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13, 3, 41-47 http://dx.doi.org/10.12677/sd.2013.32007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sd.html)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conomy, Accelerate Wetland Conservation —The case study on West Dongting Lake Nature Reserve Pingbo Peng West Dongting Lake Nature Reserve, Changde Email: ppb8665@126.com Received: Feb. 23rd, 2013; revised: Mar. 9th, 2013; accepted: Mar. 24th, 2013 Copyright © 2013 Pingbo Peng.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 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Since established, the West Dongting Lake Nature Reserve has taken full advantage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ories and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s to change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at the West Dongting Lake Nature Reserve makes the best of the wetland resources to de- velop ecological economy, such as ecological tourism, Organic Fisheries and so on within the ecological ca- pacities, and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ffers reasonable propos- al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wetland ecological economy. Keywords: West Dongting Lake Nature Reserve; Under Threat; The Ecological Economy Mode; Protection Achievements and Suggestion 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湿地保护 —以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为例 彭平波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常德 Email: ppb8665@126.com 收稿日期:2013 年2月23 日;修回日期:2013年3月9日;录用日期:2013 年3月24 日 摘 要: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充分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来改变自然保护 区内生产和消费方式,本文阐述了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充分利用湿地资 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有机渔业生产等生态经济,有力地促进了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对今后发展 湿地生态经济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面临威胁;生态经济模式;保护成效及建议 1. 引言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于 1998 年经湖南省人民政 府批准成立,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境内,地理位 置为:东经 111˚57'22″~112˚17'13″,北纬 28˚47'52″~ 29˚07'1″,总面积 30,044 hm2,其中永久性河流面积 2784 hm2,永久性湖泊面积 20,587 hm2,2002年,保 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保护区地处沅、澧二水尾闾,其主体湖泊为汉寿 县目平湖,不仅承接洞庭湖四水的沅、澧二水,而且 吞吐长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并纳汉寿县南部低山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41 ![]() 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湿地保护 丘陵区(雪峰山余脉)的沧、浪等 8河入湖,是江湖复 合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在国家防洪抗旱、生态安全 保障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区内江湖交错、水道纵横、洲滩密布,湿地类型 多样,为众多水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觅食和越冬场 所。