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13, 2, 5-8
http://dx.doi.org/10.12677/pi.2013.22002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pi.html)
Prelimina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Medicinal Parts in Lilac Leaf
Ruili Ya o
Tianjin Behigh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Tianjin
Email: ycbyrl@163.com
Received: Apr. 11th, 2013; revised: Apr. 26th, 2013; accepted: May 2nd, 2013
Copyright © 2013 Ruili Yao.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Cloves are commonly utilized all around the world except the blooms and leaves consisting of effective com-
ponents such as organic acids, glycosides, volatile oils, which can make many kinds of preparations. In clinic tests, they
present pharmacologic action, antibiosis, antiviral, anti-inflamm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body’s immune system and
etc. Clove leaves and skin-grafting can be applied as medicinal resources, which leads the total research and evelopment
trend of new medicinal par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w resources nowadays. For example, it is available in
effective extraction, refinement and supercritical application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Chinese herbs.
Keywords: Lilac Leaf; New Resources; New Parts for Medicin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丁香花叶新药用部位的初步性研究开发与应用
要瑞丽
天津必佳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Email: ycbyrl@163.com
收稿日期:2013 年4月11 日;修回日期:2013 年4月26 日;录用日期:2013 年5月2日
摘 要:丁香遍布全国但其花叶尚未被利用,丁香花叶中含有有机酸类、苷类、挥发油等多种有效成分,可制
成多种制剂,临床试验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抗炎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丁香叶和植皮具有
很大的药用资源利用价值,也是当今中药新资源新的药用部位的研究开发总趋势,如进行有效的提取精制和超
临界等利用,对北药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丁香花叶;新资源;新药用部位;研究开发与应用
1. 引言
丁香别名雄丁香、公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
(Eugenia caryoph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丁香常绿乔
木,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丁香叶为木犀
科丁香属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 e Lindl)、朝鲜丁香
(Syringa diat ata Nakai)或洋丁香(Syringa vulgaris L.)的
干燥叶。近年来国内外对丁香叶的研究进展表明丁香
叶中主要含有有机酸类、苷类、挥发油等有效成分,
并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抗炎以及增强人体机
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丁香已广泛用于食
品、调味剂、香水制造业,但丁香花蕾、叶子和植皮
真正应用于新药品中药材新部位的研究和应用尚未
有报道,因此,丁香花叶新部位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
步研制、开发和利用,以弥补国内外丁香的药用新资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5
丁香花叶新药用部位的初步性研究开发与应用
源和新部位,充分发展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中药大国。
2. 国内外丁香资源分布
丁香原产马来西亚群岛及非洲,在我国广东等南
方有少量栽培。全世界丁香属植物约有 40 种左右,
在欧洲和亚洲有所分布,我国截止到目前有 23 种,
自东北至西南均有分布。对黑龙江省的资源调查表
明,黑龙江省野生及栽培有10 种,其中已有 3个变
种,主要产区是哈尔滨市至牡丹江、佳木斯一带。目
前对丁香属植物资源的利用,是以栽培种植为主,野
生为辅。主要来源于朝鲜丁香、紫丁香、洋丁香,其
他尚有毛丁香、什锦丁香、重瓣丁香、白花朝鲜丁香、
白丁香,数量极少。而辽东丁香和暴马丁香的叶现在
尚未药用。丁香叶为落叶灌木,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
资源丰富,是庭院绿化的主要树种,叶子一般剪纸后
扔掉或放弃,造成资源浪费[1]。
3. 丁香功效及性质
丁香性温、味辛,归脾、胃、肺、肾经;芳香散
降。具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暖肾助阳的功效;主
治胃寒呕吐、肚胀、冷肠泄泻、肾虚阳痿,宫寒。木
