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2013, 3, 149-151
http://dx.doi.org/10.12677/csa.2013.32026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csa.html)
Computer Simulation, a Nice Case
—Now We Can Show
Weiming Lu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jing
Email: wmlu@math.ac.cn
Received: Jan. 25th, 2013; revised: Feb. 21st, 2013; accepted: Mar. 2nd, 2013
Copyright © 2013 Weiming Lu.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
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This paper shows a case of computer simulation in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which combines mathematics,
physics, astronomy, electricity and manufacture[1]. This is a nice case and gives us some nice experiences for future.
Keywords: Simulation
计算机模拟,一个案例一段佳话
—现在可以说了
陆维明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
Email: wmlu@math.ac.cn
收稿日期:2013 年1月25 日;修回日期:2013 年2月21 日;录用日期:2013 年3月2日
摘 要:本文介绍我国科技工作者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与数学、物理、天文、电子、制造融合在中国航天
事业奠基工作中发挥的作用[1]。这是我国较早成功使用计算机模拟的一个 案例;它留下 一段中国科技 工作者 努
力合作攻关的佳话,也展示了“两弹一星”精神。
关键词:模拟
1970 年4月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绝密项目代号 651,已 解 密 [1])升空,揭开
了中华民族航天事业的第一页[2]。
航天丰碑上记载有关肇直 1院士领导下由数学、
物理、天文、计算等各种人才组成的 651轨道组所作
贡献[1]。
将时间拉回到上世纪 60 年代:我国第一颗原子
弹爆炸后,651 大项目做了一次全面的研讨,对大协
作的各个接口、环节都做了检查,并做出进一步的部
署。当时,651 轨道组遇到了一个测量难题——人造
卫星是快速绕地球的飞行体,测量与计算她的运行轨
道也要求快速;前苏联与美国都有长距离主动雷达等
作为观测工具,由这些设备测得的卫星实时位置计算
出卫星的轨道参数来,早已有成法可用而十分容易快
捷;而我国自己研制的长距离主动雷达等设备的进度
可能滞后总体要求,即如果卫星按计划如期上天,那
么只采用传统的测量计算方案难以保证精确快速计
算出她的飞行轨道并向世人报告她的存在与可观察
的时间、地点、方位。在 651 大项目组的全面研讨中,
这个难题成了可能影响东方红一号上天时间的关键
1关肇直,已故,时任 651 轨道组组长[3],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
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49
计算机模拟,一个案例一段佳话
点。刘易成 2利用物理学的多普勒频移原理,即由运
动物体所载频标发射的无线电波的频率在观察者眼
中是变化的,频率变化的多少与运动物体的轨迹和速
度有关,创造性地提出并推导出“多站多普勒测定卫
星初始轨道的方程”,使我国仅用多普勒信号数据即
测定出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简称多普勒测轨,它也是
现在北斗系统[6,7],中国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方
法。
多普勒测轨的物理与数学原理是:测量得到的多
普勒数据反映的是速度场;即由三个测点所得之多普
勒频移数据可以给出一个反映卫星运行速度的场的
数学表达式,因为这时我们尚不知道卫星的实际位置
而只能把它作为参数放在数学表达式中;另外三个不
同的测点所得的另外一套多普勒频移数据又可以给
出另外一个速度场的数学表达式,只有当速度场中反
映卫星位置的参数取卫星的真实位置时这两个速度
场的数值才会相等,反过来说就是当我们令这两个速
度场的方程相等时就可以得到确定卫星的速度和位
置的一组测轨方程了。这样就一反过去由几何测量测
定轨道参数的思路转到了只用速度测量就能算出卫
星的速度和位置的思路上来。
如上所述,使用 6个测点得到的测量方程组的形
式如下:








0
222
0
ii iii
ii i
i
i
x
XxXyYyY zZzZ
xXyY z
ff
Z


 





(1)
其中

,,;,,
x
yzxyz
和


,, ;,,
ii iii i
X
YZ XYZ

00
分别是卫星
和第 i个测点在 t时刻的位置和速度;其中 f0和λ0是
星载信标的频率和波长,且有
f
C



,C为光速。
当,即取 6个独立的测点时,在这6个独
立的方程中含有 6个可以完整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未
知参数
1, 2,, 6

