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Open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交通技术, 2013, 2, 41-46
http://dx.doi.org/10.12677/ojtt.2013.21008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ojtt.html)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tween City
Traffic an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Min Yu e1, Rong Zeng2
1Chang’an University, Xi’an
2Govern ment Office of Lintong District, Xi’an
Email: 279053123@qq.com
Received: Dec. 30th, 2012; revised: Jan. 21st, 2013; accepted: Jan. 30th, 2013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urban transport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of the theory, buil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transport and
th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build a weight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and urban environmental trends, select the
applicable evaluation criteri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s-
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Hanzho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for example, can be drawn not only to the
urban transport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and also can determin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working.
Keywords: Urban Transport;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小型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岳 敏1,曾 嵘2
1长安大学公路学院交通工程专业,西安
2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政府办公室,西安
Email: 279053123@qq.com
收稿日期:2012 年12 月30 日;修回日期:2013 年1月21 日;录用日期:2013 年1月30 日
摘 要:基于中小型城市交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理论,构建两者之间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根据
AHP(层次分析法)建立相应权重体系,结合中国中小型城市交通与环境发展特色及趋势,界定评价标
准。以陕西省汉中市为实例实践上述评价模型,不仅可以得出汉中市城市交通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
展程度,也可以得到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便为以后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市交通;中小型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城市交通与环境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
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机动化水平也逐步
提高,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城市交通需求持续增
长。随之而来的城市交通日益紧张,带来的城市交通
拥堵问题难以控制,同时由交通产生的环境污染源也
严重的困扰着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制约着城市的正常
运转,恶化着城市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国内外相关
学者对城市与交通之间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投入
了大量的经历,对城市交通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方面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41
中小型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1-5],我国相关领域内学者
针对特大或大城市的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也
已有深入研究[6-8],针对中小城市的研究却较为少见,
目前我国中小城市的社会进步、交通发展已有了较为
显著的成绩,随之而来的城市问题也日益突出,研究
中小城市交通与城市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现状,有利
于找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便提出解决策略,
最终达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 城市交通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
2.1. 城市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交通系统产生的环境污染(对狭义的自然环
境的影响),包括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震动、电磁
波干扰等,其中交通系统产生的大气污染及噪声污染
是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污染源。城市交通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体现在: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需要土地,相
应的对其范围内土地的物理与生态特性构成影响,包
括交通建设破坏的绿地与树木等;当道路设施经过水
体时,水的质量、水体动植物以及水生生态系统会受
到一定的影响。城市交通对社会环境影响体现在交通
运输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对人的影响中:道路上行驶的
车辆会对沿线居民的生理上的损害和心理上的干扰,
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与运行而引起的社区分割,使得
社区传统的生活氛围与质量的变化等。城市交通还会
对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影响。
2.2. 环境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首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地貌深刻地影响
着城市交通,从宏观控制着城市交通的布局建设和网
络结构;对自然地貌做适宜性改造形成的自然——人