犀科丁香属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是常用
温里药,具有抗菌、消炎、保肝利胆之功效,用于治
疗脾胃湿寒、心腹冷痛、风湿痛、肾虚等,临床试验
证明还可用于女性肾虚子宫虚弱造成的痛经。关东丁
香(Syringa velutina Ko Oleaceae)是丁香属植物,其叶
子是一种理想的广谱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
氏阴性菌及白色念珠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
花蕾中约含有20%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丁香酚
80%~82%,其次为乙酸酯丁香酚约含有 12%~15%,β-
丁香烯是丁香特有的香气成分。丁香挥发油的比重为
1.038~1.060,几乎不溶于水,与乙醇、氯仿、乙醚及
油可混溶,1 ml溶于 70%乙醇溶液2 ml中,可溶于
冰醋酸[3]。
4. 丁香及其花叶中有效成分的研究及进展
丁香花蕾含有挥发油也称丁香油。油中主要成分
为丁香油酚(Eugenol)、乙酰丁香油酚(Acetyleugenol)、
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甲基正戊基酮、水杨酸甲
酯、葎草烯(Humulene)、α-衣兰烯(α-Ylangene),花蕾
中尚含有 4种黄酮衍生物,均为黄酮苷元,其中两种
为鼠李素(Rhamnetin)及山萘酚(Kaempferol);还有齐
墩果酸(Oleanolic acid)、番樱桃素、番樱桃素亭
(Eugenitin) 、异番樱桃素亭(Isoeugenitin)及其去甲基化
合物异番樱桃酚(IsoeugenitoI)。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籽经 TLC、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和红外鉴别
方法证明,其主要成分为丁香苦素C、丁香苦素 A、
丁香苦素B、(8E)-女贞子苷、(8E)-女贞苷、丁香苦苷、
对羟基苯乙醇丙酸酯、21α-hydroxy-serra t-14-en-3β-yl-
dihydrocaffeate等14 种单体化合物。另外紫丁香的
叶、树皮以及种子外壳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及
其苷类、苯乙醇类等,同样具有抗菌、消炎、保肝、
利胆等功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的广泛应用[4]。
丁香叶中所含有效成分为有机酸类、苷类、挥发
油等,其中有机酸类成分为酪醇(Tyrosol)3,4-二羟基苯
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3,4-二羟基苯乙醇(3,4-
dihydroxyphenethyl)、齐墩果酸(Oloanolic acid)、熊果
酸(Ursolic acid)、山楂酸(Maslin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等;苷类为丁香苦苷 A(Syringopicro side),丁香
苦苷 A的含量占叶子的 1.09%左右;挥发油中所含化
学成分约 32 种主要为萜烯含氧化合物,如甲酸、乙
酸、1,2-二乙氧基乙烷、1-羟基-2-丙酮、3-乙烯基吡啶、
5-甲基-5-乙烯基四氢-α-呋喃二甲基甲醇、3,7-二甲基
-1,6-辛二烯 3-醇、α-萜品醇、乙酸2-苯乙酯等[4]。
另外最近发现还有 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烷
三匝类化合物lup-20(29)-en-3-one、正二十九烷和4,
19-二甲基-12,13-二羟基二十二烷,均为首次试验成功
从丁香叶中分离、提取、精制、醇化后得到。这一研
究填补了丁香叶中有效成分的研究不足,为人类开发
利用丁香叶作为药用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5]。
5. 丁香花叶的药理作用及其保健功能
5.1. 丁香花叶的抗菌作用研究
采用三级倍量稀释法,以普通肉汤为培养基,对
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 10 多种菌
种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丁香花叶口服
液对常见化脓性感染金葡菌和白球菌、消化链球菌、
福氏志贺氏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引起
继发感染的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对各种痢疾杆菌、伤
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对引起食物中毒的鼠伤寒杆菌、
沙门氏菌等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6
丁香花叶新药用部位的初步性研究开发与应用
丁香花叶的乙醇浸出物对白喉、炭疽、副伤寒、
痢疾杆菌、金葡菌、白球菌以及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
用并且丁香油的抗菌能力强于丁香。丁香叶提取液 pH
4.5~6.5 对酵母、青霉、黑曲霉、金葡菌、枯草芽孢杆
菌、大肠杆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最低抑菌质量浓度
为3.51~15.2 mg/ml[6]。
5.2. 丁香花叶的抗病毒作用研究
丁香花叶提取液对腺病毒(Afv3、Afv7)、副流感
病毒(Ⅰ、Ⅱ、Ⅲ)、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柯萨奇病
毒(CoXB1、CoXB2 、CoXB3、CoXB4、Co XB5、CoXB6)
所致细胞病变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替代部分抗病毒
化学药物,杜绝化学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6]。
5.3. 丁香花叶的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研究
采用空斑试验与溶血素测定相互对照试验,临床
试验发现丁香花叶口服液有促进小鼠脾脏溶血性空
斑形成和特异性抗体–溶血素形成的作用,同时可增
加动物外周血管内B细胞的百分比,结果表面丁香花
叶口服液具有刺激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作用,该药治疗
感染性疾病在直接抗菌作用的同时加强机体的体液