据调查,保护区内现有浮游植物108 种、湿地植 物414 种、浮游甲壳类动物 17 种、底栖动物65种、 两栖动物 13 种、爬行动物 20 种、哺乳动物 26 种, 并支持着 205 种鸟类、111 种鱼类的栖息、迁徙和繁 衍,并包括黑鹳、东方白鹳、白鹤、白琵鹭、小天鹅、 鸳鸯、中华鲟、胭脂鱼、长体鳜等 30多个珍稀、濒 危物种[1],其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 及其生物多样性,中华鲟、黑鹳、白鹤等珍稀濒危物 种及越冬候鸟栖息地。 2. 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 2.1. 泥沙淤积和围垦 长期以来,西洞庭湖湿地的泥沙淤积情况十分严 重,洲滩发育十分迅速,1949~1988年,目平湖已平 均淤高 2 m以上,32~33 m高程的淤洲,已达9万亩 左右,枯水期,当水位下降至3l m时,沅、澧二水已 不能通流[2]。 围垦西洞庭湖的历史悠久。道光“洞庭湖志”和 “常德府志”载,大围堤是沅水入洞庭湖口最大的垸 障,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 年)由龙阳(今汉寿)县丞王 斌倡修,周环 35,800 余丈,绵亘 120 km,上接辰沅 诸水,下滨洞庭湖,地跨龙阳、武陵(今常德)两县, 其中龙阳占十分之七,武陵占十分之三;清代“龙阳 县志”载:康熙三十三年(1664 年)到乾隆十九年(1754 年)经官府承认的垸障 45 个;清代末叶:咸丰元年(1851 年)到宣统三年(1911 年)共建垸 44 个;民国时期,先 后挽垸 41个,至 1949 年,汉寿县境内沅、澧二水尾 闾湿地较固定的垸障尚存108个。 建国以后,国家在西洞庭湖对沅、澧二水洪道进 行了多次治理。1954 年以后,汉寿县境内废小泛洲、 七荆障、灰步障、永丰垸、枫紫、羊角、永安、镇安、 永兴、定福、镇护等垸为洪道,堵小港、龙打越、赵 家河,合并原有的 19 个小垸为西湖大垸;1957 年为 解决目平湖洪水倒灌成灾,将安乐湖、洋淘湖、大南 湖变成内湖,合并原有 49 个小垸障,形成沅南大垸[3]。 1970 年废金石垸、围菱角湖、堵车脑河,在小泛 洲开挖底宽60 m、长 2000 m 的泄洪引河,1979~1980 年增开金石垸、小泛洲、接港3条新的泄洪引河,经 过60 多年的变迁,沅、澧二水尾闾流域湿地由 1949 年108 个破烂零星的小垸,合并建成现在的西湖、沅 南两大垸,围堤湖、六角山两个小垸[3],今沅、澧二 水汇合于汉寿县目平湖入洞庭湖。 现在的西洞庭湖仅存汉寿县目平湖520 km2的水 域,承接沅、澧二水,呑吐长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 多年平均过境水量为1503.6 亿m3,每年补给地下水 约4.7亿m3,调蓄洪水52.5 亿m3[1]。自二十世纪80 年代以来,目平湖湖泊湿地正向沼泽化演变(见图 1)。 Figure 1. Current West Dongting Lake map (2011) 图1. 西洞庭湖现状图(2011 年)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42 ![]() 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湿地保护 2.2. 人口压力大,人为活动比较频繁 保护区内虽无常住人口,但与保护区界接壤的有 76 个村(居)委会或专业渔场,人口达 14.8 万人,隶属 于沅水尾闾的西湖和沅南二大围垦垸内的蒋家嘴、岩 汪湖、坡头、酉港、洲口、罐头嘴、百禄桥、洋淘湖、 龙阳镇、周文庙和鸭子港等11 个乡镇场。这11 个乡 镇场共有 204 个村民委员会,26个居民委员会,16 个专业渔场,潜在威胁总人口高达414,989 人。这使 保护区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区内人为活动十分频 繁,当地居民经常在保护区内非法从事农、林、牧、 渔业生产。据统计:在西洞庭湖及沅、澧二水尾闾河 道从事专业捕捞的渔民有524户,2356 人,非专业渔 民约 5000 人;有杨树、芦苇、野菜等季节性生产和 管护人员约2万人次。 2.3. 周边工农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目前,保护区周边的沅南、西湖二大围垦垸内工 农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没采取任何处理措施,便直 接排放入湖,对西洞庭湖的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据2010 年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普查结果表明,西洞 庭湖年污水排入量为52,100 万t,其中工业废水3827 万t/年,农业生产废水44,273万t/年,生活污水4000 万t/年[2]。 2.4. 三峡蓄水工程运行,导致人为活动加剧 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洪水与入洞庭湖湘、资、 沅、澧四水高峰期相互顶托的局面得到了缓解,保护 区内夏季水位通过三峡大坝的调控相应的降低了 1~2 m(见图 2),而冬季水位则提前下落,从而导致湖泊滩 地提前露出,沅、澧二水上游及长江松滋、太平二口 入西洞庭湖的自然来水量明显减少,导致枯水期时间 增长,丰水期时间缩短的局面。冬季,保护区内沅水 流域原有航道经常搁浅,澧水流域则完全断航,西洞 庭湖每年从8月下旬起开始退水,11 月份到次年4月 份的 6个多月时间里,保护区内大部分湖泊彻底干涸, 由于水文节律的变化,致使大面积的洲滩被改造成为 杨树林和芦苇地,原有洲滩植物的演替发生了明显的 改变,大大压缩了冬候鸟及鱼类等众多湿地动物的觅 食地和栖息地范围,水位的变化不仅引起西洞庭湖水 生和陆生植物带的演替,影响鸟类、鱼类等众多湿地 Figure 2. Monthly average water-level fluctuations of Nanzui in West Dongting Lake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图2. 三峡运行前后西洞庭湖南嘴月平均水位变化 动物的觅食、栖息和分布,而且给当地社区居民在湖 洲进行非法进行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创造了条 件,导致人为活动加剧。 3. 