工地貌体,尤其是城市道路交通,多数顺应自然地貌
本身特点:而完全由人类造貌营力形成的人工地貌体
常使城市交通产生质的变化并成为交通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次,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包括土地功能的空间
分布、土地功能与开发强度等)决定着交通需求的空间
分布特征、出行生成强度和流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交通结构。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通
发生量和交通吸引量,决定了交通分布形态,同时也
要求相应的交通结构与布局来满足需求。土地利用形
态不合理或者土地开发强度过高,将会导致交通容量
无法满足的交通需求。
2.3. 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基于可持续发
展理念,在有效利用环境资源、最少环境污染、最小
环境影响的条件下建立能够满足城市经济、交通、环
境和资源等相互协调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城市交通
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
用,并不断通过管理交通需求和修正交通行为使整个
交通供给在满足近期需求的同时又符合城市长期持
续发展的需求。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体
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态可持续,既城市交通在其
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及资源消耗水平
必须在环境承载力的允许范围内。第二,社会可持续,
在交通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性。第三,
经济可持续,在进行交通建设是产生的投资不能超过
社会所能负担的水平。总之,在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
续发展的要求下,城市交通既要满足城市系统的交通
需求,同时又必须符合城市资源环境的客观约束。
3. 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已经得到全世界
各领域范围内的认可,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
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交通与
环境可持续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交通与
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交通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对城市交通与环境的可
持续发展进行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可以通过评
价结果衡量其可持续发展程度,其次可以根据评价结
果分析发展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之后的改善工
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步骤如下:
1) 分析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因素,具体研究哪些参数会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将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
发展评价体系细分为若干子系统,确定各子系统中的
代表性评价指标,根据各评价指标对城市交通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情况确定其权重;
3) 搜集相关资料及数据,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
合运算,确定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级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42
中小型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别;
4) 对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级别和
具体指标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5) 总结问题,分析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
题中具体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法。
3.1. 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层次性、科学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原则,采取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综合量化、分级、总体分析与具体分
析相结合等四种方法,构建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
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如图 1。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在城市交通与环境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确定后,
接下来的工作是要确定这些指标对城市交通可持续
发展问题的贡献情况,也就是确定这些指标的权重,
它可以直接反映各项评价指标因子对评价单元综合
分值高低的影响程度。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法,该综合评价法将以层次
交
通
与
环
境
可
持
续
发
展
指
标
交
通
指
标
环
境
指
标
经
济
发
展
指
标
道路指标:人均道路长度、人均道路面积、车均道路长
度、车均道路面积、万人机动车拥有量
路网指标:路面密度、公交线网密度、轨道交通线网密
度
大气环境指标:全市NO
2
平均浓度、全市SO
2
平均浓度、
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
声环境指标:全市昼间环境噪声平均值、全市夜间环境
噪声平均值、全市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 、全市夜
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
环境污染指标:SO
2
年排放量、烟尘污染物年排放量、
粉尘污染物年排放量
经济发展指标:人均 GDP、三产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
人口指标:人口总量、全市人口密度
用地指标: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全市绿地覆盖率
Figure 1. Traffic and environm 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图1. 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图
分析法为基础,确立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各评
价指标的权重值。
3.3.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在对需要评价的城市的交通、环境以及经济情况
进行调查和统计后,将会得出一系列基础数据和资
料,然而由于这些数据和资料代表的意义不同、计量