,,;,,
i
x
yzxyz
,所以这是多普勒测量学的基础
方程;它要求同步测量。
由于卫星的运行受到固定轨道的约束,所以其中
的

,,;,,


0
,,,,,,;
ii
i
aei ft


R频移 (2)
其中 d
d
it



表示 ρ对时间 t的导数。方程组(2)使我
们免去了 6站同步测量的要求,而且只要测点的数量
大于等于 2,分别进行的总共 6次测量就可以得到 6
个互相独立的测量方程,从而算出6个轨道参数来。
模拟计算也证明了这一点,且收敛性良好。
当卫星的轨道已知时,这个方程组反过来可用于
测地,也就是用于导航定位。
为了充分发挥包括多普勒在内的现代测量设备
快速采集和记录得到的大量实测数据的优势以提高
定轨精度,我们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际使用的测轨方程
做了统计处理,实际使用的是它的法方程,兹不赘述。
多普勒测轨法的成功保证了卫星的如期发射,同
时它也提供了改选轨道倾角的可能,从而从酒泉基地
就可提前成功发射了我国的侦察卫星,并节省下另建
发射场的巨额经费。该项目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是“返回型和东方红 1号卫星”特等奖的组成部分,
“轨道测量”和“轨道选择”已载入中国科学院国防
科学技术史册。
事实上,只由物理与数学证明多普勒测轨法的可
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星载信标的频率 0
f
总是会有误
差的(主要包括固定误差,随机误差),多普勒测轨方
案的进一步论证需要计算机模拟,而 651 采用多普勒
测轨解决方案的最终确认需要对前苏美卫星的实测
(实测是 651重要的子项目,代号 405,405的工作做
了一年多,它也是一种模拟;同时它把测量、通讯、
数据处理、初轨计算、轨道改进等联系在一起,进行
了整合,模拟了东方红一号发射时的场景)。
图1是很容易读懂的测轨模拟粗方框图。

x
yzxyz
都是由 6个轨道参数

,,,,,aei


和时间 t构成的已知函数(由三角函数的乘积等等构成
的超越函数),所以这时可以把(1)式写为:

在图 1中第 V框人工判读满意是我们想要的。看
得出来,在判读不满意时,第 I框与第 II 框有文章可
做。第 I框的变动涉及 651地面观察系统,通讯数据
传送,计算中心的布局,测轨模拟粗框图变化可想而
知。
强有力的总体协调很快使 651 的地面系统大致定
型。我们考虑得更远:设想海上有观察船就可以大幅
度提高测算精度,为 651 的后续航天工程提出了建造
远望系列测量船的建议,并被采纳,实施,使用至今。
2刘易成时为651 总体组九人小组成员之一[4],兼任 651 轨道组副
组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助理研究员[5]。 第II框的变动涉及651 卫星本体中频率发生器的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50
计算机模拟,一个案例一段佳话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51
设定个不同地面观测站,其空间坐标分别是
(测地原理)
111
(,,),...,(,,), 3
nn n
XYZX YZn
112 2
111111111212222 212
(, ,,),(,,,),
iiii
fXYZtfXYZt
 

按设计的卫星运行轨道与星载发射器固有频率 ,算出卫星飞过上述
观测站时它们可以得到的理论测量值
加上
f
0
误差得到
其中第一站有
i
1
个数据,… , 第n站有
i
n
个
12
11 12121
,,,
n
iinni
ff f
 
 

对数据
f’
用多普勒测轨计算方案计算 卫星轨道
打印得到的计算结果
人工判读
Ⅰ
Ⅱ
Ⅲ
Ⅳ
Ⅴ
选定与东方红一号设计运行轨道相似的前苏
、美卫星,它们应有公布的轨道数据和星载
机频率
f
0
用651已布局的地面系统对之观测得
f’
打印得到的计算结果
人工判读
Ⅰ
Ⅱ
Ⅲ
Ⅳ
Ⅴ
对数据
f’
用多普勒测轨计算方案计算卫星轨道
Figure 2. The work of 651-405 group
图2. 651-405实例
列前茅[8]。
Figure 1. Simulation of orbit calculation 我们参与了多普勒测轨解决方案的全程:原始创
新,大协作,大攻关给我们留下了半个世纪的记忆。
图1. 测轨模拟 3
性能、地面观测站中测频仪器的性能(测量仪器也有各
种误差)与数据传输系统的性能(数据经观测站传输到
计算中心一样有误差)的变化。
她提示人们:学科交叉,科技融合在 651,当前,
将来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 3。
致谢:作者万分感谢刘易成同志对多普勒测轨法
的陈述作了详尽的修改。
测轨模拟粗框图见图 2。
有651 方方面面的合作与激励,我们在进行计算
机模拟过程中不断得到好消息,设备制造性能在提
高,比如,东方红一号本体的频率发生器0
f
越来越趋
于稳定,观测站仪器与数据传送性能也越益完美。模
拟得到的人工判读数据让我们可以向651总体组领导
保证,轨道计算没有问题。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罗荣兴. 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 张劲夫.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N]. 人民日报,
2006-10-17(14).
[3] 关肇直任命, 中国科学院党委文件, 科发(65)55 号[Z],
1965-10-10.
用我们的方案实测前苏、美卫星是对 651地面系
统的一次考核,也是最终确认 651是否已万事俱备。 [4] 刘易成任命, 中国科学院文件, (66)院新研字第 0856号[Z],
1966-12-6.
[5] 牛寨中, 刘少白. 山西省兴县档案史志馆[M]. 山西古籍出版
社, 2003.
651-405 实测的粗框图我们省去不写。
前期的工作艰苦卓绝,得到的回报丰硕喜人:
651-405 实测工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切好于
预测。
[6] 北斗导航系统网站. 北斗[N]. 法制晚报, 2011-12-27(A17).
[7] 胡占莉. 16颗北斗亚太“织网”完成[N]. 法制晚报, 2012-10-26
(A27).
[8] 关于各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J]. 中国国家地理(CNG),
2007, 559(5): 57.
太空中终于迎来了中国的东方红一号,她在世界
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各项技术数据对比中名 各
3我们的模拟计算包括了所有设备:测卫雷达、干涉仪、光学经纬
仪、测卫望远镜和多普勒测轨法,并进行了测轨精度比对。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