保护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模式 上述威胁因子,给保护区的湿地管理工作带来了 极大的困难,保护区成立之初,西洞庭湖湿地一直是 人们高强度开发的区域,保护区成立后,十分重视湿 地保护工作,严格控制保护区范围内的各种开发经营 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进行行政执法, 经常与汉寿县森林公安局一道在保护区内罚、抓一些 破坏湿地和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人员,尽管保护区 做了大量湿地保护宣传及打击破坏湿地生态环境违 法、犯罪行为的工作,但由于当地居民生态环境保护 意识普遍很低,在保护区内进行非法围栏养殖、过度 放牧、植树造林和电击鱼等农、林、牧、渔业生产活 动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湿地保护工作的效果并不理 想。 针对这一状况,保护区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 作,并在湖南省林业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 球环境基金会(GEF)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生态经济学 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改变自然保护区内生产和 消费方式,发展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业和有机渔 业,来促进当地社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有力地促进了保护区内湿地的保护,在社会上 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1. 生态旅游经济模式 保护区生态旅游经济模式是:在保护区生态系统 承载能力范围内和不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组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43 ![]() 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湿地保护 织当地社区居民在保护区实验区内利用西洞庭湖优 美的湿地风光,开展生态旅游接待服务,并带动保护 区周边社区生态旅游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来替代部 分农(渔)民生计,从而促进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环境的 保护。 2000 年初,青山垸退田还湖渔民唐代钦在保护区 和W 宣传,2002 年,汉寿 县人 007 年保护区、WWF 与汉寿县旅游局合作,组 织一 旅游活县”纳入全县 新的 作,积极吸纳民间 资本 寿县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 计划 湿地生态旅游正 稳步 式为:由保护区引导退田 还湖 “平 垸行 择首批退田还 湖的 WF 的支持下,率先在西洞庭湖进行了“洞庭风 光游”接待服务,当年旅游接待服务纯收入达3万多 元,第2年,在西洞庭湖进行生态旅游接待服务的农 (渔)民迅速发展到了20多家。 通过保护区和WWF的大力 民政府为了加强对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行业 的管理,专门成立了汉寿县旅游局;2003 年,汉寿县 旅游局在保护区、WWF 的支持和资助下,组织专家 编制了以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为主的“汉寿县生态 旅游总体规划”,并组织县政府和县旅游局领导在常 德市召开了“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 2003、2004 年,在 WWF 的资助下,保护区与汉寿县 旅游局合作,连续2年成功在西洞庭湖的安乐湖举办 了二届“龙舟大赛”,全国各地观众累计达50 万人以 上。 2 部分专家、学者在西洞庭湖的杨幺水寨召开了 “洞庭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 2009 年汉寿县人民政府将“ 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 的生态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以“水”为内核的生态旅 游产品,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汉寿县通过市场化运 发展生态旅游业,总投资额已达 10.4亿元,初步 建成了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景区、清水湖旅游度假 区、鹿溪旅游度假区、汉寿沅南垸农业生态旅游观光 走廊。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 的企业已有 22 家,研发的旅游产品有洞庭湖淡水珍 珠、中华鳖、水乡坛子菜、有机鱼、湖洲野菜等,2008 年,全县接待游客 10.6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3600 多万元,形成了以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为主导 的湿地生态、森林生态、农业生态、文化生态等生态 旅游产品。2008 年,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风景区被 评为国家3A 级旅游景区,汉寿县也荣获全国生态旅 游百强县荣誉称号。 早在 2009年,汉 通过 3~5年的努力,打造“两点一线”旅游格局, 广泛拓展长(沙)株(州)、(湘)潭;常(德)、益 (阳)、张 (家 界)及武汉、广东客源市场,实现年接待游客量 20 万 人次以上,年创旅游综合收入超亿元;力争在大湘西 旅游经济圈中,占据桥头堡位置,进而融入“山水湖 南,人文潇湘”全省旅游大格局。 