterprise co-distribution modes
图8. 货主企业冷链协同模式选择
第IV 类企业,具有较强的冷链配送能力,但是
冷链配送并非企业的核心业务,相反给企业带来运营
风险,这种情况下,企业应积极地将物流部门推到社
会中去,寻找合作者共同争取社会企业的冷链配送业
务,完成企业配送职能从对内服务向对外服务的转
变,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避开威胁。
因食品销售季节或产品生产季节等因素使产品之间
具有配送时间的互补性,则冷链物流企业之间可以采
取动态合作方式,即协同配送模式一。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具有不同业务覆盖区域的冷
链物流企业之间,为满足顾客在企业覆盖区以外的服
务需要,或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需要而完善自己的配送
服务网络,提高企业在核心区域服务的竞争力,在相
互的经济合理区域可选择协同配送模式二,冷链物流
企业间共用相互的配送网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决策过程如图 7所示。
4. 总结
冷链物流投资额大、回收期长的特点阻碍其快速
发展。在现有冷链发展基础上,通过开展冷链协同配
送,是快速提高冷链水平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保证食
品安全,降低物流成本,缓解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
染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冷链协同模式分类为冷链
协同配送的深入分析提供研究基础,同时给出企业协
同配送模式的选择策略。然而企业实际运营涉及到众
多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行为,配送模式的选择有
3.3. 冷链货主企业协同配送模式决策
根据食品货主企业自身配送能力、冷链配送业务
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可将货主企业分为四类,根据
不同的类别选择不同协同配送方式,决策过程如图 8
所示。
食品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决策研究
待进一步研究。
5. 致谢
感谢北京市科委支持的课题“‘首农’蔬菜全产
业链标准集成应用与示范”(Z111105000111010-3)和北
京交通大学校基金“北京市食品冷链配送协同研究”
(2011JBM233)对本文的支持。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李小聪. 协同配送——中小企业开展绿色物流的有效选择[J].
中国商贸, 2010, 22: 153-154.
[2] 王明华, 郑毅. 虚拟企业协同配送成本分摊模型研究[J]. 科
技和产业, 2007, 7(12): 71-73.
[3] 刘佳霓, 周丽, 刘洋. 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冷链物流配送模
[J]. 商情, 2011, 44: 33.
[4] R. W. Hall. Consolidation strategy: Inventory, vehicles and ter-
minals.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87, 8(2): 57-72.
[5] A. Shabania, R. F. Saen and S. M. R. Torabipour. A new bench-
marking approach in cold chain.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
ing, 2012, 1(36): 212-224.
[6] H. Min. Consolidation terminal-allocation and consolidated
routing problems.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6, 17(2):
235-238.
[7] 何景华, 刘建强. 中小企业的物流配送[J]. 新经济, 2001, 6:
93-94.
[8] J. Wang. Study on how to reduce enterprise’ distribution costs.
Journal of China Storage & Transport, 2012, 5: 104-106.
[9] J.-C. Kuo, M.-C. Chen. Developing an advanced multi-tempera-
ture joint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the food cold chain. Food Con-
trol, 2010, 21: 559-566.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40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