的单位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对各评价指标统计值
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绝对数值变为相对数值进行比
较,此次评价中我们采用隶属度函数对各单项评价指
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按照正效指标或者负效指标来
构造新的统计量。正效指标值越大,说明该评价指标
越有利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负效指标越小,则标识
评价指标越有利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单项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1
0
jj
jj
ij
jj
jj
xa
xb
lb
ab
xb



jj
xa






正效指标
(式3-1)
0
1
jj
jj
ij
jj
jj
xa
xa
lb
ba
xb



jj
xa






负效指标
(式3-2)
3.4. 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及分级判断
在此次评价中,使用统计学方法将各种指标因素
进行综合分析,各项单指标分别按照各自的计算得出
权重进行加权后线性加总而得到的综合指数,这个综
合指数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水平。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在此将综合评价指数划分
为五个等级,这样可以得到城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
水平级别(见表1)。
4 实例分析
选取陕西省汉中市为实例对其城市交通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评价。
4.1. 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对汉中市交通、环境两方面的现状资料及数据进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43
中小型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44
Table 1. Transpor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 ble develop-
me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hierarchy
表1. 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等级划分表
分级 综合指数值 备注
1 0.8~1.0 强可持续发展
2 0.6~0.8
中等可持续发展
3 0.4~0.6 弱可持续发展
4 0.2~0.4 准可持续发展
5 小于 0.2 不可持续发展
行整理,根据前述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汉中市截止
2008 年底 25 个基础指标值如表 2,作为评价汉中市
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基础依据。
4.2. 评价指标权重
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层次指标权重,即构建
从驱动层→因素层→状态层的判断矩阵,同时应用专
家打分法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
利用 AHP 软件计算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值,并
进行排序,得出结果见表 2。
4.3. 评价指标值的标准化
根据综合评价法概述中介绍的单位指标进行标
准化树立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中等规模城市的有关
数据进行统计后,得到隶属度函数的标准值,具体见
下表 3。
通过对基础数据的隶属度计算,得出标准化的指
标值,具体见表 3。
4.4.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在得到隶属度标准化后的标准值 Ij和对应的权重
值Wj,运用加权求和的方法 计算汉中 市城 市交通 与
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系综合指数,具体见表 4。
经过计算,汉中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Table 2. Transpor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based data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weights
表2. 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及评价指标权重值
状态指标 因素指标 驱动指标 基础数据 权重值 排序
B1人均道路长度 0.152米/人 0.0315 23
B2人均道路面积 5.45平方米/人 0.0295 24
B3车均道路长度 1.003米/辆 0.0382 16
B4车均道路面积 35.657平方米/辆 0.0245 25
道路指标
B5万人机动车拥有量 1513辆/万人 0.0457 4
B6路面密度 10.96公里/平方公里 0.0389 13
B7轨道交通线网密度 0公里/平方公里 0.0421 8
交通指标
路网指标
B8公交线网密度 1.60公里/平方公里 0.0422 7
B9全市 NO2平均浓度 0.023毫克/立方米 0.0363 18
B10 全市 SO2平均浓度 0.069毫克/立方米 0.0398 10
大气环境指标
B11 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 0.075毫克/立方米 0.0328 22
B12SO2年排放量 4.65万吨 0.0352 19
B13 烟尘污染物年排放量、 2.26万吨 0.0452 5
环境污染指标
B14 粉尘污染物年排放量 1.9万吨 0.0382 15
B15 全市昼间环境噪声平均值 55.6分贝 0.0390 12
B16 全市夜间环境噪声平均值 46.9分贝 0.0398 11
B17 全市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 70.5分贝 0.0351 20
自然环境
指标
声环境指标
B18 全市夜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 62.1分贝 0.0385 14
B19 人均 GDP 20121元 0.0510 3
B20 三产比重 52.1% 0.0406 9
经济发展指标
B21 城镇登记失业率 3.90% 0.0349 21
B22 人口总量 72.7万人 0.0424 6
人口指标 B23 全市人口密度 994人/平方公里 0.0366 17
B24 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4.09平方米/人 0.0585 2
城市交通与
环境可持续
发展
经济发展
指标
用地指标 B25 全市绿地覆盖率 39.03% 0.0635 1
中小型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Table 3. The evaluation index standard and the evaluation data of the standardization
表3. 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及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数据
序号 评价指标 bj a
j 单位 备注 标准值 Ij
B1 人均道路长度 2.1 4.4 米/人 正指标 0.0000
B2 人均道路面积 4.7 13.4 平方米/人 正指标 0.0862
B3 车均道路长度 1 3 米/辆 正指标 0.0015
B4 车均道路面积 20.7 108.8 平方米/辆 正指标 0.1698
B5 万人机动车拥有量 547 1435 辆/万人 正指标 1.0000