目前,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的 、健康发展,汉寿县人民政府已将保护区周边的 岩汪湖、蒋家嘴二镇纳入洞庭湖生态旅游小镇的规划 建设之中。 3.2. 生态渔业经济模式 保护区生态渔业经济模 后失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原居移民渔民,在退田 还湖之地进行社区共管,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 前提条件下,发展有机鱼养殖,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 态渔业生产,来发展当地社区生态经济,从而促进保 护区内退田还湖之地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 自1998 年以来,汉寿县委、政府遵循党中央 洪、移民建镇”的治水方略,按照省、市统一部 署,对围堤湖、青山垸、桔林垸、三汊障、大南湖调 蓄区以及 19 个湖汊子垸 14 个乡镇13,057 户43,614 人实行了退田还湖、移民搬迁,至 2008 年汉寿西洞 庭湖区已退田还湖117,641 亩,增加蓄洪量51,336 万 m3,退田还湖不仅增加了西洞庭湖的湿地面积,而且 对缓解湿地退化进程、保护越冬水禽、水禽栖息地及 湿地生态系统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退田 还湖移民渔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生产和 生活资料,便经常在保护区内滥捕乱猎、乱垦乱围、 滥采乱挖,导致辖区内的社会秩序极不稳定,保护区 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冲突也不断升级,曾一度保护区的 湿地保护工作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1999 年,保护区与 WWF合作,选 青山垸作为退田还湖、恢复湿地,发展生态渔业 经济的示范典,与社区一道对青山垸进行共管,有效 地化解了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矛盾冲突,确保了 湿地恢复区内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了鸟类、鱼 类和其他湿地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之间的持续协调 发展,达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社区经济双赢的可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44 ![]() 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湿地保护 喜局面。 青山垸是 1975 年在西洞庭湖中围垦起来的垸子, 总积 保护区与 WWF合作,在退田还湖的青 山垸 民渔民 共同 3月,青山垸180 户原居(农)渔民和保护 区正 青 山垸 业经济项目受惠人 数包 重要的有机 鱼生 与周边 11 个乡、镇、场建立了 “社 为了优化 进生态旅游 业的 寿县先后关闭了保护区周边 污染 渔民没 有生 雨面积788 hm2,该垸自围垦以来,洪涝灾害频 繁,1996 年、1998 年连续两次溃垸,水灾损失约 3000 万元,1998 年底,汉寿县人民政府将青山垸退田还湖, 垸内村民共 1789 户,5821 人迁居或就近安置,并将 青山垸的土地使用权行政划拨给西洞庭湖自然保护 区管理。 1999 年, 开展了恢复湿地和社区共管,发展生态水产养殖 示范项目,依法取缔了青山垸及周边地区的“迷魂 阵”、拦江网等不良捕鱼方式,使青山垸的湿地生态 系统迅速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好保护。 2003 年10 月,保护区和青山垸的原居移 制订了“青山垸社区共管方案”,即在不破坏青 山垸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允许一部分原居移民渔 民在退田还湖之青山垸从事生态水产养殖,由保护区 和当地社区原居移民渔民共同参与青山垸的生态环 境保护。 2004 年 式签订了社区共管承包经营合同,并成立了“汉 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青山垸社区共管委员会”,参 加社区共管的移民渔民每户筹资 1万元购买鱼苗等生 产资料在保护区和WWF 的指导下进行有机渔业生 产,经过3年时间的有机转换,青山垸生产的鲢、鳙、 鲤、草、鲶、鳊等 20 多个鱼类水产品于 2006 年11 月顺利通过并连续 6年获得了南京国环有机认证中心 (OFDC)的有机认证。现在,青山垸年产各种有机鱼达 1200 吨以上,其有机鱼类水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 州、武汉、长沙等各大中城市,深受市场欢迎。 2009 年8月,在保护区的帮助下,由所有参与 社区共管的原居移民渔民成立了湖南省汉寿县 青山垸有机鱼养殖专业合作社。 青山垸社区共管,发展生态渔 括蒋家嘴、洋淘湖 2个乡镇的原居移民渔民 180 户,532 人,每年提供纯红利 171 万元以上,参与共 管的原居移民渔民人均获利包括渔业生产工资在内 达1.5 万元/年。青山垸生态渔业养殖社区共管合作组 织,经过 7年多的发展,其固定资产已达1500万元 以上,为今后更好地保护青山垸湿地生态环境,发展 当地社区生态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青山垸已经成为整个洞庭湖区 产基地,其“青山垸”牌有机鱼为湖南省鱼类水 产品的知名品牌。 目前,保护区已 区共管,发展生态经济”的体制、机制。 4. 取得的成效 4.1. 