免疫功能,排除坏血细胞和机体部分异物,有利于机
体快速康复[6]。
5.4. 丁香花叶对肝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
在实验中取健康小白鼠 60 只,随机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以 0.9%氯化钠注射液经口
灌胃。四氯甲烷中毒给药组以丁香花叶口服液,按7.2
ml/kg 体重经口灌胃,每日一次,连续 3天。于末次给
药后 60 分钟,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豆油溶液(10 mg/
kg·bw)。其余两组腹腔内注射0.1%豆油溶液10 mL/kg·
bw。24 小时后断头采血,测定血清中 ALT。实验表
明丁香花叶口服液可防止四氯甲烷引起的肝损伤。给
药组小鼠注射四氯甲烷后,血清中 ALT水平明显低于
四氯甲烷中毒组(P < 0.01)差别非常显著,说明丁香花
叶口服液对四氯甲烷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和治疗作
用[6]。
5.5. 丁香花叶的耐缺氧能力、抗氧化作用研究
丁香花叶口服液20 ml/kg 灌胃给药。结果表明丁
香花叶口服液能明显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
间、中毒小鼠存活时间和常压缺氧存活时间。但不延
长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表明丁香花叶口服液增强小
鼠常压耐缺氧能力是通过提高小鼠在低氧条件下的
氧利用能力,而不是通过减慢耗氧速度。丁香花叶口服
液1.5 ml/kg、3 ml/kg 能明显延长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
[6]。
6. 丁香花叶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制剂
的制备与应用
将丁香花叶按3~4 倍量加入纯化水,100℃提取
两次,每次各 1小时,合并提取液趁热过滤、冷却、
过滤、离心、取上清液得到产物,也可将上清液喷雾
干燥得丁香花叶提取物。该方法可不用有机溶媒将有
效成分充分提取分离,方法简便易行,适合规模化大
生产和产品产业化。另外过滤后的滤液可用过大孔吸
附树脂,而后用纯化水洗涤 3~4 次,至颜色接近与纯
化水差别不大时弃去洗液,用65%~80%的乙醇溶液
洗脱 1~2 次,收集该次洗脱液并回收乙醇后,浓缩至
比重为 1.4~1.6,干燥后可得到丁香总皂苷提取物,其
特征为淡黄色至棕色粉末状,味苦,可单独制成制剂
也可做成复方用于疾病的防治。再次可将丁香花叶超
临界提取后得到提取液再进行蒸馏,得到的蒸馏液进
行脱炭初滤和 0.6 μm微孔滤膜精滤后可用于大小容
量注射液的制备。并且收率较高,适合中药厂家的大
批量生产。
鉴于丁香花叶的性质、有效成分、本身特点和优
势,在药品制剂中可充分利用丁香花蕾、叶子和植皮
为主要原料,利用有机溶剂 75%乙醇、乙酸乙酯、醋
酸丁酯等有机溶媒提取、水蒸汽100 ℃蒸馏 1.5~2 小
时、1%氢氧化钠溶液提取 30分钟、回收有机溶剂加
入辅料等工艺制成泡腾片、口腔崩解片、微囊、微球、
颗粒剂、口服溶液剂、混悬剂、喷雾剂、乳剂(W/O、
O/W、W/O/W、O/W/O型)、小容量注射剂等多种剂
型的制剂,也可配合其他药物制成复方制剂,用于抗
菌消炎、抗病毒、保肝护肾、增强机体免疫力、治疗
支气管炎、抗呼吸系统感染,减轻痢疾所造成不适与
子宫冷寒造成的痛经,改善衰弱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治疗溃疡和伤口发炎,也可用于前期的预防和保健。
7. 丁香花叶的未来展望
丁香文化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根深蒂固,源远流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7
丁香花叶新药用部位的初步性研究开发与应用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8
长,随着药品行业和新产品新特药的迅速发展,丁香
花蕾、叶子、植皮的研究已得到国内研发机构和技术
中心的关注,通过复方组合将丁香及其花叶引入到新
药品和免疫保健产品的行列,充分发挥丁香花叶的功
效和优势,使中国药品行业更好的进一步发展。丁香
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丁香叶和植皮的药用价值如能
进行有效的利用,对北药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也可促进国内各大研究机构对丁香花叶新药用部位
和中药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和应用,丁香花叶中
部分活性成分的提取精制和利用国内已有报道,若在
开发丁香花叶新部位新资源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将活
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浓缩精制并醇化,丁香花叶在国内
的发展将系统化产业化,未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将进一步展现,丁香花叶新资源利用的未来市场意义
重大。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崔洪霞, 蒋高明, 臧淑英. 丁香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起源
演化[J]. 植物研究, 2004 24(2): 141-145.
[2] 李锦秀. 丁香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杂志, 2002,
18(16): 54.
[3] 王艳宏, 李永吉, 王艳芝. 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 RP-HPLC
法测定[J]. 中草药, 2003, 34(3): 268.
[4] 李永吉, 吕邵娃, 王艳宏等. 丁香叶生药学特性及理化鉴别
[J]. 中医药学报, 2003, 31(6): 19.
[5] 王艳宏, 李永吉, 吕邵娃等. 不同生长季节紫丁香叶中丁香
苦苷的含量变化[J]. 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20): 1624.
[6] 李永吉, 吕邵娃, 王艳宏等. 丁香叶药用研究进展[J]. 中医
药信息, 2003, 20(1): 22.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