B6 路面密度 2.1 25.4 公里/平方公里 正指标 0.3803
B7 轨道交通线网密度 0.3 1.8 公里/平方公里 正指标 0.0000
B8 公交线网密度 2 4
公里/平方公里 正指标 0.0000
B9 全市 NO2平均浓度 0.05 0.10 毫克/立方米 负指标 1.0000
B10 全市 SO2平均浓度 0.02 0.10 毫克/立方米 负指标 0.3875
B11 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 0.04 0.15 毫克/立方米 负指标 0.6818
B12 SO2年排放量 3 6 万吨 负指标 0.4500
B13 烟尘污染物年排放量 2 4 万吨 负指标 0.8700
B14 粉尘污染物年排放量 2 4.5 万吨 负指标 1.0000
B15 全市昼间环境噪声平均值 50 65 分贝 负指标 0.6267
B16 全市夜间环境噪声平均值 40 55 分贝 负指标 0.5400
B17 全市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 70 70 分贝 负指标 0.9000
B18 全市夜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 55 60 分贝 负指标 0.0000
B19 人均 GDP 19200 80000 元 正指标 0.0151
B20 三产比重 16 64 % 正指标 0.7521
B21 城镇登记失业率 1.04 4.09 % 负指标 0.0623
B22 人口总量 50 200 万人 正指标 0.1513
B23 全市人口密度 132 712 人/平方公里 正指标 1.4862
B24 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6.4 15.8 平方米/人 正指标 0.8181
B25 全市绿地覆盖率 17 42 % 正指标 0.8812
Table 4.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表4. 综合评价指数
序号 评价指标 标准值 Ij 权重值 Wj 综合评价指数 C 排序
B1 人均道路长度 0.0000 0.0315 0.0000 22
B2 人均道路面积 0.0862 0.0295 0.0025 18
B3 车均道路长度 0.0015 0.0382 0.0001 21
B4 车均道路面积 0.1698 0.0245 0.0042 17
B5 万人机动车拥有量 1.0000 0.0457 0.0457 4
B6 路面密度 0.3803 0.0389 0.0148 15
B7 轨道交通线网密度 0.0000 0.0421 0.0000 24
B8 公交线网密度 0.0000 0.0422 0.0000 25
B9 全市 NO2平均浓度 1.0000 0.0363 0.0363 7
B10 全市 SO2平均浓度 0.3875 0.0398 0.0154 14
B11 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 0.6818 0.0328 0.0224 11
B12 SO2年排放量 0.4500 0.0352 0.0158 13
B13 烟尘污染物年排放量 0.8700 0.0452 0.0393 5
B14 粉尘污染物年排放量 1.0000 0.0382 0.0382 6
B15 全市昼间环境噪声平均值 0.6267 0.0390 0.0244 10
B16 全市夜间环境噪声平均值 0.5400 0.0398 0.0215 12
B17 全市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 0.9000 0.0351 0.0316 8
B18 全市夜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 0.0000 0.0385 0.0000 23
B19 人均 GDP 0.0151 0.0510 0.0008 20
B20 三产比重 0.7521 0.0406 0.0305 9
B21 城镇登记失业率 0.0623 0.0349 0.0022 19
B22 人口总量 0.1513 0.0424 0.0064 16
B23 全市人口密度 1.4862 0.0366 0.0544 2
B24 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0.8181 0.0585 0.0479 3
B25 全市绿地覆盖率 0.8812 0.0635 0.0560 1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45
中小型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46
体系的综合指数为 C = 0.5103,根据指标体系中给定
的综合指数分级判断标准,汉中市交通与环境当前可
持续发展水平处于弱可持续发展水平状态。
4.5. 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 4可以看出,人均道路长度、轨道交通线网
密度、公交线网密度、全市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
人均 GDP 等五项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位于汉中
市市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体系的后
四位,说明该四项评价指标对整个指标体系的贡献值
较低,相对其他评价指标,对评价体系的制约较大,
因此可以通过制定道路规划,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建设及有效防治道路噪声污染等多个方面,不断加强
汉中市城市交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5. 结语
结合中小城市的社会、经济、交通发展特征构建
适合中小城市交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能
有效的对我国中小城市交通发展现状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B. Bertelsen. The future of the US motor vehicle emission con-
trol program. Manufactures of Emission Control Association,
1997.
[2] C. J. Potter, J. C. Baily. The measurement of gaseous and par-
ticulate emission from light duty motor vehicles under road
driving conditions, SAE880313.
[3] 王翔. 城市交通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兰州市为案例的一些
分析[D]. 兰州大学, 2006.
[4] L. Y. Yang, C. F. Shao. Mechanism study on the interaetion
between 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Proceedings of
ICMSE’ 2005, Xi’an, 1-3 August 2006: 61-69.
[5] 魏连雨, 李乔. 城市交通系统协调发展[J]. 河北科技大学学
报, 1998, 3: 119-124.
[6] 刘晓佳.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能力的综合评价[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7(1): 105-108.
[7] 张生瑞, 严宝杰. 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J]. 长
安大学学报, 2002, 22(2): 51-53.
[8] 邹海波, 吴群琪. 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J]. 交
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7, 7(6): 113-118.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