生态旅游经济模式所取得的成效 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环境,促 发展,汉寿县人民政先后颁布了“西洞庭湖湿地 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汉政办函[2009]5 号)、“关于开 展河湖洲滩专项整治工作的通告”(汉政通告[2009]9 号)、“关于加强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管理 的通告”(汉政通告[2010]30 号)等规范性文件;2011 年6月30日,汉寿县第十五次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 六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汉寿县人民政府关于“湖南省汉 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汉政办函[2011]59 号),建立了西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制度,严格限制湿 地内的开发项目,严历打击偷猎、非法捕捞等破坏湿 地资源的行为,为保护区内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 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从2006 年开始,汉 严重的苎麻脱胶企业事6家、造纸企业3家、小 钢厂 38家,其它企业 2家,投资 1.7 亿元新建了5家 保留的苎麻脱胶企业污水处理厂,1个县城区污水处 理厂;2009~2011年,汉寿县对在保护区内非法围垦 开发、围网养殖、违法捕捞等行为进行了为2年半的 专项整治,终止了一批违法开发合同,拆除了一批违 法建筑物和构筑物,扫除湖洲非法种植的杨树林5000 多亩,截止2011 年底,累计拆除保护区内非法围栏 养殖围网 26 万余m,竹木桩25 万余根,依法处理滥 采乱挖、乱捕乱猎人员 7人。汉寿县通过大力发展生 态旅游经济,加强了对湿地生态旅游环境的整治力 度,使保护区内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及生态景观得以迅 速恢复。 4.2. 生态渔业经济模式所取得的成效 青山垸退田还湖之初,由于部分原居移民 产和生活资料,迫于生计,他们不得不到原居地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45 ![]() 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湿地保护 ——青山垸内寻找生计,还有一部分渔民认为,青山 垸既然划给保护区管理,那么青山垸内的各种资源都 是“公家”的东西,大家都可以“抢”得一份,一天 能捕多少鱼,就各凭各的本事和运气,所以他们经常 在湖中进行掠夺式的经营,“迷魂阵”、电击船、炸药、 毒药、涸泽而渔等非法捕捞方式全用上了,根本没有 考虑到要保护好青山垸湿地生态环境的问题,人为活 动十分频繁,使青山垸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面 临着巨大的威胁。 青山垸实行社区共管进行生态渔业养殖后,使原 居移 的水质由当初劣V 类变 越冬候鸟在西洞 庭湖 统筹规划,建设环湖生态经济圈 洞庭湖西滨的汉寿县是一个水的世界,外通沅、 澧二 5.1.1. 加强基础建设,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亿元/年 [5], 迹,并出 土了 的大力宣传和倡导下, 汉寿 基础上,对发展生态旅游提出三点建议: 1) 建 5.1.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养殖经济发展 ,大力 发展 庭湖西滨汉寿县的中华鳖、鱼虾、鳅鳝、珍珠、 民渔民看到了希望,发展有机渔业生产则彻底改 变了过去那种无序生产的状况,渔民们主动拆网上 岸,并积极主动实施“蓄水、留鱼、护鸟”工程,湖 中再也看不到“迷魂阵”的影子,电击鱼、毒鱼、炸 鱼、涸泽而渔等不良捕捞方式也杜绝了,社区渔民完 全抛弃了过去那种不良的渔业生产方式,其生态环境 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青山垸和西洞庭湖湿地 为II 类,青山垸鸟类和鱼类资源也得以迅速恢复, 据调查:青山垸现有鸟类资源8目35 科135 种,其 中冬候鸟 60 种,夏候鸟 39 种,留鸟 35种,迷鸟 1 种,并记录到国家I级保护鸟类2种(黑鹳、白鹤), 国家 II级保护鸟类有白琵鹭、灰鹤、白腹鹞、白尾鹞 等10 种,全球性濒危鸟类2种(黑鹳、白鹤),全球性 易危鸟 3种(白琵鹭、花脸鸭、青头潜鸭),每年冬候 鸟数量超过并稳定在 15000只左右[4];有野生渔类资 源13 科58种,湿地植物143种。 如今,退田还湖之青山垸已成为 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放眼湖面,一派海晏河清、 鹭飞鹤舞、沙鸥翔集的景象。 5. 建议 5.1. 水, 并坐拥有美丽的“聚宝湖”——西洞庭湖(目平 湖),内有撇洪河、沅水河流故道、湖汊水库等 330 多个(处),可谓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湿地资源得天 独厚,曾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甲鱼之乡”、“中国黑 杨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珍珠之乡”、“中国 苎麻之乡”,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更是我国仅有的 41 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所以只有以保护区周边广大农 村为舞台,以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为依托,科学合 理地整合湿地资源,统筹规划保护区周边乡镇的产业 发展规划,倡导绿色农业,发展有机蔬菜、生态水稻 种植和名、特、优水产养殖业,建设环湖生态经济圈, 促进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洞庭湖现今的科考、旅游总价值为29.33 西洞庭湖占整个洞庭湖面积的13%,其相应的科 考、旅游的总价值则为 3.8129亿元/年,这说明西洞 庭湖湿地的生态旅游经济大有潜力可挖。 西洞庭湖的历史悠久,留有众多人文古 许多珍贵的文物,西洞庭湖独具地域特色的水乡 文化和优美的湿地风光,是人们游湖怀古,进行生态 旅游的理想之地,如今,西洞庭湖已成为国际重要湿 地之一,随着国内外生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西洞庭 湖湿地以观鸟、赏湖、农业观光、度假休闲为主的生 态旅游必将蓬勃发展。 目前,在保护区和WWF 县的生态旅游业已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一举 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百强县之一,其独具水乡特色的湿 地生态游,在旅游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发展湿 地生态旅游业,必将推动县域内一、二、三产业的快 速发展。 在现有 设环湖高速公路,连接长沙、岳阳、益阳、常德 四座城市,环湖高速公贯穿西洞庭湖周边蒋家嘴、岩 汪湖、龙阳镇等主要乡镇;2) 建设生态汉寿,发展生 态农业,进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并在保护区周边社 区建设生态农业观光走廊,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休 闲农业;3) 在西洞庭湖湿地内的青山垸,建湿地文化 公主题公园,将青山垸打造成观鸟旅游胜地和科普教 育基地。 建议调整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农业产业结构 无污染、绿色环保、生态健康的生态养殖业,使 西洞庭湖区的农、牧、渔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 道。 洞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46 ![]() 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湿地保护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47 河蚌 在,有许多湖面可以用来养 殖水 庭湖区牧草资源十分丰富,产量高。目前, 新兴 5.2.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社会经济环境 西洞庭湖湿地面临的巨大威胁,是制约保护区湿 地保 与环境问 题,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保护研究[J]. 、小龙虾等水产品,早就畅销国内外,湖区渔民 的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雄厚,目平湖周边万亩以 上的湖泊还有安乐湖、太白湖、龙池湖、西脑湖等, 这些水面均可借鉴保护区青山垸生态水产养殖模式, 来大力发展鱼、鳅、鳝、龟、鳖、珍珠、小龙虾等特 色水产生态养殖经济。 汉寿——水乡泽国所 禽,如在池塘、哑河、天然大湖面,退田还湖湖 泊、沟、港、渠等地除了进行生态水产品养殖外,还 可以用来养鸭、养鹅等,发展生态家禽养殖业,湖区 人民养鸭、养鹅经验丰富,成本不高,很容易被广大 老百姓接受,是很好的水上生态养殖项目,合理利用 区域内的水资源,立体开发,找市场、上规模,前景 喜人。 西洞 乡退田还湖的桔林垸、大南湖乡撇洪河调蓄区、 鸭子港乡目平湖外洲,虽有部分农民利用西洞庭湖湿 地丰富的牧草资源来养一些牛和羊,但都是零星散 养,缺乏科学管理,没形成气候,导致养殖户难以找 到很好的终端销售市场,从而影响了人们发展畜牧业 的积极性,建议当地政府部门统筹安排,支持在保护 区周边新兴乡桔林垸、大南湖乡撇洪河调蓄区等退田 还湖区域建设生态牧场,发展畜牧业,对西洞庭湖区 牧草资源加以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必将是促 进生态旅游和发展县域经济的新亮点。 护事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除客观制约因素 外,更大的破坏是来自人为无序开发活动,这对发展 生态旅游和县域经济极为不力,经济与环境息息相 关,相辅相承,要发展汉寿县域经济,必须加强对西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应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社会经济环境。 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应充分意识到资源 既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要从可持续发展 的角度去把握资源与环境的问题,树立科学的发展 观,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采取各种形式,大力 宣传国家渔业资源、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 面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提高广大渔民的资源 和环保意识;针对西洞庭湖湿地资源所面临的潜在威 胁,采取过硬措施,加以整治,保护生态环境,优化 经济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从而促进湿地保护和县域 经济发展。 [1] 北京林业大学. 湖南西洞庭湖自 [Z], 2011. [2] 梅碧球, 张纪祥等. 西洞庭湖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调研报告 [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42-47. [3] 饶杰. 水经[M]. 香港: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 彭平 湿地恢复与鸟类[4] 波, 彭波涌等. 青山垸 资源 职 术学 岳阳 业技院学报, 2010, 2, 39-44. [5] 李姣.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 价值 评估[M]. 长沙: 湖南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